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七講
丙七解釋外難不照他心智識不成失…………他心智雲何,知境不如實,
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
上一次講到意罰的問題,說了很多公案,證明意業的勢力能使對方斷命。講這些公案,有人說很好聽;好聽是好聽,但是我們要從中吸取教訓。我們也出了幾道思考題,就是從這些公案裏邊,我們能夠得到什麼樣的教訓。昨天我看到有的組上也談了不少,雖然談了不少,但是還有一些,我們要指出大家還沒討論到的。
第一個,在娑羅那王(比丘)的公案裏邊,就想起以前我們經常說的,禅宗的一個公案。兩個比丘過河,看到一個女人也要過河,他們兩個踩水過去,但那個女人不敢踩;一個比丘不管她,自己過去,另一個比丘就把她抱起走。後人就贊歎那個抱起走的比丘,說他是拿得起、放得下。我們從這個公案,就可以看出這是不如法的。這個娑羅那比丘,他在山上林間坐禅的時候,他並沒有欲意,但是很多的宮娥彩女圍觀的時候,他沒有回避,就惹了一身的大禍,差一點給打死。那就是說,即使你沒有淫欲的意思,也不能跟那些女人在一起,何況抱起走?所以我們對這個公案,處處感到是不符合戒的。戒律裏邊,哪怕是阿羅漢,他也不這樣子做,佛也不這樣子做,爲什麼你一個普通的比丘要這樣子作?你是不是離欲了、證果證道了也不知道。要對女人不起淫欲心,至少是叁果以上。那麼那個比丘是不是叁果以上了?那他就放得下。即使叁果以上也不行(不能這樣子作),避嫌啊。你抱起女人走,如果那個女人的丈夫來了,看到這個樣子,會把你打死。所以說這些情況,都是出家人要避免的。當然這個裏邊,加進其它的很多就不說了。
另外一個,那個很醜的仙人,淫女往他頭身上澆灌髒水,那些大糞、不淨汁,他不動心,忍辱,好幾次都忍下去了,但畢竟最後是忍不住。外道的修法是不究竟的,只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伏到一定的時候,他降不住,還是爆發,這一爆發就造大罪。所以從這一點看,我們現在身爲佛弟子,碰到叁寶的教授、教誡,應當慶幸。佛教的教法是能斷煩惱的,只要肯用功,煩惱是決定能斷的;煩惱斷掉之後,就再也不會生了。這個仙人,雖然下了很多苦功,也修了很大的忍辱,但是他的法(外道法)不究竟,所以他畢竟還是不行,還是要生起瞋恨心,就把一國的人,全部殺完,這個罪,將來當然要受果報的。這個很可怕。再一點,我們若是老修行的,瞋恨心一定要克製,如果瞋恨心不克製、不肯忍的話,那你一次的爆發,就會造極大的罪。“一念瞋心起,焚燒功德林”,你辛辛苦苦、幾輩子修下來的功德,你一個瞋恨心,一下子給你燒完,這個太劃不來;還要受異熟報,瞋心的結果,最厲害的是地獄。所以像這些,我們在這些公案裏邊,應當要提高警惕;其它的,他講了很多,我們也就不要多說了。昨天把幾個公案講完了,現在接下去看。
“若執鬼神敬重仙人,知嫌爲殺彼有情類,不但由仙意憤恚者,雲何引彼成立意罰爲大罪性,過于身語?”如果你們外宗辯駁說,這不是意的功能,是鬼神敬重仙人,知道他心裏有嫌恨,就代他去把那些人、國王統統殺掉,不是他的意業所造的;如果是這樣的話,爲什麼佛要舉這些公案來成立意罰爲大罪性——意的罪最大,比身語還大?那舉這些喻就不恰當。既然是佛舉的喻,那就不會不恰當,也就是說,確實是由仙人的意造成的殺罪。《密勒日巴傳》,大家都看過,他也有發冰雹,那些冰雹是鬼神爲他發的;傳記裏,那些鬼神不是拿心髒來給他看嗎?殺了叁十多人。這個當然也有,鬼神爲殺的也有。但是這裏說的意罰,卻是仙人自己意業造的罪,不是鬼神代爲殺的。
我們看這一段,昨天念過一些,現在再說一道。
“雲何引彼,成立意罰爲大罪性,過于身語?釋下半頌,诘意罰爲大。若鬼神爲殺,雲何世尊,引彼林事,返問長者,成立意罰爲大罪性,過于身語?”假使照你這麼說,是鬼神代殺的,還是身語殺,那麼佛爲什麼要舉這幾個山林的公案來返問長者,目的是要成立意業的罪最大、過于身語業呢?佛當然不會亂說。所以從這一點看,一定不是鬼神代殺的,就是他的意,可以産生這個功能。“由于此殺在身語故,非意罪大”,假使說是身語殺,那意的罪就不是最大了。
《俱舍》裏也有這個話,“叁罰業中,自比校者,意罰爲大”(自比校,這個“校”就是比較的“較”;可以呵責、可以懲治叫“罰”),意思是說,在很多的罪業裏,自己相比較,而不對其它,單就身口意叁個業裏邊,自己來比的話,意的罪最大,“意罰爲大”。其它的還有五無間、五偏見等等。五個無間罪裏邊,自己相互來比,“破僧爲大”,破僧的罪最大;五個偏見就是五個不正見,這五個裏邊,自己比較,“邪見最大”。“故知意殺無量衆生,過破僧罪”,所以從《俱舍論》裏所說的來看,可以得到結論:以意來殺無量衆生的這個罪,比破僧的罪還要大。爲什麼?“破僧罪是虛诳語故”,虛诳語是身語的罪,擺在這叁個罰裏邊,它是語罰,既然意罰大于語罰,那麼破僧的罪,就要比意殺無量衆生的罪要小了,意殺無量衆生比破僧罪還要大。
(35B)“若爾,論說破僧能感無間一劫惡異熟果,此中意殺感果如何?”照你這麼說,就是《俱舍論》裏說的,破僧的罪,感的果很長,要在無間地獄裏感受一劫時間的苦的果報,而你說意罰比破僧罪還要大、要重,那麼意罰的罪,它感的果是怎樣的呢?
“大乘中說,感無量劫受無間果,過于破僧。”在二乘裏邊,破僧的罪感的果時間最長,一劫,在無間地獄受無間的苦報,沒有比它(破僧罪)再大的了,但在大乘裏邊說,意殺衆生的罪,感無量劫受無間地獄的苦。破僧感一劫的時間受無間地獄的苦,而意殺衆生則要無量劫的時間,那就是無量倍,當然比它大、重得多,所以說它的果報重過于破僧。
“從初爲名,皆名生報”,《俱舍》裏說,破僧只感一輩子的苦報,一輩子最長就是一劫,而大乘裏說,意殺感的果是無量劫,從他第一次受報,都是這一輩子造罪、下輩子就受報,第一次的受報是生報(生報就是下一輩子就受報),以後還要不斷地受下去,每一次都是生報。從初受報的來說,不管是破僧,還是意殺衆生,都是生報。破僧是一次的生報就完了,但是意殺的罪不是一輩就完,還要無量的延續下去。所以,雖然都叫生報,但時間比起五無間罪、破僧要長得多。
“說色業道,立五無間,于中重者,謂是破僧;破僧不能重過意罰,故說意罰,爲大罪性。”色業道就是身語業,身語業是屬于色法的,在身語業的七個業道(身叁、口四)裏邊,五無間的罪是最重的,其中又以破僧的罪爲重,雖然破僧的罪最重,但是還不能超過意罰,所以意罰罪性最大。
俱舍又說:或依大果,說破僧重;害多有情,說意罰大;斷諸善根,說邪見重。依彼宗說,即其罪大,後感果時,雖但一劫,倍于破僧受無間等;皆生報故,不可多生感無間果,不同大乘。
《俱舍》裏邊又說,它們各有側重點。破僧罪爲什麼重?“或依大果,說破僧重”,從他受的果報來說,那是最厲害的,無間地獄裏受一劫的果報,那是最苦的,所以說破僧罪重,這個果報最大。“害多有情,說意罰大”,從傷害衆生害得最多的方面說,那是意罰,如前面講的屠城,一座城,要把它裏邊的人全部殺完的話,若以身語殺,要七天、十天,甚至一個月都殺不完,而意殺一下子就可以殺完,所以說意罰的罪大,殺的衆生最多;如果意殺一個月的話,那殺的衆生,無量無邊,所以說意殺的罪重,斷衆生命,意罰最大。“斷諸善根,說邪見重”,邪見罪的重,重在哪裏?在斷善根,一切善根都斷完,那是邪見,所以從這個斷善根來說,邪見最重。
“依彼宗說,即其罪大,後感果時,雖但一劫,倍于破僧受無間等”,“彼宗”就是《俱舍論》,《俱舍論》裏也說意罰的罪大,它受的無間果報,時間雖然跟破僧一樣,也是一劫,因爲最長的時間是一劫,但是在這一劫裏邊,受的苦卻是比破僧受的苦要多得多,無量倍的多;“皆生報故,不可多生感無間果”,因爲屬于生報,不能夠一輩子、一輩子地連續感受無間地獄的苦報,不能這樣感生下去。因爲二乘只說一次生報,一輩子受報就完了。“不同大乘”,而大乘說的生報,則是這第一輩子的生報無間地獄命終之後,接著馬上又投生無間地獄,再去受報,次次都是生報,這樣要經過無量劫,那就更苦了。
這是比較二乘、大乘的不同之點。二乘說,意殺感果,時間與破僧相同,而受的無間等苦比于破僧,卻是成倍的多;大乘則說,時間也是無邊的長(無量劫),一輩子一輩子地受生下去,都是同樣的無間苦果,因爲第一輩子就是生報,所以後頭的都叫生報。
論:由此應知,但由仙忿,彼有情死,理善成立。
述曰:此結前也。謂此佛說意罰大故,汝應當知,但由仙忿,叁國衆生,皆被殺死,今變成林,理善成立意罰爲重,非由神鬼敬重仙人,知嫌爲殺。又解:亦即返顯自識轉變增上緣力,他有情死,唯識義成;非是要由緣識外境,親能殺彼,彼方說死。
“由此應知,但由仙忿,彼有情死,理善成立”,這是總結的話了,“此結前也”,因爲仙人的忿恚,他的瞋恨心起來之後,那些有情就死掉了,可見,以瞋心殺人的道理,是能夠成立的。普通的瞋心,要借身口,而仙人因爲他是修道的人,他的意力量特別大,不須要通過身口就可以直接用忿恚、瞋恨心殺害有情。這個前面講了很多,它的道理已經善巧地成立了,就是證明它是可以成立的。
“謂此佛說意罰…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七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