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讲记▪P18

  ..续本文上一页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长时期地这么样修习。

  「能断欲贪」:就能把自己无始劫来,所熏习欲贪的这种烦恼除灭了。当然,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有人修七天的不净观,欲贪就断了;有人可能结夏安居三个月把欲贪断了;有人可能三年还没断!但是,从原则上说,只要能如是善修、善习、善多修习,就能把这难断的欲贪断除。

  若这个人前一生在色界天,死后来到欲界人间,还是会有欲。因为他修禅定成功能生到色界天,但在色界天只是把欲降伏,种子没有断,所以若再回到欲界来,欲的种子还会动。或者无色界天的寿命有多少大劫,在那么长时期用定力降伏欲,再回到欲界,还有定的气氛。虽然有欲,欲没有力量。如果这个人遇见佛法,修行四念住,他很快就能把欲消灭,修定也容易成就。

  如果前一生是从三恶道、或欲界天来的,这个人的欲心就重、不容易调伏。所以,人的背景不一样、来历不一样,烦恼的相貌也就不一样。但是,总而言之,「若能如是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欲贪」,是能够把欲心、贪心断灭的。

  「欲贪」这两个字放在一起,或者指欲界的贪心;或者解释成轻重的不同:欲轻一些、贪重一些。

  「如是欲贪,定应当断」:这样染污的欲贪心,用不净观、四念住,决定是能断的。从原则上说,只要是因缘生法,就可以改变;若非因缘生法,就不能改变。是因缘生法,因缘一变,所生法不能不变,因为它不能自主。所以,从佛法的理论上看,凡夫决定可以成为圣人的;人人可以成佛,在理论上是可以建立的。

  

  〖戊二、结〗

  【如是名依作用道理寻思彼理。】

  这一段文的大意,是依作用的道理说,修不净观会有这样的作用。用这样的道理寻思彼不净观;也由这个作用道理,加强自己的信心——「我一定成功!」

  这底下是第三段,证成道理,用三种量,来证明成就的道理。一至教量、二现证量、三比度量。

  

  〖丁三、证成道理二 戊一、释三 己一、至教量〗

  【复作是思:如世尊说,若于不净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欲贪,是至教量。】

  「复作是思」:这个修行人,在禅定里面这样思惟——「如世尊说」:像佛所说「若于不净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欲贪」。这句话「是至教量」:是至极的、最高的佛、大圣人,所教导的,也叫圣言量。量,就是可信赖、是标准的意思,能以此为准。或者是正确的意思,佛说的是对的,由佛的法语来证明这件事。

  

  〖己二、现证量〗

  【我亦于内,自能现见于诸不净,如如作意思惟、修习,如是如是,令欲贪缠未生不生,生已除遣,是现证量。】

  这底下是现证量。

  佛这样开导我,而我自己又怎么样呢?「我亦于内,自能现见于诸不净」:我现在就能在自己的生命体上,看见很多的不净。「如如作意思惟、修习」:如是如是地作意,也就如诸不净的相貌,这样子去思惟、修习。

  「作意」也是思惟;但是在这里面,还有发动的意思,发动自己的心去这样思惟、修习。因为我们凡夫无始劫来的贪爱心太强了,要去观察不净是很难的,所以要有作意——自己要主动地发起思惟、修习。

  「如是如是,令欲贪缠未生不生」:缠绕你不能从烦恼里出来,叫缠。现在用不净观的方法,使令烦恼不现起,就解脱了。烦恼现起叫「生」,不现起叫「未生」。若不修不净观,只是暂时的未生,若有因缘,又生了,所以叫未生生;若是修不净观成功,未生就是永久的不生了。

  「生已除遣」:失掉正念的时候,欲贪缠还会生,这时候立刻用不净观把它排遣出去。「是现证量」:是指自己努力用功,现前成就的一种智慧。

  人有贪欲心,就有很多很多麻烦的事情。如果没有欲,就会轻松得多,减少很多事情,所以没有欲是对的!

  

  〖己三、比度量〗

  【比度量法,亦有可得。谓作是思:云何今者作意思惟能对治法,可于能治所缘境界烦恼当生。】

  「比度量」就是根据已知的事,来推论不知道的事,叫做比量。譬如:见烟就知道有火;看墙的外边露出个角来,就知道有牛。「亦有可得」:现在我们修不净观,从比量上也可以得到一些消息。怎么知道呢?

  「谓作是思」:这个人修行的时候,内心这样观察。「云何今者作意思惟能对治法」:这是自己问自己。我现在作意思惟,修不净观这个能对治法,是怎么样情形呢?对治,就是能破除障碍圣道的欲贪烦恼。谁能够破欲贪呢?不净观!

  「可于能治所缘境界烦恼当生」:原先是自己问自己,现在回答。不净观是能对治自己在所缘境上当生的烦恼。因为,不净观一现前,烦恼就不起了。常常这样思惟:「我能这样做、我能成功!」这就叫做比度量。现在修能对治法,当生的烦恼不生了,也就是「令彼贪缠未生不生」!

  

  〖戊二、结〗

  【如是名依证成道理寻思彼理。】

  这一段是结束证成道理。就是用至教量、现证量、比度量,这三量来寻思修不净观可以成功的道理。

  

  〖丁四、法尔道理三 戊一、标〗

  【复作是思:如是之法,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

  这是第四法尔道理。

  「法尔道理」怎么讲呢?「法」是一切法,「尔」就是那样子;法尔,也有自然的意思。

  「复作是思」:这个修行人,心里面这样思惟——「如是之法,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就是指我修不净观能破除贪欲心这件事,在法性上是成立的;而法性是难思、是不可思议的、不可以变动的。

  这一段文是把法尔的道理标出来,底下解释。

  

  〖戊二、释〗

  【谓修不净能与欲贪作断对治,不应思议,不应分别,唯应信解。】

  「谓修不净能与欲贪作断对治」:发心修行的人,若肯修不净观,就能把欲贪心断除。而这件事,你就这样子做就好了,「不应思议」:这是不可思议的,不要再去思惟——怎么就能断除欲贪心呢?「不应分别」:你不要再去追究——为什么修不净观能对治贪这个贪欲呢?

  「唯应信解」:就这样子相信、认识就好了。法性是成立的,是难思惟的、是安住不动的,这不须要再去思惟了。

  

  〖戊三、结〗

  【如是名依法尔道理寻思彼理。】

  这是从自然是这样子,来说修不净观是能断欲贪的。

  

  〖甲三、结〗

  【是名勤修不净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以上所述是勤修不净观的人,在奢摩他里面,从这六个方面:义、事、相、品、时、理,观察思惟,修毗钵舍那观。

  

  〖不净所缘-问答〗

  

  问:不净观修成功的人,是不是很多?师父刚刚说,有一位泰国或缅甸的比丘说,得初果比得初禅容易;初果都难得,现在修定是不是更难了?

  答:这位南传的比丘是说得初果容易,得初禅难,他是这样意思。我也同意多少--得初禅一定是要离欲,得初果的人没完全离欲,还要修不净观的。但,有欲而不重,就不障道;常常修无我观、再修一点不净观、再修无我观,是能得初果!若是要得初禅,就一定得离欲,欲界定、未到地定都还是有欲的;所以,我多少同意这个说法,离欲比较难,得初果比较容易。

  但是,我推测:若前一生对于无我的般若智慧善根栽培的强,得初果就容易一点;如果栽培的不够,得初果也是难。又,有的人前生修过禅定,虽然没成功,欲心不强,但今生要修定就容易。所以应该说,各有各的善根。

  

  问:有人修不净观后,即使是在夏天,身体还是怕冷,这是那一个地方修偏差了?

  答:夏天修不净观的时候,身体怕冷?

  问:对!

  答:如果用止、观的两种方法修不净观,对身体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若常常修不净观,和别人的来往应该会减少,心情上也应该无烦无恼,这样子对身体的健康,也还有帮助。

  说一件我的苦恼事情。一九四九年,我从上海坐船到广州,初开始没事儿,过一个时候,站起来就要呕吐,一定要坐下或者躺下。后来,旁边有人下象棋,我也多少会下,就去看,这时候不呕吐、也不晕船。

  这是说心若专一,身体力量会强一点;心里面散乱,身体的堪能性就小。看人下棋,心一注意的时候,就不晕船,就是身体的堪能强了一点。

  我的解释是这样:心若专一的时候,力量就强。你常常修止观、修不净观,修止又修观,修观又修止;常常这样修,身体应该好一点,不应该怕冷。若有这件事,是其他的原因。

  

  问:修四念住的不净观、白骨观,对初学者而言,打坐的方式是否较好?

  答:是的。

  

  问:如果初学者打坐基础不好,每次一坐脚很快会痛、会麻,像这种情形是气血不顺、姿势不对的关系?

  答:初学静坐的人,或者是腿子痛、腰痛、脚痛、各部分痛,这就是要忍耐,要常常地静坐。这可以分两种情形:一种是静坐时盘腿;一种是平常读书的时候,也盘腿,腿子慢慢就进步了。

  另外,要多经行;快一点走,使令身体里面的气血,不瘀结,疏通以后再静坐;你光是坐而不经行,容易有病。明白点说,就是用经行来帮助静坐,常常这样训练自己,就进步了。我和你一样,最初静坐也是腿子疼。我现在也要常常双跏趺,几天没有双跏趺,就感觉到有点退,身体就是要常常地训练才可以。

  当然,静坐的姿势不对,会使令身体有问题;即使是对了,初开始也一样会腿子痛。一开始就双跏趺坐,也不痛,这样人是很少的。

  

  问:这跟奢摩他和胜解力有关系吗?

  答:有关系!如果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修得相应,你的忍力强了,这腿逐渐逐渐就不痛了;就是痛,也不大妨碍。若是奢摩他、毗钵舍那修得不相应,痛了一点,就不容易忍受,那么进步得也就会慢。

  

  问:不净观所对治的欲,是不是比较偏重男女欲?或是所有的欲都包括在里面?

  答:这里是偏重于男女的欲!其他的欲,较容易对治。男女的欲,是难一点。

  

  问: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