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家呢?所以,應該要做「于諸煩惱應修對治」這件事。
其他的雜事,也不能不做,但是出家人主要要做的事,就是于諸煩惱應修對治!這件事是我們出家人的第一件大事。其他的事情是第二件事、第叁件事。那些事情也不能不做,因爲不吃飯不行,房子漏了不能不修,但那是幫助于諸煩惱應修對治的,是助道,不是正道。
現在的社會,有所謂民主製度。寺院裏面,也采取民主的製度;住持是叁年、或四年一任,任期滿了就得重選,你應該選什麼樣的人來做住持?
有一年,有位老法師方丈任期滿了。就有人說:要選這個、選那個。這位老法師是學律的,他說:「選方丈,應該選一個通達真谛理的人,也應該通達一點世谛。
如果這個人只是懂得世谛,而不通達真谛,不能選這個人做方丈的。」哎呀!我一想,學過律的人,就是有一點佛法的氣氛,他能說出這句話來。
這裏是說「于諸煩惱應修對治」。若寺院裏面不推行于諸煩惱修學對治法的這件事,天天只做助道的事情,那是有問題的!
「謂修貪欲、瞋恚、愚癡及余煩惱對治差別」:貪欲心強,應該修不淨觀對治;瞋恚心特別重的人,應該修慈悲觀;愚癡心重的人,應該修緣起觀。其他的煩惱——如果是我慢心很高,應該修界差別觀;散亂心強,應該修數息觀。乃至到修唯識觀、性空觀、一心叁觀、法界觀。就是修戒定慧,來對治自己煩惱的各式各樣的法門。應該做這件事!
〖戊叁、回念勸他離〗
【如實知已,即回起念,不行彼法,亦令他離。】
「如實知已」:前面第一句「謂此菩薩能如實知世間所有惡不善法」,「如實知」,是要學習經律論的佛法,才能知道什麼是惡法、什麼是善法。有的人說:「我想修行、我不到佛學院去學習經律論、我自己修行」,這話說得對不對?也可能是對,但是差一點。不學習經律論,錯了,自己都不知道;不知道什麼是邪、什麼是正的!
佛菩薩的大智慧,說出這一切法門來開示我們,學習以後,從聞所成慧上,才知道什麼是錯的。我們笨人學習一次還不行的,要重複不斷地學習,才能知道「喔!原來是這樣子!」
「即回起念」:就是修四念住的時候,要回轉自己所生起的貪瞋癡的心,要常常地保持正念。四念住就是正念。
「不行彼法」:不去行彼貪瞋癡的這一切染汙法;心不在貪瞋癡上活動。把貪瞋癡這一切法,都停下來。
「亦令他離」:同時也勸導其他的人,遠離這一切的染汙法。這就叫做法念住。
這是將就我們初發心用功的人這樣說的。你先要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是要經過一個時期學習的。然後,開始修行時,注意這一念心,叫它「如實知已,即回起念」,就是這樣用功修行,修四念住。
我們若是讀《金剛經》,或者讀《大般若經》,那就有深一層的法念住!深一層的法念住,就是觀一切法空、不可得。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色不可得、聲香味觸法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乃至佛的無上菩提不可得。
但是,我們初開始先不要好高骛遠,還是說:這是惡法我不要做,這是善法我應該努力修行,先從這裏開始。
〖乙叁、總說于境起念二 丙一、征〗
【天王!雲何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于境起念?】
前面是個別地說身、受、心、法四念住,這底下是總說。
雲何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在身、受、心、法的境界上,能夠保持正念,不要有這些染汙心、貪瞋癡的活動呢?
〖丙二、釋二 丁一、觀法不實破愛著〗
【謂此菩薩若遇色聲香味觸境,便作是念:雲何于此不真實法而生貪愛,此乃異生愚癡所著,即是不善。】
「謂此菩薩若遇色聲香味觸境,便作是念」:若是這位菩薩,眼耳鼻舌身意遇到色聲香味觸的境界時,心裏面這樣子正憶念。
「若遇色聲香味觸境」,這句話應該分兩部分說:一、是沒有修四念住,到聚落、或者城邑、街市上的時候;二、是盤腿坐修四念住的時候,忽然間心裏面有色聲香味觸的境界出現,那就屬于法塵。
心裏面,有這樣境界出現時「便作是念」:作,是你自己主動地要生起正念。「雲何于此不真實法而生貪愛」:我是一個出家修行的人,雲何于此不真實的色聲香味觸法上,生貪愛心呢?不真實,淺白一點說,這些色聲香味觸,都是無常變化的,一剎那間就變了,所以是不真實;從無常的觀察,可以知道是不真實。
在不淨觀上,又有個不同的觀察法。觀察像作夢似的,夢裏面出現了一些如意的境界,當時不知道是夢,認爲是可愛的;等到夢醒了,原來沒有那麼回事,是虛妄的、不真實,我爲什麼起貪愛心呢?
「此乃異生愚癡所著」:這種不真實、虛妄的境界,是一般的凡夫、糊塗人所愛著的。「即是不善」:這不是好境界,我若執著就有罪過了;我是出家人,怎麼可以這樣子!
【如世尊說:愛即生著,著即迷謬。由此不知善法惡法,以是因緣墮于惡趣。】
「如世尊說:愛即生著」:心裏就這樣想,像佛說一愛那個境界的時候,就是染著、執著了。著也是愛,又比愛重了一點,也就是愛欲心力量又強大了。「著即迷謬」:一著的時候,就迷惑顛倒,錯誤得更厲害了。自己這樣诃斥自己。
「由此不知善法惡法」:迷謬的時候,都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沒有智慧了。所以說利令智昏——愛能令自己糊塗了。
「以是因緣墮于惡趣」:愛即生著,著即迷謬,愛著越來越厲害的時候,就造很多的罪,將來要從人的境界墮落到叁惡道去的。
前面是說,自己诃斥自己,不要生貪愛心。《大般若經》中,觀諸法實相、觀一切法畢竟空是很深的,但是這裏不那麼說;而是直接從事相上、從善惡果報這方面來诃斥自己。這樣于身、受、心、法都不染著,也就容易得解脫。
〖丁二、自行化他皆得利〗
【菩薩如是自不漏失,不著境界,令他亦爾。】
「菩薩如是自不漏失」:這位發菩提心的菩薩,應該這樣子修四念住觀,不要有煩惱漏的過失。
「不著境界」:對一切境界不愛著,用善惡果報來調整自己,用畢竟空的觀察,使令心裏面無住生心,這樣子不著一切境界。「令他亦爾」:勸導別人也這樣修行。
這是《大般若經》第六分〈念住品〉裏,所說出四念住的大意。我引這一段,我們一同學習。如果歡喜這段文的話,每天最少讀一遍,若能背下來是更好。不然的話,多讀幾遍,文熟了,靜坐的時候就作如是觀,要這樣子學習。
〖念住品-問答一〗
問:修不淨觀跟無我觀,怎麼相連接呢?
答:第一、它們所對治的煩惱不一樣。修不淨觀是斷愛煩惱,修無我觀是斷見煩惱。修不淨觀,愛欲的障礙沒有了,止容易成就,可以得色界定、無色界定;但是「我」的煩惱在,還是凡夫。這時,再修無我觀就得聖道了。
第二、意義是連貫的。觀察這色受想行識的身體是臭穢不淨的,容易覺悟到無我,所以一修無我觀,立刻就得聖道——初果。修不淨觀、白骨觀,能得聖道,原因就在這裏!或修不淨觀得到初禅以上,沒有欲了,再修無我觀,一下子就能得叁果。
所以,不淨觀和無我觀應該是有合作的作用,不是分離的。
問:南傳四念住和北傳四念住的不同,是在發心?內容深廣度?還是結果?
答:發心不同,深廣、結果也不同!
北傳佛教重視發無上菩提心,南傳佛教是發出離心。發出離心,就是希望得涅槃,也就是成就阿羅漢;到此爲止。發無上菩提心,是要到「成佛」才圓滿的。
修行的內容有不同,但修不淨觀是一樣的,若是無我觀,北傳佛教要比南傳更圓滿,因爲修人無我、法無我,比南傳佛教廣深一點。另外,像我們讀的《大般若經》,觀一切法空的境界,那也是四念住,是南傳佛教所沒有的。
問:如果說把息呼出是第一階段,出息停下來是第二階段,入息是第叁階段,入息停止是第四階段。說入息、出息是指這四個一直循環?
答:是。
問:說「知息長、知息短」,是知道出、入的息?是停止的部分?或是呼吸的過程?
答:都包括在內。是長、是短都要知道。但,就是聽其自然的出息、入息,聽其自然的長、短,不要去控製、也不要推動,它要出就出,要入就入,要長就長,要短就短。你只是負責一件事,就是知,而不去控製它,要這樣才可以。你若叫它出、叫它入,這就不對了!
問:中間息比較短,也是要知道?
答:是的。全部都要知道,就是心不要亂,要完全地知道。
問:剛剛提到止修五分鍾,觀大概兩、叁分鍾。止了五分鍾,兩分鍾要觀什麼?接下來又止又觀,又觀又止,請師父再舉例詳說。
答:我剛才說的止,有兩種不同的情形。
第一種:假設只能五分鍾明靜而住,過五分鍾就止不住了,這樣的話,你五分鍾後就修觀,譬如修白骨觀;觀察從足至頂是一節一節的骨頭連結起來的,由一層皮包住,會走路,就這樣想。當然,想的時候要詳細一點,譬如足的骨頭,有胫骨、膝蓋骨、大腿骨,乃至脊骨、肋骨,到頭骨、髑髅骨……一節一節地想。要作如是觀,預先也要有准備。骨有兩種,一種是人畫的,或者是鋪頭裏賣的。最好稍大一些,懸在自己的臥室,用一點心,觀這個白骨圖。睜開眼睛看一會兒,閉上眼睛,然後再睜開眼睛看,一次看十五分鍾,或者一天看多少次;至少用七天的時間觀看它。一節一節的骨頭相貌熟悉了,靜坐的時候,先靜五分鍾,然後在心裏面現出骨人。這裏的次第,是從足至頂,觀想一遍可能兩分鍾就結束了;再修止五分鍾,叫心不動。
第二個說法:若過五分鍾就打妄想了,趕快地覺悟,回來再寂靜住。這樣子,你總共修叁十分鍾,假設有二十分鍾寂靜住、十分鍾的妄想,都不錯;然後再修白骨觀,兩分鍾、或者叁分鍾,修完了就再修止。
這樣有什麼好處呢?…
《四念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