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法我叫它透視分析法:
沒有一個人能否認我們任何人的身體是個實體,至少它看起來是實體。但如果深入的去考究,我們將發現所謂身體上實體這個概念,最初是由視覺器官——肉眼所造成的。不幸的是,我們的肉眼是個十分不完美的工具,它常給我們極大的錯覺。現在我和各位一同研究一下《五眼》這本小冊子中的兩個圖表。請看其中下面的一個圖表(附圖):
在標志(2)之下,你看到一位英俊的青年男子嗎?是的,這正是你日常生活中用肉眼所看到的。你知道他是男性,年輕而英俊。
在標志(1)之下,你的眼睛是透過了紅內線看的,那位年輕男士實體的身體已經消失,而變成了一團由紅、黃、綠叁種顔色所組成的類似人體形象。你是否仍然認清他是男士、年輕、而英俊呢?恐怕未必然吧!
在標志(3)下,你是透過了X光來看同是這一位年輕的男士,大概你不會喜歡看他了。我想:你也不會再認爲他是年輕英俊的男子了。
在標志(4)下,仍是這位青年男子,不過這是藝術家想像在顯微鏡下觀察所得的形象,所以這個人體是由分子結構而成。也許看起來五顔六色很美麗,但你絕看不到一位年輕的英俊的男士。
在標志(5)下又是什麼呢?那是這青年的無形的形像,不是人類肉眼所能看到的,你可能稱它爲本性。
這裏有一點很重要,請大家注意:這五種形象,並非是不同的個體,而是在同時、同地的同一個人;只是在你的眼中顯得不同罷了。
接著,再看上面的圖表,你可以看到在“電磁光譜”下,所謂我們看得見的光,紅內線光,和X光都只是宇宙中無數光波中的一小部份而已。
這個年輕的男士在無數不同的波長下便有無數不同的形象。這也就是說,假如我們的眼睛不只是在可見的光波中能看東西,而是在所有的光波中都能看東西,那麼透過了各種光波,我們便如入了仙境的愛麗絲,看到彩色缤紛,目不暇給。這個年輕男士的形象,便時時在變,而且不斷的在變,沒有一種形象是永久不變的,也不可能說那一種形象是真實的。
不僅這位年輕的男士,可以有這許多不同的形象,包括一般所謂“空”的無形形象,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這許多不同的形象,包括一般所謂“空”的無形形象。在這裏,請注意我們大家的無形形象都是相同的,假如這種說法是真的話,那麼我們所謂的肉體豈不是只是本性所顯現無數形式中的一種而已,而我們卻堅持執著這肉體的真實存在,而形成自我觀念,又是多麼愚蠢啊!
這叁種分析會達到一個共同結論,就是人類肉眼在狹小光波中所見到的人類肉體的形相,是暫時的,而且是瞬息百變的。既然如此,我們又怎能稱它爲自我,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呢?所以根本沒有自我,一切是空。
有一次我向朋友介紹“無我畢竟空”的理論時,有一位朋友大叫道:“假如我失去自己,變成了空,那我又如何能活著呢?”我的回答是:“佛陀在叁十五歲悟道時,就證得“無我畢竟空”,他不但活到了八十歲,而且過得很快活自在。”所以,打破自我觀念,證得“空”的道理,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相反的,卻正是幸福生活的開始,關于詳細的情形,留待下一次再和各位討論。
第四講
樂的泉源
首先,我要說明,在這裏我所謂的樂,不是指那會成爲日後痛苦種因或根源的暫時喜悅。例如一個喝醉了的時候,確然有那種飄飄然無憂無慮的歡欣,但他在醉中所做的事,可能愚蠢到使他事後懊悔,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其所産生的長期痛苦,會遠對于短暫的一醉之快。像這樣的樂(如果你們仍稱它爲樂的話,),在佛法中,是列爲苦的,而不是樂,因爲它往往是苦的開始。
我這裏所謂的樂,該說是苦的反面,或苦的消滅。例如,一個多年患失眠證的人,一旦不用吃藥便能倒頭就睡,又熟又甜的那種舒服感覺。或者,一個人在許多天緊張的政治競選角逐之後,商場絞盡腦汁之余,而能在湖光山色的環境中,享受一切放下的休息。當你舉頭凝望雪滿峰巅,巨松聳立,這個世界和一切煩惱消失到九霄雲外之際,你會感到自己如此的渺小!而又如此的偉大!好像宇宙之間除了自己,什麼都沒有了。這種境界,才是我所要講的樂。
現在,我們先研究一下樂的反面——苦,來陪襯樂的真義。在佛法中,人類的苦有幾種分法,而最普通的分爲以下八種:
1、生苦:
雖然沒有記得在他脫離母體時感受的痛苦,但是,只要看初生的嬰兒總是哭的,而沒有笑的,就可以證明並不是快樂的事了。
2、老苦:
雖然老要經過許多年月,是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很多過了六十歲的人,都有突然發覺自己體能衰減,非複當年可比的痛苦經驗。這種痛苦感覺,從訪問養老院,或者只要和任何一個老人談起老的問題時,都可以體驗得到。
3、病苦:
很少人能夠在一生中免于疾病或受傷的。病的痛苦,也無須我來贅述。在那些營養與醫藥缺乏的地區,這種苦特別普遍。
4、死苦:
大多數人在知道死已是不可避免時,是十分痛苦的。這種痛苦,對于那些個人觀念強,擁有權勢,財富的人尤其嚴重,因爲要把這些心愛之物都抛下而去,那真是不可想像的。
5、愛別離苦:
死可以說是永別。有失掉親愛的人經驗的,就知道這是多麼痛苦!這痛苦不論如何是無法彌補的。當親人世間被綁架或關于集中營,或面臨死亡的危險,或被送往戰場,或因其他的原因被迫作無限期的離別,那種傷心憂慮,擔心噩耗傳來的種種痛苦,不是常在深鎖的眉頭,滿面的淚痕中看到嗎?
6、怨憎會苦:
這種痛苦,一般的情形是:兩個仇人偏偏狹路相逢;漂亮的姑娘被她所不喜歡的男子緊釘著追求;突然間迎面碰上強盜或瘋子;轉過牆角,卻被凶狗惡獸撲上身來。這種情形,都會造成很大的苦。
7、求不得苦:
孩子要吃糖,媽媽不給,他也曉得哭;又如你愛一個人,而得不到他的愛;生意上的失敗;非常需要的錢始終得不到。這些都是求不得苦的例子。
8、五蘊盛苦:
在佛法中,蘊即是指構成一個人的五種因素:色、受、想、行、識,我這裏簡稱之爲身心。暴怒、焦慮、淫欲、仇怨、嫉妒等,這些都是五蘊熾盛的例子,也是苦的源泉。
既然我所謂的樂,是苦的消滅,而上面所敘述的八種苦,很清楚的都是由于我們對身心的執著而來。因此,假如我們沒有身心,便不會有生,也就不會有生苦。沒有了身心,便不會有生,也就不會有生苦。沒有了身心,則老、病、死和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苦也就失去了憑依。所以人類一切痛苦的根,就在對于自己的觀念與執著。就如“生死”和“業”的觀念一樣,要徹底的消滅苦,只有證悟本性才能達成。也就是說先要認清楚在我們感覺器官中認爲實有的身心,實在是時時刻刻都在變,是不永久的,也即是不真實,正好像在夢中所見到的自己,又像演員在臺上所扮演的一個角色,所以名之爲“空”。
因此,證悟本性是苦的徹底消滅,也是最極的樂。這就是我前面所說的第叁條路——理論分析所得的結論。我們的本性是真正樂的源泉,讓我重複說一遍:我們的本性真正樂的源泉。
的確,這聽來很不錯,不過,這就像在一個即使算不得風雨,卻也是密雲遮蔽的雨天中,高談秋日晴空之可以令人心曠神怡一樣。但佛法不只是一套哲學理論,而是重實證的。一個人只知道遊泳的原理,而沒有在水中練習過的話,一旦掉入深水中,便有沒頂的可能。所以佛法強調實際的修持。要證悟本性,還必須依照我前面所介紹的第一條、第二條路去實地修習。
第一條路是爲那些能夠完全超脫世務,專心一致的人所設立的。這種方法就同在布滿雲層的暴風雨的天氣下,在紐約擁擠的“時代廣場”上,發射火箭一樣。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在這種情形之下發射火箭是如何困難。很多火箭即使射上去了,可是在尚沒有到達最高的雲層時,便跌回地面。只有那些具有足夠力量,不斷上升的火箭才能直貫雲霄。這時,火箭內的儀器會突然探測到光芒萬丈的陽光,和四周無邊無際的蔚藍天空。這時,儀器探測到的是廣大的空間,一片甯靜,萬裏無雲,長空悠悠。那擁擠、喧嘩的紐約時代廣場,甚至整個大地,比起這種境界來,簡直是微不足道了。
在人心中,也可以像火箭那樣破出雲層,一飛沖天,那就是佛法上所謂的開悟。開悟即是本性的顯露,是那麼的廣闊、無窮,不可想像,也不可言喻。人類的一切習慣、欲望、區別和執著,都變得毫無意義。所謂生死、業和苦等等觀念,也都完全用不上了。當一個人成就了這種境界,就稱爲“覺者”。佛陀釋迦牟尼本是二千五百年前出生在今天尼泊爾地方的一個人,他在叁十五歲時開悟了,爲人類樹立了一個“覺者”的最好典範。
正如我在前面所說,這第一條路子原是爲了那些能夠完全擺脫世務,勇猛修持,像佛陀一樣抛棄了他即將擁有的王位,而到深山中去苦修的人而立的。這是不砍掉樹枝,而先挖根的方法,也是佛陀爲人類樹立了可能成就的最高標准。然而,這條路畢竟不能適用于每個人。所以佛陀又傳授了其他許多方法,使人們能證悟本性。這些方法我列之于第二條路。
在第二條路上的所有方法,都有一個共同原則,即是趨向和本性相應。請注意在此時這個“自我”的觀念是仍然存在的。因爲那是“我”去和本性相應。也就是說,在我所謂第叁條路的修持境界上,“我”和本性在心理上仍然是兩個分開的個體。因此,所有的方法都是爲了一個目標,就是使“我”逐漸和本性契合。最後,以達到“我即本性,本性即我”。實際上只有本性,而本性也只是在世俗的境界中,爲了方便說法而假立的一個名詞而已。
…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