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讲记▪P13

  ..续本文上一页小腿、大腿乃至到头,最后完全是白骨,这样把九想观都包括在内。

  

  问:刚刚讲修不净观不能断烦恼。优波鞠多尊者有一位弟子自以为证阿罗汉果,尊者让他去见一位女人,那女人一笑,牙齿露出来——他的欲心虽动,而不净观现前,才证阿罗汉果。他所证阿罗汉果的智慧,不只是修不净观吧?

  答:是的!那段文说得含蓄了一点。修不净观,不能断烦恼;但是修了不净观、白骨观,再修无我观,就能断烦恼!我们按九想观的次第,最后修到白骨观,心里一转变——「在这样的生命体里,没有我可得」,很容易就相应了!

  修不净观没成功,或者未修不净观时,从经论上无我观的文句去思惟,也能相似的通达无我义,但是不能断烦恼。为什么呢?因为有欲心作障碍。若是先修不净观、白骨观,去除欲的障碍,这时观察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所生法,没有我可得,相应了就能断烦恼!所以,不净观修成以后,容易得圣道,它不断烦恼,但是能顺于圣道!

  欲心强,随时会动,我们自己不大感觉,但是用功时,程度就会停留在那里,想进步不容易,所以要修不净观。虽然不断烦恼,但是把障碍破除了,这时候修无我观、修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就容易成就。

  白骨观我认为还容易修,会画画的人,自己可以稍微画大一点的髑髅图,一节一节骨头,画得明显一点,常常地看;也可以给别的同梵行者。挂在寮房里头天天看,你静坐的时候,白骨容易现前。在我们出家人来说,这件事重要,应该做!

  有的人生来欲心就轻,虽然没有修不净观,欲心不怎么动。但是有的人欲心重,自己有惭愧心、对佛法也有信心,就用信心、惭愧心调伏,调伏不够力,自己就苦恼。若是用不净观,就有力量!常常静坐、常常调伏,不要说成功,就是接近成功,心里面就太平;心里面平静,就自在得多,所以应该修不净观。

  我们一入到佛法,就学首楞严大定,又学什么什么,当然都是妙法,都是好;但不切实际——当前的问题怎么不解决呢!这个问题,是时时有的,要解决嘛!

  

  问:假如我们是用数息的方法修止,心安住以后,再修不净观。因为刚刚说修不净观到一个程度时,要停下来让心静止一下,力量增强,再修观。这样的话,是应该回到数息的方法?还是就安住在不净相里,让它明显?

  答:如果修数息观,感觉到很相应,你就继续修,使令心静下来,然后修不净观,但时间不要太多;身体特别健康的人,思惟一个钟头,可能精神还很旺;但多数人还是不要修太久。如果不净观修得很合适,也不妨心就安住在不净相那里不动。像刚才说的,观大足趾的白骨,心就住在那里不动,一开始这样修也可以。

  多数人都有修数息观的经验,有修不净观的经验的人不多,所以先修数息观,使令心安住一个钟头,把堪能性培养出来,然后再修不净观,也是可以。

  从佛教史看,佛在世时,得圣道的人多!在出家人的戒律上看,那时代都是修不净观、数息观等五停心的。到像法时代,得圣道的人渐少;乃至到现在,更是不知道谁得圣道了,也就是修不净观的人少。我们出家的本意,一方面是要得圣道,应该修不净观;另一方面,使令自己身心安和,不要老是烦躁不安,也应该修不净观。修不净观,心容易安,妄想会少,不会烦躁。

  烦躁是什么?明白点说,就是欲!欲的一个反应就是烦燥,耐不得寂寞,不高兴寂寞就是欲的关系。若是修禅定有点成就的人,都是孤独的,孤独就是寂寞;不怕寂寞,就是欲轻的关系,或是没有欲了。

  若自己愿意修行,而到高山上住,从房子里走出来,忽然间远远看见有个人,就想:「哎呀!到这儿来同我谈谈话啊!」若那人不来,心又失望了;希望有人来谈谈话,这种耐不住寂寞,也就是修行还没相应。所以,我们出家人不要串寮房!也不要打人闲岔——若有人在那儿静坐,修不净观,你和他说话,不就是障碍他了吗!我们应该尽量地少说话,多用功!

  

  问:如果修止观的人,想求生阿弥陀佛国,临命终时,须不须要转念佛号?还是修止观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答:不,临命终要念佛!你这个愿生阿弥陀佛国的愿要现前,不然,阿弥陀佛不能勉强你、很难来接引你。

  

  问:可是平常如果我们只是修止观,不念佛,临命终,佛号念得出来吗?

  答:所以,平常也应该念佛!我还是主张每天念佛的,念《阿弥陀经》、念念佛号、念念一心归命的净土文,每天要有一点熏习;临命终的时候,有信愿行就能往生。但是,修止观能帮助你临命终时,心不颠倒,阿弥陀佛国的信愿行也容易现前。所以,彼此并没有妨碍,而且还容易往生的。

  

  问:大、小乘经典,都有提到四念住,之间有怎么样的不同?

  答:大略地说,有两种不同;至于修不净观,是一样的。

  第一、动机不同。在小乘佛法,只是发出离心而修四念住,得阿罗汉果、得涅槃就好了。若大乘佛法,是发无上菩提心、慈悲心而修四念住、修三十七道品的。第二、大乘的四念住,有更深一层的境界,小乘佛法不明显。你若读《大品般若经》等这些大乘经论,都可以看出来!

  譬如《金刚经》就是四念住——「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观身不可得,这不是身念住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不是心念住吗!「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这不是法念住吗!这样的观察,《阿含经》、《阿毗达磨论》里不明显。

  欲,是障道因缘,假设你先修不净观,对治自己的欲,把障道因缘对治了,然后依据《金刚经》、般若经的道理修四念住,我认为很快地就能得无生法忍!所以,我认为得无生法忍,是有希望的,不是很难的事情。问题就是第一步要破除去障道因缘!要爱惜光阴才可以!

  

  问:《俱舍论》上讲初习业者先观一具骨人,然后再观第二个骨人。第一个骨人是观自己,第二个骨人有没有特别的选择?

  答:第二个骨人,还是照自己的模样,再想出一个骨人来;你若想某人是一个骨人,能想上来也是可以。但是,初开始可能力量不够。那意思是说:按照这样用功修行,逐渐地培养胜解的力量,一想就能想出白骨。

  

  问:目的就是要到「超作意位」?

  答:对。

  

  问:到超作意位,系心在眉间。目的是否在打坐时系心在那一点,下了坐看到任何人,骨人马上就能现?

  答:因为你前面「初习业位」和「已熟修位」,由略而广、由广而略,训练得很纯熟了;到「超作意位」是使令定力,更深入,就是更进一步地修习止。前面观想骨锁,很纯熟了那是观;现在超作意位是修止。止的力量更强,也能加强观的力量。《俱舍论》的注解上,没有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个人的想法是这样。

  这样,假设你没有入定,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时,虽然还没断烦恼,但你的定力强了,遇见境界,心里一观,它就现出来。能现的力量是止,用止的力量支持观——现出骨锁。因为止的力量不够,会影响观,所以,若有定才能得神通,假设定失掉,神通就没了;因为止的力量不存在,也就不能起观了。所以,要深深地栽培止的力量,能使令观的力量稳固。

  修行人如果遇见特别的境界,心里能静住,系心在眉间,当然心就清净。有了问题,能把骨锁显现出来,就把欲对治了;如果骨锁没现,只是系心眉间,湛然而住,这还是止的境界。

  

  问:《俱舍论》中「系心眉间,专注一缘」,可不可以系在别的地方?或是系在眉间,有什么特别的用意?

  答:这是在超作意位的时候,系心眉间,专注一缘;若是我们初开始学习的人,不要系心在眉间。初开始若系心眉间,时间久了会有问题,所以不如系心在足趾好;系心在足趾,会有头脑清明的感觉,不至于有烦躁、头疼这些事情。

  

  问:系心在人中,可以吗?

  答:系心在人中,也是可以,但是时间不要太久。是有人系心在人中,因为这个部位的相貌显著,容易取得,心容易安住在这里。你不妨自己考验自己,假设系心在足趾,看看会有什么感觉?

  

  问:超作意位才系心在眉间,那等于是说,我们一般人系心在眉间不要太久……。

  答:密宗的人修观音法,就是观想「观音菩萨在自己头顶上」。但,初开始用功的人,这样修可以吗?现今似乎是很多人愿意学密,我认为初开始这样修会有问题。除非是已经得禅定的人,可以!定力没有成就,散乱心这样修,假设自己不知道调和,会得病的。

  有位慈法法师告诉我,他背《法华经》只剩下最后〈普贤菩萨劝发品〉,但这时头痛得不得了,像要爆炸了!他一心地求普贤菩萨,也没能满所愿;然后就去睡觉,不背了。我说:「你一直背经,血一直地向头上冲,自然头会热、痛。若你继续这样做,继续地多苦恼!如果先静坐一个钟头,把心放在脐轮,血就降下来,头就清明、不会痛了。然后再背〈普贤菩萨劝发品〉就好了。」他说:「我不知道!」

  一样的!你若一直观想观世音菩萨在自己的头顶上,血就会向上冲;初开始没有什么,时间多就受不了。得禅定的人,有大自在的境界,那可以;我们凡夫的这种生理,就是不合适。得到色界定的人,他一入定,就不是一般欲界的四大,而是色界天上的人了,所以可以自在地活动。我们现在这个程度,系心在眉间,久了也会有问题;你系心在人中、鼻下、或鼻端也是可以,但是时间不要太长,会好一点。

  

  问:修不净观是对治爱欲。在《清净道论》也提到:修不净观有四种制止——女众不能以男众为所缘修不净观。既然不净观是对治爱欲烦恼,为什么对某人有执着,不能观对方的不净相呢?

  答:初开始,避免一点好!所以,这文上是先观察自己从足至顶,不观察别人。第一具骨锁是观察自己,第二具还是不要想别人…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