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修三三昧

  如何修三三昧

  妙境法师1998年埔里法如精舍

  从出家人的戒律上看,从《阿含经》、《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从《大智度论》或者《瑜伽师地论》上看,佛在世的时候,这些佛教徒,尤其是比丘,天天地见佛闻法,听佛说法。这件事就像什么事情呢?就像花园里面的一枝花,或者是一枝草,或者是什么,天天地有人去浇水,给它营养,它就会欣欣向荣。这一枝花,这一枝草,或者一棵树,它就会茂盛起来。我们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我们现前这一念心,这一念道心也是需要法水的滋润,这样子一方面我们的道心会强大起来,一方面我们用功修行也容易相应。如果没有法水的滋润,那就完全是不同了,就像那一枝花,或者是那一枝草,你不给它水,它渐渐就会枯萎了。我们佛教徒相信了佛法,我们通常说这个人有道心,这个人有道念,这个人有向道的意愿,如果没有法水的滋润,也同样有问题。所以我们佛教徒常常要有法的熏习,一方面若是有因缘听善知识的讲解,也是很好。不然的话,我们天天阅读经论,也是很好。比如说我们读《金刚经》,我们心静下来去读《金刚经》,那就等于听释迦牟尼佛和须菩提尊者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遍,就应该是这样子。当然,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我们出家人的根性也都不一样,我经是念了,但是并没能得到法的滋润,我们心里面还是有原来的老家风。

  我这几天来到埔里,住在这中道学苑,真华长老的道场,他开示我两句话:「中道不长无明草,学苑常开智慧花。」唉呀!这非常的好,现在我们是把这中道来改换为自己的一念心,这一念心不长无明草,我这一念心常开智慧花,这样子才是合适的。但是无明草它不长,这烦恼草的不长,智慧花的开放,那是自己要努力才可以。我们只是这样阅读经论,只是这么读,看一看经,翻这经本子看一遍,我认为力量还是不够的。

  那天十九日,我在正觉精舍和各位法师谈话,我提出来一件事,也就是一句话,其实也是老生常谈,没什么特别。是什么呢?经里面常是说「信解行证」,或者说是信解上加一个愿,信解者即是愿也。我们对于佛法有信心,对于佛法有理解、有认识,这句话其实就是愿的意思,就是发愿的愿,信愿行的愿。因为我们对于佛法有了信解,我们自然地会发愿;就是我们看别人做生意发财了,心里也愿意做生意,发财,就是这样意思。

  所以我们读了经论,发了欢喜心,我们也应该发愿:我也愿意成就这样的圣道。换一句话说,就是我不愿意做凡夫了,我感觉到做凡夫很不庄严。若能成为圣人,那是最庄严的。我们有的时候学习佛法,佛、法、僧三宝,这个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他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有圣道的庄严,就称之为宝。在色受想行识里面,我们这个臭皮囊,就是这个色受想行识,我们做凡夫的时候,有什么可以说是庄严的?不是贪,就是瞋,再不然就是邪知邪见,凡夫就是这样子嘛!我看他,我感觉他不对劲,我来!好!你为大众服务也好嘛,这件事一定是应该有这件事,但是你若搞不好,你还是有过失的。

  佛法里边,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就是转凡成圣,所以我们要发愿,就是有转凡成圣这样的愿望。为什么我是凡夫,我不愿意做凡夫,我愿意做圣人呢?就是感觉到凡夫太苦恼了、太丑陋了!只有圣人才是庄严的,所以我不愿意做凡夫了,我想要做圣人,所以就是要有愿。但是这个愿是以信解为基础的,以信解为基础,才有这样的愿。

  再明白一点说,比如这个凡夫的境界,就是努力地追求五欲,追求这色声香味触,叫它满意,有更丰富的色声香味触,丰富又丰富,丰富又丰富,没有止境地去追求,凡夫就是这样子。但是现在不愿意做凡夫,愿意做圣人,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就是知道这色声香味触是苦恼的事情,不是能令人安乐自在的。我们相信了佛法,尤其是我刚才说了几次了,我们做了出家人了,就是把自己的精神、时间完全放在修学圣道上面了。为什么肯这样做呢?就感觉世间上的事情是没有价值的,明白一点说。

  我们看《高僧传》,南北朝隋唐,就是佛法兴盛时代的出家人,高僧大德,那些人那个智慧的高,不是我们能测量的。那些人如果要在社会上活动,他若想做国王,我认为都是能办得到的,他若想要在社会上有个地位不是难事,因为智慧太高了。但是他放弃了,他要来佛教里面来学习戒定慧。为什么呢?就是他看穿了,社会上这些荣华富贵,那些色声香味触在他的心里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他放弃了。我们虽然没有那么高的智慧,但是我们也这样学习,我们从佛菩萨的开示里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里,世间上这个五欲的境界是不值得留恋的。

  我刚才说要发愿,你一定要认识到这里才可以,你这个愿才能建立起来。你若感觉到这个五欲还是可爱的,那你这个圣道的修行是不可能的,不可能修学圣道的。所以我们想要修行的开始,一定要把我们的愿要清清楚楚的,要很分明地把它建立起来。你有了这个愿来推动自己向前进,这个时候修学戒定慧,他就容易相应了,一定要做到这件事,不然是不行的。「愿」这个字我就讲到这里。

  我们现在再讲这个「行」,什么是行呢?行就是解,解是行的开始。对于佛法的学习,因为愿里面有解,但是行里面也是有解的,不然的话,这个行是没有办法行的,你没有解,没有办法修行。在我们中国佛教现在的情形,其实也不只现在,这个净土法门的流行很久了,从这个经论的翻译上来看,净土法门来到中国来,在汉朝的末年就来了,就来到中国了,般若法门也来得很早。到晋朝的时候,晋宋齐梁,晋朝,和鸠摩罗什法师同时的慧远法师,他提倡净土法门。但是慧远大师他们在庐山,很多人修学净土法门,和我们现在一样吗?恐怕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吗?我们现在的净土法门就是念佛的名号,念《阿弥陀经》,念佛的名号,念阿弥陀佛大愿王,赞叹佛,或者是拜佛、回向,这样子修学净土法门,很好,不是不好。但是在慧远法师他们修学念佛法门的时候,看他的自传上,慧远法师是能入定的,定中能见到佛,能三次见佛。可见他也修净土法门,但是和我们现在是不一样,他修的应该是深刻了一点。鸠摩罗什法师翻的《大智度论》,他还用过功的,所以他们应该是属于实相念佛和观想念佛这一个范围的,持名念佛应该也包括在内,但是少,是少一点。这样说他们的念佛法门是比我们高深了一点,这还是有一点不同的。

  我们中国的古代也有人欢喜禅,修学禅的法门。大家都知道达摩禅师是根据《楞伽经》教导人来学禅,那就是根据经论上来学习禅。根据《楞伽经》也可以学禅,你根据《法华经》、《华严经》、《维摩经》、《摩诃般若波罗蜜》,都可以学禅。但是从禅宗的语录上看,马祖似乎对《起信论》他是用过心,他用过功的。禅宗的四祖道信禅师,道信禅师在庐山的大林寺住了十年,看这传上,他住了十年。大林寺是什么庙呢?是天台智者大师的学生的庙,天台宗的学者的一个庙。我想这位禅师他不受天台宗《摩诃止观》的影响?我认为他一定是要。一下子住十年,十年不算少了,所以禅宗的人当然不提这个,只说他是一脉相承,是达摩禅师不立文字,实相无相的微妙法门,是这么一个传承。当然这么说也是可以,但是我们学习佛法,不要说谎话好一点,说真实语,他是一就说一,是二就说二,应该这样好一点。

  所以说禅这个事情,我们不必像禅宗那种说法,我们就老老实实地说禅。古代的禅师,你就读《六祖坛经》,慧能禅师他还是学《金刚经》,根据《金刚经》来修禅的,这是很明白的一件事。但是后来的人,黄檗禅师以后,逐渐地(南无观世音菩萨!)这禅宗的人就有一点偏,就逐渐地逐渐地有一点偏了。可是我们若不深入地学习佛法,你能知道它是偏吗?我看你不能,你没有办法知道。中国历来,时间久了,大家有不可改变的一种印象,认为禅师是不得了,他说的话,他就是佛了!也可以这么说。但是你若常常读经论呢,看法还是不一样。

  愿意学禅也是好,愿意念佛也是好,你愿意念咒也是好,你愿意就是受持一部经也是好,但是总而言之,你一定要有一个法门。我们佛教徒,说是我相信了佛法,我也有愿,我不愿意做生死凡夫了,我想要做圣人,你一定要有一个法门,昼夜六时你要用功修行才能满你的愿,你才能转凡成圣的。如果你有了愿,你不修行,这愿是空的了,不能兑现的。

  我们现时代的我们中国佛教,就是汉文佛教,我感觉到有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对于佛法的学习不够深入,似乎是也明白多少,但是又不是十分明白。这样子有什么不对呢?有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对于什么是佛法,自己还是模模糊糊的,还是有一点模糊。南传佛教一来了,就感觉这个很好,也是好,南传佛教也是佛法,也是很好。但是这个问题,就是把自己原来学的大乘佛法就不知到那儿去了。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呢?就是原来你对于中国佛教,就是汉文佛教,你学习得不够,你就会有这种事情。

  比如说这个大树,有风来了的时候,你看它,它那树的枝叶也可能会摆一摆,但是那个干不动摇的。为什么呢?它本身的力量够了,你想动摇它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中国佛教若是认识得深刻,对于外来的不管是那一种佛法,那一种来的,可以合,但是心里面不动,因为你本身有这样的信念,心里面那是不可以动摇的,情形又不同。

  但是我们现在的情形不是这样子,你本来是怎么样用功修行,忽然间说念这个咒特别好,你马上去念咒去了。念咒也好,又有其它的法门,念咒也不念了,又去念那个去了,这就表示你本身不够。总的方面来说,不管那一个法门,你都是要自己实实在在地、长时期地努力,你才能有成就的。不可能,没有一件事你不努力,会捡到一个便宜,没有这件事的。不管是念咒也好,是念一部经也好,你坐禅也好,你念…

《如何修三三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的名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