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它是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的,不是常;此心無常,愚謂常住。

  「飄忽不停如風野馬」:飄忽,也是速轉的意思。心的飄忽不停止,就像風似的,風在虛空裏飄動,心也像那樣飄動不停。飄忽不停如「野馬」,野馬是出在《莊子》上的名詞;別的地方也說是「陽焰」。

  在春夏之間,太陽一照,地面上的濕氣蒸發上升,我們遠遠地看這水蒸氣,它的飄動好像水在流動似的,所以叫做「陽焰」。說「野馬」是表示水蒸氣被太陽一照,飄動的時候,就像馬跑似的。這樣譬喻心的境界——飄忽不停如風、飄忽不停如野馬,這心的活動像野馬似的、像陽焰似的。

  心性的飄忽不停,「如水瀑起」:瀑布的水,從峭壁上一直不停地流下來,就叫做瀑起;就像心一直在那裏流動。「如火能燒」:像野火在大草原上一直地向前燃燒;心也一直在對一切法做各式各樣的分別。

  

  〖戊二、修果〗

  【作如是觀,令念不動,令心隨已(己)不隨心行,】

  「作如是觀」:修心念住時,先要觀察內心的善惡,然後轉惡爲善,這是第一。第二步,就要觀察心性是速轉、是飄忽不停的。靜坐的時候,要作如是觀。

  我們看《阿含經》也好、看《瑜伽師地論》也好,修心念住時,就是觀察這一念心,有時候起貪、有時候起瞋、有時候是散亂、有時候是寂靜,你一直地反觀自己這一念心各式各樣的相貌,等于是用第叁者的角度,自己看自己。這樣觀察,也屬于心念住的一種修行方法;「作如是觀」這句話,也包括這樣的意思的。

  這樣子觀,心應該是有兩個相貌:一個是散亂、一個是不散亂。自己看自己散亂、或不散亂的境界。能看者,就是自己的智慧,它是一直地在注意;像一個人站在路旁,看很多人在那兒走動,觀察這個雜亂的境界。

  現在修心念住也有這種意思,我們還沒得定,也不是聖人,心裏面很亂,這時候,自己處于一個超越的境界,反觀自己,一直地注意,那就叫做「作如是觀」。

  「令念不動」:就是不散亂。把一切的雜念都停下來,使令它明靜而住。「令心隨已不隨心行」:按文義來說,「已」字應該作「己」。「令心隨己」,就是令這個雜亂的心,隨順自己的智慧,不隨貪、瞋、疑惑、高慢各式各樣雜染心的活動;若動,就把它停下來。這樣說「令念不動,令心隨己不隨心行」,這就是修止了。

  前面觀「心性速轉」,各式各樣雜亂的境界,當然也包括好的境界在內。心,有時候清淨、有時候不清淨,有時候這樣子、有時候那樣子,注意心各式各樣活動的相貌,這叫做「觀」。

  這裏說到兩個方法:第一,是隨著心。有的時候是妄想、有的時候不妄想,但你只是注意、隨著它,這是一個方法。第二個方法,是把心寂靜下來,不要動。第一個方法也可能容易修,但也不一定;第二個方法,使令心不動,可能會難一點。

  但是,我在想:出家人在寺廟裏邊,習慣這種沒有塵勞的生活,雖然還沒斷煩惱,但煩惱輕。這個話是什麼道理呢?就像一個人正常地吃飯、正常地生活,人的身體就健康。若你原來一天吃兩碗飯,只讓你吃半碗,精神就可能會差一點,就不強壯。

  煩惱也是這樣子。天天在是非、煩惱,在色聲香味觸五欲的境界裏邊生活,你煩惱的力量就強大。清淡的境界裏面生活,沒有人我是非,不是拜佛、靜坐,就是讀經,到大殿裏看到的都是佛像、修行人。在這樣的境界生活,煩惱得不到力量援助,它就羸弱了。煩惱軟弱下來,靜坐的時候,叫它「不要動」,心就能靜。所以「令念不動,令心隨己不隨心行」,就容易一點!

  有人說:「塵勞的煩惱就是佛法、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在那裏的生活就是修行」、「世間法就是諸法實相」、「一切法都是佛法」,是的!但事實上,大多數人辦不到;那樣的生活,你叫他心靜下來盤腿坐,恐怕困難,不容易的。所以,一方面自己要用功調心,一方面大環境還有關系。

  這樣說呢,我們在寺廟裏面共住,也要注意「不要觸惱別人」;若大家都有這樣的心情,誰也不觸惱誰,和樂地在一起住,煩惱自然輕微。

  若是在這樣境界,還常常起煩惱;常起煩惱,煩惱就剛強,力量就大。常常起瞋心,瞋心就大;常常起貪心,貪心的力量就大;若不常起,煩惱自然就是軟弱的。

  就像人不吃飯沒有力量,煩惱得不到支持力量的時候,就容易做到「作如是觀,令念不動,令心隨己不隨心行」。

  若能伏心則伏衆法。

  這是說調伏這一念心,所得的效果。「若能伏心」:不單是止,觀也應該在內。你若能夠調伏妄想心:用止降伏其心,用觀降伏其心,成功了的時候——「則伏衆法」:一切法就都能調伏,就能于一切法得大自在了。

  佛在世的時候,王舍城的主人頻婆娑羅王,這一個時期他常帶領輔相到佛那裏聽法,佛就爲他說離欲法,說欲的過患。

  因爲常聽佛說離欲的法門,這個輔相就和他的太太不大往返,結果他的太太生了瞋心。就打了個主意:請佛到她家吃飯。佛默然允許。結果,她弄了很多的毒藥,摻在飲食裏面。

  輔相知道了,就和他太太吵,說:「不可以這樣子!」但是這時候佛已經來了。佛坐下以後,輔相對佛說:「這個飯不可以吃。」「爲什麼不能吃?」「因爲有毒!」佛說:「有毒也是可以吃的,世間上的毒,莫過于內心的叁毒!貪瞋癡是最厲害的毒,我都能消滅,那小小的毒藥不要緊!」佛和這些比丘,照樣地吃,什麼事也沒有。

  輔相的夫人就感覺到:「哎呀!佛究竟是聖人!」于是乎起了慚愧心,對佛生出信心。佛爲他們夫婦兩人說法後,都得須陀洹果!所以說「若能伏心,則伏衆法」,譬如這個毒原來是能傷人的,但是佛吃下後能轉變,不會受傷害!

  我以前說過的一件事,現在又想重說。我看見基督教的一篇文章,當中有句話:釋迦佛是食物中毒而死的。基督教的這個人寫這篇文章不是憑空說的,是有點根據的。

  看見這話,我又再去讀《阿含經》和《大般涅槃經》。佛在臨入涅槃之前,有個鐵匠純陀請佛吃飯,特別地燒了木耳的湯給佛吃。佛說:「這湯就給我一個人吃,不要給諸比丘吃!」這可見湯是有點問題。又,佛在之前就宣布:「我叁個月以後入涅槃。」而且佛是能伏者,能令毒不能毒。所以不能說中毒而死,這句話不對!

  有神通的人,入在水裏邊水不能淹死他,入在火裏邊火不能燒,表示具有轉變的自在力。有神通的人一定要有禅定,有禅定的人是沒有欲的,所以也有伏心的意思;不過,唯有佛才圓滿,所以「若能伏心則伏衆法」,在一切法裏面得大自在,隨心所欲。所以,常常調伏自己的心是非常重要的。孔夫子說:「從心所欲不逾矩」。當然,孔夫子的境界也可能很高,但是我看還是不能和佛比。

  

  〖丙四、法念住二 丁一、征〗

  【天王!雲何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法念住?】

  這底下說修法念住。經論上說四念住的地方很多,《大般涅槃經》、《阿含經》、《方等經》、乃至《華嚴經》、《般若經》、《法華經》、《涅槃經》,一切的經論上,都說四念住。

  這一段是《大般若經》的第六分,雖然文不多,但是這裏說修四念住的義是廣一點。之前,曾經解釋過「念住」是「由念住心,由慧觀察」。這句話要記住!

  佛又招呼最勝「天王!雲何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法念住」:這法念住要怎麼樣地來學習呢?

  

  〖丁二、釋叁 戊一、知諸惡不善〗

  【謂此菩薩能如實知世間所有惡不善法,謂貪瞋癡及余煩惱。】

  「謂此菩薩能如實知」:發菩提心學習法念住的這個菩薩,能夠真實地知道。「世間所有惡不善法」:先要認識世間上所有的惡不善法。

  我剛才說過,出家人時常要觀察自己的心,若是起了煩惱,立刻要知道:「哎呀!我心裏面起煩惱了!」如果心裏起了煩惱,自己還不知道,隨著煩惱活動,這是不對的!起了貪心的時候立刻知道「哎呀!我動了貪心」,趕快地想辦法,把貪心停下來。起了瞋心,心裏面就一直地分別:「那個人壞,怎麼怎麼不對,他在搞我鬼。」其實自己已經不對了。自己心裏有瞋心就不對了,應該趕快把瞋心停下來,不要一直地想這件事。

  這裏說,要認識世間上所有的惡不善法;要知道,若是動了染汙心,也表現在行爲、語言上,這已經是過很多的時間了。

  「惡不善法」:惡就是不善。對自己有傷害、對別人也有傷害,那就是有罪過、可诃斥的,叫惡不善法。或者「惡」指內心的煩惱說,在內心起煩惱,叫做惡法。

  「不善法」就是表現在身口的煩惱,有了行動那叫做不善法。自己做錯了、想錯了,要認識!

  「謂貪瞋癡及余煩惱」:究竟什麼是惡不善法呢?就是心裏面有貪心、有瞋心、有愚癡心,及其余的一切煩惱,或者高慢心、或者疑惑心;這就是惡不善法。

  若是把它分類:內心裏起煩惱,然後發出來行動,做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一個是煩惱、一個是業。但是嚴格地說,采取行動的時候,還是有煩惱!貪瞋癡發動出來了,在事情上看,煩惱也在動,所以,這一切罪過的根本還就是煩惱。煩惱的根本,是我見!不知道一切法都是緣起,都是畢竟空寂,無我、無我所的,執著是真實的;這個我見是最重大的煩惱。

  煩惱,其實就是心!若偏重心這一方面說,就是心念住。但是,心不是孤獨的,它與一切法常爲伴侶;在心的伴侶這一方面說,就是法念住。譬如貪心,一定會有個所緣境,各式各樣的境界,在這一方面來說,就是法念住。

  法念住,究竟應該怎麼修呢?第一,先要認識什麼是惡不善法;第二,「于諸煩惱應修對治」,就是要把它改變過來。

  

  〖戊二、應修對治門〗

  【于諸煩惱應修對治,謂修貪欲、瞋恚、愚癡及余煩惱對治差別。】

  我們出家人,最初都是發好心出家;出家以後,自己有煩惱,不學習對治煩惱的法門。不做這件事,與你出家的本願相應不相應呢?究竟是出家、是沒…

《四念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