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

  「應先系心于自身分」:系,就是用繩子綁起來。現在這裏是表示:修此觀時,要把心控製在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安住在那裏不動。控製,其實就是數數地憶念一處,也就把心系在那裏了。所以,念也就等于是繩子。你念什麼境界,心就住在什麼境界;念若有力量,就能把心控製住。

  應先系心于自己身體的那一個部位呢?「或于足指或額或余」:或者先系心于足的大趾觀想,這是從身體最下邊的部位。或者系心在額頭、或在臍,或者其他部位。

  初開始,應該是在足趾比較好。系心在額頭也是可以,但最好是在什麼時候?你感覺到要惛沈的時候。系心在額頭,或者是頭頂,或者發際,或者鼻端,就能有破除惛沈的作用!

  「隨所樂處,心得住已」:隨自己所歡喜的境界,就系心在那裏,而且應該把那個部位的相貌,分明的顯現在心裏面。

  「依勝解力」:就是依靠你內心強有力的認識。「于自身分,假想思惟」:事實上,沒有那回事,但是你就這樣方便地在自己身體的某一個部分,假想思惟。

  「皮肉爛墮,漸令骨淨」:假設是足趾的話,就思惟皮肉爛壞、墮落,就剩骨頭了。初開始的時候,雖然心裏面思惟的那個骨頭,有可能不是白淨的,或者是有血、或者還有多少肉。你繼續地這樣子思惟,逐漸地令那骨頭成白淨的相貌。就是這樣想,這就叫做「假想思惟」。

  從修止觀的方法上看,應該不要一直地思惟;或者是一刻鍾、叁十分鍾,就停下來,心就在那裏明靜而住,不動。不動叁十分鍾,或一刻鍾,然後再思惟。一方面使令心休息,一方面使令心明靜而住,增長寂靜的力量、增長定力。

  寂靜的力量增長,思惟的力量也就增長、也會強大的,應該這樣交替地去學習。思惟一會兒,就安住在那裏不思惟。但是,思惟也好,不思惟的明靜而住也好,所緣境一定要明明了了地顯現在心裏面。一定要這樣子!

  「乃至具觀全身骨鎖」:假設從大足趾開始,每一個足趾,都要它次第地現出來白骨;然後再一節一節的骨頭向上觀察。乃至具觀全身的骨鎖——踝骨、胫骨、膝骨、大腿骨、髋骨、脊骨、肋骨,乃至肩骨、背骨、手指骨,乃至髑髅骨。觀察一節一節、一條一條的骨頭,顯現在心裏面。達到這個程度以後,又怎麼樣呢?

  

  【見一具已,複觀第二,如是漸次,廣至一房、一寺、一園、一村、一國,乃至遍地以海爲邊,于其中間骨鎖充滿,爲令勝解得增長故,于所廣事漸略而觀,乃至唯觀一具骨鎖。齊此漸略,不淨觀成,名瑜伽師初習業位。】

  「見一具已,複觀第二」:在你靈明的心裏面,觀察一具白骨以後,再觀察第二個骨人。觀察第二個,也是要慢慢地,由足趾的骨,一節一節乃至觀到髑髅骨,使令它明了地現前。這樣子觀察骨人是立的。

  「如是漸次,廣至一房、一寺、一園、一村、一國」:這樣子作次第的觀察,乃至觀察一個房間裏面全都是骨人。一房以後,觀察整個寺院裏面,都是骨人;一個公園或一個花園、一個村落、一個國土裏面,都是骨人。「乃至遍地以海爲邊」:乃至普遍大地,一直到海的邊上,全都是一個一個的骨人。

  《觀佛叁昧海經》上,說到觀察佛的叁十二相,也是一位佛、一位佛,觀想很多很多的佛,乃至到觀佛的行住坐臥、說法的境界。

  「于其中間骨鎖充滿」:在一房、一寺、一園、一村、一國,乃至遍地以海爲邊,骨鎖都充滿了。你常常修不淨觀,假設有事情到城市,看見所有的人,都能現出骨人;有大、有小,各式各樣的骨人在那裏活動。這個心情和以前沒有修的時候,是完全不一樣的。

  「爲令勝解得增長故」:我們修白骨觀,觀骨鎖就觀察一個就好了嘛,爲什麼觀察這麼多呢?就是爲了使令觀想的力量增長、強大。如果勝解的力量不增長、不強大,欲心一動,勝解不現前,觀不上來,就不能製伏欲心。所以,要觀察乃至遍地以海爲邊這麼多的骨鎖、骨人。因爲常常這樣修,心的力量也會特別強,和一般的人情形不同。

  這裏有什麼事情呢?因爲前面說,這種勝解的觀察不能斷煩惱,只能製伏煩惱。所以,我們應該知道,無始劫來,這個欲心是特別強大的;現在修骨鎖觀,想要製伏欲心,力量要更大,才能把這欲心伏住不動。

  「于所廣事漸略而觀」:這也是爲令勝解得增長故。從原先觀察遍地都是骨鎖,這麼廣大的境界,再逐漸地減少。

  「乃至唯觀一具骨鎖」:乃至到最後只觀察一具骨鎖。從一具骨鎖增長到遍地以海爲邊那麼多骨鎖,然後又從遍地的骨鎖,減到最後一具骨鎖。

  「齊此漸略,不淨觀成」:到此爲止,逐漸地由少而多、由多而少;成就了這樣的不淨觀時,「名瑜伽師初習業位」:瑜伽師就是禅師,修止觀相應的禅師,初習業的這個階段畢業了。

  

  〖庚二、瑜伽師已熟修位〗

  【爲令略觀勝解力增,于一具中,先除足骨,思惟余骨,系心而住,漸次乃至除頭半骨,思惟半骨,系心而住。齊此轉略,不淨觀成,名瑜伽師已熟修位。】

  這以下解釋第二已熟修的階級。這個階級怎麼樣修法呢?

  「爲令略觀勝解力增」:目的還是使令我們這個略觀的勝解力加強。

  「于一具中,先除足骨」:就是在一個骨人裏面,先不觀察足骨,「思惟余骨,系心而住」:思惟踝骨、胫骨、膝骨等,把心系在那裏安住不動,或止或觀,或觀或止,這樣子去學習。

  「漸次乃至除頭半骨,思惟半骨,系心而住」:這樣逐漸地,由略去足骨,然後逐漸地到了頭骨。先是觀全部的頭骨,後來,只思惟頭部的半骨,系心而住,其余的一半不思惟。

  「齊此轉略,不淨觀成,名瑜伽師已熟修位」:這是在一具骨上,逐漸地減少、逐漸地減少,乃至只觀察一半的頭骨。到這裏爲止,修不淨觀已經很純熟了,名瑜伽師已熟修位。

  

  〖庚叁、瑜伽師超作意位〗

  【爲令略觀勝解自在,除半頭骨,系心眉間,專注一緣,湛然而住。齊此極略,不淨觀成,名瑜伽師超作意位。】

  這是解釋第叁個階級,超作意位。

  「爲令略觀勝解自在」:爲了令不淨觀的力量能夠自在,外面的力量不能動搖。自在,按字面說,是獨自存在之意。欲心來了的時候,不淨觀能站得住,不被欲心侵犯;欲心不起,叫做自在。若欲心一來,不淨觀就沒有了,這就是不自在。現在,爲令略觀勝解自在,還要繼續地來學習不淨觀。怎麼辦法呢?

  「除半頭骨,系心眉間,專注一緣」:前邊的已熟修位,最後只觀察半頭骨,現在把這半個頭骨也略去,不觀察,只是系心在二眉之間的這個骨,在這裏專注一緣。專,是指專一地注意這個所緣境。一緣,就是少許的所緣境。「湛然而住」:湛,就是明明了了的,像水一樣清澈;把「心水」很清淨地安住在那兒不動。

  在文字上的次第,我們很容易地就能念過去,但是修的時候,沒有這麼快,這是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夠成功的。所以,我們出家人,那有這麼多的時間做雜事呢?要常常地做這件事!從表面上看,不知道經行幹什麼、坐在那裏幹什麼。就全憑自己內心用功夫!

  「齊此極略,不淨觀成」:到這裏爲止,是最少的了,這不淨觀成就了——「名瑜伽師超作意位」。到這時候,叁個階級你都畢業了。初習業、已熟修、超作意,都成功了。成功的時候,不淨觀的力量就自在,隨時提起正念,不淨觀就出現了。

  這叁個次第的修習,主要有兩件事。第一,是骨鎖要很分明、很自在地現在心裏。第二,是專注一緣、湛然而住,就是白骨不現,只系心眉間;湛然而住是無分別住,無分別住也就是定力。當然,定力有深、有淺,最淺的是欲界定,稍深一點是未到地定,再深一點就是四禅。

  心的定力愈強,力量就愈大,力量大了白骨觀一下子就現前。不管是接觸到怎麼樣美妙的所緣境,因爲勝解力的自在,也能觀察這個人是白骨;那就是力量自在、也就是定力強的關系。若是定力不夠、勝解力不夠,有時是觀不上來的。

  

  〖己叁、結句〗

  【有不淨觀,由所緣小,非自在小,應作四句,此由作意,已熟未熟、未熟已熟,及由所緣自身、至海有差別故。】

  這文是總說前面的叁個階級。

  「有不淨觀,由所緣小,非自在小」:修習不淨觀,假若只觀察自己這一具白骨,這個所緣境就是小;但是,自在力並不能說小。譬如說「除半頭骨,系心眉間,專注一緣」,這個所緣境雖然很小,但這已經到超作意位,自在力是很強大的。

  「應作四句」:從初習業位到超作意位,統起來說,應該有四句話,就可以包括所有的意思在內。

  「此由作意」:由這個作意去觀察、警覺自己的心努力地修骨鎖觀。有哪四種不同呢?

  「已熟未熟、未熟已熟,及由所緣自身、至海有差別故」:及也, , 就是又。因爲觀察的勝解力有已熟未熟、未熟已熟差別;又所緣的境界有以自身、以海爲邊的差別。

  緣自身骨鎖:勝解作意有已熟、未熟兩句。緣遍至海邊皆是骨鎖:勝解作意有未熟、已熟兩句。緣自身骨鎖,初開始可能是未熟,勉勉強強觀察,久了就純熟了;緣至大海這麼多的骨鎖,初開始也是不熟,不斷練習就純熟了,所以加起來就是四句。所緣境,有小、有大,觀察的勝解力,有已熟和未熟的差別。

  《俱舍論》這一段主要是說白骨觀,或說骨鎖觀。學習白骨觀,或者自己畫一大張白骨圖,常常看,然後靜坐的時候觀察、思惟,就容易一點。

  

  〖乙二、明持息念(以下略)〗

  

  〖骨鎖觀-問答〗

  

  問:觀死屍不動,可以對治供奉貪。請問供奉貪是指什麼?

  答:就是貪著他人爲你做一些服侍、服務的種種事情,叫供奉貪。

  

  問:經上說,修不淨觀從足至頂有九想。應該是從腳趾就觀到九想?還是從足趾到頭頂,一想、一想慢慢觀?

  答:次第是從足至頂修不淨觀。在八背舍也提到,先觀足趾是青瘀、腫大、膿爛,然後散開、露出白骨;五個趾頭逐漸這樣觀,然後由足、到…

《四念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