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修叁叁昧▪P2

  ..續本文上一頁阿彌陀佛也好,都是要自己實實在在這樣努力的。

  我們初開始我們可能說,念一念阿彌陀佛,下手易,成功高,是的。但是你念過一個時期,你就知道不是容易,你的一心不亂,你那麼容易得到的嗎?你那麼容易一心不亂,不是容易。那一個法門都是一樣,都不是那麼容易,都是要特別努力的。我們不必說禅是高過淨土,也不必這麼說,也不必說淨土高過禅,不必。一切法門也可以說都是平等的,但是人的根性不同,我就歡喜這樣子,我歡喜這樣子,大家歡喜的不一樣。淨土法門也非常的高深,但是不是我們只是念阿彌陀佛這樣子,淨土法門可以包括一切大乘佛法,都包括在內的。但是不是只是念阿彌陀佛這樣子,不是這樣子,這只是淨土法門的一少分而已。

  我這一段話是說我們對于佛法,我們要有轉凡成聖的願望,我們對于佛法要深入地學習,沒有這個條件,那只好罷了;你有這個條件,你非要深入學習不可。學習了以後,你認識了什麼是佛法,這個時候,你對于佛法有堅定的信念,不是隨便動搖的,那麼這樣子,你就有成功的希望。我今天忽然間這樣子,明天又忽然間那樣子,那不行,你很難有成就的。

  但是現在我想要講什麼呢?我想要講一點叁叁昧這個法門,也叫叁解脫,叁叁昧這個法門。這個法門也就是四處,也就是禅。禅就是叁叁昧,禅也就是四念住。如果我們對于經論沒有深入地學習,什麼是禅?說不清楚,我們只好這樣子,這個回答可以。但是究竟怎麼回事,依我看,豎個大手指頭,原來未必‥‥其實他未必懂得禅,也未必懂。

  我看經,佛說要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佛的大智慧說出來這麼一個軌範,一個軌道,使令我們有所追尋,你就會容易成就。我們從這四依裏邊有一句話,「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句話,這句話怎麼講呢?可以作兩個解釋。依了義,這個「了」就是明了,這件事我明明了了的,叫了義。不了義,這個道理我不明了,我對于佛法裏邊這個道理我明白,這個道理我不明白,那我要修行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你對于佛法的道理不懂,你沒有辦法修行了嘛,那怎麼可以作依止呢?不能作依止。這個佛法我明明白白的,這時候我可以根據它來調心,來調我的身口意,使令我這一念心清淨莊嚴,這樣才可以。我不明白,這個事情是不可以,你不可以依止它去修行的,可以這樣解釋。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還有第二個解釋呢,了義這個「了」字是什麼意思?了者,沒有剩余的意思,沒有余剩的。了,就是沒有了,若有剩余的,就是還不了。這了義、不了義換一句話說,就是究竟、不究竟的意思,要依這個究竟的,不依不究竟的,這麼樣講。但是這句話呢,大家都不一樣,大家的想法不一樣。我說這樣是究竟,你說那樣是究竟,他說那樣是究竟,說的也不一致,也是不一樣的。這樣子說來說去,使令我們還是有困難。比如說是有的經論上說無我是究竟的,但是有的地方說無我是不究竟的,那怎麼辦呢?這又是一個,說法不完全一樣的。

  這件事若按我們現在的佛教的情況來說,因爲你不能深入經藏去學習,這個問題就把你障住了。無我是究竟的,又說無我是不究竟的。比如說《鴦掘摩羅經》,鴦掘摩羅诃斥文殊菩薩,說無我是不了義,就是這樣講。但是我們若看《大智度論》,看《般若經》,無我又是了義,這就是不一樣。我們若讀這樣的經呢,我們可能也很難來確定究竟無我是了義、是不了義,也是搞不清楚了。但是你若是深入地去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它本身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但是你不去注意去學呢,你就不知道,它解釋的那個道理,你還是不知道。

  比如說是如來藏的法門,按我們中國傳統的佛教,如來藏的法門是最究竟圓滿的了,但是若去讀《楞伽經》呢,如來藏的法門是方便品,說如來藏的法門是方便的。你看這個事情你怎麼辦,使令我們也很難去決定。這件事有兩個情形,一個是我們自己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就跟一個老師學,他說什麼是了義,我就相信他什麼是了義,也有這種情形。另外有一種情形,我雖然跟你學,你說這樣子,我也不完全相信,我自己要直接去閱閱大藏經,究竟是怎麼說的,這又是一個態度了。但是從這麼多的經論來看呢,比如說是《大品般若經》,或是《大智度論》,或《瑜伽師地論》,或者《解深密經》,連《楞伽經》在內,是主張無我是了義的,還是這樣解釋,這是一個解釋。

  另外呢,我們看《阿含經》,當然很明白的是主張無我,說到《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時候也說無我,這個時候得聖道的人特別多。根據無我的道理去修行,得聖道的人很多。後代的佛教,重視如來藏的時候,得聖道的人是誰,我看不知道,不知道誰是得聖道的。後代的佛教,重視如來藏的時代呢,多數是念阿彌陀佛了,不能修學禅觀。爲什麼不修呢?不相應,修不來。所以從這件事情看呢,無我是了義,有我是不了義。

  我說這話的意思,叁叁昧就是主張是無我,空叁昧、無願叁昧、無相叁昧這叁叁昧。修這空叁昧呢,就是修無我觀了。這無相叁昧就是無相觀,但是這個無願叁昧呢,是苦、是無常,修這無常觀,修這個苦,人生是苦的這種思惟觀察。在《瑜伽師地論》上的次第呢,空叁昧在最初,無願叁昧在中間,無相叁昧在最後,次第是這樣。但是在四念住這個法門來說呢,先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那就是無願叁昧在先,而觀心無常就是觀五蘊無我,而後這觀法無我就是無相叁昧,這四念住的次第呢,無願叁昧在先,然後空叁昧,然後無相叁昧。叁叁昧的次第,是空叁昧在先,無願叁昧在中間,無相叁昧在後,這個次第不相同,但是還是那麼多,所以我說叁叁昧也就是四念處,四念處也就是叁叁昧。

  所以我想我們來到佛法裏面來,對于佛法有信有解,有信願,然後我們學習佛法,開始修行,按叁叁昧的次第,就是先修空叁昧。先修空叁昧這件事呢,應該先學這個叁昧,叁昧就是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到初禅,應該這個次第。你得到初禅了,稱之爲叁昧,得到未到地定,也可以名之爲叁昧,但是欲界定說叁昧也可以,但是它是定力太淺了。未到地定稍好一點,好過欲界定,這未到地定的力量好過欲界定,初禅又好過未到地定,最好的呢,要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你得到這樣的定的時候,修四念住,你很容易就得聖道了,很容易得聖道。

  若是說是我們欲界定也沒有,未到地定也沒有,當然也沒有禅,這樣子修四念住,得聖道的希望是很少了,這可能性是太少。那要怎麼辦法呢?因爲我們中國佛教一出家的時候,就說我們出家人,一出家的時候做什麼事情?我們出家人一出家是幹什麼事情?一來到寺院,師父給我們剃頭了,然後幹什麼事情?幹什麼事情也是不一樣。師父可能會教你早晚功課,早晚功課怎麼念,這是一件事。再來就是或者是你念阿彌陀佛,學習淨土法門,念念佛。或者是你每一天早晚功課之外,或者是念念《法華經》,或者是念《華嚴經》,或者是什麼經,就是另外一點功課。另外有一個不同的情形,你有點能力,請你做知客,請你做監院,就是這樣子,每一天要早晚課,另外加上一點功課,然後爲大衆僧服務,就這樣就好了,這是一種。

  另外不同一點呢,有佛學院,我叫我的徒弟到佛學院讀一讀,也就是這樣子。佛學院讀的呢,也可能讀得很好,考第一名,或者第二名,或者是第叁名,都不錯了。那麼佛學院叁年畢業了,或者是六年畢業了,不錯了,又回到常住來,還是做監院、做知客,有的時候有因緣爲信衆講一講,講一點佛法也是可能,那麼也可能沒有講。那麼時間再過了一個時期,也可能師父退休了,你來做住持。你做了住持也還是和師父這樣,再收徒弟,收徒弟也是這樣子。

  很少很少我們中國佛教徒,你一開始念佛,你要以念佛叁昧爲目的,得念佛叁昧;我教你念佛法門,你就以念佛叁昧爲目的,念佛叁昧這又是不簡單。念佛叁昧你要看看大本《無量壽經》,那是講念佛叁昧的,《觀無量壽經》也有念佛叁昧,而小本的《阿彌陀經》沒有講念佛叁昧。這個原因,我認爲佛菩薩大慈悲、大智慧,知道正法、像法到末法時代的衆生,念《阿彌陀經》是合適的,只有這樣。佛教的大勢所趨,在大的環境就是這樣。

  但是今天的,我昨天有說到一件事,今天的佛教稍微又有一點不同,什麼不同呢?就是南傳佛教來了,來沖擊我們一下,他們馬哈希,好像是葛印卡,他們教我們坐禅,可能是偏重于止,或者有多少觀。但是南傳佛教總的方面來說,還是重視四念處的,他們沒有念佛法門,小乘佛教沒有念佛法門的。小乘佛教學者,他們有這麼多的坐禅的方法,到我們大乘佛教,他知道這個地方是大乘佛教的區域,教化的區域,我們用我們的小乘佛法來攝化你,都一面倒啊!這樣子,太好了,大家請你來,他們怎麼想:你們叫做大乘佛教,怎麼會這樣子呢?怎麼想法呢?當然他們可能有一點分寸,含蓄一點,可能不去碰這個問題,只是心裏這麼想而已。若是直接說,那恐怕有問題,有問題的時候,我們怎麼樣回答,我們用小乘佛法到你們這兒來,你們很歡迎,你們大乘佛法裏沒有修行的法門嗎?我們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我們怎麼回答?你大乘佛教裏沒有修行的法門嗎?有沒有修行的法門?你怎麼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可能不是太容易回答這個問題。爲什麼不容易回答?就是我們漢人的佛教,慚愧啊!對于漢文的佛教沒有深入的學習,你沒有深入學習。沒有深入學習,雖然是學習到佛法,我在佛學院裏也都可以做老師了,結果還是迷迷糊糊的。我說這話好像有過失,我有過失了,但事實的確是這樣子。

  若是我們中國佛教,我們發無上菩提心,要做菩薩,我們要做聖人,要做菩薩,可以,是對的,但是不要立刻就做大菩薩,不要這樣子。我們初出家的時候還是修學念佛叁…

《如何修叁叁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的名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