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庭院裏放大光明,國王警覺了,就出來看是怎麼回事情。這時,在天空裏看見一個天人,天人告訴他:「我就是你的夫人有相,我已經生天了。因爲和你有約定,所以來報告消息!」國王說:「真是生天了,很好啊!」這種相好光明,不是人所能及,所以國王說:「歡迎你!請你下來,我們坐一坐。」有相說:「不可以,你是人間的人,我是天人,不可以在一起坐。」
國王心裏面感覺到很慚愧:「王夫人信佛,常聽聞佛法;自己也是信佛的,聽說天人一指甲,能值閻浮提這麼多的價值!可見人間的價值太低微了。這樣子,做國王沒有意思,我不做了,也出家修行!」他就出家了。
我在想,若是沒聽聞佛法,那就是另一回事。從佛法的經論上看,我們是應該努力,不要以人的境界爲足,應該繼續地多栽培善根,能夠得到更好的身體也是不錯的。當然,天身雖然不錯,不如阿彌陀佛國好,阿彌陀佛國有觀世音菩薩、佛,在那裏能夠聽聞佛法,使令自己進步。
生到天上去,做什麼?天人沒有生活的問題,不需要找工作,就只是享受各式各樣的欲樂,也是忙得很;但是,爲樂所迷,不能進步,壽命一到就死了。人的境界雖然不如天,但是,天也有苦惱,所以還是修學佛法、多栽培善根,使令自己有進步,是最好的。
「有識身」:我們生存的人,身體裏面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叫「有識身」。「無識身」,就是沒有識了。所謂沒有識,比如我們睡覺不做夢的時候,前六識不活動;如果不論及阿賴耶識,那麼前六識不動就叫做「無識」,可是他又不是死人,所以說已死的人是無識身比較合適。
「中身」:就是身體內部各式各樣的成份,這些心肝脾肺腎的自性是不淨的。「表身」:就是身體的表面;這種相似的清淨,實在也是不清淨。
「變異身」:指命終以後,青瘀、膿爛的變化出現了,叫變異身。「不變異身」:就是已經命終,但是還沒到變異的程度。
還有「女身」、「男身」。「半擇迦身」:中國話就是黃門,指沒有根的人。「親友身、非親友身、中庸身」:有親屬關系的人,叫親友身;或者非親友身;或者是非親友非非親友——屬于中性的,叫中庸身。
薄福德的人就是「劣身」,大福德的人是「妙身」,中間性的叫「中身」。還有「幼身、少身、老身」。
「如是名爲身相差別」:這一共是叁十五種身。
〖戊二、住循身觀二 己一、標〗
【住循身觀,略有叁種:】
現在解釋第二個問題「雲何于身住循身觀」。
「住循身觀」:循,當循環解釋;一次又一次地去觀察,叫循身觀。「略有叁種」:這是解釋觀察者怎麼觀察呢?簡略地說,有叁種智慧。
〖己二、釋二 庚一、出體〗
【謂依身增上聞、思、修慧。】
「謂依身增上聞、思、修慧」:佛依據這個身體的不淨,宣說出來的正法,有強大的增上力量。學習佛法的人,聽聞這增上教法得到的智慧,是聞所成慧;專精思惟進一步得到的智慧,叫做思所成慧;修學禅定又進一步成就的智慧,叫做修所成慧。
〖庚二、釋義〗
【由此慧故,于一切身、一切相,正觀察,正推求,隨觀隨覺。】
「由此慧故,于一切身、一切相,正觀察,正推求」:由聞思修這叁種智慧,正確地觀察、推求前面所說叁十五種身相。推求就是更深細地觀察。
「隨觀隨覺」:隨,有循、也有隨順的意思。隨這樣的觀察,也就隨著覺悟了這個身體不淨的情況。
這一段文說得含蓄了一點,在其他的經論裏面說得詳細。譬如說,觀察死屍。用眼睛、眼識去觀察,把死屍的不淨取到心裏面,這是由眼識到意識。若是靜坐的時候,先修奢摩他而後觀察,這是由第六意識現起先前眼識取來的影像,不是指觀察那個死屍不淨相的本身。
這樣,可以知道有兩種身:一個是「本質身」,一個是「影像身」。這上面說隨觀隨覺,就是你觀察這個影像身,如何如何的不淨,也隨即覺悟了本質身的不淨,因爲它們是相似的,所以叫做隨觀隨覺。
這是說由聞思修的叁種智慧,去觀察、推求,隨觀隨覺,這就叫做循身觀。
〖戊叁、念〗
【念:謂依身增上,受持正法,思惟法義,修習作證;于文、于義修作證中,心無忘失。】
這是回答第叁個問題「雲何爲念」,四(身)念住的「念」是什麼意義呢?
「謂依身增上,受持正法」:學習不淨觀的這個人,他能夠依據身增上的教法受持;即受持依身增上的正法。看這文的意思,先是閱讀、天天地溫習,而後才能夠受持,所以含有背誦的意思,這表示聞慧。「思惟法義」:這是思慧。思惟法所表達的義,就是佛說的正法裏面的義,要思惟。「修習作證」:這是修慧。不斷地、長時期地修習,就真實地覺悟這個不淨的情況了。
「于文、于義修作證中,心無忘失」:念是什麼?就是指聞思修叁慧。在用功的時候,對于佛說正法的文及義,能夠由聞乃至作證,一直地都是「心無忘失」。在不忘失這一面說,就叫做「念」。聞所成慧有念,思所成慧有念,修習作證的修慧也有念,而且都有明記不忘的意思。這也可見隨著聞、思、修叁慧的深淺,念也有深淺。因爲明記不忘,才能夠修習、觀察!
〖戊四、念住二 己一、約叁慧自審釋二 庚一、辨相〗
【若審思惟:我于正法,爲正受持,爲不爾耶?于彼彼義,慧善了達,爲不爾耶?善能觸證彼彼解脫,爲不爾耶?】
這以下是答第四個問題「雲何念住」,究竟怎麼叫做念住?念住是什麼意思?此段是第一義,先辨別念住的相貌。
「若審思惟」:審,是審實、真實的;自己很認真地去反省。思惟什麼呢?「我于正法,爲正受持,爲不爾耶」:我對于佛所說的四念住的正法,是不是認真地受持了?或沒有受持呢?這樣反省自己。這是聞慧。
「于彼彼義,慧善了達,爲不爾耶」:這是思慧。我由聞而思的這個智慧,是不是能夠明了于彼彼文所诠顯的彼彼義呢?這樣反省自己。
「善能觸證彼彼解脫,爲不爾耶」:這是修慧。我不怕辛苦、不怕腿疼,長時期地修奢摩他、毗缽舍那,是不是徒勞了呢?我能夠在一切時、一切處、遇見一切境界,都沒有生貪欲心,而能證悟真理,解脫一切煩惱的系縛了嗎?還是爲貪心所系縛,不明白是不淨,沒得解脫呢?這樣子反省自己。
〖庚二、結名〗
【如是審谛,安住其念,名爲念住。】
「如是審谛,安住其念,名爲念住」:這句是結名。這樣子不斷地用功修行,很認真、不斷地檢查自己:是不是成就聞思修叁種智慧了?安住在這一念明記不忘的清淨心,由念住心,由慧觀察,因此而能觸證彼彼解脫,就叫做念住。
〖己二、約叁相住念釋叁 庚一、標〗
【又爲守護念,爲于境無染,爲安住所緣,名爲念住。】
這是第二義,約叁相來解釋,先是標。
「又」:第二次重新解釋,怎麼叫做念住呢?「爲守護念」:就是能守護你的正念。「爲于境無染」:于境界沒有染汙。「爲安住所緣」:安住在清淨的所緣境上,不昏沈也不散亂,這叫做念住。用這叁句話來說明念住。
〖庚二、釋叁 辛一、爲守護念〗
【爲守護念者:謂如說言,先守護念,若常委念。】
這以下一一解釋。
「爲守護念者」:先解釋第一句,怎麼叫做守護念呢?
「謂如說言」:像《瑜伽師地論》卷廿叁中,列出修聖道、修禅定的資糧,其中「密護根門」那一段文說到的「防守正念,常委正念」。
那一段文是什麼意思呢?「防守正念」就是這一位佛教徒他肯努力,對于佛法能夠從聞思修的次第成就正念;得到正念以後,要守護。怎麼守護呢?還是繼續地聞思修,保護正念,使令它不失掉。
「常委正念」就是在身口意上不能夠有漏洞,很深刻、很普遍地加以守護。而這件事,也還是由已經成就聞思修的正念,再繼續地修止、修觀,增長力量,使令正念更堅定地任持,不失掉;這樣叫做「常委正念」。
即此處「先守護念,若常委念」二義,也就是「爲守護念」。
「念」就是明記不忘,于文、于義都要記得清清楚楚的。用功的時候,文和義很分明地顯現在心裏面,然後才能觀察;如果忘了,還觀察什麼呢?所以,「念」在用功修行上說,是非常重要的!
要怎麼樣修,才能使令念成就呢?「先守護念」:先要這樣用功修行來保護這個念,叫它出現了不要失掉。當我們見聞覺知,和一切境界接觸的時候,一定不要忘掉正法,要達到這個程度才可以。
怎麼樣守護這個念呢?「若常委念」:常,就是不間斷;委,是詳細地、深細地。叫這個念時時地、詳細地、深細地現前,那「念」就保護住了。若這樣訓練自己,這也叫做念住。這是初開始第一段的用功。
舉個例子,初開始聽聞佛宣說的法和義,不能只是粗略地顯現,要微細、詳細地顯現在心裏面。譬如,你把《華嚴經》或者是《法華經》背下來了;背誦的時候,要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地背,一句、一句很分明地在心裏面想一遍。若很快背過去,你那明了性的心和一個個文字,粗略地就過去了。這樣,「委」的義就不具足了。
現在學習四念住,也是!若文、若義,都要清清楚楚的,很分明地顯現出來。常常這樣訓練自己,念就能守護住,這念的力量就加強了。
〖辛二、爲于境無染〗
【爲于境無染者:謂如說言,念守護心,行平等位,不取其相、不取隨好,廣說乃至守護意根,修意根律儀。】
「爲于境無染者」:這是第二句。什麼叫做念住?于境無染叫做念住。
「謂如說言」:也還是《瑜伽師地論》卷廿叁那一段文所說的。「念守護心,行平等位,不取其相、不取隨好,廣說乃至守護意根,修意根律儀」,這叫做念住。
「念守護心」:心是心王、念是心所。念心所能守護心,能令心清淨;心又能守護這個念,就是互相合作的意思。現在說,念能守護這…
《四念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