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然后你一念灵明的心,就止在「无我」这里一个小时不动,然后再修无我观。这变化情形是很大的,有各式各样的止,各式各样的观。
问:修止还未成就,是不是应该先取一个所缘境,不要常常变化,比较容易修成?
答:不要常常变化也是对的。譬喻掘井,在这儿挖了几尺深,不挖了,又到那儿去挖;老这么变动,井挖不成!所以,不要变动,这话也有道理。
但是,在修行上,又不完全是这样。如果你以息为所缘境,达到欲界定、未到地定,然后观无我、观一切法毕竟空,把心止在第一义谛上,以前修止的功夫,还会继续进步,而不是像挖井那样子前功尽弃。
假设,只说修奢摩他,这样就是要止在一处,不要变动。并且,人是那样子--习惯修止,就继续这样止,这样不变动也是对的。
可是,我们出家人修四念住,愈修就愈熟悉、愈善巧,前面的功德帮助后面的功德,展转地增胜,那是不在此例的。不是说「我以前用息做所缘境,以后都不可以变动」!
初开始尽量先稳定一点,不要变动,也是好;生疏的事情就是难办一点。因为息是现成的,初开始可以先以息为所缘境;若要观足趾修不净露出白骨,还得用点心力的,不然白骨不显示。
问:为什么修白骨观要从脚趾头开始,而不从头顶?
答:八背舍这样说,《般若经》也是说从足至顶。因为从下面观,头脑会有清明的觉受;若从头观,会有烦热、头疼的问题。若已经得定了,可以随意自在;没有得定的时候,要注意这件事。
问:若一盘腿,两个脚趾差得很远,要先观那一个?还是两个一起看?
答:这上面没有说,就是自由的空间大一点,也可以左、也可以右。
问:院长您说到「作如是观,令念不动」是站在第三者观察心念的活动、相状,这是一个方法?还是一种对治?
答:现在元亨寺翻译出南传《阿含经》,我看里面的《四念住经》,就是用这个方法;《瑜伽师地论》也是有。
若是我们没有功夫的人,直接地叫心不动,可能困难。但是,你先处于第三者的地位,看自己的贪心、看自己的瞋心。这个方法似乎比叫一念心不动,容易一点。
问:照我很浅的了解南传的身、受、心、法念住说,比方观「受」,当有受的感觉,就已经有心法了。我们站在第三者看,受剎那剎那就过去;或「身体」的紧、热,也是剎那剎那地过去;由这个观无常、无我。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里面,通通都有心法,这样子剎那剎那过去能够很快地体会到无常、了解无我;有人说这方法比较锐利,师父您觉得怎么样?
答:我也同意,这就是不主动地修无常观、修无我观;但,应该要有无常、无我的智慧——这样处于第三者的地位,观身、受、心、法各式各样的现象;注意地看,很容易就理解到这是不净、苦、无常、无我的道理。
但是,我思惟佛说的这个法门次第,就是两个态度:第一、不主动地修不净观、无我观、无常观、苦观,先处于第三者的地位看。第二、再主动地修无常观、无我观、不净观,用四念住对治一下子就成功了!
说一开始就修奢摩他对治这些颠倒妄想,有的人可能会有困难。那么,佛就告诉你:「心动的时候,你只是看着它,不要采取行动。」这一看,因为不是自己主动地动贪心、瞋心,所以就把贪、瞋的力量减轻了。我们静坐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实习一下。
问:就着刚刚的这个方法:站在第三者的立场,观察心念的活动,那可不可能产生「有一个真常不变的心」的想法?
答:也有可能。有些见解是由自己虚妄分别来的,有些见解是由自己实习的经验来的。所以对法的观察,如果没有修多罗的印证,也容易走偏的。
刚才这段文说「心性速转如旋火轮」,表示心不是常住的。我们由于「静坐」,很容易就认为心是常,而佛却说观心无常,如果不是佛说这句话,我看要观心无常很困难的!
问:说很难「观心无常」。《楞严经》所说的心和现在「心念住」的心,是不是切入的角度不一样?譬如,像我们常常说「灵明觉知的心」,如果观察久了,这「能见的见性、能听的觉性」,是不是就是《楞严经》所讲的那个心?
答:我们若欢喜《楞严经》,当然就会找出一个理由来;你这样解释,和佛说「观心无常」是不同的。若你一定认为:心的体性是常、作用是无常;这样子,心究竟还是常,「观心无常」则观不来。所以《大毗婆沙论》说到,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认为心是常——常觉论者——这个觉悟、觉性的心,是常住的。佛在世的时候有这样的比丘,这当然是邪知邪见。
在我们中国佛教,自唐、宋、元、明、清,乃至到一九四九年,一直都是这样的思想。最近这二、三十年以来,因为印顺老法师提倡中观、《阿含经》,而也有人欢喜这个法门,无形中对《楞严经》的思想就有点冲击。现在学习中观、《阿含》、唯识,还只是一少部分;大部分还是《楞严经》、《起信论》的思想,但这些人多数是老派,学习《阿含经》、《般若经》、唯识,多数是年轻人这一派。
又,我们中国佛教,不管是台湾或中国大陆,都有学生到锡兰学南传佛教,我看中国大陆的学生,多过台湾的。这些人,如果能够长时间认真地学习,将来回到中国,大家在思想上,会有一个时期的争论。到这个时候,印顺老法师的著作,会显得重要了!在古代的经论上,也解释了这些问题;但我看,也还不能够定于一尊、还是随各人的欢喜。欢喜真常还是真常,欢喜唯识就是唯识,欢喜中观就是中观,欢喜《阿含》还是《阿含》,思想还是不能统一。不过,久了以后,大家就默然,不再争论了,我看是这样!
我个人另外有个看法:那些问题可以暂时不管,我们现在就是注意实际的问题:身口意要清净!若在这个立场看,修四念住是对的!解决实际的问题!
问:师父提到有修行人,一坐七天,不见一个念;就没有再继续解释。我那时起分别心:假设对于那一念,没有加上贪瞋痴,只是飘落的一个法尘,那这个念,应该不是妄想。是不是?
答:我想起来了!我是解释「怎么知道心是无常?」这个问题。从修行人、不修行人、社会上一般人的心理境界,由这些现象看这一念心,说无常也有道理,我是这样的意思。
譬如有人修四念处观,或者是浅一点,或者是已经有点程度,但还不是圣人,他这一念心能明静而住;但忽然间跳出个妄想,这妄想也可能是特别清净的好心、也可能有染污。这种现象是一个事实,应该怎么解释呢?前一念心,虽然是明静而住,没有显著的染污心,但执着心还在!譬如:忽然间想起母亲,跳出一个爱来,前面的明静而住就没有了。怎么样解释这一念爱心呢?
只有用唯识的理论说明,就是在阿赖耶识里面,有这个种子;或者是你的母亲,忽然间心一动,和你的阿赖耶识相应了,因自己对母亲有爱,所以一下子就跳出个爱来。跳出爱,明静而住的心过去了,这就看出心是无常。如果用阿赖耶识的这种理论来解释,那不能说是常住真心。
《摄大乘论》上,似乎也不明显地否认常住真心、如来藏性。但,唯识上,也没有像《起信论》说:真如有大智慧光明义、真如不是因缘生的;真如的理性上有觉知性——那就是常住真心。若《成唯识论》就明显地说:真如没有觉知,佛的大圆镜智,还是剎那剎那生灭的!
所以,从修行人、社会上一般的农夫、知识份子,在内心里面变化的这些现象上看,用无常容易解释。
问:修无常观和修无我观的区别在那里?它们在断除我执的深广程度上有什么不同?
答:观心无常是破除我的体性,观法无我是破除我的作用。在大乘佛法的意义:观心无常是破我执,观法无我是破一切法执,这也是不同的地方。
破我执:是在色受想行识上,观察我不可得;在这剎那生灭、老病死的身体里,没有常恒住、不变易的我。常常这样观察,无我的智慧逐渐就有力量破除烦恼。然后,再观法无我:也能把在一切法上微细的戏论分别破除。
《阿含经》中,佛的意思是:即使观一切法空,破除法执,但在未破我执前,仍是生死凡夫。而《中观论》里,龙树菩萨也说,应该先破我执,而后再广破一切法执,这与《阿含经》有相同的意思。如果只是观一切法空,没破我执,我执在,烦恼还是不能破。从四禅八定中看,得色界定,破除了欲,得四空定,破除一切色法的执着,但受想行识还在。智者大师形容最高的非非想定是「真神不灭」。什么是神?就是「我」也!真我不灭,有唯我独存的意思!非非想定暗含这种「一切法都空了,唯我不空,是真常、是独立」的味道,那还是不能了脱生死的。
龙树菩萨说,要先破我执。破我执入圣位,然后再继续破法执,破除爱烦恼、尘沙惑、无明惑,最后成佛!所以,断除我执的深广程度,是有差别的。
问:南传佛法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除涅槃寂静,所剩下二法印与四念住的关系怎么样?
答:「诸行无常」包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一切的有为法,不管是有漏的有为法,有为的有漏法,凡有漏法都是不净、苦、无常的,所以也就是「诸法无我」(观法无我)了。由无常、无我的观察,就能达到「涅槃寂静」,所以它们是涅槃的道路。
问:无常、无我,有没有先后次第?
答:先观心无常。
〖第二章 骨锁观〗
这以下,我引《俱舍论》。这一段文主要是说白骨观,就是身念住;身念住我们应该多学习。
〖甲一、总标加行修要二门二 乙一、举颂〗
【颂曰:入修要二门 不净观息念 贪寻增上者 如次第应修】
这是颂。「论曰」底下,是解释这个颂。
〖乙二、论释二 丙一、标列〗
【论曰:正入修门,要者有二:一、不净观,二、持息念。】
「正入修门」:正,是认真…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