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昧的法門也可以,修禅,叁叁昧的法門也可以,這些法門都可以。你一定最低限度你學習佛法,一般的來說,最少最少你在佛學院要十年,你要學十年,然後下來的時候,不要做知客,也不要做監院,也更不可以做住持,你要專心地修它十年,你修念佛叁昧可以,修它十年,你願意修叁叁昧的禅也可以,修四念住的禅,最少要修它十年,修十年,加起來就是二十年。二十年,這個時候,也有可能你就得無生法忍了,得聖道了,也可能還沒得,雖然沒得,但是你有二十年的功夫,你心不散亂,不去攀緣事情,你這二十年也不錯了。如果我在佛學院裏學了十年,然後我再修行二十年,是更好了,這個時候你做方丈也可以,做監院也可以,做知客也可以。我若不這樣,我不學習嘛,我就辦辦事,我不用到佛學院學,我更不需要修四念住,我在社會上學習,我大學畢業,我懂得什麼管理的方法,我都知道,照樣可以做嘛,何必去學習呢?你若和我說這話,我認爲你完全說錯了。你說你大學畢業,你知道管理的方法,你銀行管理,你會做總經理,但是佛教的事情不是那麼回事,不管你做那一件事,你要有佛法的氣氛在裏面才可以的,你才可以在佛法裏面做事情的。
說社會上,我大學裏面有學位,我在你的寺院裏面很容易輕而易舉地管理事情,你若這樣想,你不是佛教徒。你就是做了住持,我都認爲你不是佛教徒,因爲沒有佛法的氣氛在裏面。我們向來的想法,我也不想做大法師,我何必到佛學院學呢,我就是做點事情,這個事情我會做嘛!造一個廟,我也會造嘛!做知客,有人來,我招呼客人,這事情我會,我還要學什麼?你完全說錯了。
昨天我聽一個法師說一句話,是大陸來的法師,到一個很有名的寺院裏面,也都是法師,大家談話,你這個文件上教化人這些修行的事情,叫中道實相。你講講怎麼叫中道實相?就不能講,不知道怎麼講。只是在語言上的講解,你就做不到。這就表示,你雖然是做知客,我認爲你資格不夠,不夠資格,你不能做知客。
我們不要說太醜陋的話,我們不要說,我們出家人和出家人,現在有居士在內,我認爲你們居士也是出家人,我不認爲你們是在家居士。出了家以後,不要爭住持,爭著我要做監院,做知客,不要爭這個事。我的師兄能做,好!你做,我不做。我的師弟能做,我師父不叫我做,很好!我不做,叫我師弟做很好,我有時間好好要學習佛法。你學習了佛法,然後才知道佛法是這麼回事,要好好用功。
等你達到了一個高的程度,然後發慈悲心爲佛法服務,我做知客也可以,做監院也可以,乃至做住持也可以,我不做監院、不做知客,不做監院,做住持也可以,無可無不可,有機會行菩薩利益衆生;沒有機會,我還是繼續用功修行,心裏面決不在意這件事,不在意這個有沒有名,有沒有利,有沒有權利,不介意這種事情。這個事情不是我希罕的事情,你看這有多好呢,人與人之間多好,和平。這原因就是我們深入地學習佛法了,知道這件事是這麼回事,就知道這件事。
我再講一會兒,所以我想,我們對于佛法要好好用功學習,好好用功修行。我剛才說這叁叁昧,叁叁昧,我前面說要有一個願,就是我想要做聖人,先要有一個願,我不願意做凡夫。我再重複一遍,凡夫是醜陋的,要知道這件事。說我是穿著黃袍,打著威儀、坐大座,人家說我是大善知識,都是假的,你自己要知道你心裏面是不是有戒定慧的功夫,自己要知道,別人說的都是假的,自己要知道這件事。
我們看佛菩薩,尤其是在律上,釋迦牟尼佛說話,非常的真實,認真的說話,不說的虛妄話,不說虛妄語,非常的認真,所以我們出家人要學習這一點,不務虛名,不管那些事情。那麼這樣子,要有懇切的一個願:我不願意做生死凡夫,我想要做聖人。做聖人,念佛也可以,修禅也可以。我現在就說這個禅,先修空叁昧,我剛才說了,我們欲界定也沒有,未到地定也沒有,更沒有禅,那怎麼樣修法呢?我剛才說了,我們中國出家人,一出家就是這樣子,現在那怎麼辦呢?還是要修,當然最好是有一個適當的處所,或者是自己一個人,或者兩個人、叁個人,就是同一志願的人在一起,學習這個禅。學習這個禅,當然先要學奢摩他,奢摩他即是止也,但是我先說明奢摩他的出處。
天臺智者大師《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裏邊說的止,我們可以學,他有個方法告訴你。什麼事情是開頭難,你能邁出去第一步,這是很難很難的事情。你若學習《釋禅波羅蜜》呢,你就知道這第一步怎麼邁出去,這是很難的事情,但是你能做到了,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
《釋禅波羅蜜》的法門有開示到奢摩他的事情,也有毘缽舍那,它也有開示。在《瑜伽師地論》裏邊也說到奢摩他,說的更詳細了,說得很詳細。我就感覺到非常的遺憾,我們中國佛教,這漢文的藏經裏面有很多很多的法寶,這修行法門的這些事,說得非常的完備,而不是一知半解;非常的完備。但是我們只是放在藏經樓那裏,放在那裏,自己沒有用心學,那我們到佛學院去,我現在開始又有口過了,佛學院也不講這件事。佛學院叁年、六年畢業了,究竟怎麼修止觀,還是不清楚,因爲你沒有學,沒有學就不知道,是非常遺憾的事。
南傳佛教來了,告訴你修,這樣子修,看這腹部的起落,然後修止,感覺到很合適,我們中國沒有這種法門啊?其實也是一樣的有。所以從《釋禅波羅蜜》裏邊也提到奢摩他,《瑜伽師地論》裏面還是更詳細,現在由藏文的佛教翻譯過來的《菩提道次第略論》,《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面也有奢摩他的止,也有這種方法。這種方法,《菩薩道次第略論》、《廣論》裏面的方法,還是根據《瑜伽師地論》裏面來的,從《辯中邊論》裏面引來,從《瑜伽師地論》引來,說這奢摩他的事情,還是這樣子。
我也在想,我去年從這裏回到美國去,有一個居士介紹一個喇嘛,這喇嘛同我見面,當然這位居士認爲這個喇嘛很高的境界,見面談話。他問我一個問題,問我什麼問題呢?他說;「達賴喇嘛來臺灣,那時候你是不是在臺灣?」我說:「是。」「達賴喇嘛在各處的集會很殊勝,你有沒有參加?」我說:「我沒有去參加。」但是他沒有問:你爲什麼不去參加,他沒有問。但是我心裏在想呢,或者可能說我高慢也可以,但實在我心裏不高慢,達賴喇嘛很高境界,應該恭敬,也是可以。但是我若學習《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說的,我對彌勒菩薩沒有信心嗎?我把《瑜伽師地論》丟在一邊,我要去聽達賴喇嘛去講去?這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是這樣子。我一定要學習彌勒菩薩說的法門,這是一定的嘛!所以我在臺灣的時候,也有人告訴我,我要去參加達賴喇嘛的法會去,我說:「好!」我學習《釋禅波羅蜜》,是天臺智者大師說的法門,天臺智者大師不如達賴喇嘛?我沒有這種想法,所以我還是心很安地在學習。我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說法,我這個不要學,我要去聽達賴喇嘛學?也可以啦!也是可以學,但是我沒有這個心,我還是在這裏,讀這《金剛經》,心情也很快樂。讀這《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說的,龍樹菩薩不如達賴喇嘛嗎?所以,他問我:「你有沒有去參加達賴喇嘛的集會?」我說;「沒有。」但是我也沒有再多說什麼話,我什麼話也沒有說,我心裏面可是有這麼多話。
當然參加也是對的,也不是說不對,但是我說這個話呢,我的意思,我們漢文佛教裏面的佛法,非常的豐富圓滿,就是等著你去學習,但是你就不肯學習。不肯學習,別人的報紙一宣傳,這個是叁藏法師,這個人是怎麼怎麼地,你心就動了,當然也是對的,去學習也是對的,不是不對。
所以我說這個止,《菩提道次第略論》裏面也說止,《廣論》裏面也有說止,我們從這裏面也可以學習,學習奢摩他這個止的法門。學習了,當然現代的人,宗喀巴大師是中國明朝的人,中國明朝這個時代的人,他的著作也可以學習,也很好,也是善知識。但是我們學習古代的智者大師的法門,學更古代的彌勒菩薩說的《瑜伽師地論》也是很好,都可以學,然後你就知道這個奢摩他怎麼辦,怎麼樣用心修奢摩他。
修奢摩他,我們現在明白點說,就是修定,修止就是修定。毘缽舍那翻中國話,就是觀,觀察就是智慧,就是修智慧。智慧這件事,這《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裏邊,毘缽舍那說的非常深刻、圓滿。在《瑜伽師地論》裏面也有,也有毘缽舍那的觀,也是非常的深刻、圓滿。那麼我們願意讀《大品般若經》也好,願意讀《大般若經》六百卷也是好,讀《法華經》、《華嚴經》也是,讀《寶積經》,讀《維摩诘所說經》,讀《楞伽經》都好,裏面都有毘缽舍那,都是有的。這是要你去深入地學習,你才知道這個毘缽舍那怎麼樣用。但是現在我簡單說這空叁昧,你不妨先修止,我們也可以這樣做。
在空氣好的地方,空氣汙濁的地方不要靜坐,空氣新鮮的地方,你先要經行,在那裏經行,最少也要經行十五分鍾,但是靜坐這件事,經行之前半小時,你不要同人說話,不要同人說閑雜的,不要講話。說話是要費氣力,你這說話多,消耗了氣力,靜坐的時候不行,靜坐你很難合適,止也修不來,觀也修不來,所以靜坐的人少說話。在經行的時候,雖然你沒有盤腿坐,但是你已經開始攝心不亂了,這時候要注意心不要有一切的雜念,要心裏面不亂,要做這件事。這攝心不亂也要有方法,當然也可以注意足的起落,你經行的足,一起一落,起、進、落,你注意這個起進落,這心就沒有其它的雜念,也是可以。這樣子走他十五分鍾,或者是走更多也都好,就是開始令心裏面不亂了。這時候,你走十五分鍾也好,走叁十分鍾也好,你走一個鍾頭都可以,就是一個鍾頭內,身體雖然在動,但是心不亂,就是學習不亂。
這個學習不亂,我認爲初開始學靜坐的人非常重要…
《如何修叁叁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