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家呢?所以,应该要做「于诸烦恼应修对治」这件事。
其他的杂事,也不能不做,但是出家人主要要做的事,就是于诸烦恼应修对治!这件事是我们出家人的第一件大事。其他的事情是第二件事、第三件事。那些事情也不能不做,因为不吃饭不行,房子漏了不能不修,但那是帮助于诸烦恼应修对治的,是助道,不是正道。
现在的社会,有所谓民主制度。寺院里面,也采取民主的制度;住持是三年、或四年一任,任期满了就得重选,你应该选什么样的人来做住持?
有一年,有位老法师方丈任期满了。就有人说:要选这个、选那个。这位老法师是学律的,他说:「选方丈,应该选一个通达真谛理的人,也应该通达一点世谛。
如果这个人只是懂得世谛,而不通达真谛,不能选这个人做方丈的。」哎呀!我一想,学过律的人,就是有一点佛法的气氛,他能说出这句话来。
这里是说「于诸烦恼应修对治」。若寺院里面不推行于诸烦恼修学对治法的这件事,天天只做助道的事情,那是有问题的!
「谓修贪欲、瞋恚、愚痴及余烦恼对治差别」:贪欲心强,应该修不净观对治;瞋恚心特别重的人,应该修慈悲观;愚痴心重的人,应该修缘起观。其他的烦恼——如果是我慢心很高,应该修界差别观;散乱心强,应该修数息观。乃至到修唯识观、性空观、一心三观、法界观。就是修戒定慧,来对治自己烦恼的各式各样的法门。应该做这件事!
〖戊三、回念劝他离〗
【如实知已,即回起念,不行彼法,亦令他离。】
「如实知已」:前面第一句「谓此菩萨能如实知世间所有恶不善法」,「如实知」,是要学习经律论的佛法,才能知道什么是恶法、什么是善法。有的人说:「我想修行、我不到佛学院去学习经律论、我自己修行」,这话说得对不对?也可能是对,但是差一点。不学习经律论,错了,自己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是邪、什么是正的!
佛菩萨的大智慧,说出这一切法门来开示我们,学习以后,从闻所成慧上,才知道什么是错的。我们笨人学习一次还不行的,要重复不断地学习,才能知道「喔!原来是这样子!」
「即回起念」:就是修四念住的时候,要回转自己所生起的贪瞋痴的心,要常常地保持正念。四念住就是正念。
「不行彼法」:不去行彼贪瞋痴的这一切染污法;心不在贪瞋痴上活动。把贪瞋痴这一切法,都停下来。
「亦令他离」:同时也劝导其他的人,远离这一切的染污法。这就叫做法念住。
这是将就我们初发心用功的人这样说的。你先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是要经过一个时期学习的。然后,开始修行时,注意这一念心,叫它「如实知已,即回起念」,就是这样用功修行,修四念住。
我们若是读《金刚经》,或者读《大般若经》,那就有深一层的法念住!深一层的法念住,就是观一切法空、不可得。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色不可得、声香味触法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乃至佛的无上菩提不可得。
但是,我们初开始先不要好高骛远,还是说:这是恶法我不要做,这是善法我应该努力修行,先从这里开始。
〖乙三、总说于境起念二 丙一、征〗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于境起念?】
前面是个别地说身、受、心、法四念住,这底下是总说。
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在身、受、心、法的境界上,能够保持正念,不要有这些染污心、贪瞋痴的活动呢?
〖丙二、释二 丁一、观法不实破爱着〗
【谓此菩萨若遇色声香味触境,便作是念:云何于此不真实法而生贪爱,此乃异生愚痴所著,即是不善。】
「谓此菩萨若遇色声香味触境,便作是念」:若是这位菩萨,眼耳鼻舌身意遇到色声香味触的境界时,心里面这样子正忆念。
「若遇色声香味触境」,这句话应该分两部分说:一、是没有修四念住,到聚落、或者城邑、街市上的时候;二、是盘腿坐修四念住的时候,忽然间心里面有色声香味触的境界出现,那就属于法尘。
心里面,有这样境界出现时「便作是念」:作,是你自己主动地要生起正念。「云何于此不真实法而生贪爱」:我是一个出家修行的人,云何于此不真实的色声香味触法上,生贪爱心呢?不真实,浅白一点说,这些色声香味触,都是无常变化的,一剎那间就变了,所以是不真实;从无常的观察,可以知道是不真实。
在不净观上,又有个不同的观察法。观察像作梦似的,梦里面出现了一些如意的境界,当时不知道是梦,认为是可爱的;等到梦醒了,原来没有那么回事,是虚妄的、不真实,我为什么起贪爱心呢?
「此乃异生愚痴所著」:这种不真实、虚妄的境界,是一般的凡夫、糊涂人所爱着的。「即是不善」:这不是好境界,我若执着就有罪过了;我是出家人,怎么可以这样子!
【如世尊说:爱即生着,着即迷谬。由此不知善法恶法,以是因缘堕于恶趣。】
「如世尊说:爱即生着」:心里就这样想,像佛说一爱那个境界的时候,就是染着、执着了。着也是爱,又比爱重了一点,也就是爱欲心力量又强大了。「着即迷谬」:一着的时候,就迷惑颠倒,错误得更厉害了。自己这样诃斥自己。
「由此不知善法恶法」:迷谬的时候,都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没有智慧了。所以说利令智昏——爱能令自己糊涂了。
「以是因缘堕于恶趣」:爱即生着,着即迷谬,爱着越来越厉害的时候,就造很多的罪,将来要从人的境界堕落到三恶道去的。
前面是说,自己诃斥自己,不要生贪爱心。《大般若经》中,观诸法实相、观一切法毕竟空是很深的,但是这里不那么说;而是直接从事相上、从善恶果报这方面来诃斥自己。这样于身、受、心、法都不染着,也就容易得解脱。
〖丁二、自行化他皆得利〗
【菩萨如是自不漏失,不着境界,令他亦尔。】
「菩萨如是自不漏失」:这位发菩提心的菩萨,应该这样子修四念住观,不要有烦恼漏的过失。
「不着境界」:对一切境界不爱着,用善恶果报来调整自己,用毕竟空的观察,使令心里面无住生心,这样子不着一切境界。「令他亦尔」:劝导别人也这样修行。
这是《大般若经》第六分〈念住品〉里,所说出四念住的大意。我引这一段,我们一同学习。如果欢喜这段文的话,每天最少读一遍,若能背下来是更好。不然的话,多读几遍,文熟了,静坐的时候就作如是观,要这样子学习。
〖念住品-问答一〗
问:修不净观跟无我观,怎么相连接呢?
答:第一、它们所对治的烦恼不一样。修不净观是断爱烦恼,修无我观是断见烦恼。修不净观,爱欲的障碍没有了,止容易成就,可以得色界定、无色界定;但是「我」的烦恼在,还是凡夫。这时,再修无我观就得圣道了。
第二、意义是连贯的。观察这色受想行识的身体是臭秽不净的,容易觉悟到无我,所以一修无我观,立刻就得圣道——初果。修不净观、白骨观,能得圣道,原因就在这里!或修不净观得到初禅以上,没有欲了,再修无我观,一下子就能得三果。
所以,不净观和无我观应该是有合作的作用,不是分离的。
问:南传四念住和北传四念住的不同,是在发心?内容深广度?还是结果?
答:发心不同,深广、结果也不同!
北传佛教重视发无上菩提心,南传佛教是发出离心。发出离心,就是希望得涅槃,也就是成就阿罗汉;到此为止。发无上菩提心,是要到「成佛」才圆满的。
修行的内容有不同,但修不净观是一样的,若是无我观,北传佛教要比南传更圆满,因为修人无我、法无我,比南传佛教广深一点。另外,像我们读的《大般若经》,观一切法空的境界,那也是四念住,是南传佛教所没有的。
问:如果说把息呼出是第一阶段,出息停下来是第二阶段,入息是第三阶段,入息停止是第四阶段。说入息、出息是指这四个一直循环?
答:是。
问:说「知息长、知息短」,是知道出、入的息?是停止的部分?或是呼吸的过程?
答:都包括在内。是长、是短都要知道。但,就是听其自然的出息、入息,听其自然的长、短,不要去控制、也不要推动,它要出就出,要入就入,要长就长,要短就短。你只是负责一件事,就是知,而不去控制它,要这样才可以。你若叫它出、叫它入,这就不对了!
问:中间息比较短,也是要知道?
答:是的。全部都要知道,就是心不要乱,要完全地知道。
问:刚刚提到止修五分钟,观大概两、三分钟。止了五分钟,两分钟要观什么?接下来又止又观,又观又止,请师父再举例详说。
答:我刚才说的止,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第一种:假设只能五分钟明静而住,过五分钟就止不住了,这样的话,你五分钟后就修观,譬如修白骨观;观察从足至顶是一节一节的骨头连结起来的,由一层皮包住,会走路,就这样想。当然,想的时候要详细一点,譬如足的骨头,有胫骨、膝盖骨、大腿骨,乃至脊骨、肋骨,到头骨、髑髅骨……一节一节地想。要作如是观,预先也要有准备。骨有两种,一种是人画的,或者是铺头里卖的。最好稍大一些,悬在自己的卧室,用一点心,观这个白骨图。睁开眼睛看一会儿,闭上眼睛,然后再睁开眼睛看,一次看十五分钟,或者一天看多少次;至少用七天的时间观看它。一节一节的骨头相貌熟悉了,静坐的时候,先静五分钟,然后在心里面现出骨人。这里的次第,是从足至顶,观想一遍可能两分钟就结束了;再修止五分钟,叫心不动。
第二个说法:若过五分钟就打妄想了,赶快地觉悟,回来再寂静住。这样子,你总共修三十分钟,假设有二十分钟寂静住、十分钟的妄想,都不错;然后再修白骨观,两分钟、或者三分钟,修完了就再修止。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