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讲记▪P14

  ..续本文上一页;先想自己是不净,一方面比较容易,另一方面,你若观察别人,可能会联想到一些事情,反倒障碍修不净观。

  

  问:我修不净观的经验是常常觉得有个大脚趾烂在那儿,有时会害怕,想看看脚趾有没有烂掉,就修不下去了。很多年前,我听说有人修不净观,到后来能够看自己、看别人都是白骨,但他就说「看尽天下白骨,就属这一副最风流」,那样子还有我执在,我们平常要怎么样……。

  答:修不净观、白骨观是破爱烦恼,不是破我执。但是,修不净观成功后,再思惟无我义,也很容易破我执的;如果不进一步思惟无我义,我执还是存在的;二者的目的有点不同。因为,爱烦恼使令人苦恼,所以先破爱烦恼,爱烦恼破了,心里面就能平静一点,目的在此。

  

  问:以前曾学解剖,看到白骨不害怕,也没有厌离心,觉得那骨头一块一块的,干干净净,是很好的标本。前面的文,讲青瘀、肿胀、虫啖,那还可以,到后来完全是观骨锁,反而觉得是清净相。

  答:对!清净相,没有厌离心,可也没有爱心!若是这样子,这倒也很正常。如果厌离得太过头,虽然没有爱,可能会有其他的反应。所以《俱舍论》上,世亲菩萨重视白骨观,可能包含这个原因。

  修白骨观,能破爱心、厌离心也不过头,这时内心是平静的,再修无我观,就能得阿罗汉了!若是不修白骨观,只是前面九种不净,有人厌离心特别强,可能会修不下去,那也有问题。

  不过,人与人不一样,修不净观,发动厌离心,破除爱,而也没有其他不好的反应,那不就很好嘛!修不净观时,你一定要修止,不能一直地观修不净。修止的时候,多少就有点定的成份,会使令你内心的「厌」,不太过头。

  即使是不修不净观,有多少定的人,他心里也能不动,当然不是完全不动——也可能今天不动、明天不动,后天就动了。但是,还比没有定的人好一点。所以,若修不净观,有不好的反应,要加上奢摩他平衡一下。

  

  〖第三章 不净所缘〗

  

  我以下引《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卷,「不净所缘」的文,这里边包括全部的不净观,所谓九想观,白骨观也在内。人的根性不一样,有的修白骨观、修骨锁观就能相应,也能破自己的欲心;但是也有人不合适。

  

  〖甲一、征〗

  【云何勤修不净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第一句先问。「云何勤修不净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寻思就是思惟。精进勇猛地修学不净观的人,他怎么样思惟六样事情的差别?

  这六样事情:第一义,第二事,第三相,第四品,第五时,第六理。修不净观的人,依这六种事为所缘,这样思惟观察。「毗钵舍那」就是观。能缘的智慧,观察这六种差别的所缘的境。

  问怎么样观察这六种事呢?这底下回答。

  

  〖甲二、释六 乙一、寻思义二 丙一、释〗

  【谓依不净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由等引地,如理作意,解了其义,知此不净,实为不净,深可厌逆,其性朽秽,恶臭生臭。】

  「谓依不净增上正法」:这是说,佛依据众生身体的不清净,所宣说不净观的正法。佛说的正法是有强大力量的,所以叫增上。

  「听闻受持增上力故」:我们学习佛法的人,要依据不净观的增上正法修行;或者直接听佛说,或听师长的讲解,然后,天天温习、阅读,能够受持不忘,就有增上的力量。

  如果我们愿意这样子用功,或者《大般若经》那段文、或者《俱舍论》、或是《瑜伽师地论》的文——天天地读一遍、两遍、三遍,多读几遍都好。受持,也就是不失掉、不忘掉;这应该包括阅读和听闻在内。天天这样受持,会有增上力量,不净观就容易成就。这几句话的意思和《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的一段文有相同的意思。

  我们要恭敬佛,不要自作聪明!对佛说的正法,要用恭敬心学习;说「我自己想出个办法、自己说出一段佛法,然后这样子学习、修行!」不要这样做,你自己的智慧不够,要知道这件事!

  「由等引地,如理作意,解了其义」:这是第二个意思。我们初开始,心是散散乱乱的,没有定力,但是,你若要修学佛法,一定要慢慢地学习,使令心里面有定。「等引地」是指四禅八定。等,就是内心里面不惛沈、也不散乱,这就是定。成就这样的定力,在禅定里面「如理作意,解了其义」:如佛所说的道理去思惟、观察,而明了佛说的正法。这又是一个工作,学习定也不是容易。

  我间接听到一个外国人——好像是缅甸比丘或是泰国比丘说:「想得初果比较容易,要得禅定难!」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得初果,就是有未到地定,或者根据《成实论》上说:成就了欲界定,在欲界定里面修四念住,也可以得初果。他这么讲,我认为也有一点道理。

  现在这一段文的意思,就是散乱心修观没有力量,一定要在禅定里面修。禅定里面心力大、智慧也大一点。

  「知此不净,实为不净」:在等引地,你能如理作意,解了其义时,就能知道这个臭皮囊,真实是不净的。若我们没有定的人,信心强的时候——「喔!佛说不净,就是不净!」颠倒迷惑时,就想:「是不净吗?我看也不错嘛!」

  「深可厌逆」:对不净的境界,深深的厌恶、排斥它,怎么能够生爱着心呢?

  「其性朽秽」:身体是必朽之物,一定是要老病死、要坏的,是个臭秽的东西,不是坚固、清净,是不美妙的。

  「恶臭生臭」:恶臭,就是指屎尿这些东西。其他的肉血等变坏所成,由饮食的变化而成的血肉,不像粪便那么样臭,但是它能生出臭,所以叫生臭。

  

  【由如是等种种行相,于先所闻依诸不净所说正法,解了其义。】

  「由如是等种种行相」:一切有为法,都叫做「行」;诸行无常,一切因缘生法都是变动的,所以叫做「行」,就是前面所说这些不净、朽秽的相貌。「于先所闻依诸不净所说正法」:这是初开始来到佛法,听佛所说观身不净的增上正法。佛不是凭空说的,是依诸不清净的色受想行识,所说的正法。「解了其义」:照这样的正法,解了这个不净的道理。

  

  〖丙二、结〗

  【如是名为于诸不净寻思其义。】

  这是结束第一段。

  

  〖乙二、寻思事三 丙一、征〗

  【云何名为寻思彼事?】

  怎么叫做「寻思彼事」呢?

  

  〖丙二、释〗

  【谓彼如是解了义已,观不净物,建立二分,谓内及外。】

  「谓彼如是解了义已」:解了不净的义以后。「观不净物,建立二分」:观察这个生命体的种种不净物,建立成两部分。「谓内及外」:就是分内、外这两部分。

  

  〖丙三、结〗

  【如是名为寻思彼事。】

  到此是六事差别的第二段,寻思彼事。

  

  〖乙三、寻思相二 丙一、自相二 丁一、征〗

  【云何名为寻思自相?】

  第三是相。「自相」:就是它自己的相貌;在别的法上没有,所以也叫做别相。若是通于他法共有的相貌,那叫共相。

  

  〖丁二、释二 戊一、依内不净二 己一、释〗

  【谓且于内身中,所有朽秽不净,发起胜解,了知身中有发毛等,广说乃至脑膜小便。】

  「谓且于内身中,所有朽秽不净」:自相有内、外两部分,现在姑且先说在自己的内身中,所有的朽秽、不清净。「发起胜解」:发动自己努力地学习达到胜解。

  认真地观察、思惟,使令自己对自身不净的认识,明确而有力量,是真实不虚的,实为不净。这句话是总说的,这底下就详细说。

  「了知身中有发毛等,广说乃至脑膜小便」:明白地知道内身中有发、毛、腑、心、肝、肺、肾等,广说乃至脑膜小便。一共有三十六物。就是对这些朽秽不净,发起胜解。

  复于如是身中所有多不净物,摄为二界,发起胜解:所谓地界及以水界,始于发毛乃至大便起地胜解,始于泪汗乃至小便起水胜解。

  「复于如是身中所有多不净物,摄为二界」:在禅定里面,观察这个身体有这么多不净物,而统摄成地界、水界两部分。

  「发起胜解」:这是指有力量的观察。若是没得到禅定,也可以修不净观,但那不是胜解;若是得了定,在定里面观察,就有力量,所以叫做胜解。

  「所谓地界及以水界」:就是分成地界和水界这两部分。「始于发毛乃至大便,起地胜解」:若属于地、坚固性的,就起地的胜解。「始于泪汗乃至小便,起水胜解」:若属于水的范围,就起水的胜解。

  

  〖己二、结〗

  【如是名为依内不净寻思自相。】

  照这样思惟、观察,就是依自己身内寻思不清净的自相。

  

  〖戊二、依外不净三 己一、标〗

  【复于其外诸不净物,由青瘀等种种行相,发起胜解。】

  这底下观察外不净。怎么观察法呢?

  「复于其外诸不净物,由青瘀等种种行相」:就是观察人死后的尸体,初开始现青瘀,然后还有脓烂等种种的相貌。「发起胜解」:你心里面要很分明、很坚定地现出这些相貌。这底下一样一样说得很详细。

  

  〖己二、释二 庚一、别显行相八 辛一、青瘀胜解〗

  【谓先发起青瘀胜解,或亲自见、或从他闻、或由分别所有死尸。如是死尸,或男或女、或非男女,或亲或怨、或是中庸,或劣或中、或复是胜,或是少年、或是中年、或是老年;取彼相已。】

  九种不净观,这是第一个,青瘀胜解。

  「谓先发起青瘀胜解」:要事先观察尸体的青瘀相貌,发起青瘀的胜解。「或亲自见」:或者是你亲自看见这青瘀的相貌了。「或从他闻」:或者从善知识边,听闻这青瘀的相貌。这见、闻,各属于眼识、耳识的作用。

  「或由分别所有死尸」:不管是亲自见也好,从他闻也好,一定是由第六意识再进一步去分别所见、所闻死尸的青瘀的相貌。

  「如是死尸,或男或女、或非男女」:这个尸体,或者是男,或者是女,或者是非男女。「或亲或怨、或是中庸」:或这个人和我有亲属关系,或者是我的怨家,或者也不亲、也不怨的中庸性的。

  「或劣或…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