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佛教▪P4

  ..續本文上一頁理,是一般人所無法理解的;佛陀只好用一般人所能了解的語言文字,來解釋這個無法理解的境界。所以佛陀的教義便分爲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世俗境界,一是開悟境界。在世俗境界中,所謂自我就是指單獨的個人;而在開悟的境界中,所謂有別、無別,有我、無我,有相、無相,有名、無名,都只是一種文字上的戲論而已。在開悟境界中看來,所有的人(包括自己),就像夢裏或螢光幕中所見,是虛而不實的。連這個“空”也是多余的,並沒有真實的意義,但在世俗境界中,不得不借重這個“空”字來勉強作爲討論時方便表達的名詞。

   在世俗境界中的這個我,卻是凡夫到達開悟的一大障礙。換言之,這個我的觀念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危險的,一個人若不能首先確實的認清這一點,他便不能開悟,不能和本性契合。因爲有了“我”的觀念便産生了“這是我的”(我有)的觀念,這種“我”和“我有”的執著深深地種入心底,于是便永遠無法與本性合一,到達開悟,擺脫輪回,脫離生死的苦海。這就是痛苦的根源。

   今天,我首先要解釋這種“我”的觀念是如何形成,如何變得牢固難破。其次,再用幾個不同的方法來說明,如何才能破除這“我”的觀念。唯有把“我”的觀念破除了,“空”的概念才能産生。不過,“空”的概念也是一種執著,所以最後,還要破除“空”的概念,才能使本性自現。

   這種“我”的觀念在我們心中,深根蒂固得如此之久,想要大家在聽畢演講離開這間房間時,便能把它從心中消除掉,實在是辦不到的。因此我只希望各位在聽了這次演講之後,“我”的觀念不再加強,這次演講所提供的意見能使各位在將來修持法方面有所幫助。

   根據佛法,“我”的觀念包括兩大部分,一是貪求永生不滅,一是執著我見,如人們常說我的意見。貪求永生不滅的欲望是在出生以前便已經有了的,而執著我見雖然大半受著過去的業所影響,卻是在一生之中逐漸累積起來的。

   “我”的觀念最先是由感覺器官形成的。即使在一個人剛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由于這些感官而認定“我”是和外在世界分離開來的一個肉身。這種我的觀念,隨著他肉身的成長,而愈來愈強,愈來愈重。結果,他發現在軀體之內,已建立了一個和外在世界相對立的意識中心——“我”。

   其次由于每個人都建立了他或她自己的意識中心,這個世界是由許多獨立個體合成的觀念也就變得深刻了。由于每一個個體都力求滿足自己,于是發生利益沖突。當觀點不一致而每個個體都認爲自己的觀點最重要或最正確時,彼此隔離的感覺也就加倍強烈。這是自我觀念的一個簡單解釋。許許多多佛學經典都討論到這個問題。我剛才所說的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然而盡管海洋多麼廣大,歸根仍然只是水。所以,如果我們把這滴水研究得透徹,那麼對于海洋的進一步的研究便有了很好的基礎。

   所以我們清楚的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肉體,正是形成自我觀念的核心。

   由于日常生活上的遭遇處處都在標志一個人在周遭他人之間的人別性和孤立性,使得他的自我觀念更爲加強。一般說來,人與人分別開來的最普通識別標志有:

   1、以姓名爲標志。

   2、以容貌爲標志。

   3、以聲音爲標志。

   4、以指紋爲標志。

   5、以感覺爲標志。

   6、以理想爲標志。

   7、以名位爲標志。

   仔細分析這些因素,便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那就是,這些因素都和人的肉體有關,有了肉體,這些標志方才逐漸形成。

   這些標志就像一株樹的枝和葉,而我們的肉體有如樹根。假如根被掘掉了。那末它的枝葉自然而然地都不能存在。

   一位伐木專家朋友對我這個譬喻卻不爲然,他告訴我說:“你沒有砍大樹的經驗,所以不知道砍樹要先砍枝葉,然後砍斷樹幹,最後才能掘掉樹根的。”當然,我沒法和他爭辯,我只是告訴他,根據佛學,有叁條大路引導我們去掘掉自我觀念的根。這叁條大路是:

   第一條路——勇猛的修持。以打破今世和往世各種積習爲目標。所謂積習包括知識,信仰,愛和恨,以及一切人類的行爲。參禅,和西藏的覺者密勒日巴(MILERAPA)得道的例子,都是采取這條大路。這條路子正像一個集中力量去掘根,而不先砍掉枝葉一樣。

   第二條路——是依靠業的法則,那就是說,憑藉修持六度的累積功德,破除我執,顯現本性。所謂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條路正像伐木的標准方法,先砍枝幹,最後掘根。

   以上兩條路都是修持的方法,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健全的理論基礎,則在第一條路上,到達高深的階段時,可能會趨入邪途;在第二條路上,可能會在相當時期之後,失去了熱忱。所以我們還需要第叁條路。

   第叁條路——是由廣學深思爲第一第二兩條路建立一個理論的基礎。這次演講由于時間的關系,很抱歉不能對每條路作詳細的介紹。今天讓我們研究這第叁條路,如何在理論上打破自我觀念,以達到明心見性,下一次再談第一第二兩條路,但也都只能提綱挈領而已。

   現在讓我們首先檢討一下前面我們所提到的七種標志,看看是否能夠先把“自我”的樹枝清除掉:

   1、姓名也許是一個人最普通的標志,但顯然也是最差一種方法。不僅一個人可以改名換姓,而且還有很多人同名同姓。可見姓名不是人與人的真正區別,所以這一根樹枝不難砍掉。

   2、容貌,包括軀體的形相,膚色,等等,也是普通用來識別一個人的。但容貌不但會因年齡而改變,也可以由外科手術而改變。所以容貌只有暫時性,而不足以真正形成自我觀念。

   3、科學實驗說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聲調。甚至有人設計了一種儀器可以使法庭根據聲調辨認一個人。但發音器官的損壞會使聲調改變,當然這種標志更不適用于啞巴。所以聲音不能永遠用作和別人辨別的標志,而使一個人藉以自稱爲“我”。

   4、指紋也是常被用來識別人的,它和聲音一樣,也不是絕對的,因爲即使我們砍去了雙手,卻並沒因此而失去了自我。

   5、痛苦、快樂、恐懼等感覺作用。的確可使人覺察到自我的存在。但這種感覺通常只是暫時的,而且也是先有了自我觀念之後,才會覺察到的。

   6、理想是一個有力的自我標志。事實上它是一個人的“意見”——構成自我觀念的兩個因素之一——的一部份。曆史上記載著多少宗教的衛道者和革命家,他們甚至把理想、信仰、主義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雖然在這種情形下,通常把作爲個體的小我歸並入群體的大我。但我的觀念卻更爲加強了。雖然如此,理想是可能改變的,而理想的改變,並沒有把這個人改變。觀念中的“我”仍然沒變。所有這可以證明理想仍然不是自我觀念的核心。

   7、名位也是一種極有力的自我標志。名位代表成就,使他在一般人中起鶴立雞群之感,所以在人的心裏,名的觀念常常極深。據說有一個美國總統在夢中聽到人們喊他“總統先生”,這是不足爲奇的。自我這個名詞,正代表了一個人對名的強烈執著。驕傲與自大通常是它的副産品,但一個人的名位也像他的理想一樣可以在一夜之間改變。盛名可像慧星般的消失。可是並不即是他自我的破除。所以名位這一根樹枝,也是不能持久的。

   在上述這些枝葉都被砍掉之後,現在我們面臨這自我的樹根。那就是這個現實的肉身。

   在二千多年前,中國有位大哲學家老子曾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見老子十叁章),佛陀亦強調身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好了,讓我們直搗問題的核心。究竟這個肉身是否可以說就是“我”呢?

   現在讓我用佛陀的叁種分析方法,來研究這個重要而根本的問題。每一種方法都得到一個共同的結論,就是人身是空”的顯現,而“自我”只是人類爲了在世間的本身方便,所任意選擇的一個名詞而已。

   下面,我們簡單的討論一下這叁種方法:

   1、第一種方法我叫它分解分析法:

   現在請各位跟著我幻想:我把左臂從我身上拿下來,各位能稱它爲沈家桢嗎?當然不能,因爲那只是一只手臂。我再把右臂從我身上拿下來,你們能稱它爲沈家桢嗎?當然也不能。我再把心拿出來,你們能叫它爲沈家桢嗎?顯然,這個答案也是否定的。這個心可以移植到別人身體裏去,但是移植了之後,那個人並不因之而成爲沈家桢。

   接著,我再拿下我的頭,你們能稱它爲沈家桢嗎?當然不能。這不過是個頭。我可以取下我身上的任何部份。但沒有一個部份可以稱爲是沈家桢。最後,所有部份都拿掉了,請告訴我沈家桢又在那裏呢?由此可見人身只是各器官暫時的和合,並沒有永恒的本性,所以叫做“空”。“沈家桢”,或是“我”,只是爲了世俗境界中的方便而任意選擇的一個名詞而已。

   2、第二種方法我叫它做歸納分析法:

   在這個房間裏有很多不同的個體,每個個體都以自己的身體爲自己。然而早在佛陀的時代,印度和希臘的哲學家們都已經說過人身只不過是由固體、液體、氣體、熱力四大原素的和合而已。佛陀以開悟的睿智更進一步認爲這四大原素能合成一個元素他稱之曰“空”。依照佛陀的說法,“空”是人所無法理解的,它沒有相對性,也沒有差別相,在時空上都是無窮的,但卻並非沒有或無。今天廿世紀的科學家們也告訴我們固體、液體、氣體、和熱力都是“能”的種種顯現,我在第一講“生死的概念”中講過;這種“能”卻正像佛陀所謂的“空”。

   由此可知,不僅坐在這裏的各位,還有其他人,不管形像,性別,膚色等如何不同,都能歸本于一,那就是“空”或“能”。在開悟的境界中,一切物體都相同。“自我”只是在世俗境界中的人爲了方便而創設的一個概念罷了。

   3、第叁種…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學鳥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