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新年共與不共前行修法開示
時間:2011/01/02
地點:重慶
編錄:仁欽拉姆
今天我們就講一下共同前行和不共內前行裏皈依的修法。
很高興有一個這樣的機會,能夠有一個佛教的方式給大家講一些佛法方面的內容,能夠有這樣一個因緣和大家認識,這件事情是讓我感到非常的高興。我也希望大家也能有類似這樣的一種心態,能因爲我這樣一個藏地來的出家人而感到一絲開心。這對于我的人生旅途來說,能有一段時光是和你們相識相交流,是我人生的一道光彩。所以非常非常的感謝、感激你們,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一個了解你們、一個我們互相了解的機會。
今天的主題主要是大圓滿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內前行(即五加行: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垛百字明、供曼荼羅、上師瑜伽,其中亦包含磕大頭,每種修法各需完成11萬遍)中的皈依的修法。在座的可能有不少人已經聽過一次或幾次這方面的修法了,然而今天我們又一次爲了皈依而共同花費一些時間精力坐在這裏,其原因是爲了讓我們更加增進對皈依的了解,也讓我們的皈依戒律更加清淨、更加圓滿。五加行裏把皈依放在第一步來修,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如此。
皈依是我們大家接觸佛門的第一步、第一扇門。這扇門要建造得越圓滿越好。所以數量上我們要修夠11萬遍(10萬遍基本數 加1萬遍的錯漏補念數)。爲什麼要修這麼多遍呢?就我個人來說,有這麼一個數量上的規定,是爲了讓我們能恒久保持著那種初始的對叁寶的皈信、依賴、感恩的激越熱情,而不是僅僅在皈依之初有這種激動的心情,過後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淡失了。我們要記得,並不是行完皈依的儀式後,我們這皈依的第一步就走得很好很圓滿了,我們就是個合格的佛陀追隨者了。並不是的。真正的皈依的戒律是從我們願意將自己托付給叁寶的那一刻起才開始逐步建立逐步完善的,它或許需要你用一生的時間去經營維系,讓它不斷地比之前更加圓滿。
真正的皈依是始自于一種約定誓言式的感情,就像在結婚典禮上你們雙方互許終生的誓約一樣——“你是否願意與佛法結下不解之緣,不論貧富也好、疾病健康也好、快樂悲傷也好,你都不舍棄佛法叁寶?"——從你承諾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高調地激蕩著你的一生。簡單來講,你與佛法就已經結婚了,你與佛法就成爲伴侶了。這是生生世世無法遠離的情感,打不斷,罵不散。這就是我個人理解要修這11萬遍皈依的原因,這11萬遍皈依修誦文能幫助我們鞏固和保持我們與佛法之間那種最初的美好心情,所以大家一定要把這第一步走好,認真修好這第一步,因爲這第一步走好了,後面的路才能紮實地走下去,第一步走不好,後面就問題百出。
就像夫妻伴侶之間,基本的感情都維持不好,生活上的各個方面就都容易不好了。學習佛法,和世間上任何一種類型的感情都是一樣的。唯一的區別可能在于,和佛法的感情給你帶來的改變,帶來的方便是不一樣的罷了。但是在感情的經營過程中,它們是一樣的,只是經營的結果不一樣。還是以婚姻爲例子來說,現代很多人都沒法好好將婚姻持續下去,就是在婚禮完成的那時起就覺得我們理所當然地從此就是夫妻了,一切就理所當然地如此了,我理所當然地不必再像婚前戀愛時那麼小心翼翼地經營了。而其實,結婚典禮那時起才是你們倆真正的第一步,才是你們倆該學習怎麼去維持結婚典禮上那種熱情的開始。一個佛陀追隨者與佛法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你不能以爲皈依儀式完結後你就理所當然地是個佛陀追隨者了,你就無需再努力了,你就輕易地放下皈依二字再不往這個方向去思考了。事實上,這個儀式結束後才是你努力的開始。否則,這場關系真的是很難維系下去的。這和一個簡單的婚姻是非常相似的,有可能你會慢慢走向沒有佛法的世界,和佛法離婚。就像一對伴侶慢慢走向遠離彼此、遠離彼此的婚姻關系一樣。
這真像我之前說的,和世間任何一種類型的感情關系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夫妻關系、父母子女關系、還是朋友關系,當關系建立的一刹那起才是你們真正的開始,而不是理所當然就關系建立好了。關系建立得好不好,是要一直去努力去經營去維系的,不到生命的最終是無法界定一段關系好還是不好的。因此也不要因爲過程中的瑕疵而否定一段關系。就如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遇到困難,難道就因此否定佛法放棄佛法嗎?當一段關系建立的那一刻,你與一個人成就了一份聯系,成了朋友或伴侶或父母子女,至于這份聯系要持續下去的話,你和這個人就要學會互相理解對方、互相寬容對方、互相包容接納對方,學會維持這份聯系的一切可行方式。修皈依就是我們和佛法互相了解互相包容接納到方式,就是爲了維持我們和佛法之間的關系而進行的最有效的一種努力經營。結婚的真正意義就在這裏了,無論你是與一個人結婚,還是與佛法結婚。皈依的那一刹那很重要,在那一刹那我們邁了第一步,這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爲如果不了解的情況下,我們邁不出這第一步;不了解到情況下,我們也打不開這扇門。而邁出這第一步打開了這扇門,門後的路怎麼樣踏踏實實地繼續走好才是更重要的,所以我們不斷要修皈依11萬遍。
然後在修皈依的時候,我們還需要思維,在這樣一個末法時代,能夠以人身遇上一個好的佛法環境、清淨的宗派傳承、具德的上師是非常不容易的。當我們能夠遇到這一切完美圓滿的因緣時,在這一刹那,我們會感動、感激,但是我們持續不下來。原因是我們還沒有摸清我們爲什麼爲此而感動。我們那種感動只是當下那個刹那所激發出來的一種表示,而不是真正的因爲我們理解它而出現的一種感恩的心,所以我們要學習應該怎樣才能找到並保持這種感恩的心。這就需要我們好好思維不共內前行之前的四個共同外前行——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過患——能把這四個共同前行修好,我們也會知道爲何而去感激、感動,並且把它保持下來。現在我們保持不下來,就是我們沒找到這種幫我們保持心態的工具,沒用好這種工具。
就像一對夫妻,從剛剛認識到走向結婚的時候,彼此很是相愛。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初的那種高濃度的感情就完全不存在了,那時雙方會懷疑當初爲什麼會相愛。這一切好像都是一個問號,沒有答案的問號。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找好“我愛你”的原因是什麼。也許當初那個“我愛你”的原因只是一個自我的表現——你太愛你自己了所以你才會愛她——所以你現在慢慢變得不愛她了,因爲你當初也不是發自一個愛她的理由去追求她的,而是發自更愛你自己的理由去追求她的,所以自然這種感情是持續不了很長時間的。因爲你當初的第一步就不是真正的愛,這種以自我爲出發點的愛自然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的,所以我們要找到我們爲何而愛?
皈依佛門也是。爲何?我爲何要皈依?我爲何要對“皈依”這二字生起這麼大的感激心?這原因就在我們這個工具——四個共同前行中,所以在修皈依之前,我們應該用充足的時間,一個月、叁個月,甚至是一年的時間都非常非常值得。這四個共同前行是我們很容易能夠去學去體會的,因爲它告訴你的就是你的生活真相。只要你用心,你可以隨時都在體驗修習這四個共同前行。花上一年時間去好好體會這四個共同前行,決定會有很大很大的改變和收獲。最起碼,我們一定要有叁個月,最差也要有一個月,不修其他,只專修這四個共同前行。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共同前行修好了,我們對于皈依的感恩才能永遠保持在一個高潮狀態當中,而不會讓它的熱度冷卻下來,變得陌生。
當我們初皈依時,我們會有一個激動心情、感恩心情。雖然這種心情只是一種簡單的模糊的熟悉狀態,它源自我們心相續中多生多世的與佛法有關的熏習、聯結,但在時間的摧磨下,我們不可否認地也會淡忘這種感恩。當我們完全忘記這種感恩時,也證明著你的皈依已經毫無意義了,你已經有可能沒有什麼皈依戒律的存在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想辦法讓這種對皈依的熱情高潮留下來,融入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處不在地讓它體現出來,我們才算修好了皈依。這第一扇門開得很圓滿時,我們接下來才有可能走得更好,如果這第一扇門開得模模糊糊,你未來的路也會是模模糊糊的,你的一生也就沒多大意義了。就像源頭一樣。源頭的水不清淨,流下來的不清淨的水你想在任何支幹部分去清潔都是清潔不了的;而只要源頭清淨,即便水流在支幹部分被染汙了,依然可以依靠源頭的力量很快地將之清淨。這和我們的學佛路程是一樣的。既然選擇了這條路,那麼第一步就要走得踏實,這樣後面的路我們就不用有很大的問題了。
那麼四個共同前行怎樣修呢?我們來分別看看。
第一個是人身難得。作爲佛陀的追隨者我們應該都知道“人身難得”這個概念。釋迦牟尼佛也做過很多的比喻,佛教經典裏也有很多的比喻。對于一個正信因果正信佛法的人來說,“人身難得”是毫無異議的。但對于大多剛接觸佛門的人來說,會覺得這幾個字就是佛教的一個教育說法,而不是真實的情況。那麼我們在這裏就不用佛教經典裏的方式去講,我們就拿我們已經得到的人身去分析看看,人身究竟是怎麼難得。中國十幾億人口,真正能把自己的生死大計了脫了的有多少人?當我們成爲這十幾億人口中的佼佼者——一個願意走上了脫生死之路並已經在前進著的勇士時——我們應該爲此而感到高興,爲此而感恩。因爲我們在這十幾億人口裏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很自信、自傲地去說這樣一句話,我們完全跟這十幾億人口不一樣。在這十幾億人口裏,雖然都是得到了人身,但其中有多少是佛陀的追隨者呢?有多少能夠真正了脫生死?別說了脫生死了,有多少能去做一些真正的他這個人身當中有意義的事呢?這樣去思維一下,我們就會由于成爲了一…
《共與不共前行修法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