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时候。
「应先系心于自身分」:系,就是用绳子绑起来。现在这里是表示:修此观时,要把心控制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安住在那里不动。控制,其实就是数数地忆念一处,也就把心系在那里了。所以,念也就等于是绳子。你念什么境界,心就住在什么境界;念若有力量,就能把心控制住。
应先系心于自己身体的那一个部位呢?「或于足指或额或余」:或者先系心于足的大趾观想,这是从身体最下边的部位。或者系心在额头、或在脐,或者其他部位。
初开始,应该是在足趾比较好。系心在额头也是可以,但最好是在什么时候?你感觉到要惛沈的时候。系心在额头,或者是头顶,或者发际,或者鼻端,就能有破除惛沈的作用!
「随所乐处,心得住已」:随自己所欢喜的境界,就系心在那里,而且应该把那个部位的相貌,分明的显现在心里面。
「依胜解力」:就是依靠你内心强有力的认识。「于自身分,假想思惟」:事实上,没有那回事,但是你就这样方便地在自己身体的某一个部分,假想思惟。
「皮肉烂堕,渐令骨净」:假设是足趾的话,就思惟皮肉烂坏、堕落,就剩骨头了。初开始的时候,虽然心里面思惟的那个骨头,有可能不是白净的,或者是有血、或者还有多少肉。你继续地这样子思惟,逐渐地令那骨头成白净的相貌。就是这样想,这就叫做「假想思惟」。
从修止观的方法上看,应该不要一直地思惟;或者是一刻钟、三十分钟,就停下来,心就在那里明静而住,不动。不动三十分钟,或一刻钟,然后再思惟。一方面使令心休息,一方面使令心明静而住,增长寂静的力量、增长定力。
寂静的力量增长,思惟的力量也就增长、也会强大的,应该这样交替地去学习。思惟一会儿,就安住在那里不思惟。但是,思惟也好,不思惟的明静而住也好,所缘境一定要明明了了地显现在心里面。一定要这样子!
「乃至具观全身骨锁」:假设从大足趾开始,每一个足趾,都要它次第地现出来白骨;然后再一节一节的骨头向上观察。乃至具观全身的骨锁——踝骨、胫骨、膝骨、大腿骨、髋骨、脊骨、肋骨,乃至肩骨、背骨、手指骨,乃至髑髅骨。观察一节一节、一条一条的骨头,显现在心里面。达到这个程度以后,又怎么样呢?
【见一具已,复观第二,如是渐次,广至一房、一寺、一园、一村、一国,乃至遍地以海为边,于其中间骨锁充满,为令胜解得增长故,于所广事渐略而观,乃至唯观一具骨锁。齐此渐略,不净观成,名瑜伽师初习业位。】
「见一具已,复观第二」:在你灵明的心里面,观察一具白骨以后,再观察第二个骨人。观察第二个,也是要慢慢地,由足趾的骨,一节一节乃至观到髑髅骨,使令它明了地现前。这样子观察骨人是立的。
「如是渐次,广至一房、一寺、一园、一村、一国」:这样子作次第的观察,乃至观察一个房间里面全都是骨人。一房以后,观察整个寺院里面,都是骨人;一个公园或一个花园、一个村落、一个国土里面,都是骨人。「乃至遍地以海为边」:乃至普遍大地,一直到海的边上,全都是一个一个的骨人。
《观佛三昧海经》上,说到观察佛的三十二相,也是一位佛、一位佛,观想很多很多的佛,乃至到观佛的行住坐卧、说法的境界。
「于其中间骨锁充满」:在一房、一寺、一园、一村、一国,乃至遍地以海为边,骨锁都充满了。你常常修不净观,假设有事情到城市,看见所有的人,都能现出骨人;有大、有小,各式各样的骨人在那里活动。这个心情和以前没有修的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
「为令胜解得增长故」:我们修白骨观,观骨锁就观察一个就好了嘛,为什么观察这么多呢?就是为了使令观想的力量增长、强大。如果胜解的力量不增长、不强大,欲心一动,胜解不现前,观不上来,就不能制伏欲心。所以,要观察乃至遍地以海为边这么多的骨锁、骨人。因为常常这样修,心的力量也会特别强,和一般的人情形不同。
这里有什么事情呢?因为前面说,这种胜解的观察不能断烦恼,只能制伏烦恼。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无始劫来,这个欲心是特别强大的;现在修骨锁观,想要制伏欲心,力量要更大,才能把这欲心伏住不动。
「于所广事渐略而观」:这也是为令胜解得增长故。从原先观察遍地都是骨锁,这么广大的境界,再逐渐地减少。
「乃至唯观一具骨锁」:乃至到最后只观察一具骨锁。从一具骨锁增长到遍地以海为边那么多骨锁,然后又从遍地的骨锁,减到最后一具骨锁。
「齐此渐略,不净观成」:到此为止,逐渐地由少而多、由多而少;成就了这样的不净观时,「名瑜伽师初习业位」:瑜伽师就是禅师,修止观相应的禅师,初习业的这个阶段毕业了。
〖庚二、瑜伽师已熟修位〗
【为令略观胜解力增,于一具中,先除足骨,思惟余骨,系心而住,渐次乃至除头半骨,思惟半骨,系心而住。齐此转略,不净观成,名瑜伽师已熟修位。】
这以下解释第二已熟修的阶级。这个阶级怎么样修法呢?
「为令略观胜解力增」:目的还是使令我们这个略观的胜解力加强。
「于一具中,先除足骨」:就是在一个骨人里面,先不观察足骨,「思惟余骨,系心而住」:思惟踝骨、胫骨、膝骨等,把心系在那里安住不动,或止或观,或观或止,这样子去学习。
「渐次乃至除头半骨,思惟半骨,系心而住」:这样逐渐地,由略去足骨,然后逐渐地到了头骨。先是观全部的头骨,后来,只思惟头部的半骨,系心而住,其余的一半不思惟。
「齐此转略,不净观成,名瑜伽师已熟修位」:这是在一具骨上,逐渐地减少、逐渐地减少,乃至只观察一半的头骨。到这里为止,修不净观已经很纯熟了,名瑜伽师已熟修位。
〖庚三、瑜伽师超作意位〗
【为令略观胜解自在,除半头骨,系心眉间,专注一缘,湛然而住。齐此极略,不净观成,名瑜伽师超作意位。】
这是解释第三个阶级,超作意位。
「为令略观胜解自在」:为了令不净观的力量能够自在,外面的力量不能动摇。自在,按字面说,是独自存在之意。欲心来了的时候,不净观能站得住,不被欲心侵犯;欲心不起,叫做自在。若欲心一来,不净观就没有了,这就是不自在。现在,为令略观胜解自在,还要继续地来学习不净观。怎么办法呢?
「除半头骨,系心眉间,专注一缘」:前边的已熟修位,最后只观察半头骨,现在把这半个头骨也略去,不观察,只是系心在二眉之间的这个骨,在这里专注一缘。专,是指专一地注意这个所缘境。一缘,就是少许的所缘境。「湛然而住」:湛,就是明明了了的,像水一样清澈;把「心水」很清净地安住在那儿不动。
在文字上的次第,我们很容易地就能念过去,但是修的时候,没有这么快,这是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成功的。所以,我们出家人,那有这么多的时间做杂事呢?要常常地做这件事!从表面上看,不知道经行干什么、坐在那里干什么。就全凭自己内心用功夫!
「齐此极略,不净观成」:到这里为止,是最少的了,这不净观成就了——「名瑜伽师超作意位」。到这时候,三个阶级你都毕业了。初习业、已熟修、超作意,都成功了。成功的时候,不净观的力量就自在,随时提起正念,不净观就出现了。
这三个次第的修习,主要有两件事。第一,是骨锁要很分明、很自在地现在心里。第二,是专注一缘、湛然而住,就是白骨不现,只系心眉间;湛然而住是无分别住,无分别住也就是定力。当然,定力有深、有浅,最浅的是欲界定,稍深一点是未到地定,再深一点就是四禅。
心的定力愈强,力量就愈大,力量大了白骨观一下子就现前。不管是接触到怎么样美妙的所缘境,因为胜解力的自在,也能观察这个人是白骨;那就是力量自在、也就是定力强的关系。若是定力不够、胜解力不够,有时是观不上来的。
〖己三、结句〗
【有不净观,由所缘小,非自在小,应作四句,此由作意,已熟未熟、未熟已熟,及由所缘自身、至海有差别故。】
这文是总说前面的三个阶级。
「有不净观,由所缘小,非自在小」:修习不净观,假若只观察自己这一具白骨,这个所缘境就是小;但是,自在力并不能说小。譬如说「除半头骨,系心眉间,专注一缘」,这个所缘境虽然很小,但这已经到超作意位,自在力是很强大的。
「应作四句」:从初习业位到超作意位,统起来说,应该有四句话,就可以包括所有的意思在内。
「此由作意」:由这个作意去观察、警觉自己的心努力地修骨锁观。有哪四种不同呢?
「已熟未熟、未熟已熟,及由所缘自身、至海有差别故」:及也, , 就是又。因为观察的胜解力有已熟未熟、未熟已熟差别;又所缘的境界有以自身、以海为边的差别。
缘自身骨锁:胜解作意有已熟、未熟两句。缘遍至海边皆是骨锁:胜解作意有未熟、已熟两句。缘自身骨锁,初开始可能是未熟,勉勉强强观察,久了就纯熟了;缘至大海这么多的骨锁,初开始也是不熟,不断练习就纯熟了,所以加起来就是四句。所缘境,有小、有大,观察的胜解力,有已熟和未熟的差别。
《俱舍论》这一段主要是说白骨观,或说骨锁观。学习白骨观,或者自己画一大张白骨图,常常看,然后静坐的时候观察、思惟,就容易一点。
〖乙二、明持息念(以下略)〗
〖骨锁观-问答〗
问:观死尸不动,可以对治供奉贪。请问供奉贪是指什么?
答:就是贪着他人为你做一些服侍、服务的种种事情,叫供奉贪。
问:经上说,修不净观从足至顶有九想。应该是从脚趾就观到九想?还是从足趾到头顶,一想、一想慢慢观?
答:次第是从足至顶修不净观。在八背舍也提到,先观足趾是青瘀、肿大、脓烂,然后散开、露出白骨;五个趾头逐渐这样观,然后由足、到…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