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講記▪P16

  ..續本文上一頁了知外不淨相,是名尋思外諸所有不淨自相。】

  這裏是結束尋思自相這一大段文。

  「若能如是如實了知外不淨相」:你若能夠這樣子,同于真實情況地了知外的這些不淨物、不淨相。「是名尋思外諸所有不淨自相」:這就叫做尋思外這些死屍,所有的不淨自相。

  

  〖丙二、共相叁 丁一、征〗

  【雲何尋思不淨共相?】

  「雲何尋思不淨共相」:前面是說自相,這底下說共相。

  

  〖丁二、釋〗

  

  【謂若內身外淨色相,未有變壞;若在外身不淨色相,已有變壞;由在內身不淨色相,平等法性、相似法性,發起勝解;能自了知我淨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

  「謂若內身外淨色相,未有變壞」:自己的身體叫內身。內身的外淨色相怎麼講呢?就是我們身體表面的這一層皮,看上去好像是清淨的,在《瑜伽師地論》中,稱之爲相似的清淨;所以叫做「外淨色相」。因爲我們有氣血的滋潤,生命還存在,沒有像死屍的青瘀膿爛,所以說外淨色相,未有變壞。

  「若在外身不淨色相,已有變壞」:若是外邊,他人死亡的身體的不淨色相,由青瘀乃至骨鎖,形相已經變壞,現出來不淨色相。這樣子,死亡和未死亡時的不淨相,是有點不同的。既然不同,怎麼能算是共相?雲何尋思不淨的共相?

  「由在內身不淨色相,平等法性、相似法性,發起勝解」:我們的身體是內身,它也有不淨色相,終究有一天也要死的。雖然我還沒死、不是死屍,但是與外面那個死屍,有平等法性、有相似的法性,一定也會不淨的,所以發起勝解:在這一方面認識自己身體,也是不淨,和那死屍一樣。

  「能自了知我淨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這句話就是解釋平等法性、相似法性。一定要自己了知,在我表皮上的清淨色相,也是具有與彼死屍相同的不淨法性的。

  

  【若諸有情,成就如是淨色相者,彼淨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譬如在外不淨色相。】

  前面是說自己的身體和死屍具有平等的法性、相似法性;現在是說一切衆生--「若諸有情,成就如是淨色相者,彼淨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也是有同彼死屍的那種法性、那種不淨的相貌。

  「譬如在外不淨色相」:一切衆生生存時的淨色相、我自己身體的淨色相,也決定和外面死屍的不淨色相是一樣的。

  

  〖丁叁、結〗

  【是名尋思不淨共相。】

  這是結束這段文,雲何尋思不淨共相?不能想:「那個死屍怎麼怎麼不淨,但是我現在沒有嘛!」「一切衆生還在那兒行住坐臥,還在活活潑潑的,也很好嘛!」

  你一定要想:「和死屍都是一樣的,都是要不淨的!」這樣子,才能對治自己的欲心。應該這樣想!

  

  〖乙四、尋思品叁 丙一、征〗

  【雲何名爲尋思彼品?】

  這以下是「尋思彼品」,就是在奢摩他裏面,思惟彼不淨觀法的品類。

  「雲何名爲尋思彼品」:這是提出問題,底下先解釋黑品,也即是自己的顛倒錯誤。

  

  〖丙二、釋二 丁一、品類攝二 戊一、黑品〗

  【謂作是思:若我于彼諸淨色相不淨法性,不如實知。】

  「謂作是思」:這位修行人,在奢摩他裏面這樣思惟、觀察。「若我于彼諸淨色相不淨法性,不如實知」:表面上的清淨,叫淨色相;假設我對于彼——這個表面清淨,而其實是汙穢、不清淨法性的相貌裏,不能真實地通達明了。

  

  【于內、于外諸淨色相,發起貪欲,便爲顛倒黑品所攝;是有诤法,有苦有害,有諸災患,有遍燒惱。】

  「于內、于外諸淨色相,發起貪欲」:內就是自己的身體,外就是他人的身體;在這一切表面上的清淨色相,發起了貪欲心。「便爲顛倒黑品所攝」:這就屬于有錯誤、有罪過的一類所攝的了。

  我們通常是這樣理解:有顛倒的分別,都是由外邊境界而生起貪心、瞋心,或者各式各樣的煩惱。但是,因爲對自己的身體,能生顛倒想、愛著心,這也是很重的煩惱,所以此處特別提到「內」。

  「是有诤法」:诤,就是煩惱,包括與貪心同類的瞋心。有貪心一定是有瞋心,也就是愚癡心,而有各式各樣的煩惱,這是有诤法。我若發起貪欲心的話,這就是煩惱的事情。

  「有苦」:這貪瞋癡各式各樣的煩惱現起的時候,就使令自己的身心苦惱。「有害」:同時也會傷害他人,也會逼惱他人。「有諸災患」:有貪瞋癡的煩惱,就會有老病死的災患。「有遍燒惱」:有了老病死,也就有愁歎憂苦種種的苦惱,爲苦所燒、爲苦所惱。

  

  【由是因緣,發起當來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種種擾惱。】

  「由是因緣」:由于我對于內外諸淨色相,發起貪欲,所以就會發起將來的「生老病死」這些苦惱的事情。「愁歎憂苦」:生老病死這些境界出現的時候,內心裏面就有愁苦,因爲感覺到苦惱而會發出哀歎。

  愁歎是總說的;老病死的境界,在內心裏面的感覺就是「愁」,發出來悲傷的語言叫做「歎」。屬于第六意識叫「憂」;在前五識叫「苦」,這樣就把它分類了。

  「種種擾惱」:有各式各樣的擾亂,苦惱自己。

  

  〖戊二、白品〗

  【若我于彼諸淨色相不淨法性,如實隨觀,便無顛倒,白品所攝;】

  「若我于彼諸淨色相不淨法性,如實隨觀」:隨,是隨順真實的情況觀察。假設我能真實地隨順觀察自己、他人的身體表面上的諸淨色相實在是不淨法性。能真實地這樣觀察,愛著心不起「便無顛倒」,不會有錯誤,也就能滅除顛倒迷惑了。

  修不淨觀,初開始先觀察自己的不淨相,等到有多少力量了以後,再觀察他人,就容易一點。若是一開始觀察他人,可能會有困難,觀察不上來。所以在經論上,告訴我們修不淨觀,大都是從自己這方面開始。

  「白品所攝」:白品就是清淨的意思。這時候因爲觀察這不淨法性,使令自己內心清淨,所以是屬于白品這一類。

  

  【是無诤法,無苦無害,廣說乃至由此因緣,能滅當來生老病死,乃至擾惱。】

  「是無诤法」:這樣觀察的結果,自己內心清淨,沒有煩惱。「無苦無害」:沒有煩惱,也就不會爲煩惱所苦,也不會去傷害他人。

  「廣說乃至由此因緣,能滅當來生老病死」:當來生老病死,是將來生命的生老病死。即使是得阿羅漢果,現在的這個身體,也還是有老病死,但等到這期生命結束,就不會再有有漏的生命體,所以是能滅當來生老病死。「乃至擾惱」:當來不生,也就不會有老病死,乃至種種的擾惱也都沒有了。

  

  〖丁二、正斷別二 戊一、于黑品〗

  【若諸黑品,我今于彼不應忍受,應斷應遣;】

  前面這一段分黑品、白品這兩類;這以下就是要調整自己。

  「若諸黑品,我今于彼不應忍受」:若是我起顛倒想,有了黑品的這種事情,我不應該忍受!「應斷應遣」:應該切斷、排遣內心這些雜染的事情。斷和遣,應該是相同的意義。或者「斷」指外緣說,「遣」指內心說;排遣內心的染汙,切斷外面的染汙。或說「斷」是斷貪的現行,「遣」是除遣貪的種子。

  

  〖戊二、于白品〗

  【若諸白品,我今于彼未生應生,生已令住,增長廣大。】

  「若諸白品」:若是切斷了染汙的因緣,令心清淨,就屬于這一類的。「我今于彼未生應生」:若沒有生起清淨的功德,我應該把它發動起來。「生已令住」:無貪、無瞋、無癡這種清淨心發動了,就使令它安住,不退掉。「增長廣大」:而且使令清淨心,愈來愈有力量,愈來愈清淨,能夠具足廣大的清淨莊嚴。

  在人間是有欲的境界,能夠令心清淨,當然不容易;若對比天上的境界,怎麼樣呢?那就需要自己清淨心的力量,再增長廣大,才能勝過天的境界。在《大智度論》提到:天女來試驗大阿羅漢——憍梵波提尊者,他想修不淨觀,不能如意地現前,但是可也沒有染汙心。龍樹菩薩說一個譬喻:就像兩個力士角力,屬不勝不負的境界。所以「我今于彼未生應生,生已令住,增長廣大」,這個清淨心初開始的時候,還很微弱,需要繼續地加強它的力量。

  前面在引《俱舍論》那一段文曾經提過:不淨觀不能斷煩惱的,只能製伏。所以究竟地說,想達到「我今于彼未生應生,生已令住,增長廣大」,一定要包括四種念住才可以,身念住也應該包括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也要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才能使令不淨觀究竟圓滿。《成實論》也特別地強調這一點,非要觀一切法空,使令心無所得,貪欲心才能夠徹底地清除。

  

  〖丙叁、結〗

  

  【如是名爲尋思彼品。】

  這是結束這一段文。

  

  〖乙五、尋思時叁 丙一、征〗

  

  【雲何名爲尋思彼時?】

  這底下是尋思彼不淨的時間。

  

  〖丙二、釋二 丁一、思擇二相〗

  【謂作是思:若內所有諸淨色相,在現在世;若外所有不淨色相,亦現在世。】

  「謂作是思」:這也是在奢摩他裏面思惟、觀察。「若內所有諸淨色相,在現在世」:自己還沒有這些青瘀、膿爛、散壞的不淨色相;現前的是表面相似的清淨,所以是現在世。「若外所有不淨色相,亦現在世」:若外邊死屍的這些不淨色相,也是現在世。

  前面先標出這兩種形相:內所有的「淨」色相、外面有的「不淨」色相,都是在現在世。

  

  【諸過去世曾淨色相,彼于過去雖有淨相,而今現在如是次第種種不淨;諸現在世我之所有似淨色相,此淨色相于現在世雖有淨相,于未來世不當不淨如今現在外不淨色,無有是處。】

  現在又擴大自己的思惟。

  「諸過去世曾淨色相」:現在,死屍的這些不淨色相,在過去,曾經是清淨的色相。「彼于過去雖有淨相」:在過去,這個不淨相,雖然也有相似的清淨。

  「而今現在如是次第種種不淨」:可是,現在種種的不清淨相,是這樣次第地現出來——青瘀、膿爛、爛壞、蟲蛆、禽獸食啖、變成分散。

  「諸現在世我之所有似淨色相」:回過頭來再觀察自己,現在世我所有的相似清淨相。「此淨…

《四念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