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小腿、大腿乃至到頭,最後完全是白骨,這樣把九想觀都包括在內。

  

  問:剛剛講修不淨觀不能斷煩惱。優波鞠多尊者有一位弟子自以爲證阿羅漢果,尊者讓他去見一位女人,那女人一笑,牙齒露出來——他的欲心雖動,而不淨觀現前,才證阿羅漢果。他所證阿羅漢果的智慧,不只是修不淨觀吧?

  答:是的!那段文說得含蓄了一點。修不淨觀,不能斷煩惱;但是修了不淨觀、白骨觀,再修無我觀,就能斷煩惱!我們按九想觀的次第,最後修到白骨觀,心裏一轉變——「在這樣的生命體裏,沒有我可得」,很容易就相應了!

  修不淨觀沒成功,或者未修不淨觀時,從經論上無我觀的文句去思惟,也能相似的通達無我義,但是不能斷煩惱。爲什麼呢?因爲有欲心作障礙。若是先修不淨觀、白骨觀,去除欲的障礙,這時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是因緣所生法,沒有我可得,相應了就能斷煩惱!所以,不淨觀修成以後,容易得聖道,它不斷煩惱,但是能順于聖道!

  欲心強,隨時會動,我們自己不大感覺,但是用功時,程度就會停留在那裏,想進步不容易,所以要修不淨觀。雖然不斷煩惱,但是把障礙破除了,這時候修無我觀、修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就容易成就。

  白骨觀我認爲還容易修,會畫畫的人,自己可以稍微畫大一點的髑髅圖,一節一節骨頭,畫得明顯一點,常常地看;也可以給別的同梵行者。挂在寮房裏頭天天看,你靜坐的時候,白骨容易現前。在我們出家人來說,這件事重要,應該做!

  有的人生來欲心就輕,雖然沒有修不淨觀,欲心不怎麼動。但是有的人欲心重,自己有慚愧心、對佛法也有信心,就用信心、慚愧心調伏,調伏不夠力,自己就苦惱。若是用不淨觀,就有力量!常常靜坐、常常調伏,不要說成功,就是接近成功,心裏面就太平;心裏面平靜,就自在得多,所以應該修不淨觀。

  我們一入到佛法,就學首楞嚴大定,又學什麼什麼,當然都是妙法,都是好;但不切實際——當前的問題怎麼不解決呢!這個問題,是時時有的,要解決嘛!

  

  問:假如我們是用數息的方法修止,心安住以後,再修不淨觀。因爲剛剛說修不淨觀到一個程度時,要停下來讓心靜止一下,力量增強,再修觀。這樣的話,是應該回到數息的方法?還是就安住在不淨相裏,讓它明顯?

  答:如果修數息觀,感覺到很相應,你就繼續修,使令心靜下來,然後修不淨觀,但時間不要太多;身體特別健康的人,思惟一個鍾頭,可能精神還很旺;但多數人還是不要修太久。如果不淨觀修得很合適,也不妨心就安住在不淨相那裏不動。像剛才說的,觀大足趾的白骨,心就住在那裏不動,一開始這樣修也可以。

  多數人都有修數息觀的經驗,有修不淨觀的經驗的人不多,所以先修數息觀,使令心安住一個鍾頭,把堪能性培養出來,然後再修不淨觀,也是可以。

  從佛教史看,佛在世時,得聖道的人多!在出家人的戒律上看,那時代都是修不淨觀、數息觀等五停心的。到像法時代,得聖道的人漸少;乃至到現在,更是不知道誰得聖道了,也就是修不淨觀的人少。我們出家的本意,一方面是要得聖道,應該修不淨觀;另一方面,使令自己身心安和,不要老是煩躁不安,也應該修不淨觀。修不淨觀,心容易安,妄想會少,不會煩躁。

  煩躁是什麼?明白點說,就是欲!欲的一個反應就是煩燥,耐不得寂寞,不高興寂寞就是欲的關系。若是修禅定有點成就的人,都是孤獨的,孤獨就是寂寞;不怕寂寞,就是欲輕的關系,或是沒有欲了。

  若自己願意修行,而到高山上住,從房子裏走出來,忽然間遠遠看見有個人,就想:「哎呀!到這兒來同我談談話啊!」若那人不來,心又失望了;希望有人來談談話,這種耐不住寂寞,也就是修行還沒相應。所以,我們出家人不要串寮房!也不要打人閑岔——若有人在那兒靜坐,修不淨觀,你和他說話,不就是障礙他了嗎!我們應該盡量地少說話,多用功!

  

  問:如果修止觀的人,想求生阿彌陀佛國,臨命終時,須不須要轉念佛號?還是修止觀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答:不,臨命終要念佛!你這個願生阿彌陀佛國的願要現前,不然,阿彌陀佛不能勉強你、很難來接引你。

  

  問:可是平常如果我們只是修止觀,不念佛,臨命終,佛號念得出來嗎?

  答:所以,平常也應該念佛!我還是主張每天念佛的,念《阿彌陀經》、念念佛號、念念一心歸命的淨土文,每天要有一點熏習;臨命終的時候,有信願行就能往生。但是,修止觀能幫助你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阿彌陀佛國的信願行也容易現前。所以,彼此並沒有妨礙,而且還容易往生的。

  

  問:大、小乘經典,都有提到四念住,之間有怎麼樣的不同?

  答:大略地說,有兩種不同;至于修不淨觀,是一樣的。

  第一、動機不同。在小乘佛法,只是發出離心而修四念住,得阿羅漢果、得涅槃就好了。若大乘佛法,是發無上菩提心、慈悲心而修四念住、修叁十七道品的。第二、大乘的四念住,有更深一層的境界,小乘佛法不明顯。你若讀《大品般若經》等這些大乘經論,都可以看出來!

  譬如《金剛經》就是四念住——「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觀身不可得,這不是身念住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不是心念住嗎!「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這不是法念住嗎!這樣的觀察,《阿含經》、《阿毗達磨論》裏不明顯。

  欲,是障道因緣,假設你先修不淨觀,對治自己的欲,把障道因緣對治了,然後依據《金剛經》、般若經的道理修四念住,我認爲很快地就能得無生法忍!所以,我認爲得無生法忍,是有希望的,不是很難的事情。問題就是第一步要破除去障道因緣!要愛惜光陰才可以!

  

  問:《俱舍論》上講初習業者先觀一具骨人,然後再觀第二個骨人。第一個骨人是觀自己,第二個骨人有沒有特別的選擇?

  答:第二個骨人,還是照自己的模樣,再想出一個骨人來;你若想某人是一個骨人,能想上來也是可以。但是,初開始可能力量不夠。那意思是說:按照這樣用功修行,逐漸地培養勝解的力量,一想就能想出白骨。

  

  問:目的就是要到「超作意位」?

  答:對。

  

  問:到超作意位,系心在眉間。目的是否在打坐時系心在那一點,下了坐看到任何人,骨人馬上就能現?

  答:因爲你前面「初習業位」和「已熟修位」,由略而廣、由廣而略,訓練得很純熟了;到「超作意位」是使令定力,更深入,就是更進一步地修習止。前面觀想骨鎖,很純熟了那是觀;現在超作意位是修止。止的力量更強,也能加強觀的力量。《俱舍論》的注解上,沒有詳細說明這一點,我個人的想法是這樣。

  這樣,假設你沒有入定,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時,雖然還沒斷煩惱,但你的定力強了,遇見境界,心裏一觀,它就現出來。能現的力量是止,用止的力量支持觀——現出骨鎖。因爲止的力量不夠,會影響觀,所以,若有定才能得神通,假設定失掉,神通就沒了;因爲止的力量不存在,也就不能起觀了。所以,要深深地栽培止的力量,能使令觀的力量穩固。

  修行人如果遇見特別的境界,心裏能靜住,系心在眉間,當然心就清淨。有了問題,能把骨鎖顯現出來,就把欲對治了;如果骨鎖沒現,只是系心眉間,湛然而住,這還是止的境界。

  

  問:《俱舍論》中「系心眉間,專注一緣」,可不可以系在別的地方?或是系在眉間,有什麼特別的用意?

  答:這是在超作意位的時候,系心眉間,專注一緣;若是我們初開始學習的人,不要系心在眉間。初開始若系心眉間,時間久了會有問題,所以不如系心在足趾好;系心在足趾,會有頭腦清明的感覺,不至于有煩躁、頭疼這些事情。

  

  問:系心在人中,可以嗎?

  答:系心在人中,也是可以,但是時間不要太久。是有人系心在人中,因爲這個部位的相貌顯著,容易取得,心容易安住在這裏。你不妨自己考驗自己,假設系心在足趾,看看會有什麼感覺?

  

  問:超作意位才系心在眉間,那等于是說,我們一般人系心在眉間不要太久……。

  答:密宗的人修觀音法,就是觀想「觀音菩薩在自己頭頂上」。但,初開始用功的人,這樣修可以嗎?現今似乎是很多人願意學密,我認爲初開始這樣修會有問題。除非是已經得禅定的人,可以!定力沒有成就,散亂心這樣修,假設自己不知道調和,會得病的。

  有位慈法法師告訴我,他背《法華經》只剩下最後〈普賢菩薩勸發品〉,但這時頭痛得不得了,像要爆炸了!他一心地求普賢菩薩,也沒能滿所願;然後就去睡覺,不背了。我說:「你一直背經,血一直地向頭上沖,自然頭會熱、痛。若你繼續這樣做,繼續地多苦惱!如果先靜坐一個鍾頭,把心放在臍輪,血就降下來,頭就清明、不會痛了。然後再背〈普賢菩薩勸發品〉就好了。」他說:「我不知道!」

  一樣的!你若一直觀想觀世音菩薩在自己的頭頂上,血就會向上沖;初開始沒有什麼,時間多就受不了。得禅定的人,有大自在的境界,那可以;我們凡夫的這種生理,就是不合適。得到色界定的人,他一入定,就不是一般欲界的四大,而是色界天上的人了,所以可以自在地活動。我們現在這個程度,系心在眉間,久了也會有問題;你系心在人中、鼻下、或鼻端也是可以,但是時間不要太長,會好一點。

  

  問:修不淨觀是對治愛欲。在《清淨道論》也提到:修不淨觀有四種製止——女衆不能以男衆爲所緣修不淨觀。既然不淨觀是對治愛欲煩惱,爲什麼對某人有執著,不能觀對方的不淨相呢?

  答:初開始,避免一點好!所以,這文上是先觀察自己從足至頂,不觀察別人。第一具骨鎖是觀察自己,第二具還是不要想別人…

《四念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