..續本文上一頁,國成山林”,很快地、一會兒功夫,整個的國家就成了山林,因爲石頭很多,下得成一座山,山上又長一些樹,于是就成山林了。
(35A)“此林從本,名末蹬伽”,這個山林,依從它原來的名字,就是末蹬伽——或者是仙人的名,或者是國王的名,就叫末蹬伽林。這是第二個林,事情經過與第一個是差不多的。
羯陵迦者,此雲和雅,如彼鳥名;陵字去聲呼也;舊雲摩登伽,仙人之名。昔有一人,語此仙曰:汝若有子,當爲國師。摩登伽是旃陀羅種,既聞此語,求女于王。王甚诃責,汝非好種,何故求我爲婚?仙既數求不得,女意欲適仙處,令母白王:彼雖惡種,猶是仙人,深爲可重,我情欲適。①王決不許。女盜往彼,爲仙人妻,遂生一子。王既失女,處處尋求,求知仙處,遣旃荼羅,縛仙及女,相著擲著恒河水中。仙語恒河神曰:汝莫令我沒,若我沒者,須臾之間,令水涸竭。河神于是割繩,放令仙還去。仙瞋作念,須臾雨石,王人皆死,國變山林,從本爲名,名摩登伽也。
校注:①「王決不許」,江西校刊本(卷四.十九頁後面七行)作「王決定不許」,大正藏(T43, p. 1005, c13) 作「王決不許」決+(定)【甲】。
第叁個林,羯陵伽林。“羯陵伽者,此雲和雅,如彼鳥名”,羯陵伽,漢語叫和雅,和雅是一種鳥,這種鳥的名字叫羯陵伽,——迦陵頻伽,大概是這一類的鳥。“陵字去聲呼也”,這個“陵”字要念“去聲”。我們中國字,平聲上去是上聲、去聲,陵字念入聲(陽平),這裏它是印度翻過來的,要念“去聲”,那是印度(梵語)的原音。“舊雲摩登伽,仙人之名”,過去翻譯叫摩登伽,是仙人的名字。
“昔有一人,語此仙曰”,過去有一個人,對這個仙人說,“汝若有子,當爲國師”,假使你有孩子的話,將來會當國師。摩登伽聽到這個話,他就動心。但他本身是旃陀羅種,旃陀羅種是印度下賤種,下賤種對他們高貴種族是碰也不能碰的,如果他踩了高貴種的影子,就可以把他殺掉的,這個下賤種是極沒有地位的一個種族。他本身是個下賤種,但是他聽到那個話,就動念頭,“既聞此語,求女于王”,他就不自量力,跑到國王那裏去,要求國王的女兒做他的女人。國王氣得要死,“王甚诃責:汝非好種,何故求我爲婚?”你是賤種,怎麼要求我國王的女兒來結爲婚姻?大罵一頓。“仙既數求不得”,這個仙人卻不死心,數數地要求,一次不許,罵了一頓,他不在乎;第二次又去,又被罵一頓,也不在乎,還要去,不斷地去求。
“女意欲適仙處”,國王的女兒卻是可憐他,她對這個仙人起悲心,自己願意去嫁給他,“令母白王”,她就告訴母親,叫母親去跟國王說:“彼雖惡種,猶是仙人”,這個仙人雖然是下賤種,畢竟他是修道的人,“深爲可重”,他的品德還是好的,是可以尊重的,“我情欲適”,我自己情願嫁給他。“王決不許”,國王堅決不許。這個國王封建思想很嚴重,怎麼好以國王的女兒嫁給下賤種呢?這絕對是不可能的,他堅決地不允許。“女盜往彼”,國王的女兒卻偷偷地跑掉了,跑到仙人那裏去,“爲仙人妻,遂生一子”,她做了仙人的妻子之後,生了一個孩子。
“王既失女,處處尋求,求知仙處”,國王發現他的女兒不見了,他當然要去找,找了半天,發現就在仙人那裏,他就起瞋恨心,“遣旃荼羅”,旃荼羅是劊子手之類的人,他就派遣旃荼羅到山上去,“縛仙及女,相著擲著恒河水中”,把那個仙人跟他的女兒捆在一起,丟進恒河水裏,要把他們淹死。“仙語恒河神曰:汝莫令我沒,若我沒者,須臾之間,令水涸竭”,這個仙人有五通,他就跟恒河的河神說:你不要使河水把我淹沒,假使你的河水把我淹沒的話,我要修法,把河水都變幹、涸竭。他有通,他可以修這個法。“河神于是割繩,放令仙還去”,河神趕快把繩子割開,把仙人放掉、回山去了。
這個仙人,他瞋恨心起來了,就修他的邪法,“須臾雨石”,也是像下雨一樣地下石頭,“王人皆死”,國王跟他的人民全部都被壓死,“國變山林”,這個國家也成個山林,“從本爲名,名摩登伽也”,這是仙人造的業,就依他的名字叫摩登伽林。
此叁舊國,今變成林,佛問波離:汝知何緣,此林空寂?
這裏就回到原文了。這叁個林,本來是叁個國家,繁榮的國家,後來都變成空寂的山林,佛就故意問邬波離,說,你知道是什麼原因使這叁個國家變成叁個空寂的山林嗎?
論:長者白佛言:喬答摩,我聞由仙意憤恚故。
述曰:喬答摩者,先雲瞿昙,此雲甘蔗種,或日炙種,或牛糞種等,如舊所釋,佛是此種,號喬答摩。長者答佛:我雖不見,曾聞仙人由如上事,意憤恚故,國變成林,所以空寂。由此所說,仙人意瞋,殺此叁國諸有情類,國變成林,故知由他諸識轉變增上力故,他有情死,非以身語親能殺之。准經但總問仙人意殺,今論乃別言仙殺叁國。
“長者白佛言:喬答摩,我聞由仙意憤恚故”,邬波離長者回答說,佛啊,我是聽說的,這是因爲仙人心裏起憤恨心,而使整個的國家國土都變成了空寂的山林。那就是過去的這幾個公案,他是知道的。
“喬答摩者,先雲瞿昙,此雲甘蔗種,或曰炙種,或牛糞種等”,這是他的姓,“如舊所釋”,這個“舊”,大概是指《唯識二十論》的舊譯,“佛是此種,號喬答摩”,佛是這個種族,叫喬答摩。
“長者答佛:我雖不見,曾聞仙人由如上事,意憤恚故,國變成林”,我雖然沒有親自看到,但是從書本上的記載,或者是以前所傳下來的,就像上面的公案裏所說的那樣,都是因爲叁個仙人,他們生氣之後,發脾氣,下石頭雨,把這幾個國家變成山林,“所以空寂”,那麼人畜俱亡,就空寂了。
“由此所說,仙人意瞋,殺此叁國諸有情類,國變成林”,那就是說意業是能殺的,不一定要身口殺;意業殺起來,比身口殺還要快得多。就是前面那個問,“佛問長者:若人行殺,幾日殺此國人得盡?長者答曰:大能七日,或十日,或一月。複問:仙人起瞋心殺,幾日得盡?答曰:一時國人皆盡”,國城五日方行一邊的一座大城,你以身口去殺,最快要多少時間?七天,十天,乃至一個月,但是你意殺的話,一下子就死完。所以,這也是強調意業的力量大,不一定要身語。
“故知由他諸識轉變增上力故,他有情死”,所以還是回到我們唯識的主張,由他的識裏邊轉變的力量,可以使其它的有情死掉,可以這樣殺死,“非以身語親能殺之”,不是一定要身語親自去殺。
“准經但總問仙人意殺,今論乃別言仙殺叁國”,經裏邊是總的問“仙人意殺”,我們這個論裏邊是分別說“仙殺叁國”,仙人殺了叁個國家,這是曆史的事情,他這麼提一下,就是說意業是能殺的。
論:若執神鬼敬重仙人,知嫌爲殺彼有情類,不但由仙意憤恚者。
述曰:彼宗意說,唯意不能成殺業道,令有情死。仙人起欲,鬼神敬重,見仙意瞋,遂爲仙殺彼有情類,不唯由仙意瞋力故,有情死也。牒彼計救,故言若者。
假使你們又辯,說不單是意殺,而是其它的鬼神,因爲聽從仙人的話而行殺的。比如說仙人有護法,仙人自己發一個令,叫那些護法去殺,或者是敬重仙人的鬼神,他們去殺的,那還不是用身語去殺的?這是假設外人再這麼反駁的話。
“若執神鬼敬重仙人”,假使有的人,執著認爲是由于鬼神敬重仙人的原因,“知嫌爲殺彼有情類”,知道仙人的心裏不高興,就代他去殺的,“不但由仙意憤恚者”,不單單是由于仙人心裏起瞋恨心就死掉。也就是說,還是由鬼神,他們因爲尊重仙人,知道仙人心裏有懷恨,就代他去行殺,那麼最終還是身口殺。
“彼宗意說”,這是外宗的意思,認爲“唯意不能成殺業道,令有情死”。你說是意殺,我們說不是,意不能成殺的,你心裏邊怎麼能把有情殺得死呢?那是怎樣的呢?“仙人起欲,鬼神敬重,見仙意瞋,遂爲仙殺彼有情類”,仙人起了要殺的心,鬼神因爲敬重他,見到仙人生氣了,于是就執行他的命令,爲他去殺掉他要殺的人。總之還是由身口殺。“不唯由仙意瞋力故,有情死也”,不僅僅是因爲仙人意識裏的瞋恨心、他瞋恨的力量,就能殺人,有情就死掉。
“牒彼計救,故言“若者””,這是外宗的救:你們舉了很多的例,說意能殺,我們說不是那樣的,不是他的心能殺,是因爲他心裏起恚怒之後,很多鬼神敬重他,鬼神代他去殺的;還是身口殺,意是不能殺的。下邊看論主怎麼駁他。
論:雲何引彼,成立意罰爲大罪性,過于身語?
述曰:釋下半頌,诘意罰爲大。若鬼神爲殺,雲何世尊引彼林事,①返問長者,成立意罰爲大罪性,過于身語?由于此殺在身語故,②非意罪大。如俱舍說:叁罰業中,自比校者,意罰爲大;五無間中,破僧爲大;于五偏見,邪見最大。故知意殺無量衆生,過破僧罪,破僧罪是虛诳語故。若爾,論說破僧,能感無間一劫惡異熟果,此中意殺,感果如何?大乘中說,感無量劫受無間果,過于破僧;從初爲名,皆名生報;說色業道,立五無間,于中重者,謂是破僧,破僧不能重過意罰,故說意罰,爲大罪性。
校注:①「返問長者」,大正藏(T43,p.1006,a9) 作「反問長者」反=及【甲】,據江西校刊本(卷四.二十頁後面十行)作「返問長者」。②「非意罪大」,江西校刊本(卷四.二十一頁前面一行)作「非意業罪大」,大正藏(T43, p.1006,a10-11)作「非意罪大」意+(業)【甲】。
“雲何引彼,成立意罰爲大罪性,過…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六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