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阿弥陀佛也好,都是要自己实实在在这样努力的。
我们初开始我们可能说,念一念阿弥陀佛,下手易,成功高,是的。但是你念过一个时期,你就知道不是容易,你的一心不乱,你那么容易得到的吗?你那么容易一心不乱,不是容易。那一个法门都是一样,都不是那么容易,都是要特别努力的。我们不必说禅是高过净土,也不必这么说,也不必说净土高过禅,不必。一切法门也可以说都是平等的,但是人的根性不同,我就欢喜这样子,我欢喜这样子,大家欢喜的不一样。净土法门也非常的高深,但是不是我们只是念阿弥陀佛这样子,净土法门可以包括一切大乘佛法,都包括在内的。但是不是只是念阿弥陀佛这样子,不是这样子,这只是净土法门的一少分而已。
我这一段话是说我们对于佛法,我们要有转凡成圣的愿望,我们对于佛法要深入地学习,没有这个条件,那只好罢了;你有这个条件,你非要深入学习不可。学习了以后,你认识了什么是佛法,这个时候,你对于佛法有坚定的信念,不是随便动摇的,那么这样子,你就有成功的希望。我今天忽然间这样子,明天又忽然间那样子,那不行,你很难有成就的。
但是现在我想要讲什么呢?我想要讲一点三三昧这个法门,也叫三解脱,三三昧这个法门。这个法门也就是四处,也就是禅。禅就是三三昧,禅也就是四念住。如果我们对于经论没有深入地学习,什么是禅?说不清楚,我们只好这样子,这个回答可以。但是究竟怎么回事,依我看,竖个大手指头,原来未必‥‥其实他未必懂得禅,也未必懂。
我看经,佛说要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佛的大智慧说出来这么一个轨范,一个轨道,使令我们有所追寻,你就会容易成就。我们从这四依里边有一句话,「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句话,这句话怎么讲呢?可以作两个解释。依了义,这个「了」就是明了,这件事我明明了了的,叫了义。不了义,这个道理我不明了,我对于佛法里边这个道理我明白,这个道理我不明白,那我要修行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你对于佛法的道理不懂,你没有办法修行了嘛,那怎么可以作依止呢?不能作依止。这个佛法我明明白白的,这时候我可以根据它来调心,来调我的身口意,使令我这一念心清净庄严,这样才可以。我不明白,这个事情是不可以,你不可以依止它去修行的,可以这样解释。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还有第二个解释呢,了义这个「了」字是什么意思?了者,没有剩余的意思,没有余剩的。了,就是没有了,若有剩余的,就是还不了。这了义、不了义换一句话说,就是究竟、不究竟的意思,要依这个究竟的,不依不究竟的,这么样讲。但是这句话呢,大家都不一样,大家的想法不一样。我说这样是究竟,你说那样是究竟,他说那样是究竟,说的也不一致,也是不一样的。这样子说来说去,使令我们还是有困难。比如说是有的经论上说无我是究竟的,但是有的地方说无我是不究竟的,那怎么办呢?这又是一个,说法不完全一样的。
这件事若按我们现在的佛教的情况来说,因为你不能深入经藏去学习,这个问题就把你障住了。无我是究竟的,又说无我是不究竟的。比如说《鸯掘摩罗经》,鸯掘摩罗诃斥文殊菩萨,说无我是不了义,就是这样讲。但是我们若看《大智度论》,看《般若经》,无我又是了义,这就是不一样。我们若读这样的经呢,我们可能也很难来确定究竟无我是了义、是不了义,也是搞不清楚了。但是你若是深入地去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它本身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你不去注意去学呢,你就不知道,它解释的那个道理,你还是不知道。
比如说是如来藏的法门,按我们中国传统的佛教,如来藏的法门是最究竟圆满的了,但是若去读《楞伽经》呢,如来藏的法门是方便品,说如来藏的法门是方便的。你看这个事情你怎么办,使令我们也很难去决定。这件事有两个情形,一个是我们自己学习佛法的时候,我就跟一个老师学,他说什么是了义,我就相信他什么是了义,也有这种情形。另外有一种情形,我虽然跟你学,你说这样子,我也不完全相信,我自己要直接去阅阅大藏经,究竟是怎么说的,这又是一个态度了。但是从这么多的经论来看呢,比如说是《大品般若经》,或是《大智度论》,或《瑜伽师地论》,或者《解深密经》,连《楞伽经》在内,是主张无我是了义的,还是这样解释,这是一个解释。
另外呢,我们看《阿含经》,当然很明白的是主张无我,说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时候也说无我,这个时候得圣道的人特别多。根据无我的道理去修行,得圣道的人很多。后代的佛教,重视如来藏的时候,得圣道的人是谁,我看不知道,不知道谁是得圣道的。后代的佛教,重视如来藏的时代呢,多数是念阿弥陀佛了,不能修学禅观。为什么不修呢?不相应,修不来。所以从这件事情看呢,无我是了义,有我是不了义。
我说这话的意思,三三昧就是主张是无我,空三昧、无愿三昧、无相三昧这三三昧。修这空三昧呢,就是修无我观了。这无相三昧就是无相观,但是这个无愿三昧呢,是苦、是无常,修这无常观,修这个苦,人生是苦的这种思惟观察。在《瑜伽师地论》上的次第呢,空三昧在最初,无愿三昧在中间,无相三昧在最后,次第是这样。但是在四念住这个法门来说呢,先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那就是无愿三昧在先,而观心无常就是观五蕴无我,而后这观法无我就是无相三昧,这四念住的次第呢,无愿三昧在先,然后空三昧,然后无相三昧。三三昧的次第,是空三昧在先,无愿三昧在中间,无相三昧在后,这个次第不相同,但是还是那么多,所以我说三三昧也就是四念处,四念处也就是三三昧。
所以我想我们来到佛法里面来,对于佛法有信有解,有信愿,然后我们学习佛法,开始修行,按三三昧的次第,就是先修空三昧。先修空三昧这件事呢,应该先学这个三昧,三昧就是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到初禅,应该这个次第。你得到初禅了,称之为三昧,得到未到地定,也可以名之为三昧,但是欲界定说三昧也可以,但是它是定力太浅了。未到地定稍好一点,好过欲界定,这未到地定的力量好过欲界定,初禅又好过未到地定,最好的呢,要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你得到这样的定的时候,修四念住,你很容易就得圣道了,很容易得圣道。
若是说是我们欲界定也没有,未到地定也没有,当然也没有禅,这样子修四念住,得圣道的希望是很少了,这可能性是太少。那要怎么办法呢?因为我们中国佛教一出家的时候,就说我们出家人,一出家的时候做什么事情?我们出家人一出家是干什么事情?一来到寺院,师父给我们剃头了,然后干什么事情?干什么事情也是不一样。师父可能会教你早晚功课,早晚功课怎么念,这是一件事。再来就是或者是你念阿弥陀佛,学习净土法门,念念佛。或者是你每一天早晚功课之外,或者是念念《法华经》,或者是念《华严经》,或者是什么经,就是另外一点功课。另外有一个不同的情形,你有点能力,请你做知客,请你做监院,就是这样子,每一天要早晚课,另外加上一点功课,然后为大众僧服务,就这样就好了,这是一种。
另外不同一点呢,有佛学院,我叫我的徒弟到佛学院读一读,也就是这样子。佛学院读的呢,也可能读得很好,考第一名,或者第二名,或者是第三名,都不错了。那么佛学院三年毕业了,或者是六年毕业了,不错了,又回到常住来,还是做监院、做知客,有的时候有因缘为信众讲一讲,讲一点佛法也是可能,那么也可能没有讲。那么时间再过了一个时期,也可能师父退休了,你来做住持。你做了住持也还是和师父这样,再收徒弟,收徒弟也是这样子。
很少很少我们中国佛教徒,你一开始念佛,你要以念佛三昧为目的,得念佛三昧;我教你念佛法门,你就以念佛三昧为目的,念佛三昧这又是不简单。念佛三昧你要看看大本《无量寿经》,那是讲念佛三昧的,《观无量寿经》也有念佛三昧,而小本的《阿弥陀经》没有讲念佛三昧。这个原因,我认为佛菩萨大慈悲、大智慧,知道正法、像法到末法时代的众生,念《阿弥陀经》是合适的,只有这样。佛教的大势所趋,在大的环境就是这样。
但是今天的,我昨天有说到一件事,今天的佛教稍微又有一点不同,什么不同呢?就是南传佛教来了,来冲击我们一下,他们马哈希,好像是葛印卡,他们教我们坐禅,可能是偏重于止,或者有多少观。但是南传佛教总的方面来说,还是重视四念处的,他们没有念佛法门,小乘佛教没有念佛法门的。小乘佛教学者,他们有这么多的坐禅的方法,到我们大乘佛教,他知道这个地方是大乘佛教的区域,教化的区域,我们用我们的小乘佛法来摄化你,都一面倒啊!这样子,太好了,大家请你来,他们怎么想:你们叫做大乘佛教,怎么会这样子呢?怎么想法呢?当然他们可能有一点分寸,含蓄一点,可能不去碰这个问题,只是心里这么想而已。若是直接说,那恐怕有问题,有问题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回答,我们用小乘佛法到你们这儿来,你们很欢迎,你们大乘佛法里没有修行的法门吗?我们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我们怎么回答?你大乘佛教里没有修行的法门吗?有没有修行的法门?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可能不是太容易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容易回答?就是我们汉人的佛教,惭愧啊!对于汉文的佛教没有深入的学习,你没有深入学习。没有深入学习,虽然是学习到佛法,我在佛学院里也都可以做老师了,结果还是迷迷糊糊的。我说这话好像有过失,我有过失了,但事实的确是这样子。
若是我们中国佛教,我们发无上菩提心,要做菩萨,我们要做圣人,要做菩萨,可以,是对的,但是不要立刻就做大菩萨,不要这样子。我们初出家的时候还是修学念佛三…
《如何修三三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