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修叁叁昧▪P4

  ..續本文上一頁,有什麼重要呢?就是靜坐的時候心裏面不亂,和走路的時候心裏不亂,還有距離的。若是我們初開始靜坐的人,你盤上腿,叫心裏面不亂,可能你有困難,但是你若走路的時候,心裏不亂,你可能會比較容易的,所以你不妨在那走路,經行,空氣新鮮的地方,也沒有些喧鬧的境界,寂靜的地方走路,在心裏面不亂。然後你先把這座位預備好,座位這個地方我認爲,比如說現在這種境界,那邊的明相多,那麼你坐在這裏,(我不知你的方向),假設這個是西邊,你坐在西邊,面向東,這個光明從旁邊過來。或者是你坐在東邊,面向西,光明也是,你不要面向光明。光明不太猛,那面向光明也可以,如果太猛,你面向光明不合適,要光明從側面過來,這樣子,你不要背著光明,面向黑暗,不要這樣子。你要不面向光明,但是有光明,要這樣子,選擇這樣的方向坐下來。坐下來的時候呢,你單跏趺坐也可以,雙跏趺坐也可以,但是女性要單跏趺坐,不要雙跏趺坐。坐下來的時候,可以這個方法,注意腹部的起落。

  智者大師在《釋禅波羅蜜》裏邊,他主張觀臍輪,觀這個肚臍,你在你私人的地方,你看看你的肚臍的相貌,然後靜坐的時候,這個相貌在心裏面現出來,這樣子就可以寂靜住,可以明靜而住,沒有一切雜念。智者大師也主張觀丹田,就是臍輪以下那個部位,也是可以,但是南傳佛教他們說,注意腹部的起落也是可以,這道理是一樣。這腹部的一起一落也就是我們呼吸的一呼一吸,也就是這樣子。

  平常我們說修數息觀,就是修止,但是修數息觀的時候,這個息由臍至鼻,這是呼出去,是出息,由鼻至臍是入息,這是有出有入的不同。但是出入的時候,腹部就是一起一落,這呼吸呼出去,腹部就落下來,吸進來呢,腹部就膨脹起來,有起有落的不同,你就注意這個起落,而不要注意鼻端,有的地方也說注意鼻端,但是我認爲注意鼻端時間久了,可能有問題。如果你一天就坐半小時,你注意鼻端也可以,沒有問題,你若靜坐一個鍾頭也可以。如果靜坐一下子坐兩個鍾頭,坐叁個鍾頭、四個鍾頭,你注意鼻端就有問題,你可能就有問題。

  若是注意腹部的起落,你坐八個鍾頭也沒有問題,你坐二十四個鍾頭也沒有問題,你坐七天七夜也沒有問題。你若注意腹部的起落,這個頭腦清明,定力是愈來愈深,但是還是明靜的,而不會有其它的問題,所以注意腹部的起落是很好。

  注意腹部起落這件事,但是還是容易有問題,就是我們向來的妄想很多很多,你注意腹部的起落,最多叁分鍾,妄想就來了,那怎麼辦呢?你要加上一個方法,數數,腹部的一起一落,你數這個落,一,再落數二,再落數叁,這樣數,這樣就等于是數息觀。因爲數數目這件事,他有力量對治散亂心,因爲這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數字有連貫性,這連貫性使令你這個心就容易寂靜住,這雜亂的妄想不容易來,就是來了你也很快會覺悟。你若不數數,不數數,妄想來了你還不知道,所以修止也可以這樣子修。

  這樣修的時候呢,就是注意腹部的起落,其實就是知腹部的起落的意思,知道息在入,知道息在出,知道腹部的一起一落,那叫注意腹部的起落。你這樣注意,如果心裏面還有一點亂,就加上數這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數到十,再回來,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也可以。或者是你一直地數下去,十一、十二、十叁、十四、十五,乃至數到一百、一千、一萬也都可以,那要看個人的心情,隨你的歡喜,你願意那樣也可以。這樣修止的時候,你修它十五分鍾,修它二十分鍾,修它叁十分鍾都可以。修到叁十分鍾的時候,或者二十分鍾也可以,你就修觀。修觀,就觀這個色受想行識,我們這個身體是不淨,觀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或者觀察無我,空叁昧就是無我,觀察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我可得。我們通常說到無我也是迷迷糊糊的,什麼叫做無我,心裏也不是太明白。

  比如我們現在這屋裏面有五十個人,你數這個人,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四十九、五十個人,因爲有一個人走了,就是四十九個了,再一個人走了,就是四十八個了,再走了二十人,就剩二十八個。說人又回來了,又增加了,這是一件事。我們這生命體按這數字來說是多少呢?色、受、想、行、識,是五個數。如果我們身體裏面還有個我的話呢,就是色、受、想、行、識、我,是六個數。現在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沒有我,只有色受想行識,另外沒有我可得,要注意這件事。

  第二個要注意什麼呢,什麼是我?要明白這件事。說沒有我,我要知道什麼是我,然後說沒有我,應該是這樣子。說是我父親現在在這裏,我母親也在這裏,那好,我知道我父親是什麼樣子,我母親什麼樣子,我就看,一個一個看,我父親不在這裏,我母親也不在這裏。如果說是你不認識你父親、母親,你父親面貌是什麼樣子,你母親的面貌什麼樣子,你不知道。那你看,誰是我的父親,誰是我的母親,就是你母親在這裏,你也不知道,因爲你不認識他們的面貌,如果說這個人是誰,我父親的面貌我不知道,你父親在這裏,你還是不知道。

  所以觀法無我,觀察這個空叁昧,就是無我觀,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我,要知道這個問題,然後才說:沒有我,是有我;你才可以說有,或說沒有。光說:色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無我、無我所,這樣不行,我們修無我觀修不來。你修了老半天,你還是糊胡塗塗的。修無我觀,你要知道什麼是我,你要知道,然後說無我才可以。

  修無我觀,這個我是什麼樣子呢?在《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裏有解釋,在《阿含經》裏也說得很消楚,說我是什麼樣子,我是常恒住,不變易,有主宰性的一個東西,叫做我。常恒住,就是它永久地存在,比如我們這個身體,小孩子,然後就變成一個少年,童子變成一個少年、青少年、壯年然後老年,然後死掉了,這身體有變化,這個我是沒有這個變化。所以我們這個身體有老病死的變化,這個我是沒有老病死的,是永久存在的。說我身體死了,我還是存在的,我到那兒去了呢?身體壞了,或者是火化了,或者是埋葬起來,那個我到那兒去了呢?我跑到天上去了,享天福去。我跑到地獄受苦去了,我還是有個去處。

  有我論者,他就是這樣說,我是常恒住,不變易,有主宰性的,我願意這樣子就這樣子,我不願恴這樣子就不這樣子,那才叫做有我,有主宰性,有主宰力。我願恴到高雄去就到高雄去,我不願意去就不去,你有這個主宰力,那麼這是我,這我的定義是什麼?常恒住,不變易,有主宰性的,就是我。那麼現在你就觀察這色受想行識裏有沒有我,色受想行識裏面,我看,色也是有變化的,這個人忽然間瘦了,忽然間胖了,這個心肝脾肺腎都是地水火風組織的,都是有變化的,新陳代謝的,那它不是常恒住、不變易,這都不是我。受想行識也是,都是有變化的。受有的時候是樂受,有的時候苦受,有的時候不苦不樂受,也是有變化,所以受也不是我。想,我想東想西,想南想北,想古代的事情,想現代的事情、未來的事情,想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有如意的事情,有苦惱的事情,這個想老是在變化,想也不是我。行,我有的時候做善事,有的時候做惡事,這行也是有變化的,所以行也不是我。識,識就是了別性,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是有變化的,它不是常恒住的。這眼識和外面的境界一接觸,是一剎那,這眼識就過去了,不是永久存在的。耳識也是這樣子,聽聲音這個耳識,一剎那間就過去了。眼耳,鼻識也是這樣,舌識也是這樣子,身識也是這樣子,只有意識分別心多。分別心多,但是它也不是永久存在的。我們睡覺的時候,睡覺的時候不作夢,意識就是斷了,意識就是滅了,它也不是永久的。所以這個識也是無常變化的,也不是我。色受想行識這五樣東西都是無常的,都是有變化的,所以它不是我。

  那麼離開了色受想行識之外是有個我?也不是,因爲我們不是離開色受想行識之外,執著有我的,我們是執著色受想行識是我的。你怎樣打我,你怎麼樣罵我,就指色受想行識說的,所以你就這樣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是我們原來的習慣,執著色受想行識是我,現在知道色受想行識都是有老病死,有新陳代謝,有生滅變化的,不是常恒住,也沒有主宰,它也沒有主宰的力量,說我要去高雄,我就去,不見得。如果你的血管,血不流動,你能去嗎?不要去高雄,就是門口你都走不去。如果你爆血管了,血不流動了,你不能動,你說你要去,不能去。動是因緣和合才能動,沒有這因緣是不能動的,不是說我要去就能去,沒有這回事情。

  所有的這些事情都是要衆因緣才可以,比如說我要怎麼地,沒有這回事,你辦不到,所以就表示是無我,所以色受想行識不是我,我也不執著另外有個我,這色受想行識裏沒有我,而色受想行識都是衆因緣成就的。常這樣觀察呢,你先修止,修它叁十分鍾,修二十分鍾,二十五分鍾,叁十分鍾,四十分鍾,然後你心裏面就觀察色受想行識沒有我,你觀察頂多叁分鍾就完了,然後再修止。再修止,再修它二十分鍾,叁十分鍾也可以,然後再思惟我不可得,你這麼修,修空叁昧。

  修的結果,以後就會有,你思想就會有變化,有什麼變化?有人來了罵你一頓,你心裏想:罵我,沒有我,罵誰呢?你立刻就會這樣想。我們原來不修無我觀的時候,他若罵我,我立刻就煩惱:你瞧不起我,就不得了。但是你若修無我觀修久了的時候,知道是無我,有人來罵你,你心裏面:他沒有罵我,因爲我不可得,他沒有罵我。說這個人輕視我,沒有我可輕視。說那個人贊歎我,誰是我?一看,沒有我,也沒有我可贊歎。你常這樣修的時候,你立刻知道能減少煩惱了,立刻就知道。並且觀察自己是無常變化,觀察對方也是無常變化的,他那罵我的一剎那心,一剎那就滅了。說是他罵我,一剎那就過去了,罵我者不可得,但是我們的…

《如何修叁叁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的名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