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识、意识,这个识,每一个识都有所缘境,我们缘色、声、香、味、触、法,我们今天是这样子,明天是那样子,当然都是所缘境。在唯识上讲,这个所缘境是没有的,这就叫做空。《摄大乘论》上也应该说讲得很明白,《摄大乘论》有世亲释、有无性释,在《成唯识论》里边、《瑜伽师地论》里边、《辩中边论》里边,很多的唯识的经,《解深密经》都是这么样讲。一切所分别的境界,有能了别的识,还有所了别的境,所了别的境都是没有的。眼睛看见有高山,这高山是没有的,只是内心里面现出个影像来,那个影像离开了你的心,它自己本身是没有的。比如现在有人当我面前来骂我,我这个心识就现出这个境界来,现出来这个境界在唯识的空义上来说呢,这个境界是没有的,没有人来骂我,为什么有这个境界?是内心里面现出来的,这样解释。
《摄大乘论》上也解释这个道理,《瑜伽师地论》也解释这个道理,你若认真地去思惟、观察,这件事不可思议,比龙树论说的一切法空难懂。龙树论解释一切法自性空不是太难懂,它容易明白。但是《解深密经》上和《楞伽经》里面,和这些唯识的其它的经论上说这空,一下子很难明白,你要深入地去学习,慢慢你就可能会明白。明白了以后,这件事不可思议,一切时、一切处,你心里面都不动了,不会随着虚妄的境界去分别,就容易得圣道。但是用龙树论、《般若经》观一切法自性空也一样,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的,所有看的境界都是自性空,自己的臭皮囊也是自性空,一切法都是这样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我们初开始用功修行的人,你若修我空观、修法空观,常常这样修行,就能从根本上,所有的烦恼都息灭了、不动了,自然地烦恼不动。
我们看那个在家人(现在有在家居士在这里),我们看报纸上有时候登的消息,这男孩子爱这个女孩子,女孩子爱那个男孩子,如果一个不对劲了,就要自杀。我心里想:这个爱来了,非爱不可,若违背了就不得了。假设这个人相信了佛法,用唯识无境的道理深入地思惟观察,根本没有这回事情,有什么值得那么严重要杀、要致死、要自杀呢?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其它的一切烦恼也是一样。所以一个人若相信了佛法,这个世界决定是和平的,一切的境界怎么样的变动,而在佛教徒这个地方,他心里没有事。常常地佛法里面熏习,常常地戒定慧的熏习,一只小蚂蚁都不敢动,怎么还会去杀人,那有这种事?所以佛法是太好了。说佛法是迷信,而消灭了佛法,这个人罪过太大了。
所以这个事,般若空、龙树空、唯识空,大义简略说是这样子。阿含空也具足了,也有般若空的意思,也就是有龙树空的意思,也有唯识空的意思,怎么知道呢?我们若是不看这些祖师的,印度的这些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他们写的著作,也不看中国历代大德的著作,我们自己去读《阿含经》,你很难明白出来它有这个意思。但是你若读龙树论,读《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辩中边论》这些唯识的经论,你深入地学习以后,你再去读《阿含经》,《阿含经》有这个意思,就读出来了,就会读出来。所以天台智者大师说:《阿含经》是大小共学,你是小乘佛教学者应该学,大乘佛教学者也应该学,所以智者大师没有说《阿含经》是小乘,智者大师不是这么说的,但是现在有些人的文章写说,天台宗看轻了《阿含经》,所以《阿含经》在中国一直地不走运气,这个人说错了,他说得不对。
问:行者平日修习止观时,应如何将身受心法的四念住等,不净、苦、无常、无我契入空呢?
答:这件事,修行是由解开始的,就是你要学习这些经论。学习经论,就从文字上的经论明白了般若的空、龙树空、唯识空、阿含空,要明白这个意思,从文字上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你常常修止修观、修观修止,慢慢就明白,就能证悟第一义空,就能证悟。你不可以离文字相的,你成就圣道了,这时候是离文字相的,第一义谛是离文字相的。我们在凡夫的时候,你不可以不学习经论,不可以不学习。
问:「所可宣讲,但论空法,言无罪福,轻蔑诸行。」谈空而轻毁善行,是现在佛教之时代病。
答:这个话,也是有人可能有这样子,因为对于空义的了解,了解得不圆满,就会有这个病。
认为一切诸法空,就不相信因果了,也有这种人,但是这种人我看不是很多。
问:请问日常生活如何处于空有不偏的中道观?
答:这就是你在学习文字佛法的时候,你一定要学习空义,学习得圆满一点。诸法虽然一切都是空的,比如说我们眼所见的,耳所闻的一切的境界,说它是毕竟空寂的,是无所有的,但是也还是有色可见,有声可闻的,还是有色声香味触法。这样子呢,他就是不偏于空。按龙树论观一切法自性空,但是一切法还是如幻有,所以也是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并没有什么不合道理的地方。但是学习的人有的时候会有偏见,是有点问题,那是人的问题,不是法本身有这问题。
问:时下流行的南传,如阿姜查等内观修习法与《阿含经》的四念处有何差异?又与祖师禅有何不同?
答:这话是那样。我在美国,南传佛教的学者也举行这些禅十,他们这个禅不是禅七,而是禅十,就是十天,这样举行。他们这些同学参加了回来告诉我,说那些方法,我看他那方法偏于止,观的成份少,不是说没有,不过那是偏于止。偏于止,在我们凡夫时代,偏于止也是可以,也可以这样修。但是你若想得圣道,一定还要有观,没有观不行,没有观你很难得圣道。南传佛教徒他们宣传的方法也可能有偏差,也可能这一个时期偏于止,过一个时期他就不偏于止,也是可能的,所以我们不必说他不对,我们还是以经论为准,以《阿含经》和《阿毘达磨论》,在那上说的法门为准。至于那些南传佛教学者,这个学者、那个学者,他们领导我们坐禅的方法,我们不必执着。
问:与祖师禅有何不同?
答:祖师禅我认为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说出来那个话令你不大懂,你不大明白。第二个呢,说出来那个修行的方法,比如说看话头这件事,算是止、算是观?勉强地说有点止的意思,观的成份是没有的。虚云老和尚说「念佛是谁」这话头,第一次提出来这个问题的时候,四个字──念佛是谁,第二次提出来「是谁」,第三次说出来「谁」,四个字没有了,说「谁」,心里面自己问自己:谁?他这样子参,结果只是用它来摄心不乱而已,没能得到一个答案。「念佛是谁」,他没能得到答案,所以他也没有观,实在来说,止也是没有的,这样子你能得圣道吗?能开悟吗?没有那回事情。说自己为自己宣说他开悟了,当然我这样说话好像不恭敬,我对祖师好像,提倡这种话头禅的人,我对他不恭敬了,我承认我有这个过失,我不同意这种方法。
佛为我们说的《阿含经》说得很清楚,《般若经》也说得很清楚,乃至《金刚般若经》也很清楚,《解深密经》、《楞伽经》都说得很清楚,怎么样作观,怎么样修止,说得清清楚楚的,我们就按照这个方法去修行,不是蛮好吗?这样的方法,佛在世的时候,那些佛教徒能得圣道,佛灭度以后,正法住世的时代,也是用这个方法修行,也得圣道,这是经验之谈。所以若看话头,他自己说他开悟了,若是我的虚妄分别心来看,根本没有那种事情,不可能会开悟的,不可能的。和祖师禅有什么不同?
如来禅,我们若是愿意修禅的话,要根据佛说的,我们去用功修行,不要去学习这祖师禅。按人来说,佛和祖师对比,谁是师父?当然佛是师父,祖师是佛的弟子,我们是跟祖师学、是跟佛学?当然应该是跟佛学习嘛!按人来说,佛是最圆满的,祖师他总是差一点,他功德还没有圆满嘛,我们应该跟佛学嘛,这是第一个。
第二若按法来说,佛说的法,我们去学习,感觉到很圆满,我们可以很安心地这样去修行,这样学习、这样修行。祖师说的那个,我们看了,我越说越多,我的错误更多了,看临济禅师他根性非常的利,但是他说那个修行的方法,我感觉还不如不说好,还不如他不说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当然禅宗认为这是最好的了,这是不得了的方法。但是你和经论上对比,实在他是不应该,不应该去学习那个方法,应该学习佛所说的方法。所以和祖师禅有何不同?完全是不一样,这是第二个问题。
问:第三个,印顺导师说:「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这段话简括了佛教的精髓,一代时教的精神,也是后学者所依榜。请师父略释其义,又能否举一二学习的次第。
答:「根本佛教之淳朴」,你若读《阿含经》,感觉到很淳朴、很朴实,不是那么样的繁华,没有那种感觉。读《阿含经》:「色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无我、无我所。」说得很简要,但是我感觉还是不容易懂,我们若是读了《中观论》、《瑜伽师地论》以后,再去读《阿含经》,那可是不同,那个意味就不同了。所以《阿含经》的确是好。
「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中期佛教就是《般若经》、《中观论》这一些,唯识也应该包括在内。后期的佛教就像《大乘起信论》,如来藏心,或者是《楞严经》也包括在内,这是后期佛教这一类,就是真常唯心论了。中期的佛教呢,应该包括虚妄唯识论,或者性空唯名论这些,初期佛教,那就是《阿含经》了。
「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后期佛教里面也有很多好的,在理论上,表面上似乎和《阿含经》,和《般若经》有一点冲突,但事实上还是相顺的,当然这不是我们一知半解能够明白这件事。如果是专心地学习,我刚才已经说了,专心地学习《中观论》、《大智度论》,学习《摄大乘论》、《瑜伽师地论》、《解深密经》,你要下点功夫,然后再去学《阿含经》,这个思想就统一了。统一了以后,你自然会知道怎么样用功…
《如何修三三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