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讲记▪P11

  ..续本文上一页的意思。学习佛法后、认真地开始修行佛教的法门了,叫做正入修门。「要者有二」:最重要的法门有两个。一是「不净观」,二是「持息念」。

  「持息念」的持,就是用息念的方法,摄持心不要乱,使令它明静而住;持心于息,正念不乱,叫做持息念。旧的翻译叫做数息观,玄奘法师翻作「持息念」,这个含义是多一点,把这个法门的要义,都含摄在这三个字里面了。息是所缘境,念是由念摄心安住于息,使令心不乱,所以叫做持息念。

  

  〖丙二、明人法二 丁一、征〗

  【谁于何门能正入修?】

  那一个人在那一个法门上,能够认真地开始修行呢?

  

  〖丁二、释二 戊一、显修要二 己一、贪行者修不净观〗

  【如次应知,贪寻增者:谓贪猛盛数现在前,如是有情,名贪行者,彼观不净,能正入修;】

  「如次应知」:如下面所说的次第,应该知道。

  「贪寻增者」:贪是一回事,寻又是一回事,这是两句话,就是指贪行者、寻行者。

  「谓贪猛盛」:这个人贪欲心特别的猛,力量很强大。「数现在前」: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显现在心里。譬如说我们静坐的时候,叫这个心明静而住很难;但是贪心一下子就能生起来,这就是容易。由生起的缓慢、迅速,看出来力量的强弱。「如是有情,名贪行者」:像这样的人就叫贪行者。行,在这里就是分别心;贪的分别心特别强,增上就是猛盛、强而有力的意思。因为凡夫自无始以来,欲就一直在动,熏习得太久了,所以就是猛盛。

  「彼观不净,能正入修」:彼,就是指那个贪行者。他若观身不净的时候,就能够正确地入于佛法里面修行了。就像有病,若药是对症,就能治疗这个病。

  

  〖己二、寻行者修持息念〗

  【寻多乱心,名寻行者,彼依息念,能正入修。】

  「寻多乱心,名寻行者」:寻,表示什么意义呢?就是他的心常是散乱的,忽然间想这个、忽然间想那个,精神很难集中在一处。譬如说,一个人专心地做一件事,几个钟头心里面也不乱,那么这个人修定就比较容易。若做一件事,很快地就要出去跑一跑,这个人就是散乱心太大。分别心、散乱心太多,这叫寻行者。

  只说分别心太多,这句话还不是太准确。我们常说「这个人的智慧很高」,明白点说,也就是分别心多。我们看《三国演义》,孔明的分别心就是很多很多的;张良也是。分别心多,也是智慧的一个相貌。

  现在这里说,乱心者,是指他的心散乱,不能集中在一处思考问题,所以心乱叫寻行者。「彼依息念,能正入修」:这个寻行者,要依止息念的法门,能正入修。

  

  〖戊二、出异说二 己一、第一师说〗

  

  【有余师言,此持息念,非多缘故,能止乱寻;不净多缘,显形差别,引多寻故,治彼无能。】

  「异说」:是不同的说法。「有余师言」:有别的阿阇梨说。「此持息念,非多缘故,能止乱寻」:因为持息念这个法门,不是缘虑很多的境界,只缘出入息,所以能停止散乱的分别心。

  「不净多缘」:修不净观的人,他所缘虑的境界很多。什么多缘呢?「显形差别」:显,就是青黄赤白这些颜色;形,就是长短方圆的形相。显,有很多种差别,形,也有很多的差别。

  「引多寻故」:这不净观的所缘境,能引起很多的分别心。「治彼无能」:所以是没有能力对治散乱心的。有余师这样说:不净观是不能对治散乱心的。

  

  〖己二、第二师说〗

  【有余复言,此持息念,内门转故,能止乱寻;不净多于外门转故,犹如眼识,治彼无能。】

  这又是一种说法。「此持息念,内门转故,能止乱寻」:内,就是向里边;专心地缘出入息。出入息是在我们的身,叫做内门。转,就是活动。持息念是在内门里面活动,故能止乱寻。

  「不净多于外门转故」:修不净观,多数是观察外面的境界。「犹如眼识,治彼无能」:就像眼识是向外看,不是向里看,所以就没有能力对治散乱了。

  这里是解释这两个法门所对治的烦恼不一样。不过,也有人说,不净观能对治散乱心。欲心特别强的人,散乱心就重;欲心不那么强的人,散乱心就不大。当然,众生是各式各样不同的;也可能有欲心很重,但是不散乱的情形。

  初开始修的时候,不净观是对治贪欲心,数息观是对治散乱心,但是修行久了,它就能普遍地对治,这和初开始有点不同。

  

  〖甲二、别释加行修要二门二 乙一、明不净观二 丙一、举颂〗

  【此中先应辩不净观,如是观相云何?】

  这里说到两个法门。「此中先应辩不净观」:现在先说不净观。「如是观相云何」:是怎么样子的呢?

  

  【颂曰:为通治四贪 且辩观骨锁 广至海复略 名初习业位】

  【除足至头半 名为已熟修 系心在眉间 名超作意位】

  这两个颂,一共是八句。

  

  〖丙二、论释三 丁一、总举不净所治贪〗

  【论曰:修不净观,正为治贪。】

  「论曰」底下,解释前面的颂。「修不净观,正为治贪」:学习不净观,主要的是对治内心的贪欲,就是男女的贪欲。

  

  【然贪差别,略有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

  「然贪差别,略有四种」:先说明贪的差别相貌,究竟是什么贪呢?略有四种贪心:一是「显色贪」,对青黄赤白显色的贪心;二是对长短方圆「形色」的贪心;三是「妙触贪」;四是「供奉贪」。

  

  〖丁二、余不净别治四贪〗

  【缘青瘀等修不净观,治第一贪;缘被食等修不净观,治第二贪。】

  「缘青瘀等修不净观,治第一贪」:缘,在这里就是观察。静坐修不净观的时候,观想死尸青瘀的颜色,这样修青瘀等不净观,能对治第一种显色贪。看见一个人颜色很新鲜、很滋润,生了贪心;你就观察死尸青瘀的相貌,这显色贪就没有了。

  「缘被食等修不净观,治第二贪」:观察死尸被狗、或者狼吃了多少,残缺了。修这样的不净观,就能对治第二个形色贪——对这个人的形色是高、是矮、是瘦、是胖的爱着心。

  

  【缘虫蛆等修不净观,治第三贪;缘尸不动修不净观,治第四贪。】

  「缘虫蛆等修不净观,治第三贪」:这死尸经过多久以后,就生出蛆,也就是小虫;修这样的不净观,就能对治第三种妙触贪。

  「缘尸不动修不净观,治第四贪」:供奉是动的相貌,观察死尸不动,不断地这样学习不净观,就能对治第四种供奉贪。

  

  〖丁三、骨锁观通治四贪三 戊一、释此要所由〗

  【若缘骨锁修不净观,通能对治如是四贪,以骨锁中无四贪境,故应且辩修骨锁观。】

  世亲菩萨说:这几句话是没有解释其他的不净观,而只说明修骨锁观的原因。

  「若缘骨锁修不净观,通能对治如是四贪」:假设你能够观察骨锁——就是死尸经过多久以后,只剩骨头,其他的皮肉筋脉都没有了,但是一节一节的骨头还很完整。这样修,就是修白骨观了,对这四种贪都能对治。

  「以骨锁中无四贪境」:因为骨锁的相貌里面,没有显色可贪、没有形色可贪、没有妙触可贪、也没有供奉可贪,所以「通能对治如是四贪」。

  「故应且辩修骨锁观」:所以这一段文,姑且说明修骨锁观的方法。青瘀、被食、虫蛆等,这里就不说了。

  

  〖戊二、明唯伏不断〗

  【此唯胜解作意摄故,少分缘故,不断烦恼,唯能制伏令不现行。】

  「胜解」,是个心所法。胜就是有力量;解就是对于这件事情的认识。对于这件事情的观察认识,非常的明确而肯定,别人有不同的看法,不能动摇你,这就叫做胜解。

  这样的作意,当然要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才可以。譬如,律师经过长时期的学习,或者是实际上的经验,对于法律就有胜解作意;或者医生对于药、病有胜解作意;或者画则师,对于自己这一范围内的知识,也有胜解作意。

  现在是说,修骨锁观也要达到这个程度,所以叫胜解作意。「此唯胜解作意摄故」,这是属于胜解作意范围内的。若能达到这个程度,不净观在你心里面有了力量,它就可以降伏贪心。就算是偶然地失念,贪心起来了,不净观的胜解作意一提,贪心就没有了。这样子,就能保持内心的清净。

  「少分缘故」:不净(骨锁)观这一少部分的观察,只是属于我们欲界有死尸的境界。「不断烦恼,唯能制伏,令不现行」:这不净观一现前的时候,贪欲心就隐藏起来,不活动了;但它不能使令贪心究竟息灭。虽然不能断,佛还是告诉我们,修不净观!修不净观制伏贪欲心,然后再修无我观、空观,这贪欲心就能断。这个意思是说:不净观的胜解作意不能断惑,因为只是少分缘。断惑的这种智慧的观察,必须是普遍性的,才能断烦恼。

  譬如,修无我观:有为法也是无我、无为法也是无我,这就是普遍的。修无常观: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也比不净观的范围普遍、广大。所以,由修无常观、无我观、一切法空、毕竟空观这样的智慧观察,才有力量断烦恼。

  

  〖戊三、明修次三位三 己一、标列〗

  【然瑜伽师修骨锁观,总有三位:一、初习业,二、已熟修,三、超作意。】

  这以下是正式说明骨锁观的相貌。先列出来三个次第。

  修骨锁观,有三个阶级。「一、初习业」:初开始学习这种清净的功德业。「二、已熟修」:就是修习得很纯熟,有力量了。「三、超作意」:超越了作意的境界;就是不需要努力地思惟、观察,这个骨锁观自然的就现前了,所以叫做超作意。

  这以下就是解释这三个次第。

  

  〖己二、别释三 庚一、瑜伽师初习业位〗

  【谓观行者欲修如是不净观时,应先系心于自身分,或于足指或额或余;随所乐处,心得住已,依胜解力,于自身分,假想思惟,皮肉烂堕,渐令骨净,乃至具观全身骨锁。】

  此下解释第一阶段,初习业位。

  「谓观行者」:在这个时期,修白骨观、修骨锁观的修行人。「欲修如是不净观时」:他打定主意要这样修不净观…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