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裏面認爲:你怎麼罵我!就是我們叫做常見。就是前一剎那在罵我,一剎那就過去了,那個罵我者已經過去了,但是我們執著,還繼續認爲他還是罵我,這是錯誤了,罵我者一剎那就滅去了,沒有了。現在第二剎那,第叁剎那,第四剎那了,這個第四剎那的這個人,他沒有罵我呀!你修這個無我觀,修無我觀,也是修無常觀,立刻地因爲罵而引起的煩惱解除了,沒有這回事了,就能解除這些問題。
比如說我們若不修無我觀,不修無常觀,我們很難明白這件事。沒有這件事呢,這煩惱若來了,我們照樣還是起煩惱。說我念佛,我現在不是眨斥念佛,不是這個意思,如果好好念佛用功,你很難達到聖人的境界,所以誰若罵你,照樣生煩惱。有了問題,就是碰見我的時候,就會反對。你若修無我觀,不是,沒有我可罵,也沒有我可贊歎,也沒有我可輕視,沒有我可引起煩惱,沒有這件事。所以修無我觀能斷煩惱,但是念佛法門也是好,好好念佛往生阿彌陀佛國去,這件事也非常的殊勝,所以歡喜念佛的法門,你繼續好好念佛,你也不要變動,你好好念佛好了。
修奢摩他的止,止它叁十分鍾,如果你奢摩他的止修得非常相應,你止二十四個鍾頭也可以,然後再修無我觀,這樣修也可以,也是可以。這樣修這個無我觀,就是修這空觀,然後修這無願叁昧。無願叁昧是什麼呢?還是修奢摩他的止,或者止叁十分鍾,或者是二十分鍾,或者是一個鍾頭都可以,然後修這無願叁昧。無願叁昧怎麼修呢?就是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的身體,色是個臭穢的,我們這個五髒六腑,我們有一層皮包起來的時候好一點。有人嘗過這個人的血,血是很腥臊的,味道不好,很臭穢的,不是香的。我們這個身體,裏面這個心肝脾肺腎,五髒六腑都是臭穢的,不是清淨的,只是一層皮包起來呢,就有相似的清淨,是相似的清淨。我們這個身體九孔常流不淨,這都是臭穢的,這個身體不是清淨的,觀這色受想行識是臭穢的,觀這色是臭穢的,受也是臭穢的。我們遇見了,歡喜樂受,生貪瞋癡,貪瞋癡就是臭穢的。受,想,想東想西,很多都是不清淨,也是臭穢的。行也是臭穢的,這個私心常常在活動,就都是臭穢的。識,識也是和受想行在一起活動,也都是臭穢的,都是不淨。就是觀身不淨,受想行識也是不淨。觀身體是無常敗壞的,受想行識也是無常敗壞的,不是一個好東西,就生厭離心,這無願叁昧就是生厭離心,對于這個色受想行識生厭離心,修無願叁昧生厭離心。
但是你作這樣觀察的時候,你觀察叁分鍾就觀察完了,最多觀四分鍾、五分鍾就觀察完了,然後再修奢摩他。還是修奢摩他,修他叁十分鍾、五十分鍾,或者兩個鍾頭都可以,然後再修無願,做這樣的觀察,毘缽舍那的觀察,作這樣觀察。這和修空叁昧一樣。毘缽舍那,修它叁分鍾,然後就修奢摩他,奢摩他修完了,就修毘缽舍那,就是這樣修。
無相叁昧,空叁昧、無願叁昧,無相叁昧是怎麼修呢?無相叁昧就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是畢竟空寂的,色受想行識都是因緣有的,因緣有的就是畢竟空的,這樣觀察思惟。那麼就是用這畢竟空的智慧,由因緣生的道理,色不可得,受想行識都是不可得,就是色受想行識的相都不見了,心就離一切相了,但是這是作如是觀。作如是觀前面呢,也還是作如是觀,你修它叁分鍾,然後還是修奢摩他,修它叁十分鍾,或者修它六十分鍾,然後回頭來再作這無相觀,就是這樣修。
你今天也這樣修,明天也這樣修,你的奢摩他也進步了,毘缽舍那也進步了。進步了,到奢摩他,假設由欲界定進步到未到地定,進步到初禅,那麼你這個毘缽舍那呢,也就隨著進步到初禅,就容易得聖道了。得了聖道以後,就不是凡夫了,就是聖人了。
我們若自己不修行,比如說是《金剛經》上說:「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我們若不修止觀的時候,這個文也就是念一念就是了,但是你要自己修空叁昧,修無願叁昧,修無相叁昧的時候,你對于這個文的理解就深刻了,深刻什麼?「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即非身相」這句話呢,你在修空叁昧,修無相叁昧的時候,你就有一點理解,有一點體會了。如果你不修止觀,你只是在文字上這樣修,這樣讀,只是那個字我是認識,也可能可以爲人講也可能,但是你一點體會都沒有。你若修空叁昧、無願叁昧、無相叁昧的時候,那這個地方就不同了,就深刻了。深刻了以後,你繼續地修行,你繼續地深奧。這時候,佛菩薩這個離一切相的境界。啊!佛菩薩是這樣子的呀!你才知道這個聖人微妙的地方,這恭敬心就來了。
若是我們不這樣修行的時候,佛菩薩有叁叁昧、八解脫,有首楞嚴叁昧,名字你記住了,是怎麼回事啊?你一點兒也不明白。所以到了自己得了無生法忍的時候,證了聖道以後,對于佛菩薩那個信心非常的堅固,所以叫不壞信,他對于佛法僧的信心,達到不可破壞的信心。我們自己對于空、無相、無願叁昧,「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只是念念這個字,念念這個文句而已,也不知道是什麼回事。若是你作如是觀了的時候,佛菩薩是那樣子的……(斷音)。但是其實呢,只是你進步了,佛菩薩真實的勝義還沒有知道,但是和凡夫可不同了。你原來不修叁叁昧的時候,你那個境界;你現在修叁叁昧的時候,是進了一大步了,但是還不是聖人。再進一步,那可能是聖人了。所以到那個時候呢,對于佛法的信心是不可破壞的,叫四不壞信,是這樣子。
常常這樣修,常常這樣學習,那麼自己因爲在色聲香味觸法上生的煩惱,在眼耳鼻舌身意引起的煩惱,在色受想行識引起的煩惱,從根本上變化了,心裏不動了,不煩惱了。初開始只是煩惱不動,還沒有斷,你還繼續這樣修,你心裏面能離一切相了,這煩惱就斷掉了。斷掉了,你就是聖人了,小乘佛法說是初果、二果、叁果,大乘佛法就是無生法忍了,你是大菩薩了。不作如是觀,那是沒有這種希望的。
但是我現在也感覺到古代的佛菩薩大慈大悲,提倡這念佛法門。爲什麼要提倡念佛法門?我現在知道,有時候我們都不能修止觀了,我們不能修這空叁昧、無願叁昧、無相叁昧,不能修。不能修,那麼怎麼樣才能了生死呢?就是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名號,到阿彌陀佛國去,聽阿彌陀佛說這四念處的法門,佛爲你說《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淨土法門,就是念佛叁昧,就是四念處,就是禅。到那時候,聽阿彌陀佛講經的時候,那和現在可不同了,也就是你能夠開悟,明白這個道理,然後聽阿彌陀佛的教導,還是修四念住,就是慢慢就得無生法忍了,還是這樣子。
所以說,我們若是不能夠修四念住,就好好念佛。若願意修四念住,四念住就是淨土法門,還是願生阿彌陀佛國,當然我們的經論有說,你若得無生法忍以後,你可以不願生阿彌陀佛國也可以,就在娑婆世界弘揚佛法,廣度衆生,也有這樣說的。但是我想,沒得無生法忍,願生阿彌陀佛國,得了無生法忍,還應該願生阿彌陀佛國,因爲什麼?你不知道的事情,沒有成就的事情太多了。你初開始得聖道,很多很多的功德你沒成就,我們凡夫學了一點佛法,就想要爲人師,爲人講,其實是不夠的。但是我們凡夫不大知道,得了聖道的人,他立刻知道:我只是成就小小的一點功德,還有很多功德不知道,他也願意去見佛,聞佛說法。到第八地菩薩不可思議,就像《普門品》說的,可以在十方世界現身說法,廣度衆生,是不可思議境界。我們凡夫的時候,還沒有,也沒有真實地修四念住,就想做大菩薩是差一點的,你應該知道這件事,是差一點的。
所以我們若是願意修四念住,還是願生阿彌陀佛國,也就是淨土法門。如果不想修四念住,就好好念佛。念佛我認爲要有個目的:我一定要得一心不亂,我一定要得念佛叁昧,這樣去念,要有這個願。不要說是人家打板了,我到佛殿念念佛,念完下來了就算了,我心裏面還是想東想西,這樣的念佛不行,你很難有成就的。
就是自己要有一個目標,我一定在這個限期內,我要達成我這個目標,我不能夠二十四小時一心不亂,我一小時一心不亂,我要做到。我的一小時做成功了,就兩個小時一心不亂,我叁個小時時間內,我一心不亂也可以。一定要有一個目標,自己到那時候把那件事完成它,你才有進步。
有進步的時候,第一個階段,你不要要求太高,我七天一心不亂,是,也是對的,不要要求那麼多,我叁十分鍾內一心不亂,少一點,時間短一點,我能做到,我先要求我能做到的這個,我要做到它,我在七天內我念阿彌陀佛,我要叁十分鍾一心不亂,這不是太難,不要令你爲難,不是,叁十分鍾一心不亂,我也能做到,做到了以後再增加,我一小時一心不亂,這樣子。你時間久了,七天一心不亂也就做到了。七天一心不亂,按《阿彌陀經》說: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那就能往生阿彌陀佛國了。說我完全也不做這樣的打算,就是隨順因緣,念佛就念佛,不念就不念,這樣靠不住的,能不能往生不一定。
所以,我想我們佛教徒應該相信了佛法以後,先要發一個願,然後根據這個願發心修行,慢慢地、慢慢地要有成就,在佛法裏面要有成就。像人做生意,他發財了,他沒有白辛苦,發財了。我們在佛法裏面用功修行,也要有成就,要這樣子。成就了以後,你自己心裏歡喜,自己心裏面快樂,不在乎別人贊歎毀謗,都是假的。別人毀謗我也是假的,贊歎我也是假的,你內心裏面真實有成就,這是真的。誰都贊歎你,但是你心裏面一點兒也沒有成就,你心裏快樂啊?雖然贊歎你好,你心裏快樂啊?有什麼值得快樂的?一點也沒有…
《如何修叁叁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