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它是剎那剎那生灭变化的,不是常;此心无常,愚谓常住。
「飘忽不停如风野马」:飘忽,也是速转的意思。心的飘忽不停止,就像风似的,风在虚空里飘动,心也像那样飘动不停。飘忽不停如「野马」,野马是出在《庄子》上的名词;别的地方也说是「阳焰」。
在春夏之间,太阳一照,地面上的湿气蒸发上升,我们远远地看这水蒸气,它的飘动好像水在流动似的,所以叫做「阳焰」。说「野马」是表示水蒸气被太阳一照,飘动的时候,就像马跑似的。这样譬喻心的境界——飘忽不停如风、飘忽不停如野马,这心的活动像野马似的、像阳焰似的。
心性的飘忽不停,「如水瀑起」:瀑布的水,从峭壁上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就叫做瀑起;就像心一直在那里流动。「如火能烧」:像野火在大草原上一直地向前燃烧;心也一直在对一切法做各式各样的分别。
〖戊二、修果〗
【作如是观,令念不动,令心随已(己)不随心行,】
「作如是观」:修心念住时,先要观察内心的善恶,然后转恶为善,这是第一。第二步,就要观察心性是速转、是飘忽不停的。静坐的时候,要作如是观。
我们看《阿含经》也好、看《瑜伽师地论》也好,修心念住时,就是观察这一念心,有时候起贪、有时候起瞋、有时候是散乱、有时候是寂静,你一直地反观自己这一念心各式各样的相貌,等于是用第三者的角度,自己看自己。这样观察,也属于心念住的一种修行方法;「作如是观」这句话,也包括这样的意思的。
这样子观,心应该是有两个相貌:一个是散乱、一个是不散乱。自己看自己散乱、或不散乱的境界。能看者,就是自己的智慧,它是一直地在注意;像一个人站在路旁,看很多人在那儿走动,观察这个杂乱的境界。
现在修心念住也有这种意思,我们还没得定,也不是圣人,心里面很乱,这时候,自己处于一个超越的境界,反观自己,一直地注意,那就叫做「作如是观」。
「令念不动」:就是不散乱。把一切的杂念都停下来,使令它明静而住。「令心随已不随心行」:按文义来说,「已」字应该作「己」。「令心随己」,就是令这个杂乱的心,随顺自己的智慧,不随贪、瞋、疑惑、高慢各式各样杂染心的活动;若动,就把它停下来。这样说「令念不动,令心随己不随心行」,这就是修止了。
前面观「心性速转」,各式各样杂乱的境界,当然也包括好的境界在内。心,有时候清净、有时候不清净,有时候这样子、有时候那样子,注意心各式各样活动的相貌,这叫做「观」。
这里说到两个方法:第一,是随着心。有的时候是妄想、有的时候不妄想,但你只是注意、随着它,这是一个方法。第二个方法,是把心寂静下来,不要动。第一个方法也可能容易修,但也不一定;第二个方法,使令心不动,可能会难一点。
但是,我在想:出家人在寺庙里边,习惯这种没有尘劳的生活,虽然还没断烦恼,但烦恼轻。这个话是什么道理呢?就像一个人正常地吃饭、正常地生活,人的身体就健康。若你原来一天吃两碗饭,只让你吃半碗,精神就可能会差一点,就不强壮。
烦恼也是这样子。天天在是非、烦恼,在色声香味触五欲的境界里边生活,你烦恼的力量就强大。清淡的境界里面生活,没有人我是非,不是拜佛、静坐,就是读经,到大殿里看到的都是佛像、修行人。在这样的境界生活,烦恼得不到力量援助,它就羸弱了。烦恼软弱下来,静坐的时候,叫它「不要动」,心就能静。所以「令念不动,令心随己不随心行」,就容易一点!
有人说:「尘劳的烦恼就是佛法、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在那里的生活就是修行」、「世间法就是诸法实相」、「一切法都是佛法」,是的!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办不到;那样的生活,你叫他心静下来盘腿坐,恐怕困难,不容易的。所以,一方面自己要用功调心,一方面大环境还有关系。
这样说呢,我们在寺庙里面共住,也要注意「不要触恼别人」;若大家都有这样的心情,谁也不触恼谁,和乐地在一起住,烦恼自然轻微。
若是在这样境界,还常常起烦恼;常起烦恼,烦恼就刚强,力量就大。常常起瞋心,瞋心就大;常常起贪心,贪心的力量就大;若不常起,烦恼自然就是软弱的。
就像人不吃饭没有力量,烦恼得不到支持力量的时候,就容易做到「作如是观,令念不动,令心随己不随心行」。
若能伏心则伏众法。
这是说调伏这一念心,所得的效果。「若能伏心」:不单是止,观也应该在内。你若能够调伏妄想心:用止降伏其心,用观降伏其心,成功了的时候——「则伏众法」:一切法就都能调伏,就能于一切法得大自在了。
佛在世的时候,王舍城的主人频婆娑罗王,这一个时期他常带领辅相到佛那里听法,佛就为他说离欲法,说欲的过患。
因为常听佛说离欲的法门,这个辅相就和他的太太不大往返,结果他的太太生了瞋心。就打了个主意:请佛到她家吃饭。佛默然允许。结果,她弄了很多的毒药,掺在饮食里面。
辅相知道了,就和他太太吵,说:「不可以这样子!」但是这时候佛已经来了。佛坐下以后,辅相对佛说:「这个饭不可以吃。」「为什么不能吃?」「因为有毒!」佛说:「有毒也是可以吃的,世间上的毒,莫过于内心的三毒!贪瞋痴是最厉害的毒,我都能消灭,那小小的毒药不要紧!」佛和这些比丘,照样地吃,什么事也没有。
辅相的夫人就感觉到:「哎呀!佛究竟是圣人!」于是乎起了惭愧心,对佛生出信心。佛为他们夫妇两人说法后,都得须陀洹果!所以说「若能伏心,则伏众法」,譬如这个毒原来是能伤人的,但是佛吃下后能转变,不会受伤害!
我以前说过的一件事,现在又想重说。我看见基督教的一篇文章,当中有句话:释迦佛是食物中毒而死的。基督教的这个人写这篇文章不是凭空说的,是有点根据的。
看见这话,我又再去读《阿含经》和《大般涅槃经》。佛在临入涅槃之前,有个铁匠纯陀请佛吃饭,特别地烧了木耳的汤给佛吃。佛说:「这汤就给我一个人吃,不要给诸比丘吃!」这可见汤是有点问题。又,佛在之前就宣布:「我三个月以后入涅槃。」而且佛是能伏者,能令毒不能毒。所以不能说中毒而死,这句话不对!
有神通的人,入在水里边水不能淹死他,入在火里边火不能烧,表示具有转变的自在力。有神通的人一定要有禅定,有禅定的人是没有欲的,所以也有伏心的意思;不过,唯有佛才圆满,所以「若能伏心则伏众法」,在一切法里面得大自在,随心所欲。所以,常常调伏自己的心是非常重要的。孔夫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当然,孔夫子的境界也可能很高,但是我看还是不能和佛比。
〖丙四、法念住二 丁一、征〗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法念住?】
这底下说修法念住。经论上说四念住的地方很多,《大般涅槃经》、《阿含经》、《方等经》、乃至《华严经》、《般若经》、《法华经》、《涅槃经》,一切的经论上,都说四念住。
这一段是《大般若经》的第六分,虽然文不多,但是这里说修四念住的义是广一点。之前,曾经解释过「念住」是「由念住心,由慧观察」。这句话要记住!
佛又招呼最胜「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法念住」:这法念住要怎么样地来学习呢?
〖丁二、释三 戊一、知诸恶不善〗
【谓此菩萨能如实知世间所有恶不善法,谓贪瞋痴及余烦恼。】
「谓此菩萨能如实知」:发菩提心学习法念住的这个菩萨,能够真实地知道。「世间所有恶不善法」:先要认识世间上所有的恶不善法。
我刚才说过,出家人时常要观察自己的心,若是起了烦恼,立刻要知道:「哎呀!我心里面起烦恼了!」如果心里起了烦恼,自己还不知道,随着烦恼活动,这是不对的!起了贪心的时候立刻知道「哎呀!我动了贪心」,赶快地想办法,把贪心停下来。起了瞋心,心里面就一直地分别:「那个人坏,怎么怎么不对,他在搞我鬼。」其实自己已经不对了。自己心里有瞋心就不对了,应该赶快把瞋心停下来,不要一直地想这件事。
这里说,要认识世间上所有的恶不善法;要知道,若是动了染污心,也表现在行为、语言上,这已经是过很多的时间了。
「恶不善法」:恶就是不善。对自己有伤害、对别人也有伤害,那就是有罪过、可诃斥的,叫恶不善法。或者「恶」指内心的烦恼说,在内心起烦恼,叫做恶法。
「不善法」就是表现在身口的烦恼,有了行动那叫做不善法。自己做错了、想错了,要认识!
「谓贪瞋痴及余烦恼」:究竟什么是恶不善法呢?就是心里面有贪心、有瞋心、有愚痴心,及其余的一切烦恼,或者高慢心、或者疑惑心;这就是恶不善法。
若是把它分类:内心里起烦恼,然后发出来行动,做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一个是烦恼、一个是业。但是严格地说,采取行动的时候,还是有烦恼!贪瞋痴发动出来了,在事情上看,烦恼也在动,所以,这一切罪过的根本还就是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我见!不知道一切法都是缘起,都是毕竟空寂,无我、无我所的,执着是真实的;这个我见是最重大的烦恼。
烦恼,其实就是心!若偏重心这一方面说,就是心念住。但是,心不是孤独的,它与一切法常为伴侣;在心的伴侣这一方面说,就是法念住。譬如贪心,一定会有个所缘境,各式各样的境界,在这一方面来说,就是法念住。
法念住,究竟应该怎么修呢?第一,先要认识什么是恶不善法;第二,「于诸烦恼应修对治」,就是要把它改变过来。
〖戊二、应修对治门〗
【于诸烦恼应修对治,谓修贪欲、瞋恚、愚痴及余烦恼对治差别。】
我们出家人,最初都是发好心出家;出家以后,自己有烦恼,不学习对治烦恼的法门。不做这件事,与你出家的本愿相应不相应呢?究竟是出家、是没…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