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講記▪P18

  ..續本文上一頁兩天,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長時期地這麼樣修習。

  「能斷欲貪」:就能把自己無始劫來,所熏習欲貪的這種煩惱除滅了。當然,人與人是不一樣的,有人修七天的不淨觀,欲貪就斷了;有人可能結夏安居叁個月把欲貪斷了;有人可能叁年還沒斷!但是,從原則上說,只要能如是善修、善習、善多修習,就能把這難斷的欲貪斷除。

  若這個人前一生在色界天,死後來到欲界人間,還是會有欲。因爲他修禅定成功能生到色界天,但在色界天只是把欲降伏,種子沒有斷,所以若再回到欲界來,欲的種子還會動。或者無色界天的壽命有多少大劫,在那麼長時期用定力降伏欲,再回到欲界,還有定的氣氛。雖然有欲,欲沒有力量。如果這個人遇見佛法,修行四念住,他很快就能把欲消滅,修定也容易成就。

  如果前一生是從叁惡道、或欲界天來的,這個人的欲心就重、不容易調伏。所以,人的背景不一樣、來曆不一樣,煩惱的相貌也就不一樣。但是,總而言之,「若能如是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欲貪」,是能夠把欲心、貪心斷滅的。

  「欲貪」這兩個字放在一起,或者指欲界的貪心;或者解釋成輕重的不同:欲輕一些、貪重一些。

  「如是欲貪,定應當斷」:這樣染汙的欲貪心,用不淨觀、四念住,決定是能斷的。從原則上說,只要是因緣生法,就可以改變;若非因緣生法,就不能改變。是因緣生法,因緣一變,所生法不能不變,因爲它不能自主。所以,從佛法的理論上看,凡夫決定可以成爲聖人的;人人可以成佛,在理論上是可以建立的。

  

  〖戊二、結〗

  【如是名依作用道理尋思彼理。】

  這一段文的大意,是依作用的道理說,修不淨觀會有這樣的作用。用這樣的道理尋思彼不淨觀;也由這個作用道理,加強自己的信心——「我一定成功!」

  這底下是第叁段,證成道理,用叁種量,來證明成就的道理。一至教量、二現證量、叁比度量。

  

  〖丁叁、證成道理二 戊一、釋叁 己一、至教量〗

  【複作是思:如世尊說,若于不淨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欲貪,是至教量。】

  「複作是思」:這個修行人,在禅定裏面這樣思惟——「如世尊說」:像佛所說「若于不淨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欲貪」。這句話「是至教量」:是至極的、最高的佛、大聖人,所教導的,也叫聖言量。量,就是可信賴、是標准的意思,能以此爲准。或者是正確的意思,佛說的是對的,由佛的法語來證明這件事。

  

  〖己二、現證量〗

  【我亦于內,自能現見于諸不淨,如如作意思惟、修習,如是如是,令欲貪纏未生不生,生已除遣,是現證量。】

  這底下是現證量。

  佛這樣開導我,而我自己又怎麼樣呢?「我亦于內,自能現見于諸不淨」:我現在就能在自己的生命體上,看見很多的不淨。「如如作意思惟、修習」:如是如是地作意,也就如諸不淨的相貌,這樣子去思惟、修習。

  「作意」也是思惟;但是在這裏面,還有發動的意思,發動自己的心去這樣思惟、修習。因爲我們凡夫無始劫來的貪愛心太強了,要去觀察不淨是很難的,所以要有作意——自己要主動地發起思惟、修習。

  「如是如是,令欲貪纏未生不生」:纏繞你不能從煩惱裏出來,叫纏。現在用不淨觀的方法,使令煩惱不現起,就解脫了。煩惱現起叫「生」,不現起叫「未生」。若不修不淨觀,只是暫時的未生,若有因緣,又生了,所以叫未生生;若是修不淨觀成功,未生就是永久的不生了。

  「生已除遣」:失掉正念的時候,欲貪纏還會生,這時候立刻用不淨觀把它排遣出去。「是現證量」:是指自己努力用功,現前成就的一種智慧。

  人有貪欲心,就有很多很多麻煩的事情。如果沒有欲,就會輕松得多,減少很多事情,所以沒有欲是對的!

  

  〖己叁、比度量〗

  【比度量法,亦有可得。謂作是思:雲何今者作意思惟能對治法,可于能治所緣境界煩惱當生。】

  「比度量」就是根據已知的事,來推論不知道的事,叫做比量。譬如:見煙就知道有火;看牆的外邊露出個角來,就知道有牛。「亦有可得」:現在我們修不淨觀,從比量上也可以得到一些消息。怎麼知道呢?

  「謂作是思」:這個人修行的時候,內心這樣觀察。「雲何今者作意思惟能對治法」:這是自己問自己。我現在作意思惟,修不淨觀這個能對治法,是怎麼樣情形呢?對治,就是能破除障礙聖道的欲貪煩惱。誰能夠破欲貪呢?不淨觀!

  「可于能治所緣境界煩惱當生」:原先是自己問自己,現在回答。不淨觀是能對治自己在所緣境上當生的煩惱。因爲,不淨觀一現前,煩惱就不起了。常常這樣思惟:「我能這樣做、我能成功!」這就叫做比度量。現在修能對治法,當生的煩惱不生了,也就是「令彼貪纏未生不生」!

  

  〖戊二、結〗

  【如是名依證成道理尋思彼理。】

  這一段是結束證成道理。就是用至教量、現證量、比度量,這叁量來尋思修不淨觀可以成功的道理。

  

  〖丁四、法爾道理叁 戊一、標〗

  【複作是思:如是之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

  這是第四法爾道理。

  「法爾道理」怎麼講呢?「法」是一切法,「爾」就是那樣子;法爾,也有自然的意思。

  「複作是思」:這個修行人,心裏面這樣思惟——「如是之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就是指我修不淨觀能破除貪欲心這件事,在法性上是成立的;而法性是難思、是不可思議的、不可以變動的。

  這一段文是把法爾的道理標出來,底下解釋。

  

  〖戊二、釋〗

  【謂修不淨能與欲貪作斷對治,不應思議,不應分別,唯應信解。】

  「謂修不淨能與欲貪作斷對治」:發心修行的人,若肯修不淨觀,就能把欲貪心斷除。而這件事,你就這樣子做就好了,「不應思議」:這是不可思議的,不要再去思惟——怎麼就能斷除欲貪心呢?「不應分別」:你不要再去追究——爲什麼修不淨觀能對治貪這個貪欲呢?

  「唯應信解」:就這樣子相信、認識就好了。法性是成立的,是難思惟的、是安住不動的,這不須要再去思惟了。

  

  〖戊叁、結〗

  【如是名依法爾道理尋思彼理。】

  這是從自然是這樣子,來說修不淨觀是能斷欲貪的。

  

  〖甲叁、結〗

  【是名勤修不淨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毗缽舍那。】

  以上所述是勤修不淨觀的人,在奢摩他裏面,從這六個方面:義、事、相、品、時、理,觀察思惟,修毗缽舍那觀。

  

  〖不淨所緣-問答〗

  

  問:不淨觀修成功的人,是不是很多?師父剛剛說,有一位泰國或緬甸的比丘說,得初果比得初禅容易;初果都難得,現在修定是不是更難了?

  答:這位南傳的比丘是說得初果容易,得初禅難,他是這樣意思。我也同意多少--得初禅一定是要離欲,得初果的人沒完全離欲,還要修不淨觀的。但,有欲而不重,就不障道;常常修無我觀、再修一點不淨觀、再修無我觀,是能得初果!若是要得初禅,就一定得離欲,欲界定、未到地定都還是有欲的;所以,我多少同意這個說法,離欲比較難,得初果比較容易。

  但是,我推測:若前一生對于無我的般若智慧善根栽培的強,得初果就容易一點;如果栽培的不夠,得初果也是難。又,有的人前生修過禅定,雖然沒成功,欲心不強,但今生要修定就容易。所以應該說,各有各的善根。

  

  問:有人修不淨觀後,即使是在夏天,身體還是怕冷,這是那一個地方修偏差了?

  答:夏天修不淨觀的時候,身體怕冷?

  問:對!

  答:如果用止、觀的兩種方法修不淨觀,對身體沒有什麼不好。而且,若常常修不淨觀,和別人的來往應該會減少,心情上也應該無煩無惱,這樣子對身體的健康,也還有幫助。

  說一件我的苦惱事情。一九四九年,我從上海坐船到廣州,初開始沒事兒,過一個時候,站起來就要嘔吐,一定要坐下或者躺下。後來,旁邊有人下象棋,我也多少會下,就去看,這時候不嘔吐、也不暈船。

  這是說心若專一,身體力量會強一點;心裏面散亂,身體的堪能性就小。看人下棋,心一注意的時候,就不暈船,就是身體的堪能強了一點。

  我的解釋是這樣:心若專一的時候,力量就強。你常常修止觀、修不淨觀,修止又修觀,修觀又修止;常常這樣修,身體應該好一點,不應該怕冷。若有這件事,是其他的原因。

  

  問:修四念住的不淨觀、白骨觀,對初學者而言,打坐的方式是否較好?

  答:是的。

  

  問:如果初學者打坐基礎不好,每次一坐腳很快會痛、會麻,像這種情形是氣血不順、姿勢不對的關系?

  答:初學靜坐的人,或者是腿子痛、腰痛、腳痛、各部分痛,這就是要忍耐,要常常地靜坐。這可以分兩種情形:一種是靜坐時盤腿;一種是平常讀書的時候,也盤腿,腿子慢慢就進步了。

  另外,要多經行;快一點走,使令身體裏面的氣血,不瘀結,疏通以後再靜坐;你光是坐而不經行,容易有病。明白點說,就是用經行來幫助靜坐,常常這樣訓練自己,就進步了。我和你一樣,最初靜坐也是腿子疼。我現在也要常常雙跏趺,幾天沒有雙跏趺,就感覺到有點退,身體就是要常常地訓練才可以。

  當然,靜坐的姿勢不對,會使令身體有問題;即使是對了,初開始也一樣會腿子痛。一開始就雙跏趺坐,也不痛,這樣人是很少的。

  

  問:這跟奢摩他和勝解力有關系嗎?

  答:有關系!如果奢摩他和毗缽舍那修得相應,你的忍力強了,這腿逐漸逐漸就不痛了;就是痛,也不大妨礙。若是奢摩他、毗缽舍那修得不相應,痛了一點,就不容易忍受,那麼進步得也就會慢。

  

  問:不淨觀所對治的欲,是不是比較偏重男女欲?或是所有的欲都包括在裏面?

  答:這裏是偏重于男女的欲!其他的欲,較容易對治。男女的欲,是難一點。

  

  問:

《四念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