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讲记▪P19

  ..续本文上一页天人是怎么对治欲?能以不净观对治?

  答:从次第来说,也还是用不净观对治;在人间用功修不净观,把欲对治了,没有障道的因缘,得无生法忍,圣道现前以后,渐渐地消除内心所有的欲种子;因为心里没有欲,到天上就能战胜天人的欲,心不动。

  若是在人间只得初果或二果的人,死后,生到欲界天,可能精进、也可能不精进;在天上修行,多数差一点,所以,成道大都是在人间。若是人间有佛出世,没得圣道的佛教徒生到天上了,还会回到人间听佛说法,而得圣道。若没有佛出世,生到天上,用功修行的也可能有,但没得圣道的人,是更不容易了!虽然说天上有弥勒菩萨,不过,我看只要是凡夫都有相同的情形——经上说「富贵学道难」,天的境界,也可以用富贵这句话形容,所以,他也可能亲近弥勒菩萨,也可能不亲近的。

  

  问:不净观可以对治贪欲,在修的过程,一再的厌离,固然除去了贪欲;但在佛陀制不杀生戒的背景,是比丘修不净观而导致自杀,修不净观是不是会把善法欲也去掉?又,它会造成自杀的后果,这怎么办?

  答:善法欲是不应该去掉的,应该加强才对!不净观,是佛在五停心开示的法门。五停心是初开始用功的人,用来对治偏重的烦恼的。假设欲烦恼重就用不净观调;瞋心重就修慈愍观;佛是这样安排。

  在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也的确说到这件事。有比丘修不净观,对这臭秽的身体厌离心特别强,要弃舍身,所以就自杀了。以前我在戒律上面看到时:「哎呀!修不净观会有这么严重的变化!」心情上也感觉到不舒服,而引起其他的分别心。后来看见《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上解释,原来是因为这六十个比丘,他们有特别的因果关系,这时罪业出现,所以自杀了,如果没有因果关系,不会有这件事。所以,因为修不净观,而善法欲消失,这是不对的!

  用功修行的人,在修行前,应该先学习佛法,得到佛法的正义,最低限度要明白修不净观是怎么回事,它是在什么位置上——用不净观使令心平静,平静了修无我观时没有障碍,用意是这样子!《俱舍论》上也提到,修不净观不能断烦恼,只能制伏,但修行人不应该停留在此,应该继续修无常观、无我观。

  修不净观,制伏欲心之后,还有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不应该只修不净观。并且,修不净观中的骨锁观时,那个厌离心,不至于像九想观那样强,也不至于引起自杀的事情。修白骨观是顺于无我观、顺于得圣道、也能随顺涅槃!

  

  问:修不净观,是要缘立的、还是盘坐的骨锁相?

  答:你愿意观立的、观盘腿坐的骨锁,这两种所缘境都可以。但我感觉,初开始,还是立的好,因为分明一点。

  

  〖第四章 四念住〗

  

  前面三大段:第一段是引《大般若经》第六分的〈念住品〉,总说四念住的大意。第二段是引《俱舍论》的一段文,修身念住的骨锁观、白骨观。第三段就是《瑜伽师地论》修九种不净观,里面也包括骨锁观、白骨观在内。

  我这句话又来了!我们出家人,应该修不净观、要依据文来修不净观。初开始修行的时候,一定要依据圣言量,不要自己另外想出什么方法,要循规蹈矩的,一定按照佛说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定要这样子!

  其中有一件事要注意:你自己要能作主,而且是依据圣言量作主!修不净观,一定要把「不净」显现在心里。如果修青瘀想时,忽然现出莲花,一定把它排遣,继续地现青瘀相!若现出来的行相,不是你想要的,而你随它去,就危险、就有问题。这件事一定要注意的!

  你若想:「佛法里也说莲花嘛,缘莲花也很好!」如果随它去,那就没个完,因为,莲花出来,还会有其他的事情;慢慢的,颠倒心出来了,正念不容易维持。所以,一定要把持原则:「若现在是修不净观,一定要现出不净,其他的事情都拒绝!」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略论》说,修奢摩他以佛像为所缘境,也是一样。「我现在修眉间白毫相」,你也一定只要观白毫相,其他的相都要排遣!要依奢摩他、毗钵舍那,这样修不净观,才能安全。如果你不控制,随它去就糟糕了!

  以下,我还是引《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解释三十七道品中最初的身、受、心、法这四念住。这里就是广了一点、详细了一点。这一部分,一共分两段,第一段说四念住的体相,第二段明建立四念住的目的。

  

  〖甲一、辨体相二 乙一、略别辨二 丙一、初身念住二 丁一、总征〗

  【今于此中,云何为身?云何于身住循身观?云何为念?云何念住?】

  第一科四念住的体相。

  「今于此中」:指在这身念住里面,一开始就提出四个问题。第一、问「云何为身」:怎么叫做身?第二、问「云何于身住循身观」:怎么样学习于身住循身观?

  第三、问「云何为念」:怎么叫做念?第四、问「云何念住」:怎么叫做念住?

  不修行的人,随顺自己的烦恼活动;佛教里的出家人,要改变自己,不随顺烦恼活动,这不是一句空话,是要经过长时期的努力的。

  在戒律上,我们看佛的办法:出家人自己不生产,用全部的精神修行,这都是靠施主的帮助,若自己去生产,修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要深深地感觉到施主恩。

  我们的烦恼是很多,但是要先从「欲」这个地方着手,用不净观来对付它。当然,四念住不只是对付欲,也对付我爱、我见的烦恼;四念住先从「身」开始,是指要先对付这个爱。

  前面提出四个问题,这以下回答。

  

  〖丁二、别释四 戊一、身相差别〗

  【略说身相有三十五:谓内身、外身,根所摄身、非根所摄身,有情数身、非有情数身,粗重俱行身、轻安俱行身,能造身、所造身,名身、色身,那洛迦身、傍生身、祖父国身、人身、天身,有识身、无识身,中身、表身,变异身、不变异身,女身、男身、半择迦身,亲友身、非亲友身、中庸身,劣身、中身、妙身,幼身、少身、老身。如是名为身相差别。】

  先解答第一个问题「云何为身」。「略说身相有三十五」:有三十五种身的相貌。

  「谓内身、外身」:内身,就是我们自己的这个身体。外身,就是他人的身体——眼耳鼻舌身。

  「根所摄身」:根,以能生为义,它能发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身,是依止义,我们所有的活动都是依止身发出来的。譬如茶杯也是一个身体,也能发出作用,但是,它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人是有情物,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属于根所摄身。

  「非根所摄身」:我们说茶杯、茶壶、或者房子,它们没有六根,是非根所摄身。另外,也可以指扶根尘。譬如我们彼此能看见的眼睛是扶根尘,扶根,就是帮助眼根的四大,这地水火风的眼睛,能保护眼根。而眼根是精微的四大所组成,我们肉眼看不见。扶根尘有觉知性,像我们这个身体,你手一触动,会有感觉,属于有情,但它是非根所摄身。所以,非根所摄包括扶根尘这一部分的组织,及其他的无情物在内。

  「有情数身」:就是指根和扶根尘,是有情识的。「非有情数身」:就是山河大地、草木等。

  「麤重俱行身」:我们没得禅定的人的身体,若和得禅定的人对比,我们的身是粗劣沉重的。就像我们有病的时候,身体粗重;病好了,身体轻快,是有一点不同的。粗重与身体在一块儿活动,叫粗重俱行身。

  「轻安俱行身」:就是得到禅定的人身体轻快,若有若无的样子,身感觉到安乐,有轻安在一起活动,所以叫俱行身。再换个字样说:没有欲的人身体轻安,有欲的人粗重;没得禅定的人都是有欲的,初禅以上的人才没有欲。

  「能造身、所造身」:这个身体是什么制造的呢?是地水火风四大所造的。能造身,就是四大;所造身,就是组织成的眼耳鼻舌身。

  「名身、色身」:五蕴中的色蕴,就是「色身」;受想行识,就是「名身」。受想行识是心法,它不是色声香味触,没有长短方圆、青黄赤白,也没有体质的,但有个受想行识的名。身念住的所缘,应该只是色身;名身,就是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但是这地方,也随着标出来了。

  「那洛迦身」:指地狱的身体。那落迦翻作苦器,就是受苦的地方。「傍生身」:指畜生;它那个身体是傍行的,不像人是顶天立地。「祖父国身」:祖父国身就是饿鬼身。饿鬼道为什么叫做祖父国身呢?饿鬼的梵语是薜荔多,因为饿鬼的寿命很长,有几千万年;寿命长而不死就是老鬼,后来的鬼称以前的老鬼叫祖父;又这个祖父的鬼,总是希望在人间后代儿女的祭祀,所以叫做祖父国身。在《大智度论》还有解释。

  「人身、天身」:人,就是我们人间的人;天,指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应该不在内,因为那里只有受想行识,没有物质的身体。论身体,人间人的身体的确是不净,不如天上好,天身比人身好一点。

  经论上有一个故事:有一位国王的夫人叫有相,她和国王在私人的房间里弹琴跳舞。因为国王会看相,当他看到夫人一举手,心里面很悲痛。王夫人说:「王的面怎么现出来不高兴的样子呢?」王不说,她一定要他说,王说:「你这一举手,死相现前,不超过七天你就要死了,所以我心里面不欢喜!」

  有相夫人是信佛的。她说:「如果是那样,我听寺院里面的比丘尼告诉我,出家一昼夜就能生天,何况我还有七天寿命,我出家修行七天,最低限度能生天,也不错。」王说:「不可以,等到第六天你再去出家。」凡夫境界是这样的!到了第六天,才放他的夫人到庙上出家。

  临别的时候,国王说:「你说出家一天就能够生天,假设你真生天,回来报告我一声。」有相夫人答应了。

  到庙上,比丘尼师父告诉她:「你先受八关斋戒,还不要落发。」她就受了八关斋戒。因为八关斋戒里,有一条不非时食,但如果身体情况需要,可以饮浆、饮果汁。有相夫人饮了果汁后,就肚子痛,第二天——也就是第七天,就死了。

  这一天夜间,国王在休息,忽然…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