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講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的意思。學習佛法後、認真地開始修行佛教的法門了,叫做正入修門。「要者有二」:最重要的法門有兩個。一是「不淨觀」,二是「持息念」。

  「持息念」的持,就是用息念的方法,攝持心不要亂,使令它明靜而住;持心于息,正念不亂,叫做持息念。舊的翻譯叫做數息觀,玄奘法師翻作「持息念」,這個含義是多一點,把這個法門的要義,都含攝在這叁個字裏面了。息是所緣境,念是由念攝心安住于息,使令心不亂,所以叫做持息念。

  

  〖丙二、明人法二 丁一、征〗

  【誰于何門能正入修?】

  那一個人在那一個法門上,能夠認真地開始修行呢?

  

  〖丁二、釋二 戊一、顯修要二 己一、貪行者修不淨觀〗

  【如次應知,貪尋增者:謂貪猛盛數現在前,如是有情,名貪行者,彼觀不淨,能正入修;】

  「如次應知」:如下面所說的次第,應該知道。

  「貪尋增者」:貪是一回事,尋又是一回事,這是兩句話,就是指貪行者、尋行者。

  「謂貪猛盛」:這個人貪欲心特別的猛,力量很強大。「數現在前」:就是一次又一次地顯現在心裏。譬如說我們靜坐的時候,叫這個心明靜而住很難;但是貪心一下子就能生起來,這就是容易。由生起的緩慢、迅速,看出來力量的強弱。「如是有情,名貪行者」:像這樣的人就叫貪行者。行,在這裏就是分別心;貪的分別心特別強,增上就是猛盛、強而有力的意思。因爲凡夫自無始以來,欲就一直在動,熏習得太久了,所以就是猛盛。

  「彼觀不淨,能正入修」:彼,就是指那個貪行者。他若觀身不淨的時候,就能夠正確地入于佛法裏面修行了。就像有病,若藥是對症,就能治療這個病。

  

  〖己二、尋行者修持息念〗

  【尋多亂心,名尋行者,彼依息念,能正入修。】

  「尋多亂心,名尋行者」:尋,表示什麼意義呢?就是他的心常是散亂的,忽然間想這個、忽然間想那個,精神很難集中在一處。譬如說,一個人專心地做一件事,幾個鍾頭心裏面也不亂,那麼這個人修定就比較容易。若做一件事,很快地就要出去跑一跑,這個人就是散亂心太大。分別心、散亂心太多,這叫尋行者。

  只說分別心太多,這句話還不是太准確。我們常說「這個人的智慧很高」,明白點說,也就是分別心多。我們看《叁國演義》,孔明的分別心就是很多很多的;張良也是。分別心多,也是智慧的一個相貌。

  現在這裏說,亂心者,是指他的心散亂,不能集中在一處思考問題,所以心亂叫尋行者。「彼依息念,能正入修」:這個尋行者,要依止息念的法門,能正入修。

  

  〖戊二、出異說二 己一、第一師說〗

  

  【有余師言,此持息念,非多緣故,能止亂尋;不淨多緣,顯形差別,引多尋故,治彼無能。】

  「異說」:是不同的說法。「有余師言」:有別的阿阇梨說。「此持息念,非多緣故,能止亂尋」:因爲持息念這個法門,不是緣慮很多的境界,只緣出入息,所以能停止散亂的分別心。

  「不淨多緣」:修不淨觀的人,他所緣慮的境界很多。什麼多緣呢?「顯形差別」:顯,就是青黃赤白這些顔色;形,就是長短方圓的形相。顯,有很多種差別,形,也有很多的差別。

  「引多尋故」:這不淨觀的所緣境,能引起很多的分別心。「治彼無能」:所以是沒有能力對治散亂心的。有余師這樣說:不淨觀是不能對治散亂心的。

  

  〖己二、第二師說〗

  【有余複言,此持息念,內門轉故,能止亂尋;不淨多于外門轉故,猶如眼識,治彼無能。】

  這又是一種說法。「此持息念,內門轉故,能止亂尋」:內,就是向裏邊;專心地緣出入息。出入息是在我們的身,叫做內門。轉,就是活動。持息念是在內門裏面活動,故能止亂尋。

  「不淨多于外門轉故」:修不淨觀,多數是觀察外面的境界。「猶如眼識,治彼無能」:就像眼識是向外看,不是向裏看,所以就沒有能力對治散亂了。

  這裏是解釋這兩個法門所對治的煩惱不一樣。不過,也有人說,不淨觀能對治散亂心。欲心特別強的人,散亂心就重;欲心不那麼強的人,散亂心就不大。當然,衆生是各式各樣不同的;也可能有欲心很重,但是不散亂的情形。

  初開始修的時候,不淨觀是對治貪欲心,數息觀是對治散亂心,但是修行久了,它就能普遍地對治,這和初開始有點不同。

  

  〖甲二、別釋加行修要二門二 乙一、明不淨觀二 丙一、舉頌〗

  【此中先應辯不淨觀,如是觀相雲何?】

  這裏說到兩個法門。「此中先應辯不淨觀」:現在先說不淨觀。「如是觀相雲何」:是怎麼樣子的呢?

  

  【頌曰:爲通治四貪 且辯觀骨鎖 廣至海複略 名初習業位】

  【除足至頭半 名爲已熟修 系心在眉間 名超作意位】

  這兩個頌,一共是八句。

  

  〖丙二、論釋叁 丁一、總舉不淨所治貪〗

  【論曰:修不淨觀,正爲治貪。】

  「論曰」底下,解釋前面的頌。「修不淨觀,正爲治貪」:學習不淨觀,主要的是對治內心的貪欲,就是男女的貪欲。

  

  【然貪差別,略有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叁妙觸貪、四供奉貪。】

  「然貪差別,略有四種」:先說明貪的差別相貌,究竟是什麼貪呢?略有四種貪心:一是「顯色貪」,對青黃赤白顯色的貪心;二是對長短方圓「形色」的貪心;叁是「妙觸貪」;四是「供奉貪」。

  

  〖丁二、余不淨別治四貪〗

  【緣青瘀等修不淨觀,治第一貪;緣被食等修不淨觀,治第二貪。】

  「緣青瘀等修不淨觀,治第一貪」:緣,在這裏就是觀察。靜坐修不淨觀的時候,觀想死屍青瘀的顔色,這樣修青瘀等不淨觀,能對治第一種顯色貪。看見一個人顔色很新鮮、很滋潤,生了貪心;你就觀察死屍青瘀的相貌,這顯色貪就沒有了。

  「緣被食等修不淨觀,治第二貪」:觀察死屍被狗、或者狼吃了多少,殘缺了。修這樣的不淨觀,就能對治第二個形色貪——對這個人的形色是高、是矮、是瘦、是胖的愛著心。

  

  【緣蟲蛆等修不淨觀,治第叁貪;緣屍不動修不淨觀,治第四貪。】

  「緣蟲蛆等修不淨觀,治第叁貪」:這死屍經過多久以後,就生出蛆,也就是小蟲;修這樣的不淨觀,就能對治第叁種妙觸貪。

  「緣屍不動修不淨觀,治第四貪」:供奉是動的相貌,觀察死屍不動,不斷地這樣學習不淨觀,就能對治第四種供奉貪。

  

  〖丁叁、骨鎖觀通治四貪叁 戊一、釋此要所由〗

  【若緣骨鎖修不淨觀,通能對治如是四貪,以骨鎖中無四貪境,故應且辯修骨鎖觀。】

  世親菩薩說:這幾句話是沒有解釋其他的不淨觀,而只說明修骨鎖觀的原因。

  「若緣骨鎖修不淨觀,通能對治如是四貪」:假設你能夠觀察骨鎖——就是死屍經過多久以後,只剩骨頭,其他的皮肉筋脈都沒有了,但是一節一節的骨頭還很完整。這樣修,就是修白骨觀了,對這四種貪都能對治。

  「以骨鎖中無四貪境」:因爲骨鎖的相貌裏面,沒有顯色可貪、沒有形色可貪、沒有妙觸可貪、也沒有供奉可貪,所以「通能對治如是四貪」。

  「故應且辯修骨鎖觀」:所以這一段文,姑且說明修骨鎖觀的方法。青瘀、被食、蟲蛆等,這裏就不說了。

  

  〖戊二、明唯伏不斷〗

  【此唯勝解作意攝故,少分緣故,不斷煩惱,唯能製伏令不現行。】

  「勝解」,是個心所法。勝就是有力量;解就是對于這件事情的認識。對于這件事情的觀察認識,非常的明確而肯定,別人有不同的看法,不能動搖你,這就叫做勝解。

  這樣的作意,當然要經過一個時期的訓練才可以。譬如,律師經過長時期的學習,或者是實際上的經驗,對于法律就有勝解作意;或者醫生對于藥、病有勝解作意;或者畫則師,對于自己這一範圍內的知識,也有勝解作意。

  現在是說,修骨鎖觀也要達到這個程度,所以叫勝解作意。「此唯勝解作意攝故」,這是屬于勝解作意範圍內的。若能達到這個程度,不淨觀在你心裏面有了力量,它就可以降伏貪心。就算是偶然地失念,貪心起來了,不淨觀的勝解作意一提,貪心就沒有了。這樣子,就能保持內心的清淨。

  「少分緣故」:不淨(骨鎖)觀這一少部分的觀察,只是屬于我們欲界有死屍的境界。「不斷煩惱,唯能製伏,令不現行」:這不淨觀一現前的時候,貪欲心就隱藏起來,不活動了;但它不能使令貪心究竟息滅。雖然不能斷,佛還是告訴我們,修不淨觀!修不淨觀製伏貪欲心,然後再修無我觀、空觀,這貪欲心就能斷。這個意思是說:不淨觀的勝解作意不能斷惑,因爲只是少分緣。斷惑的這種智慧的觀察,必須是普遍性的,才能斷煩惱。

  譬如,修無我觀:有爲法也是無我、無爲法也是無我,這就是普遍的。修無常觀: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的,也比不淨觀的範圍普遍、廣大。所以,由修無常觀、無我觀、一切法空、畢竟空觀這樣的智慧觀察,才有力量斷煩惱。

  

  〖戊叁、明修次叁位叁 己一、標列〗

  【然瑜伽師修骨鎖觀,總有叁位:一、初習業,二、已熟修,叁、超作意。】

  這以下是正式說明骨鎖觀的相貌。先列出來叁個次第。

  修骨鎖觀,有叁個階級。「一、初習業」:初開始學習這種清淨的功德業。「二、已熟修」:就是修習得很純熟,有力量了。「叁、超作意」:超越了作意的境界;就是不需要努力地思惟、觀察,這個骨鎖觀自然的就現前了,所以叫做超作意。

  這以下就是解釋這叁個次第。

  

  〖己二、別釋叁 庚一、瑜伽師初習業位〗

  【謂觀行者欲修如是不淨觀時,應先系心于自身分,或于足指或額或余;隨所樂處,心得住已,依勝解力,于自身分,假想思惟,皮肉爛墮,漸令骨淨,乃至具觀全身骨鎖。】

  此下解釋第一階段,初習業位。

  「謂觀行者」:在這個時期,修白骨觀、修骨鎖觀的修行人。「欲修如是不淨觀時」:他打定主意要這樣修不淨觀…

《四念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