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是修行人的境界,是清净、值得称赞的。你有时到城邑、聚落,看见了人,这个白骨立刻地就现出来了;白骨出来,你心就是清净的。如果你预先看看画的白骨,好像很清楚,等到想用的时候用不来;用不来,没有正忆念就是邪忆念,烦恼来了,那就是一般的境界。所以一定要预先准备好——在奢摩他的基础上修白骨观,或者修种种不净。不这样修,正念提不起来,除非念佛名号。
我们出了家,要做这件事。没有天然的圣人!你看《阿含经》也会感觉到它是很注重无我观和无常观的;但是有的地方,也明说要修不净观。四念住里,不净观和无我观是主要的!无常观就是无我观,而无常观也有苦的意思;无常就是苦,这下文再说,我们在这里不多说!
问:师父刚才讲《大智度论》,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我听不出后来是怎么样?
答:龙树菩萨解释,佛为什么要修那么多的功德、得那么好的果报,就是为度化众生;当他说:「一切法无我!」说:「诸行是无常的!」你容易相信!若是平平常常的人说这样的道理,你听不进去。同样的话,以佛的大威德、大智慧,说出来有作用;我们说的就不行!这就是要有无量的功德庄严,才能有这样的威力。
问:师父刚才说,注意呼吸,但是不要控制它,那是谁在呼、谁在吸呢?
答:就是这个身体在呼吸。
问:身体也要有个主宰,既然那不是你,你也不去干扰它……。
答:我们姑且用「主宰」这个字,意思就是「识」;只是受想行识和合的运作,止此而已。在佛法中,不承认有一个真实体性的「我」来支配这件事,只是众缘和合。
问:那也不须要去了解它为什么快、为什么慢?
答:可以了解「它为什么会快、为什么会慢,为什么是健康、为什么有病痛、衰弱了」,都是可以了解的。佛法是重视智慧的!是知,而不是无知。
问:刚刚那位居士提到「是谁在主宰」,师父讲——外道计我论者,认为体内有一个不变化、有主宰性的东西,这就称为「我」;后来师父解释说,并没有一个有实体的我。那无实体的我,有没有呢?
答:无实体的我,也就是假名我;是有的!
问:那所谓的意识也是主宰的、也是不变化的,「我」和「识」能不能画等号呢?
答:不可以画等号。
问:就是一个假名而已啊?
答:识是众缘所生,也就是无常、变化的,所以不是常恒住的「我」;常恒住、不变易的「我」,不是因缘有的。
若因缘有,一定是无常的;若是常,一定是非因缘,所以,识不是我。说「假名我」是可以;依名字假立的我,是没有实体的。
问:师父刚才讲到,三论宗的嘉祥大师、宗喀巴大师、印顺大师他们都提到「唯识观不能了生死」。为什么说不能了生死呢?
答:就是批评它是有所得、还有执着,所以不能了生死。
问:是有第八识阿赖耶识?
答:三论宗、龙树论的学者,认为唯识宗于「圆成实性」还有所得、有执着,所以就批评不能了生死。但,唯识宗学者是不承认的;就玄奘大师翻译的这一部分佛法,倒不是执着阿赖耶识有实体--这在《摄大乘论》有解释。
问: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主要就是阐扬唯识观,说不能了生死,这个……。
答:这可以分两部分说。
第一个解释:一、《瑜伽师地论》,汉文佛教里说是弥勒菩萨造的;在西藏说是无著菩萨造的,这是一件。二、有人解释弥勒菩萨是人间的学者,不是天上的弥勒;就是在人间有一位大德,无著菩萨去亲近他、学习佛法。这样说,就不是天上那位当来下生弥勒佛。那这问题就降低了一点。
第二个解释:印顺老法师根据《解深密经》里的一段文解释——唯识这个方便法门,是接引钝根、业障重的众生。而般若是第一、真实的法门,唯识法门为般若法门的前方便。说它不能了生死,就因为它是前方便;真实了生死,还是要般若,所以也没有矛盾。不要紧,你还是可以学习!方便成就了,就可以入于般若波罗蜜,就了生死了。这在《解深密经》有一段文有这样的意思,所以说它不能了生死,也不要紧。可以这样解释。
问:修唯识观是先看到所缘境的遍计执,但是分析这个所缘的内因、外缘,又会掉入概念的分析,这样的观是不是有问题?
答:这话是这样儿!说概念的分析,虽然还是在戏论中,没有到无戏论第一义的境界,但是,它动摇了我们的执着!
我们对一切法都执着是真实的,看见老虎、看见毒蛇、看到一朵花,都以为是真的,或听到人家说一句话,心就动了。你若想:「这都是我心的分别,不是真实的!」这样对于境界的执着--遍计执,就轻微了,先做这第一步的工作。等到再进一步,觅心了不可得,超越概念的分别,契入到第一义谛,就能得无生法忍。所以,还是有作用!
虽然有人说不能了生死,若是分析唯识观,我感觉还是可以学习的。当和人有纠纷,谁冤枉我了,使令我心里痛;你若用唯识观:「这是心的分别,没有真实性!」立刻地心就轻松一点,它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如果不修这个,修般若法门也可以,观察它是毕竟空,观察者也不可得,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一下子契入第一义谛!天台智者大师,也赞叹龙树菩萨这个法门。智者大师也读世亲菩萨、无著菩萨的论,也常引用,但修观时不引。
我在想,有些人,你让他直接观「空」,可能不合适,但是,观「一切法唯心所现」,能感觉到相应,那也不错,还是可以学习的!
问:修四念住的次第,是先修身念住,接着受、心、法呢?还是可以综合运用?比方:走路、打坐、吃东西、心里起烦恼时;从早到晚,看情况用?还是说要集中时间,个别的修?
答:若是身受心法修熟了,也就不必有一定的次第,可以一齐修。假设静坐两个钟头,四念住都可修。也可以初开始先修身念住,专修不净观,断爱烦恼;修一个时期,熟了,再修受心法。静坐修不净观,比较顺一点,但经行也可以修不净观。大体上说:先修不净观,但是随时也可以修受心法念住。
初开始是个别地一样一样修,叫做别念住;修熟了,每一个念住中,都具足其他三个念住,那就是通修四念住,也叫做总念住。譬如,修不净观,有时会有各式各样的分别——不是指妄想;这时,叫这一念心不要动、无分别住,那也就等于修心念住了。
〖念住品-问答二〗
问:师父刚才讲「触」是心法。它和心念住有什么关联?
答:触缘受,触是在受之前,所以在受念住中说触,就是要观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若说到心念住,它的境界广,与触也有关系。若不触,心也不现前的;一定要有作意,经过触,心才能现前。这是说要有这么多的条件,心才能活动。
按刚才说的观察次第是——总相说心念住;先说心无常、又说转恶为善、又说心为一切法的前导,虽然没有说触,只说缘起、心的现起,与触也有关系!
问:当执事可以修无我观。我有一个疑问:比如当执事遭诃斥、羞辱,那通常是烦恼最强的时候,怎么可能修无我观呢?不但白费力气,且加重负担。所以,是不是先把无我观放下,先根据世俗谛,就事论事,这样比较轻松一点?意思就是在那时无我观真的能够用上力吗?
答:这是两个问题。如果平常这位菩萨是修四念住的,假设修得合适,当纠纷出现了,心应该是平静的;就事论事解释,当时不修无我观也可以。或虽然修四念住,而这时候有一点冲动。我的想法:先把冲动停下来、平静下来,不要用瞋心说话!面对境界时心动了,用瞋心说话——就事论事,可能会愈论愈烦恼,愈没有办法解决。所以,这时要先修无我观:「骂我者是谁?」在正法里边观察,心静下来,然后再就事论事;用平静的心来讨论,而不用瞋心。
假设说,为公家努力地做事,很守本份、很清净、很如法,却遭到冤枉,心里面愤怒,问题还是不容易解决的。所以遇见事情,不要着急,先修无我观,把自己安下来;然后再同对方讨论,会容易解决的,我的意思是这样。
若是平常修四念住修得很好,忽然间这种纠纷出现了,而心不动。因为原来有一点修行,正观熟悉,随时能发生作用,心不冲动,那可以就事论事,有可能会把纠纷减到最低,而解决事情。
问:在《涅槃经》说「苦、空、无常、无我」,也提到「常、乐、我、净」。涅槃的境界是离言绝相,没有能所对立的;它前后讲得不一样,是不是一个方便说、一个究竟说?
答:一个是方便、一个是究竟,也可以这样说。在生死里流转的凡夫,修苦、空、无常、无我,用四念住对付贪瞋痴,发无上菩提心,清净自己的身口意,才能达到圣人常、乐、我、净的境界。凡夫的境界是苦、空、无常、无我;诸佛菩萨的果报境界是常、乐、我、净。不过这个地方,经论上有不同的解释。
问:师父刚才讲到圣人的境界——常、乐、我、净是果报,这个「果位」是因缘生法?还是不生不灭的?
答:也是因缘生法。在《涅槃经》上,「我」是大自在的意思。因为得了圣道,于一切法得大自在,是故名为「我」。又,圣人不会像凡夫的境界,得到荣华富贵,过几天又无常了;圣人所得的功德,是不可破坏的,不会退到流转生死,这样说是「常」;因为大自在,也是「乐」、也是清「净」的;所以说常、乐、我、净。
问:在四念住的修法里,是不是有善巧方便,可以从止的所缘境引出观法?比方说:数息也可观身念住,而不须要别别地,再去观另外的所缘?
答:您说得对!初开始,可以用息为所缘境、也可以止在大脚趾头上、从足至顶修不净观。假设从足趾开始观不净、脓烂、露出白骨了;就以露出的白骨,作止的所缘境。这样说,奢摩他和不净观就连在一起了。
修无我观也是,止在这里、观也在这里。观色受想行识无我…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