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修叁叁昧

  如何修叁叁昧

  妙境法師1998年埔裏法如精舍

  從出家人的戒律上看,從《阿含經》、《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從《大智度論》或者《瑜伽師地論》上看,佛在世的時候,這些佛教徒,尤其是比丘,天天地見佛聞法,聽佛說法。這件事就像什麼事情呢?就像花園裏面的一枝花,或者是一枝草,或者是什麼,天天地有人去澆水,給它營養,它就會欣欣向榮。這一枝花,這一枝草,或者一棵樹,它就會茂盛起來。我們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我們現前這一念心,這一念道心也是需要法水的滋潤,這樣子一方面我們的道心會強大起來,一方面我們用功修行也容易相應。如果沒有法水的滋潤,那就完全是不同了,就像那一枝花,或者是那一枝草,你不給它水,它漸漸就會枯萎了。我們佛教徒相信了佛法,我們通常說這個人有道心,這個人有道念,這個人有向道的意願,如果沒有法水的滋潤,也同樣有問題。所以我們佛教徒常常要有法的熏習,一方面若是有因緣聽善知識的講解,也是很好。不然的話,我們天天閱讀經論,也是很好。比如說我們讀《金剛經》,我們心靜下來去讀《金剛經》,那就等于聽釋迦牟尼佛和須菩提尊者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遍,就應該是這樣子。當然,我們現在是末法時代,我們出家人的根性也都不一樣,我經是念了,但是並沒能得到法的滋潤,我們心裏面還是有原來的老家風。

  我這幾天來到埔裏,住在這中道學苑,真華長老的道場,他開示我兩句話:「中道不長無明草,學苑常開智慧花。」唉呀!這非常的好,現在我們是把這中道來改換爲自己的一念心,這一念心不長無明草,我這一念心常開智慧花,這樣子才是合適的。但是無明草它不長,這煩惱草的不長,智慧花的開放,那是自己要努力才可以。我們只是這樣閱讀經論,只是這麼讀,看一看經,翻這經本子看一遍,我認爲力量還是不夠的。

  那天十九日,我在正覺精舍和各位法師談話,我提出來一件事,也就是一句話,其實也是老生常談,沒什麼特別。是什麼呢?經裏面常是說「信解行證」,或者說是信解上加一個願,信解者即是願也。我們對于佛法有信心,對于佛法有理解、有認識,這句話其實就是願的意思,就是發願的願,信願行的願。因爲我們對于佛法有了信解,我們自然地會發願;就是我們看別人做生意發財了,心裏也願意做生意,發財,就是這樣意思。

  所以我們讀了經論,發了歡喜心,我們也應該發願:我也願意成就這樣的聖道。換一句話說,就是我不願意做凡夫了,我感覺到做凡夫很不莊嚴。若能成爲聖人,那是最莊嚴的。我們有的時候學習佛法,佛、法、僧叁寶,這個寶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他的色受想行識裏面,有聖道的莊嚴,就稱之爲寶。在色受想行識裏面,我們這個臭皮囊,就是這個色受想行識,我們做凡夫的時候,有什麼可以說是莊嚴的?不是貪,就是瞋,再不然就是邪知邪見,凡夫就是這樣子嘛!我看他,我感覺他不對勁,我來!好!你爲大衆服務也好嘛,這件事一定是應該有這件事,但是你若搞不好,你還是有過失的。

  佛法裏邊,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就是轉凡成聖,所以我們要發願,就是有轉凡成聖這樣的願望。爲什麼我是凡夫,我不願意做凡夫,我願意做聖人呢?就是感覺到凡夫太苦惱了、太醜陋了!只有聖人才是莊嚴的,所以我不願意做凡夫了,我想要做聖人,所以就是要有願。但是這個願是以信解爲基礎的,以信解爲基礎,才有這樣的願。

  再明白一點說,比如這個凡夫的境界,就是努力地追求五欲,追求這色聲香味觸,叫它滿意,有更豐富的色聲香味觸,豐富又豐富,豐富又豐富,沒有止境地去追求,凡夫就是這樣子。但是現在不願意做凡夫,願意做聖人,爲什麼會這樣子呢?就是知道這色聲香味觸是苦惱的事情,不是能令人安樂自在的。我們相信了佛法,尤其是我剛才說了幾次了,我們做了出家人了,就是把自己的精神、時間完全放在修學聖道上面了。爲什麼肯這樣做呢?就感覺世間上的事情是沒有價值的,明白一點說。

  我們看《高僧傳》,南北朝隋唐,就是佛法興盛時代的出家人,高僧大德,那些人那個智慧的高,不是我們能測量的。那些人如果要在社會上活動,他若想做國王,我認爲都是能辦得到的,他若想要在社會上有個地位不是難事,因爲智慧太高了。但是他放棄了,他要來佛教裏面來學習戒定慧。爲什麼呢?就是他看穿了,社會上這些榮華富貴,那些色聲香味觸在他的心裏是沒有價值的,所以他放棄了。我們雖然沒有那麼高的智慧,但是我們也這樣學習,我們從佛菩薩的開示裏面,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這裏,世間上這個五欲的境界是不值得留戀的。

  我剛才說要發願,你一定要認識到這裏才可以,你這個願才能建立起來。你若感覺到這個五欲還是可愛的,那你這個聖道的修行是不可能的,不可能修學聖道的。所以我們想要修行的開始,一定要把我們的願要清清楚楚的,要很分明地把它建立起來。你有了這個願來推動自己向前進,這個時候修學戒定慧,他就容易相應了,一定要做到這件事,不然是不行的。「願」這個字我就講到這裏。

  我們現在再講這個「行」,什麼是行呢?行就是解,解是行的開始。對于佛法的學習,因爲願裏面有解,但是行裏面也是有解的,不然的話,這個行是沒有辦法行的,你沒有解,沒有辦法修行。在我們中國佛教現在的情形,其實也不只現在,這個淨土法門的流行很久了,從這個經論的翻譯上來看,淨土法門來到中國來,在漢朝的末年就來了,就來到中國了,般若法門也來得很早。到晉朝的時候,晉宋齊梁,晉朝,和鸠摩羅什法師同時的慧遠法師,他提倡淨土法門。但是慧遠大師他們在廬山,很多人修學淨土法門,和我們現在一樣嗎?恐怕不是一樣。是一樣的嗎?我們現在的淨土法門就是念佛的名號,念《阿彌陀經》,念佛的名號,念阿彌陀佛大願王,贊歎佛,或者是拜佛、回向,這樣子修學淨土法門,很好,不是不好。但是在慧遠法師他們修學念佛法門的時候,看他的自傳上,慧遠法師是能入定的,定中能見到佛,能叁次見佛。可見他也修淨土法門,但是和我們現在是不一樣,他修的應該是深刻了一點。鸠摩羅什法師翻的《大智度論》,他還用過功的,所以他們應該是屬于實相念佛和觀想念佛這一個範圍的,持名念佛應該也包括在內,但是少,是少一點。這樣說他們的念佛法門是比我們高深了一點,這還是有一點不同的。

  我們中國的古代也有人歡喜禅,修學禅的法門。大家都知道達摩禅師是根據《楞伽經》教導人來學禅,那就是根據經論上來學習禅。根據《楞伽經》也可以學禅,你根據《法華經》、《華嚴經》、《維摩經》、《摩诃般若波羅蜜》,都可以學禅。但是從禅宗的語錄上看,馬祖似乎對《起信論》他是用過心,他用過功的。禅宗的四祖道信禅師,道信禅師在廬山的大林寺住了十年,看這傳上,他住了十年。大林寺是什麼廟呢?是天臺智者大師的學生的廟,天臺宗的學者的一個廟。我想這位禅師他不受天臺宗《摩诃止觀》的影響?我認爲他一定是要。一下子住十年,十年不算少了,所以禅宗的人當然不提這個,只說他是一脈相承,是達摩禅師不立文字,實相無相的微妙法門,是這麼一個傳承。當然這麼說也是可以,但是我們學習佛法,不要說謊話好一點,說真實語,他是一就說一,是二就說二,應該這樣好一點。

  所以說禅這個事情,我們不必像禅宗那種說法,我們就老老實實地說禅。古代的禅師,你就讀《六祖壇經》,慧能禅師他還是學《金剛經》,根據《金剛經》來修禅的,這是很明白的一件事。但是後來的人,黃檗禅師以後,逐漸地(南無觀世音菩薩!)這禅宗的人就有一點偏,就逐漸地逐漸地有一點偏了。可是我們若不深入地學習佛法,你能知道它是偏嗎?我看你不能,你沒有辦法知道。中國曆來,時間久了,大家有不可改變的一種印象,認爲禅師是不得了,他說的話,他就是佛了!也可以這麼說。但是你若常常讀經論呢,看法還是不一樣。

  願意學禅也是好,願意念佛也是好,你願意念咒也是好,你願意就是受持一部經也是好,但是總而言之,你一定要有一個法門。我們佛教徒,說是我相信了佛法,我也有願,我不願意做生死凡夫了,我想要做聖人,你一定要有一個法門,晝夜六時你要用功修行才能滿你的願,你才能轉凡成聖的。如果你有了願,你不修行,這願是空的了,不能兌現的。

  我們現時代的我們中國佛教,就是漢文佛教,我感覺到有一個同樣的問題,就是對于佛法的學習不夠深入,似乎是也明白多少,但是又不是十分明白。這樣子有什麼不對呢?有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對于什麼是佛法,自己還是模模糊糊的,還是有一點模糊。南傳佛教一來了,就感覺這個很好,也是好,南傳佛教也是佛法,也是很好。但是這個問題,就是把自己原來學的大乘佛法就不知到那兒去了。爲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呢?就是原來你對于中國佛教,就是漢文佛教,你學習得不夠,你就會有這種事情。

  比如說這個大樹,有風來了的時候,你看它,它那樹的枝葉也可能會擺一擺,但是那個幹不動搖的。爲什麼呢?它本身的力量夠了,你想動搖它不可能的。但是我們中國佛教若是認識得深刻,對于外來的不管是那一種佛法,那一種來的,可以合,但是心裏面不動,因爲你本身有這樣的信念,心裏面那是不可以動搖的,情形又不同。

  但是我們現在的情形不是這樣子,你本來是怎麼樣用功修行,忽然間說念這個咒特別好,你馬上去念咒去了。念咒也好,又有其它的法門,念咒也不念了,又去念那個去了,這就表示你本身不夠。總的方面來說,不管那一個法門,你都是要自己實實在在地、長時期地努力,你才能有成就的。不可能,沒有一件事你不努力,會撿到一個便宜,沒有這件事的。不管是念咒也好,是念一部經也好,你坐禅也好,你念…

《如何修叁叁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的名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