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講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色相,于現在世雖有淨相」:我的這個淨色相,現在世雖然是有相似清淨的相貌。

  「于未來世,不當不淨如今現在外不淨色」:現在的生命體,雖然是相似的清淨相,但是將來的時候怎麼樣呢?若將來不會像現在外不淨色的相貌那樣子——「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

  這樣,也就是觀察:雖然我現在這個生命是淨色相,將來也一樣是不淨的。

  

  〖丁二、成就法性〗

  【我此色身,去來今世,曾如是相,當如是相,現如是相,不過如是不淨法性。】

  「我此色身」:我現在的這個色身。「去來今世」:過去、未來、現在世。「曾」:是指過去「如是相」。「當」:指未來「如是相」。「現」:指現在「如是相」。「不過如是不淨法性」:雖然有叁世的不同,總而言之,它不會超過不淨法性。終究有一天,也變壞、臭穢,有種種不淨的行相現出來。

  

  〖丙叁、結〗

  

  【如是名爲尋思彼時。】

  這是結束這一段。在時間上是有不同,但修不淨觀,尋思不淨色相,終究都是不淨的。

  

  〖乙六、尋思理二 丙一、征〗

  【雲何名爲尋思彼理?】

  從六個方面來思惟、觀察不淨。現在是最後一個,尋思彼理。

  

  〖丙二、釋四 丁一、觀待道理二 戊一、釋二 己一、約真俗辨二 庚一、辨相二 辛一、勝義〗

  【謂作是思:若內若外,都無有我、有情可得,或說爲淨,或說不淨。】

  這是第一段,約勝義的觀待道理來觀察。勝,是指佛菩薩,聖人殊勝智慧說的。義,是佛菩薩的智慧所觀察的境界。聖人的心是「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是無住、離一切相、離一切分別的境界。從聖人的智慧境界觀察這件事,所以叫做勝義。

  《阿含經》、《般若經》、《瑜伽師地論》等,都說明能通達無我義是聖人的境界;相反的,執著有我就是凡夫境界。

  「謂作是思」:這個修行人,在奢摩他裏這樣觀察。「若內」:自己的色受想行識,「若外」:外邊一切衆生的色受想行識;「都無有我、有情可得」:都是剎那剎那變易,沒有常恒住的「我」、也沒有「有情」可得,一切衆生乃至一切佛,都是沒有我可得的。我們曾經說過:常恒住、不變易、有主宰性的,叫做「我」。

  說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我們若是不能觀察「無常」,那也不能觀「無我」的。因爲「我」的條件之一就是常,在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一個常恒住的「我」;所以觀察無常,也就是觀察無我。

  「有情」是什麼呢?情就是識,就是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有的「計我論者」執著識是我;說識是常恒住、不變易的,也就是所謂「常住真心」了,常住真心就是我!現在這裏說,都無「有情」可得,就是沒有常恒住、不變易的識可得。剎那生滅、因緣所生的識是有,但是,非因緣生、常住不變的識,是不可得、是沒有的。

  「或說爲淨,或說不淨」:在聖人的境界,觀察色受想行識是畢竟空寂的,沒有淨、不淨可得。譬如有一件事發生了,有說是好、有說是壞的;如果是不可得、根本沒有的,說誰淨、誰不淨呢?所以,沒有我可得、沒有有情可得,也沒有淨、不淨可得。

  

  〖辛二、世俗〗

  【唯有色相,唯有身形,于中假想施設言論,謂之爲淨,或爲不淨。】

  這段是站在世俗谛的立場來觀察。無常敗壞的因緣生法,叫做世俗谛。就是有文句、有名句文所顯示的義,有語言、有語言所顯示的義,而這些都是無常敗壞的境界,從這個立場來說明這件事。

  「唯有色相,唯有身形」:就是眼所見的色相、身形上,只是一個虛妄的形相而已,裏面並沒有真實性。

  「于中假想施設言論」:在這個虛妄的色相、身形上,由假想而施設言論。言論,是由內心的思想發動的。由內心的思想,方便地思惟安立,所以叫做假想施設。

  譬如這個發光明的物,我們名之爲「燈」;這是最初有智慧的人,給它立名字叫做燈,如果最初安立,不叫燈,而是叫「花」,那也是可以的。安立名字是一個假想,若大家公認,都同意這樣稱呼的時候,你就不能說這是花了;所以說燈是假想施設的言論。

  「謂之爲淨,或爲不淨」:現在說,我們這個生命體的色相、身形也是,于中假想施設的語言,謂之爲淨、謂之爲不淨。淨、不淨,都是假想施設的語言、名字而已。這是從世俗谛的立場,這樣子說明。

  

  〖庚二、引證〗

  【又如說言:壽暖及與識,若棄舍身時,離執持而臥,無所思如木。】

  這底下是引佛語作證。

  「又如說言」:又如佛在經上說的。「壽暖及與識」:「壽」可以有兩個解釋:第一,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的生理和心理不分離的力量,叫做壽;如果生理與心理分離,人就死亡了。第二,就是出入息。有出入息就有壽命的存在;如果出入息結束,人就死亡了。我們人的境界就是這樣。

  「暖」:就是身體的火大。由業力的攝持,所以火大、暖氣不失掉;如果人死了,暖就沒有了。「及與識」:在生命體裏面,還有一個剎那剎那的覺知性的東西,就是識。壽暖識這叁樣,從生命體開始到最後,一直都是存在的;缺少一個都不行。

  「若棄舍身時」:若是人壽命盡的時候,就舍掉這個身體了。誰棄舍身呢?就是壽暖識棄舍身體,或識棄舍這個身體。

  「離執持而臥」:就是指身體沒有了識的執持,臥在那裏。在唯識的理論上說,就是沒有阿賴耶識了;阿賴耶識對身體,有執持的力量,能使令它不壞,成爲一個活潑的生命體。因爲,在我們生存的時候,前六識有時也不活動,但是不能說是死亡,就是因爲阿賴耶識還在。所以說「離執持」是指阿賴耶識——就是微細的意識,這細意識若不在的時候,就是死亡了。

  「無所思如木」:這時候,也不打妄想了;身體就變成無情物,像木頭似的。

  「離執持而臥,無所思如木」,這是世俗谛的境界,從世俗的立場觀察人的生命,生存的時候有壽、有暖、有識,若死亡時,壽暖識沒有,就變成無情物了。這是一個偈頌,佛這麼解釋的。

  

  【既死沒已,漸次變壞分位可知,謂青瘀等乃至骨鎖。】

  「既死沒已」:我們這個生命體死亡以後。「漸次變壞分位可知,謂青瘀等乃至骨鎖」:逐漸地變壞,先是青瘀,而後膿爛,乃至最後變成骨鎖,或者一段一段的骨頭分離了,這個分位是可以知道的。

  這是從世俗谛的無常敗壞,來觀察身體是這樣的境界,這也可以證實聖人的境界是對的,凡夫的境界是錯誤、是苦惱的。

  

  〖己二、約因緣辨〗

  【今我此身,先業煩惱之所引發,父母不淨和合所生,糜飯等食之所增長。】

  這以下,約因緣觀待的道理來解釋。

  「今我此身,先業煩惱之所引發」:這個修行人,在奢摩他裏面這樣觀察,由于過去世所造的行爲業力,而招感引發我的這個身體。現在是人,不是叁惡道的果報,所以知道所造的業因,還不是太壞。

  「父母不淨和合所生」:人是胎生;不只是由自己煩惱的業力,也要有父親和母親的不淨和合起來,才有這個生命體。出生以後,「糜飯等食之所增長」:糜就是粥;還要吃粥、吃飯,有這些飲食的滋養,才能使令這個生命體逐漸地增長、成熟。

  

  【此因此緣此由借故,雖暫時有諸淨色相似可了知,而內身中,若內若外,于常常時,種種不淨皆悉充滿。】

  「此因此緣此由借故」:我們這個生命體要由先業煩惱的因緣、要由父母不淨和合所生、糜飯等食的增長的由藉,才能存在。「雖暫時有諸淨色相似可了知」:憑借這些因緣,雖然暫時地出現了,表面上看,這個人也好像很清淨。

  「而內身中,若內若外,于常常時,種種不淨皆悉充滿」:其實,不論自己或他人,于一切時都充滿很多不淨在身體裏面的。

  佛在世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向佛告假,要到人間去遊行;准備走了的時候,來了一個比丘,向佛告狀說:「舍利弗尊者瞧不起我、輕視我!」佛就告訴阿難尊者:「你去請舍利弗尊者來,同時也召集諸多的比丘來集會。」

  佛就這樣問:「剛才黑齒比丘說你輕視他,你是不是輕視他了呢?」舍利弗尊者說:「種種不淨物,充滿于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我觀察我這個身體是一個不淨物,就像一個破裂的袋子,裏面裝了很多不淨的東西,這不淨一直地向外流。」舍利弗尊者這樣子解釋,說:「我自己觀察我自己是這樣子,我怎麼能夠瞧不起別人呢!」

  這裏說「種種不淨皆悉充滿」——如此觀察,也就是尋思彼理。

  

  〖戊二、結〗

  【如是名依世俗、勝義及以因緣觀待道理尋思彼理。】

  這是結束這段文。

  「如是名依世俗、勝義」:前面分兩大段:一個真俗辨;一個因緣辨。真俗辨,就是依世俗、勝義的觀待道理;「及以因緣觀待道理」,來作說明。

  「世俗、勝義」,這是名字,名字有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都是假想施設,所以是施設觀待。而「因緣」是由于先業煩惱,及父母不淨,糜飯等食之所長養,這是生起觀待。

  「觀待」這句話,就是觀察這一切有爲法的生起,要待因緣和合才能出現。這樣說,一切法都是因緣生、無我可得、沒有真實性的。這樣來尋思彼不淨的道理。

  

  〖丁二、作用道理二 戊一、釋〗

  【複作是思:于此不淨,若能如是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欲貪。如是欲貪,定應當斷。】

  這底下說作用道理。

  「複作是思」:這位修行人在禅定裏面還這樣思惟。「于此不淨」:對于生命體的不清淨,要能這樣子「善修、善習、善多修習」。

  「善」者,能也;初開始的觀察叫「修」。從佛所說修行的內容上看,就是內心要有奢摩他、也要有毗缽舍那,在止裏面修毗缽舍那,毗缽舍那之後又修止;止而後觀、觀而後止,能這樣子修不淨觀,就叫做「善修」。一次又一次、不斷地這樣修,就叫做「善習」。

  「善多修習」:你能夠多多地,或者是一天、…

《四念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