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先想自己是不淨,一方面比較容易,另一方面,你若觀察別人,可能會聯想到一些事情,反倒障礙修不淨觀。
問:我修不淨觀的經驗是常常覺得有個大腳趾爛在那兒,有時會害怕,想看看腳趾有沒有爛掉,就修不下去了。很多年前,我聽說有人修不淨觀,到後來能夠看自己、看別人都是白骨,但他就說「看盡天下白骨,就屬這一副最風流」,那樣子還有我執在,我們平常要怎麼樣……。
答:修不淨觀、白骨觀是破愛煩惱,不是破我執。但是,修不淨觀成功後,再思惟無我義,也很容易破我執的;如果不進一步思惟無我義,我執還是存在的;二者的目的有點不同。因爲,愛煩惱使令人苦惱,所以先破愛煩惱,愛煩惱破了,心裏面就能平靜一點,目的在此。
問:以前曾學解剖,看到白骨不害怕,也沒有厭離心,覺得那骨頭一塊一塊的,幹幹淨淨,是很好的標本。前面的文,講青瘀、腫脹、蟲啖,那還可以,到後來完全是觀骨鎖,反而覺得是清淨相。
答:對!清淨相,沒有厭離心,可也沒有愛心!若是這樣子,這倒也很正常。如果厭離得太過頭,雖然沒有愛,可能會有其他的反應。所以《俱舍論》上,世親菩薩重視白骨觀,可能包含這個原因。
修白骨觀,能破愛心、厭離心也不過頭,這時內心是平靜的,再修無我觀,就能得阿羅漢了!若是不修白骨觀,只是前面九種不淨,有人厭離心特別強,可能會修不下去,那也有問題。
不過,人與人不一樣,修不淨觀,發動厭離心,破除愛,而也沒有其他不好的反應,那不就很好嘛!修不淨觀時,你一定要修止,不能一直地觀修不淨。修止的時候,多少就有點定的成份,會使令你內心的「厭」,不太過頭。
即使是不修不淨觀,有多少定的人,他心裏也能不動,當然不是完全不動——也可能今天不動、明天不動,後天就動了。但是,還比沒有定的人好一點。所以,若修不淨觀,有不好的反應,要加上奢摩他平衡一下。
〖第叁章 不淨所緣〗
我以下引《瑜伽師地論》第叁十卷,「不淨所緣」的文,這裏邊包括全部的不淨觀,所謂九想觀,白骨觀也在內。人的根性不一樣,有的修白骨觀、修骨鎖觀就能相應,也能破自己的欲心;但是也有人不合適。
〖甲一、征〗
【雲何勤修不淨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毗缽舍那?】
第一句先問。「雲何勤修不淨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尋思就是思惟。精進勇猛地修學不淨觀的人,他怎麼樣思惟六樣事情的差別?
這六樣事情:第一義,第二事,第叁相,第四品,第五時,第六理。修不淨觀的人,依這六種事爲所緣,這樣思惟觀察。「毗缽舍那」就是觀。能緣的智慧,觀察這六種差別的所緣的境。
問怎麼樣觀察這六種事呢?這底下回答。
〖甲二、釋六 乙一、尋思義二 丙一、釋〗
【謂依不淨增上正法,聽聞受持增上力故,由等引地,如理作意,解了其義,知此不淨,實爲不淨,深可厭逆,其性朽穢,惡臭生臭。】
「謂依不淨增上正法」:這是說,佛依據衆生身體的不清淨,所宣說不淨觀的正法。佛說的正法是有強大力量的,所以叫增上。
「聽聞受持增上力故」:我們學習佛法的人,要依據不淨觀的增上正法修行;或者直接聽佛說,或聽師長的講解,然後,天天溫習、閱讀,能夠受持不忘,就有增上的力量。
如果我們願意這樣子用功,或者《大般若經》那段文、或者《俱舍論》、或是《瑜伽師地論》的文——天天地讀一遍、兩遍、叁遍,多讀幾遍都好。受持,也就是不失掉、不忘掉;這應該包括閱讀和聽聞在內。天天這樣受持,會有增上力量,不淨觀就容易成就。這幾句話的意思和《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的一段文有相同的意思。
我們要恭敬佛,不要自作聰明!對佛說的正法,要用恭敬心學習;說「我自己想出個辦法、自己說出一段佛法,然後這樣子學習、修行!」不要這樣做,你自己的智慧不夠,要知道這件事!
「由等引地,如理作意,解了其義」:這是第二個意思。我們初開始,心是散散亂亂的,沒有定力,但是,你若要修學佛法,一定要慢慢地學習,使令心裏面有定。「等引地」是指四禅八定。等,就是內心裏面不惛沈、也不散亂,這就是定。成就這樣的定力,在禅定裏面「如理作意,解了其義」:如佛所說的道理去思惟、觀察,而明了佛說的正法。這又是一個工作,學習定也不是容易。
我間接聽到一個外國人——好像是緬甸比丘或是泰國比丘說:「想得初果比較容易,要得禅定難!」他說了這麼一句話。得初果,就是有未到地定,或者根據《成實論》上說:成就了欲界定,在欲界定裏面修四念住,也可以得初果。他這麼講,我認爲也有一點道理。
現在這一段文的意思,就是散亂心修觀沒有力量,一定要在禅定裏面修。禅定裏面心力大、智慧也大一點。
「知此不淨,實爲不淨」:在等引地,你能如理作意,解了其義時,就能知道這個臭皮囊,真實是不淨的。若我們沒有定的人,信心強的時候——「喔!佛說不淨,就是不淨!」顛倒迷惑時,就想:「是不淨嗎?我看也不錯嘛!」
「深可厭逆」:對不淨的境界,深深的厭惡、排斥它,怎麼能夠生愛著心呢?
「其性朽穢」:身體是必朽之物,一定是要老病死、要壞的,是個臭穢的東西,不是堅固、清淨,是不美妙的。
「惡臭生臭」:惡臭,就是指屎尿這些東西。其他的肉血等變壞所成,由飲食的變化而成的血肉,不像糞便那麼樣臭,但是它能生出臭,所以叫生臭。
【由如是等種種行相,于先所聞依諸不淨所說正法,解了其義。】
「由如是等種種行相」:一切有爲法,都叫做「行」;諸行無常,一切因緣生法都是變動的,所以叫做「行」,就是前面所說這些不淨、朽穢的相貌。「于先所聞依諸不淨所說正法」:這是初開始來到佛法,聽佛所說觀身不淨的增上正法。佛不是憑空說的,是依諸不清淨的色受想行識,所說的正法。「解了其義」:照這樣的正法,解了這個不淨的道理。
〖丙二、結〗
【如是名爲于諸不淨尋思其義。】
這是結束第一段。
〖乙二、尋思事叁 丙一、征〗
【雲何名爲尋思彼事?】
怎麼叫做「尋思彼事」呢?
〖丙二、釋〗
【謂彼如是解了義已,觀不淨物,建立二分,謂內及外。】
「謂彼如是解了義已」:解了不淨的義以後。「觀不淨物,建立二分」:觀察這個生命體的種種不淨物,建立成兩部分。「謂內及外」:就是分內、外這兩部分。
〖丙叁、結〗
【如是名爲尋思彼事。】
到此是六事差別的第二段,尋思彼事。
〖乙叁、尋思相二 丙一、自相二 丁一、征〗
【雲何名爲尋思自相?】
第叁是相。「自相」:就是它自己的相貌;在別的法上沒有,所以也叫做別相。若是通于他法共有的相貌,那叫共相。
〖丁二、釋二 戊一、依內不淨二 己一、釋〗
【謂且于內身中,所有朽穢不淨,發起勝解,了知身中有發毛等,廣說乃至腦膜小便。】
「謂且于內身中,所有朽穢不淨」:自相有內、外兩部分,現在姑且先說在自己的內身中,所有的朽穢、不清淨。「發起勝解」:發動自己努力地學習達到勝解。
認真地觀察、思惟,使令自己對自身不淨的認識,明確而有力量,是真實不虛的,實爲不淨。這句話是總說的,這底下就詳細說。
「了知身中有發毛等,廣說乃至腦膜小便」:明白地知道內身中有發、毛、腑、心、肝、肺、腎等,廣說乃至腦膜小便。一共有叁十六物。就是對這些朽穢不淨,發起勝解。
複于如是身中所有多不淨物,攝爲二界,發起勝解:所謂地界及以水界,始于發毛乃至大便起地勝解,始于淚汗乃至小便起水勝解。
「複于如是身中所有多不淨物,攝爲二界」:在禅定裏面,觀察這個身體有這麼多不淨物,而統攝成地界、水界兩部分。
「發起勝解」:這是指有力量的觀察。若是沒得到禅定,也可以修不淨觀,但那不是勝解;若是得了定,在定裏面觀察,就有力量,所以叫做勝解。
「所謂地界及以水界」:就是分成地界和水界這兩部分。「始于發毛乃至大便,起地勝解」:若屬于地、堅固性的,就起地的勝解。「始于淚汗乃至小便,起水勝解」:若屬于水的範圍,就起水的勝解。
〖己二、結〗
【如是名爲依內不淨尋思自相。】
照這樣思惟、觀察,就是依自己身內尋思不清淨的自相。
〖戊二、依外不淨叁 己一、標〗
【複于其外諸不淨物,由青瘀等種種行相,發起勝解。】
這底下觀察外不淨。怎麼觀察法呢?
「複于其外諸不淨物,由青瘀等種種行相」:就是觀察人死後的屍體,初開始現青瘀,然後還有膿爛等種種的相貌。「發起勝解」:你心裏面要很分明、很堅定地現出這些相貌。這底下一樣一樣說得很詳細。
〖己二、釋二 庚一、別顯行相八 辛一、青瘀勝解〗
【謂先發起青瘀勝解,或親自見、或從他聞、或由分別所有死屍。如是死屍,或男或女、或非男女,或親或怨、或是中庸,或劣或中、或複是勝,或是少年、或是中年、或是老年;取彼相已。】
九種不淨觀,這是第一個,青瘀勝解。
「謂先發起青瘀勝解」:要事先觀察屍體的青瘀相貌,發起青瘀的勝解。「或親自見」:或者是你親自看見這青瘀的相貌了。「或從他聞」:或者從善知識邊,聽聞這青瘀的相貌。這見、聞,各屬于眼識、耳識的作用。
「或由分別所有死屍」:不管是親自見也好,從他聞也好,一定是由第六意識再進一步去分別所見、所聞死屍的青瘀的相貌。
「如是死屍,或男或女、或非男女」:這個屍體,或者是男,或者是女,或者是非男女。「或親或怨、或是中庸」:或這個人和我有親屬關系,或者是我的怨家,或者也不親、也不怨的中庸性的。
「或劣或…
《四念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