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色相,于现在世虽有净相」:我的这个净色相,现在世虽然是有相似清净的相貌。
「于未来世,不当不净如今现在外不净色」:现在的生命体,虽然是相似的清净相,但是将来的时候怎么样呢?若将来不会像现在外不净色的相貌那样子——「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
这样,也就是观察:虽然我现在这个生命是净色相,将来也一样是不净的。
〖丁二、成就法性〗
【我此色身,去来今世,曾如是相,当如是相,现如是相,不过如是不净法性。】
「我此色身」:我现在的这个色身。「去来今世」:过去、未来、现在世。「曾」:是指过去「如是相」。「当」:指未来「如是相」。「现」:指现在「如是相」。「不过如是不净法性」:虽然有三世的不同,总而言之,它不会超过不净法性。终究有一天,也变坏、臭秽,有种种不净的行相现出来。
〖丙三、结〗
【如是名为寻思彼时。】
这是结束这一段。在时间上是有不同,但修不净观,寻思不净色相,终究都是不净的。
〖乙六、寻思理二 丙一、征〗
【云何名为寻思彼理?】
从六个方面来思惟、观察不净。现在是最后一个,寻思彼理。
〖丙二、释四 丁一、观待道理二 戊一、释二 己一、约真俗辨二 庚一、辨相二 辛一、胜义〗
【谓作是思:若内若外,都无有我、有情可得,或说为净,或说不净。】
这是第一段,约胜义的观待道理来观察。胜,是指佛菩萨,圣人殊胜智慧说的。义,是佛菩萨的智慧所观察的境界。圣人的心是「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是无住、离一切相、离一切分别的境界。从圣人的智慧境界观察这件事,所以叫做胜义。
《阿含经》、《般若经》、《瑜伽师地论》等,都说明能通达无我义是圣人的境界;相反的,执着有我就是凡夫境界。
「谓作是思」:这个修行人,在奢摩他里这样观察。「若内」:自己的色受想行识,「若外」:外边一切众生的色受想行识;「都无有我、有情可得」:都是剎那剎那变易,没有常恒住的「我」、也没有「有情」可得,一切众生乃至一切佛,都是没有我可得的。我们曾经说过:常恒住、不变易、有主宰性的,叫做「我」。
说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们若是不能观察「无常」,那也不能观「无我」的。因为「我」的条件之一就是常,在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一个常恒住的「我」;所以观察无常,也就是观察无我。
「有情」是什么呢?情就是识,就是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有的「计我论者」执着识是我;说识是常恒住、不变易的,也就是所谓「常住真心」了,常住真心就是我!现在这里说,都无「有情」可得,就是没有常恒住、不变易的识可得。剎那生灭、因缘所生的识是有,但是,非因缘生、常住不变的识,是不可得、是没有的。
「或说为净,或说不净」:在圣人的境界,观察色受想行识是毕竟空寂的,没有净、不净可得。譬如有一件事发生了,有说是好、有说是坏的;如果是不可得、根本没有的,说谁净、谁不净呢?所以,没有我可得、没有有情可得,也没有净、不净可得。
〖辛二、世俗〗
【唯有色相,唯有身形,于中假想施设言论,谓之为净,或为不净。】
这段是站在世俗谛的立场来观察。无常败坏的因缘生法,叫做世俗谛。就是有文句、有名句文所显示的义,有语言、有语言所显示的义,而这些都是无常败坏的境界,从这个立场来说明这件事。
「唯有色相,唯有身形」:就是眼所见的色相、身形上,只是一个虚妄的形相而已,里面并没有真实性。
「于中假想施设言论」:在这个虚妄的色相、身形上,由假想而施设言论。言论,是由内心的思想发动的。由内心的思想,方便地思惟安立,所以叫做假想施设。
譬如这个发光明的物,我们名之为「灯」;这是最初有智慧的人,给它立名字叫做灯,如果最初安立,不叫灯,而是叫「花」,那也是可以的。安立名字是一个假想,若大家公认,都同意这样称呼的时候,你就不能说这是花了;所以说灯是假想施设的言论。
「谓之为净,或为不净」:现在说,我们这个生命体的色相、身形也是,于中假想施设的语言,谓之为净、谓之为不净。净、不净,都是假想施设的语言、名字而已。这是从世俗谛的立场,这样子说明。
〖庚二、引证〗
【又如说言:寿暖及与识,若弃舍身时,离执持而卧,无所思如木。】
这底下是引佛语作证。
「又如说言」:又如佛在经上说的。「寿暖及与识」:「寿」可以有两个解释:第一,就是我们这个生命体的生理和心理不分离的力量,叫做寿;如果生理与心理分离,人就死亡了。第二,就是出入息。有出入息就有寿命的存在;如果出入息结束,人就死亡了。我们人的境界就是这样。
「暖」:就是身体的火大。由业力的摄持,所以火大、暖气不失掉;如果人死了,暖就没有了。「及与识」:在生命体里面,还有一个剎那剎那的觉知性的东西,就是识。寿暖识这三样,从生命体开始到最后,一直都是存在的;缺少一个都不行。
「若弃舍身时」:若是人寿命尽的时候,就舍掉这个身体了。谁弃舍身呢?就是寿暖识弃舍身体,或识弃舍这个身体。
「离执持而卧」:就是指身体没有了识的执持,卧在那里。在唯识的理论上说,就是没有阿赖耶识了;阿赖耶识对身体,有执持的力量,能使令它不坏,成为一个活泼的生命体。因为,在我们生存的时候,前六识有时也不活动,但是不能说是死亡,就是因为阿赖耶识还在。所以说「离执持」是指阿赖耶识——就是微细的意识,这细意识若不在的时候,就是死亡了。
「无所思如木」:这时候,也不打妄想了;身体就变成无情物,像木头似的。
「离执持而卧,无所思如木」,这是世俗谛的境界,从世俗的立场观察人的生命,生存的时候有寿、有暖、有识,若死亡时,寿暖识没有,就变成无情物了。这是一个偈颂,佛这么解释的。
【既死没已,渐次变坏分位可知,谓青瘀等乃至骨锁。】
「既死没已」:我们这个生命体死亡以后。「渐次变坏分位可知,谓青瘀等乃至骨锁」:逐渐地变坏,先是青瘀,而后脓烂,乃至最后变成骨锁,或者一段一段的骨头分离了,这个分位是可以知道的。
这是从世俗谛的无常败坏,来观察身体是这样的境界,这也可以证实圣人的境界是对的,凡夫的境界是错误、是苦恼的。
〖己二、约因缘辨〗
【今我此身,先业烦恼之所引发,父母不净和合所生,糜饭等食之所增长。】
这以下,约因缘观待的道理来解释。
「今我此身,先业烦恼之所引发」:这个修行人,在奢摩他里面这样观察,由于过去世所造的行为业力,而招感引发我的这个身体。现在是人,不是三恶道的果报,所以知道所造的业因,还不是太坏。
「父母不净和合所生」:人是胎生;不只是由自己烦恼的业力,也要有父亲和母亲的不净和合起来,才有这个生命体。出生以后,「糜饭等食之所增长」:糜就是粥;还要吃粥、吃饭,有这些饮食的滋养,才能使令这个生命体逐渐地增长、成熟。
【此因此缘此由借故,虽暂时有诸净色相似可了知,而内身中,若内若外,于常常时,种种不净皆悉充满。】
「此因此缘此由借故」:我们这个生命体要由先业烦恼的因缘、要由父母不净和合所生、糜饭等食的增长的由藉,才能存在。「虽暂时有诸净色相似可了知」:凭借这些因缘,虽然暂时地出现了,表面上看,这个人也好像很清净。
「而内身中,若内若外,于常常时,种种不净皆悉充满」:其实,不论自己或他人,于一切时都充满很多不净在身体里面的。
佛在世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向佛告假,要到人间去游行;准备走了的时候,来了一个比丘,向佛告状说:「舍利弗尊者瞧不起我、轻视我!」佛就告诉阿难尊者:「你去请舍利弗尊者来,同时也召集诸多的比丘来集会。」
佛就这样问:「刚才黑齿比丘说你轻视他,你是不是轻视他了呢?」舍利弗尊者说:「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我观察我这个身体是一个不净物,就像一个破裂的袋子,里面装了很多不净的东西,这不净一直地向外流。」舍利弗尊者这样子解释,说:「我自己观察我自己是这样子,我怎么能够瞧不起别人呢!」
这里说「种种不净皆悉充满」——如此观察,也就是寻思彼理。
〖戊二、结〗
【如是名依世俗、胜义及以因缘观待道理寻思彼理。】
这是结束这段文。
「如是名依世俗、胜义」:前面分两大段:一个真俗辨;一个因缘辨。真俗辨,就是依世俗、胜义的观待道理;「及以因缘观待道理」,来作说明。
「世俗、胜义」,这是名字,名字有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都是假想施设,所以是施设观待。而「因缘」是由于先业烦恼,及父母不净,糜饭等食之所长养,这是生起观待。
「观待」这句话,就是观察这一切有为法的生起,要待因缘和合才能出现。这样说,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无我可得、没有真实性的。这样来寻思彼不净的道理。
〖丁二、作用道理二 戊一、释〗
【复作是思:于此不净,若能如是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欲贪。如是欲贪,定应当断。】
这底下说作用道理。
「复作是思」:这位修行人在禅定里面还这样思惟。「于此不净」:对于生命体的不清净,要能这样子「善修、善习、善多修习」。
「善」者,能也;初开始的观察叫「修」。从佛所说修行的内容上看,就是内心要有奢摩他、也要有毗钵舍那,在止里面修毗钵舍那,毗钵舍那之后又修止;止而后观、观而后止,能这样子修不净观,就叫做「善修」。一次又一次、不断地这样修,就叫做「善习」。
「善多修习」:你能够多多地,或者是一天、…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