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新年共与不共前行修法开示
时间:2011/01/02
地点:重庆
编录:仁钦拉姆
今天我们就讲一下共同前行和不共内前行里皈依的修法。
很高兴有一个这样的机会,能够有一个佛教的方式给大家讲一些佛法方面的内容,能够有这样一个因缘和大家认识,这件事情是让我感到非常的高兴。我也希望大家也能有类似这样的一种心态,能因为我这样一个藏地来的出家人而感到一丝开心。这对于我的人生旅途来说,能有一段时光是和你们相识相交流,是我人生的一道光彩。所以非常非常的感谢、感激你们,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一个了解你们、一个我们互相了解的机会。
今天的主题主要是大圆满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内前行(即五加行:皈依、发菩提心、金刚萨垛百字明、供曼荼罗、上师瑜伽,其中亦包含磕大头,每种修法各需完成11万遍)中的皈依的修法。在座的可能有不少人已经听过一次或几次这方面的修法了,然而今天我们又一次为了皈依而共同花费一些时间精力坐在这里,其原因是为了让我们更加增进对皈依的了解,也让我们的皈依戒律更加清净、更加圆满。五加行里把皈依放在第一步来修,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如此。
皈依是我们大家接触佛门的第一步、第一扇门。这扇门要建造得越圆满越好。所以数量上我们要修够11万遍(10万遍基本数 加1万遍的错漏补念数)。为什么要修这么多遍呢?就我个人来说,有这么一个数量上的规定,是为了让我们能恒久保持着那种初始的对三宝的皈信、依赖、感恩的激越热情,而不是仅仅在皈依之初有这种激动的心情,过后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失了。我们要记得,并不是行完皈依的仪式后,我们这皈依的第一步就走得很好很圆满了,我们就是个合格的佛陀追随者了。并不是的。真正的皈依的戒律是从我们愿意将自己托付给三宝的那一刻起才开始逐步建立逐步完善的,它或许需要你用一生的时间去经营维系,让它不断地比之前更加圆满。
真正的皈依是始自于一种约定誓言式的感情,就像在结婚典礼上你们双方互许终生的誓约一样——“你是否愿意与佛法结下不解之缘,不论贫富也好、疾病健康也好、快乐悲伤也好,你都不舍弃佛法三宝?"——从你承诺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高调地激荡着你的一生。简单来讲,你与佛法就已经结婚了,你与佛法就成为伴侣了。这是生生世世无法远离的情感,打不断,骂不散。这就是我个人理解要修这11万遍皈依的原因,这11万遍皈依修诵文能帮助我们巩固和保持我们与佛法之间那种最初的美好心情,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这第一步走好,认真修好这第一步,因为这第一步走好了,后面的路才能扎实地走下去,第一步走不好,后面就问题百出。
就像夫妻伴侣之间,基本的感情都维持不好,生活上的各个方面就都容易不好了。学习佛法,和世间上任何一种类型的感情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可能在于,和佛法的感情给你带来的改变,带来的方便是不一样的罢了。但是在感情的经营过程中,它们是一样的,只是经营的结果不一样。还是以婚姻为例子来说,现代很多人都没法好好将婚姻持续下去,就是在婚礼完成的那时起就觉得我们理所当然地从此就是夫妻了,一切就理所当然地如此了,我理所当然地不必再像婚前恋爱时那么小心翼翼地经营了。而其实,结婚典礼那时起才是你们俩真正的第一步,才是你们俩该学习怎么去维持结婚典礼上那种热情的开始。一个佛陀追随者与佛法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你不能以为皈依仪式完结后你就理所当然地是个佛陀追随者了,你就无需再努力了,你就轻易地放下皈依二字再不往这个方向去思考了。事实上,这个仪式结束后才是你努力的开始。否则,这场关系真的是很难维系下去的。这和一个简单的婚姻是非常相似的,有可能你会慢慢走向没有佛法的世界,和佛法离婚。就像一对伴侣慢慢走向远离彼此、远离彼此的婚姻关系一样。
这真像我之前说的,和世间任何一种类型的感情关系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还是朋友关系,当关系建立的一刹那起才是你们真正的开始,而不是理所当然就关系建立好了。关系建立得好不好,是要一直去努力去经营去维系的,不到生命的最终是无法界定一段关系好还是不好的。因此也不要因为过程中的瑕疵而否定一段关系。就如我们修学佛法过程当中遇到困难,难道就因此否定佛法放弃佛法吗?当一段关系建立的那一刻,你与一个人成就了一份联系,成了朋友或伴侣或父母子女,至于这份联系要持续下去的话,你和这个人就要学会互相理解对方、互相宽容对方、互相包容接纳对方,学会维持这份联系的一切可行方式。修皈依就是我们和佛法互相了解互相包容接纳到方式,就是为了维持我们和佛法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最有效的一种努力经营。结婚的真正意义就在这里了,无论你是与一个人结婚,还是与佛法结婚。皈依的那一刹那很重要,在那一刹那我们迈了第一步,这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不了解的情况下,我们迈不出这第一步;不了解到情况下,我们也打不开这扇门。而迈出这第一步打开了这扇门,门后的路怎么样踏踏实实地继续走好才是更重要的,所以我们不断要修皈依11万遍。
然后在修皈依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思维,在这样一个末法时代,能够以人身遇上一个好的佛法环境、清净的宗派传承、具德的上师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我们能够遇到这一切完美圆满的因缘时,在这一刹那,我们会感动、感激,但是我们持续不下来。原因是我们还没有摸清我们为什么为此而感动。我们那种感动只是当下那个刹那所激发出来的一种表示,而不是真正的因为我们理解它而出现的一种感恩的心,所以我们要学习应该怎样才能找到并保持这种感恩的心。这就需要我们好好思维不共内前行之前的四个共同外前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能把这四个共同前行修好,我们也会知道为何而去感激、感动,并且把它保持下来。现在我们保持不下来,就是我们没找到这种帮我们保持心态的工具,没用好这种工具。
就像一对夫妻,从刚刚认识到走向结婚的时候,彼此很是相爱。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的那种高浓度的感情就完全不存在了,那时双方会怀疑当初为什么会相爱。这一切好像都是一个问号,没有答案的问号。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找好“我爱你”的原因是什么。也许当初那个“我爱你”的原因只是一个自我的表现——你太爱你自己了所以你才会爱她——所以你现在慢慢变得不爱她了,因为你当初也不是发自一个爱她的理由去追求她的,而是发自更爱你自己的理由去追求她的,所以自然这种感情是持续不了很长时间的。因为你当初的第一步就不是真正的爱,这种以自我为出发点的爱自然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所以我们要找到我们为何而爱?
皈依佛门也是。为何?我为何要皈依?我为何要对“皈依”这二字生起这么大的感激心?这原因就在我们这个工具——四个共同前行中,所以在修皈依之前,我们应该用充足的时间,一个月、三个月,甚至是一年的时间都非常非常值得。这四个共同前行是我们很容易能够去学去体会的,因为它告诉你的就是你的生活真相。只要你用心,你可以随时都在体验修习这四个共同前行。花上一年时间去好好体会这四个共同前行,决定会有很大很大的改变和收获。最起码,我们一定要有三个月,最差也要有一个月,不修其他,只专修这四个共同前行。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共同前行修好了,我们对于皈依的感恩才能永远保持在一个高潮状态当中,而不会让它的热度冷却下来,变得陌生。
当我们初皈依时,我们会有一个激动心情、感恩心情。虽然这种心情只是一种简单的模糊的熟悉状态,它源自我们心相续中多生多世的与佛法有关的熏习、联结,但在时间的摧磨下,我们不可否认地也会淡忘这种感恩。当我们完全忘记这种感恩时,也证明着你的皈依已经毫无意义了,你已经有可能没有什么皈依戒律的存在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这种对皈依的热情高潮留下来,融入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处不在地让它体现出来,我们才算修好了皈依。这第一扇门开得很圆满时,我们接下来才有可能走得更好,如果这第一扇门开得模模糊糊,你未来的路也会是模模糊糊的,你的一生也就没多大意义了。就像源头一样。源头的水不清净,流下来的不清净的水你想在任何支干部分去清洁都是清洁不了的;而只要源头清净,即便水流在支干部分被染污了,依然可以依靠源头的力量很快地将之清净。这和我们的学佛路程是一样的。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么第一步就要走得踏实,这样后面的路我们就不用有很大的问题了。
那么四个共同前行怎样修呢?我们来分别看看。
第一个是人身难得。作为佛陀的追随者我们应该都知道“人身难得”这个概念。释迦牟尼佛也做过很多的比喻,佛教经典里也有很多的比喻。对于一个正信因果正信佛法的人来说,“人身难得”是毫无异议的。但对于大多刚接触佛门的人来说,会觉得这几个字就是佛教的一个教育说法,而不是真实的情况。那么我们在这里就不用佛教经典里的方式去讲,我们就拿我们已经得到的人身去分析看看,人身究竟是怎么难得。中国十几亿人口,真正能把自己的生死大计了脱了的有多少人?当我们成为这十几亿人口中的佼佼者——一个愿意走上了脱生死之路并已经在前进着的勇士时——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高兴,为此而感恩。因为我们在这十几亿人口里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很自信、自傲地去说这样一句话,我们完全跟这十几亿人口不一样。在这十几亿人口里,虽然都是得到了人身,但其中有多少是佛陀的追随者呢?有多少能够真正了脱生死?别说了脱生死了,有多少能去做一些真正的他这个人身当中有意义的事呢?这样去思维一下,我们就会由于成为了一…
《共与不共前行修法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