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講記▪P9

  ..續本文上一頁這是修行人的境界,是清淨、值得稱贊的。你有時到城邑、聚落,看見了人,這個白骨立刻地就現出來了;白骨出來,你心就是清淨的。如果你預先看看畫的白骨,好像很清楚,等到想用的時候用不來;用不來,沒有正憶念就是邪憶念,煩惱來了,那就是一般的境界。所以一定要預先准備好——在奢摩他的基礎上修白骨觀,或者修種種不淨。不這樣修,正念提不起來,除非念佛名號。

  我們出了家,要做這件事。沒有天然的聖人!你看《阿含經》也會感覺到它是很注重無我觀和無常觀的;但是有的地方,也明說要修不淨觀。四念住裏,不淨觀和無我觀是主要的!無常觀就是無我觀,而無常觀也有苦的意思;無常就是苦,這下文再說,我們在這裏不多說!

  

  問:師父剛才講《大智度論》,佛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我聽不出後來是怎麼樣?

  答:龍樹菩薩解釋,佛爲什麼要修那麼多的功德、得那麼好的果報,就是爲度化衆生;當他說:「一切法無我!」說:「諸行是無常的!」你容易相信!若是平平常常的人說這樣的道理,你聽不進去。同樣的話,以佛的大威德、大智慧,說出來有作用;我們說的就不行!這就是要有無量的功德莊嚴,才能有這樣的威力。

  

  問:師父剛才說,注意呼吸,但是不要控製它,那是誰在呼、誰在吸呢?

  答:就是這個身體在呼吸。

  

  問:身體也要有個主宰,既然那不是你,你也不去幹擾它……。

  答:我們姑且用「主宰」這個字,意思就是「識」;只是受想行識和合的運作,止此而已。在佛法中,不承認有一個真實體性的「我」來支配這件事,只是衆緣和合。

  

  問:那也不須要去了解它爲什麼快、爲什麼慢?

  答:可以了解「它爲什麼會快、爲什麼會慢,爲什麼是健康、爲什麼有病痛、衰弱了」,都是可以了解的。佛法是重視智慧的!是知,而不是無知。

  

  問:剛剛那位居士提到「是誰在主宰」,師父講——外道計我論者,認爲體內有一個不變化、有主宰性的東西,這就稱爲「我」;後來師父解釋說,並沒有一個有實體的我。那無實體的我,有沒有呢?

  答:無實體的我,也就是假名我;是有的!

  

  問:那所謂的意識也是主宰的、也是不變化的,「我」和「識」能不能畫等號呢?

  答:不可以畫等號。

  

  問:就是一個假名而已啊?

  答:識是衆緣所生,也就是無常、變化的,所以不是常恒住的「我」;常恒住、不變易的「我」,不是因緣有的。

  若因緣有,一定是無常的;若是常,一定是非因緣,所以,識不是我。說「假名我」是可以;依名字假立的我,是沒有實體的。

  

  問:師父剛才講到,叁論宗的嘉祥大師、宗喀巴大師、印順大師他們都提到「唯識觀不能了生死」。爲什麼說不能了生死呢?

  答:就是批評它是有所得、還有執著,所以不能了生死。

  

  問:是有第八識阿賴耶識?

  答:叁論宗、龍樹論的學者,認爲唯識宗于「圓成實性」還有所得、有執著,所以就批評不能了生死。但,唯識宗學者是不承認的;就玄奘大師翻譯的這一部分佛法,倒不是執著阿賴耶識有實體--這在《攝大乘論》有解釋。

  

  問: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主要就是闡揚唯識觀,說不能了生死,這個……。

  答:這可以分兩部分說。

  第一個解釋:一、《瑜伽師地論》,漢文佛教裏說是彌勒菩薩造的;在西藏說是無著菩薩造的,這是一件。二、有人解釋彌勒菩薩是人間的學者,不是天上的彌勒;就是在人間有一位大德,無著菩薩去親近他、學習佛法。這樣說,就不是天上那位當來下生彌勒佛。那這問題就降低了一點。

  

  第二個解釋:印順老法師根據《解深密經》裏的一段文解釋——唯識這個方便法門,是接引鈍根、業障重的衆生。而般若是第一、真實的法門,唯識法門爲般若法門的前方便。說它不能了生死,就因爲它是前方便;真實了生死,還是要般若,所以也沒有矛盾。不要緊,你還是可以學習!方便成就了,就可以入于般若波羅蜜,就了生死了。這在《解深密經》有一段文有這樣的意思,所以說它不能了生死,也不要緊。可以這樣解釋。

  

  問:修唯識觀是先看到所緣境的遍計執,但是分析這個所緣的內因、外緣,又會掉入概念的分析,這樣的觀是不是有問題?

  答:這話是這樣兒!說概念的分析,雖然還是在戲論中,沒有到無戲論第一義的境界,但是,它動搖了我們的執著!

  我們對一切法都執著是真實的,看見老虎、看見毒蛇、看到一朵花,都以爲是真的,或聽到人家說一句話,心就動了。你若想:「這都是我心的分別,不是真實的!」這樣對于境界的執著--遍計執,就輕微了,先做這第一步的工作。等到再進一步,覓心了不可得,超越概念的分別,契入到第一義谛,就能得無生法忍。所以,還是有作用!

  雖然有人說不能了生死,若是分析唯識觀,我感覺還是可以學習的。當和人有糾紛,誰冤枉我了,使令我心裏痛;你若用唯識觀:「這是心的分別,沒有真實性!」立刻地心就輕松一點,它能解決實際的問題!

  如果不修這個,修般若法門也可以,觀察它是畢竟空,觀察者也不可得,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一下子契入第一義谛!天臺智者大師,也贊歎龍樹菩薩這個法門。智者大師也讀世親菩薩、無著菩薩的論,也常引用,但修觀時不引。

  我在想,有些人,你讓他直接觀「空」,可能不合適,但是,觀「一切法唯心所現」,能感覺到相應,那也不錯,還是可以學習的!

  

  問:修四念住的次第,是先修身念住,接著受、心、法呢?還是可以綜合運用?比方:走路、打坐、吃東西、心裏起煩惱時;從早到晚,看情況用?還是說要集中時間,個別的修?

  答:若是身受心法修熟了,也就不必有一定的次第,可以一齊修。假設靜坐兩個鍾頭,四念住都可修。也可以初開始先修身念住,專修不淨觀,斷愛煩惱;修一個時期,熟了,再修受心法。靜坐修不淨觀,比較順一點,但經行也可以修不淨觀。大體上說:先修不淨觀,但是隨時也可以修受心法念住。

  初開始是個別地一樣一樣修,叫做別念住;修熟了,每一個念住中,都具足其他叁個念住,那就是通修四念住,也叫做總念住。譬如,修不淨觀,有時會有各式各樣的分別——不是指妄想;這時,叫這一念心不要動、無分別住,那也就等于修心念住了。

  

  〖念住品-問答二〗

  

  問:師父剛才講「觸」是心法。它和心念住有什麼關聯?

  答:觸緣受,觸是在受之前,所以在受念住中說觸,就是要觀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若說到心念住,它的境界廣,與觸也有關系。若不觸,心也不現前的;一定要有作意,經過觸,心才能現前。這是說要有這麼多的條件,心才能活動。

  按剛才說的觀察次第是——總相說心念住;先說心無常、又說轉惡爲善、又說心爲一切法的前導,雖然沒有說觸,只說緣起、心的現起,與觸也有關系!

  

  問:當執事可以修無我觀。我有一個疑問:比如當執事遭诃斥、羞辱,那通常是煩惱最強的時候,怎麼可能修無我觀呢?不但白費力氣,且加重負擔。所以,是不是先把無我觀放下,先根據世俗谛,就事論事,這樣比較輕松一點?意思就是在那時無我觀真的能夠用上力嗎?

  答:這是兩個問題。如果平常這位菩薩是修四念住的,假設修得合適,當糾紛出現了,心應該是平靜的;就事論事解釋,當時不修無我觀也可以。或雖然修四念住,而這時候有一點沖動。我的想法:先把沖動停下來、平靜下來,不要用瞋心說話!面對境界時心動了,用瞋心說話——就事論事,可能會愈論愈煩惱,愈沒有辦法解決。所以,這時要先修無我觀:「罵我者是誰?」在正法裏邊觀察,心靜下來,然後再就事論事;用平靜的心來討論,而不用瞋心。

  假設說,爲公家努力地做事,很守本份、很清淨、很如法,卻遭到冤枉,心裏面憤怒,問題還是不容易解決的。所以遇見事情,不要著急,先修無我觀,把自己安下來;然後再同對方討論,會容易解決的,我的意思是這樣。

  若是平常修四念住修得很好,忽然間這種糾紛出現了,而心不動。因爲原來有一點修行,正觀熟悉,隨時能發生作用,心不沖動,那可以就事論事,有可能會把糾紛減到最低,而解決事情。

  

  問:在《涅槃經》說「苦、空、無常、無我」,也提到「常、樂、我、淨」。涅槃的境界是離言絕相,沒有能所對立的;它前後講得不一樣,是不是一個方便說、一個究竟說?

  答:一個是方便、一個是究竟,也可以這樣說。在生死裏流轉的凡夫,修苦、空、無常、無我,用四念住對付貪瞋癡,發無上菩提心,清淨自己的身口意,才能達到聖人常、樂、我、淨的境界。凡夫的境界是苦、空、無常、無我;諸佛菩薩的果報境界是常、樂、我、淨。不過這個地方,經論上有不同的解釋。

  

  問:師父剛才講到聖人的境界——常、樂、我、淨是果報,這個「果位」是因緣生法?還是不生不滅的?

  答:也是因緣生法。在《涅槃經》上,「我」是大自在的意思。因爲得了聖道,于一切法得大自在,是故名爲「我」。又,聖人不會像凡夫的境界,得到榮華富貴,過幾天又無常了;聖人所得的功德,是不可破壞的,不會退到流轉生死,這樣說是「常」;因爲大自在,也是「樂」、也是清「淨」的;所以說常、樂、我、淨。

  

  問:在四念住的修法裏,是不是有善巧方便,可以從止的所緣境引出觀法?比方說:數息也可觀身念住,而不須要別別地,再去觀另外的所緣?

  答:您說得對!初開始,可以用息爲所緣境、也可以止在大腳趾頭上、從足至頂修不淨觀。假設從足趾開始觀不淨、膿爛、露出白骨了;就以露出的白骨,作止的所緣境。這樣說,奢摩他和不淨觀就連在一起了。

  修無我觀也是,止在這裏、觀也在這裏。觀色受想行識無我…

《四念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