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讲记▪P20

  ..续本文上一页间,庭院里放大光明,国王警觉了,就出来看是怎么回事情。这时,在天空里看见一个天人,天人告诉他:「我就是你的夫人有相,我已经生天了。因为和你有约定,所以来报告消息!」国王说:「真是生天了,很好啊!」这种相好光明,不是人所能及,所以国王说:「欢迎你!请你下来,我们坐一坐。」有相说:「不可以,你是人间的人,我是天人,不可以在一起坐。」

  国王心里面感觉到很惭愧:「王夫人信佛,常听闻佛法;自己也是信佛的,听说天人一指甲,能值阎浮提这么多的价值!可见人间的价值太低微了。这样子,做国王没有意思,我不做了,也出家修行!」他就出家了。

  我在想,若是没听闻佛法,那就是另一回事。从佛法的经论上看,我们是应该努力,不要以人的境界为足,应该继续地多栽培善根,能够得到更好的身体也是不错的。当然,天身虽然不错,不如阿弥陀佛国好,阿弥陀佛国有观世音菩萨、佛,在那里能够听闻佛法,使令自己进步。

  生到天上去,做什么?天人没有生活的问题,不需要找工作,就只是享受各式各样的欲乐,也是忙得很;但是,为乐所迷,不能进步,寿命一到就死了。人的境界虽然不如天,但是,天也有苦恼,所以还是修学佛法、多栽培善根,使令自己有进步,是最好的。

  「有识身」:我们生存的人,身体里面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叫「有识身」。「无识身」,就是没有识了。所谓没有识,比如我们睡觉不做梦的时候,前六识不活动;如果不论及阿赖耶识,那么前六识不动就叫做「无识」,可是他又不是死人,所以说已死的人是无识身比较合适。

  「中身」:就是身体内部各式各样的成份,这些心肝脾肺肾的自性是不净的。「表身」:就是身体的表面;这种相似的清净,实在也是不清净。

  「变异身」:指命终以后,青瘀、脓烂的变化出现了,叫变异身。「不变异身」:就是已经命终,但是还没到变异的程度。

  还有「女身」、「男身」。「半择迦身」:中国话就是黄门,指没有根的人。「亲友身、非亲友身、中庸身」:有亲属关系的人,叫亲友身;或者非亲友身;或者是非亲友非非亲友——属于中性的,叫中庸身。

  薄福德的人就是「劣身」,大福德的人是「妙身」,中间性的叫「中身」。还有「幼身、少身、老身」。

  「如是名为身相差别」:这一共是三十五种身。

  

  〖戊二、住循身观二 己一、标〗

  【住循身观,略有三种:】

  现在解释第二个问题「云何于身住循身观」。

  「住循身观」:循,当循环解释;一次又一次地去观察,叫循身观。「略有三种」:这是解释观察者怎么观察呢?简略地说,有三种智慧。

  

  〖己二、释二 庚一、出体〗

  【谓依身增上闻、思、修慧。】

  「谓依身增上闻、思、修慧」:佛依据这个身体的不净,宣说出来的正法,有强大的增上力量。学习佛法的人,听闻这增上教法得到的智慧,是闻所成慧;专精思惟进一步得到的智慧,叫做思所成慧;修学禅定又进一步成就的智慧,叫做修所成慧。

  

  〖庚二、释义〗

  【由此慧故,于一切身、一切相,正观察,正推求,随观随觉。】

  「由此慧故,于一切身、一切相,正观察,正推求」:由闻思修这三种智慧,正确地观察、推求前面所说三十五种身相。推求就是更深细地观察。

  「随观随觉」:随,有循、也有随顺的意思。随这样的观察,也就随着觉悟了这个身体不净的情况。

  这一段文说得含蓄了一点,在其他的经论里面说得详细。譬如说,观察死尸。用眼睛、眼识去观察,把死尸的不净取到心里面,这是由眼识到意识。若是静坐的时候,先修奢摩他而后观察,这是由第六意识现起先前眼识取来的影像,不是指观察那个死尸不净相的本身。

  这样,可以知道有两种身:一个是「本质身」,一个是「影像身」。这上面说随观随觉,就是你观察这个影像身,如何如何的不净,也随即觉悟了本质身的不净,因为它们是相似的,所以叫做随观随觉。

  这是说由闻思修的三种智慧,去观察、推求,随观随觉,这就叫做循身观。

  

  〖戊三、念〗

  【念:谓依身增上,受持正法,思惟法义,修习作证;于文、于义修作证中,心无忘失。】

  这是回答第三个问题「云何为念」,四(身)念住的「念」是什么意义呢?

  「谓依身增上,受持正法」:学习不净观的这个人,他能够依据身增上的教法受持;即受持依身增上的正法。看这文的意思,先是阅读、天天地温习,而后才能够受持,所以含有背诵的意思,这表示闻慧。「思惟法义」:这是思慧。思惟法所表达的义,就是佛说的正法里面的义,要思惟。「修习作证」:这是修慧。不断地、长时期地修习,就真实地觉悟这个不净的情况了。

  「于文、于义修作证中,心无忘失」:念是什么?就是指闻思修三慧。在用功的时候,对于佛说正法的文及义,能够由闻乃至作证,一直地都是「心无忘失」。在不忘失这一面说,就叫做「念」。闻所成慧有念,思所成慧有念,修习作证的修慧也有念,而且都有明记不忘的意思。这也可见随着闻、思、修三慧的深浅,念也有深浅。因为明记不忘,才能够修习、观察!

  

  〖戊四、念住二 己一、约三慧自审释二 庚一、辨相〗

  【若审思惟:我于正法,为正受持,为不尔耶?于彼彼义,慧善了达,为不尔耶?善能触证彼彼解脱,为不尔耶?】

  这以下是答第四个问题「云何念住」,究竟怎么叫做念住?念住是什么意思?此段是第一义,先辨别念住的相貌。

  「若审思惟」:审,是审实、真实的;自己很认真地去反省。思惟什么呢?「我于正法,为正受持,为不尔耶」:我对于佛所说的四念住的正法,是不是认真地受持了?或没有受持呢?这样反省自己。这是闻慧。

  「于彼彼义,慧善了达,为不尔耶」:这是思慧。我由闻而思的这个智慧,是不是能够明了于彼彼文所诠显的彼彼义呢?这样反省自己。

  「善能触证彼彼解脱,为不尔耶」:这是修慧。我不怕辛苦、不怕腿疼,长时期地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是不是徒劳了呢?我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遇见一切境界,都没有生贪欲心,而能证悟真理,解脱一切烦恼的系缚了吗?还是为贪心所系缚,不明白是不净,没得解脱呢?这样子反省自己。

  

  〖庚二、结名〗

  【如是审谛,安住其念,名为念住。】

  「如是审谛,安住其念,名为念住」:这句是结名。这样子不断地用功修行,很认真、不断地检查自己:是不是成就闻思修三种智慧了?安住在这一念明记不忘的清净心,由念住心,由慧观察,因此而能触证彼彼解脱,就叫做念住。

  

  〖己二、约三相住念释三 庚一、标〗

  【又为守护念,为于境无染,为安住所缘,名为念住。】

  这是第二义,约三相来解释,先是标。

  「又」:第二次重新解释,怎么叫做念住呢?「为守护念」:就是能守护你的正念。「为于境无染」:于境界没有染污。「为安住所缘」:安住在清净的所缘境上,不昏沈也不散乱,这叫做念住。用这三句话来说明念住。

  

  〖庚二、释三 辛一、为守护念〗

  【为守护念者:谓如说言,先守护念,若常委念。】

  这以下一一解释。

  「为守护念者」:先解释第一句,怎么叫做守护念呢?

  「谓如说言」:像《瑜伽师地论》卷廿三中,列出修圣道、修禅定的资粮,其中「密护根门」那一段文说到的「防守正念,常委正念」。

  那一段文是什么意思呢?「防守正念」就是这一位佛教徒他肯努力,对于佛法能够从闻思修的次第成就正念;得到正念以后,要守护。怎么守护呢?还是继续地闻思修,保护正念,使令它不失掉。

  「常委正念」就是在身口意上不能够有漏洞,很深刻、很普遍地加以守护。而这件事,也还是由已经成就闻思修的正念,再继续地修止、修观,增长力量,使令正念更坚定地任持,不失掉;这样叫做「常委正念」。

  即此处「先守护念,若常委念」二义,也就是「为守护念」。

  「念」就是明记不忘,于文、于义都要记得清清楚楚的。用功的时候,文和义很分明地显现在心里面,然后才能观察;如果忘了,还观察什么呢?所以,「念」在用功修行上说,是非常重要的!

  要怎么样修,才能使令念成就呢?「先守护念」:先要这样用功修行来保护这个念,叫它出现了不要失掉。当我们见闻觉知,和一切境界接触的时候,一定不要忘掉正法,要达到这个程度才可以。

  怎么样守护这个念呢?「若常委念」:常,就是不间断;委,是详细地、深细地。叫这个念时时地、详细地、深细地现前,那「念」就保护住了。若这样训练自己,这也叫做念住。这是初开始第一段的用功。

  举个例子,初开始听闻佛宣说的法和义,不能只是粗略地显现,要微细、详细地显现在心里面。譬如,你把《华严经》或者是《法华经》背下来了;背诵的时候,要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地背,一句、一句很分明地在心里面想一遍。若很快背过去,你那明了性的心和一个个文字,粗略地就过去了。这样,「委」的义就不具足了。

  现在学习四念住,也是!若文、若义,都要清清楚楚的,很分明地显现出来。常常这样训练自己,念就能守护住,这念的力量就加强了。

  

  〖辛二、为于境无染〗

  【为于境无染者:谓如说言,念守护心,行平等位,不取其相、不取随好,广说乃至守护意根,修意根律仪。】

  「为于境无染者」:这是第二句。什么叫做念住?于境无染叫做念住。

  「谓如说言」:也还是《瑜伽师地论》卷廿三那一段文所说的。「念守护心,行平等位,不取其相、不取随好,广说乃至守护意根,修意根律仪」,这叫做念住。

  「念守护心」:心是心王、念是心所。念心所能守护心,能令心清净;心又能守护这个念,就是互相合作的意思。现在说,念能守护这…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