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念靈明的心,叫它不要犯過失。
「行平等位」:念守護心,行平等位的時候,于境無染;這不是指沒有接觸貪、瞋境界的那種無記性,因爲這是一般不修行的人也有的。這裏是說就在能令你生貪心、生瞋心的境界中,因爲守護正念,使令心能行平等位——不貪也不瞋,沒有一切煩惱,這叫做行平等位。
平等位有善舍、無記舍兩種。「無記舍」:就是起了貪心、瞋心時,我能轉移所緣境,心立刻處于無貪、無瞋的境界。「善舍」:是經過智慧的觀察,能改變自己的染汙心,使令它處于清淨的境界,那叫善舍。
苦惱的境界出現,心裏面憤怒,心不清淨;歡喜的境界出現,貪心就來了,也是不清淨。當不苦不樂的境界現前,雖然沒有貪心、瞋心的煩惱,也叫平等位,但是還不清淨,因爲還有愚癡心。這種平等位,是初開始的境界,是第一種平等位。
再進一步,用功修四念住有成就的人,心裏面沒有貪瞋癡、沒有一切煩惱——雖然還沒入聖位,但也不是一般凡夫的境界。他心裏面有多少道力,正念一提起來,煩惱被控製住,不能動,內心無貪、無瞋、無癡,這時候的境界,也叫做平等位;這是一個清淨、與道相應的正念,能棄舍一切雜染法、保持住清淨的境界。這和我們一般沒有修行的人,偶然的心裏面不苦、不樂、不貪、不瞋的境界是不一樣的。
「不取其相、不取隨好」:相,是大的部位;隨好,是微細的部位。這是心裏面有這個好、那個好,這些微細的分別境界。現在修四念住、修身念住這個人,因爲有正念,行平等位的時候,不取可愛的形相,心不執著那個境界——不著于相、也不著于隨好。
「廣說乃至守護意根,修意根律儀」:沒有靜坐、沒入定的時候,前五識活動,第六意識也同時活動。取相、取隨好是先由眼識接觸到相及隨好,一剎那間,第六意識就活動了;第六意識和眼識同時地取相、取隨好,若生貪心、生瞋心的時候,就是不平等位的境界。
現在念守護心時,與眼識同時活動的第六意識,不取相、也不取隨好——行平等位。眼識是這樣;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都是不取其相、不取隨好。所以「廣說乃至」,就是把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略去了。
消除了一切染汙的過失,就叫做律儀。前面說因爲念守護心,行平等位,所以前五根都是合于律儀、不犯過失,是清淨的。若是盤腿坐、入定,可是四念住修得不對勁,染汙心出現了,意根取相、取隨好,而生貪心、瞋心,就會有不律儀的過失。
現在念守護心,行平等位,第六意根發第六意識的時候,于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境界上,不取其相、不取隨好,心還是清淨的「修意根律儀」,這叫做「爲于境無染」。
若是初開始用功,道力不夠,已經生起不律儀了,才覺悟「哎呀,我不對了!」就把心收回、調整過來。道力增長,達到一個程度,會是什麼樣呢?就是心裏將要生起不律儀時,正念一提起來,就不生貪心、不生瞋心、也不生一切煩惱;就是在將要生起時,就能製止它不起了!
所以,念守護心,行平等位,不取其相、不取隨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律儀,都是清淨的;心能夠不染汙,叫做念住——由念住心,由慧觀察,這就是「于境無染」。
〖辛叁、爲安住所緣〗
【爲安住所緣者:謂如說言,于四所緣,安住其念。謂于遍滿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
前面第一句「爲守護念」,說到保護念的方法,但說得簡略;第二句「爲于境無染」。現在是第叁句,說的最具體,要這樣用功修行,才能于境無染、才能守護念的。
「爲安住所緣者:謂如說言,于四所緣,安住其念」:安住所緣就是在四種所緣境界,安住其念。第一、遍滿所緣,第二、淨行所緣,第叁、善巧所緣,第四、淨惑所緣;念安住這四種所緣境界修行,才能夠于境無染的。
第一「遍滿所緣」:就是普遍的圓滿這個所緣境事。以此爲所緣境加以修行,一切功德都圓滿了。在《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解釋,遍滿毗缽舍那、遍滿奢摩他、遍滿一切事、一切理的修行。這境界是很廣大的,就是在一切緣起法,在一切真如法性上,修奢摩他、毗缽舍那,或者成就世間的四禅八定,或者是出世間的無漏叁昧、真如叁昧;這都叫做遍滿所緣。在《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六所說即: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事邊際所緣境事、所作成辦所緣境事。
第二「淨行所緣」:我們凡夫雖然什麼煩惱都有,但又不完全一樣。貪煩惱重的人,叫做貪行者。貪心不重,瞋心特別重,叫瞋行者。不相信有因果、生死輪回,不相信世出世間的道理,叫癡行者;乃至我慢的行者。或者尋行者,就是散亂心很強的人。各式各樣的煩惱,各有所偏。「行」就是指這些煩惱的活動特別重的人。
各別煩惱特別重的人,要怎麼樣去用功修行呢?貪行者要修不淨觀、瞋行者要修慈愍觀、愚癡行者要修緣起觀、高慢心特別強的人修界分別觀、尋行者要修持息念。這五種名「淨行所緣」,就是用來清淨煩惱心的;通常叫做「五停心」。這五種是初開始修行時的方法。才開始用功修行的人,先要對治自己特別強的煩惱,這叫做淨行所緣。
第叁「善巧所緣」:有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等五種。也有地方說是七種善巧的。善巧就是通達,實在就是智慧的意思。就是由聞思修所成的智慧學習佛法,觀察五蘊、十八界、十二處、緣起的這一切法時,能與聖境的無我義相應,那就叫做善巧所緣。
(1)蘊善巧:通達了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道理,明白只是五蘊而已,並沒有常恒住、不變易的我,也就不會有我執、我見;叫做蘊善巧。
(2)界善巧:就是通達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的道理。十八界善巧,在《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都提到,有人認爲諸法是由梵天創造的,或者無因緣而有的,這就是對十八界不善巧。佛說十八界這一切法,各有各的因緣,沒有不平等因、或者無因——這些錯誤的思想。所以,若通達界善巧,就可以對治這樣的過失。
(3)處善巧:對于六根、六境這十二處不善巧的人,執著有一個「我」依止身體而攀緣一切境界。佛說十二處中沒有我,只是一念心,依止六根去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界而已,這叫做處善巧。
(4)緣起善巧:緣起,就是一切事物現起的原因,事物雖然很多,主要是衆生的生命。衆生的生命是怎麼現起的?就是十二因緣,即生命現起的十二個次第。在這緣起法上,通達它是無常義,這叫做緣起善巧。
(5)處非處善巧:合道理名之爲處,不合道理名爲非處;若有這樣的智慧,就能了知平等、不平等的因果道理。計我論者認爲「我」能造一切業,或者造染汙業而流轉生死、或者造清淨業而得涅槃。佛說處非處善巧,則是要通達無我的道理,沒有我!誰得解脫?解脫者不可得!誰流轉生死?流轉者不可得!那就叫做處非處善巧。
第四「淨惑所緣」:有兩種。第一、修色界四禅,它能清淨欲界的煩惱,所以名爲淨惑所緣。第二、學習苦集滅道四谛,能除遣一切愛煩惱、見煩惱,得成聖道。
以上所述「于四所緣,安住其念」,是包括了一切的修行法門,若能這樣子安住修行,就能有所成就。
〖庚叁、結〗
【由此叁相善住其念,故名念住。】
「由此叁相」:由上述爲守護念、爲于境無染、爲安住所緣的叁相,「善住其念」:能安住我們的正念。「故名念住」:所以就叫做念住。
這樣說,這四念住是非常廣大的,所以是通于淺、也通于深的。這也就是佛教徒得成聖道的方法。
〖丙二、余叁念住二 丁一、辨相差別二 戊一、列名叁 己一、受叁 庚一、征〗
【雲何爲受?】
這以下共有二十一受,這裏只是標出來,下文還有解釋。「雲何爲受」:怎麼叫做受呢?
〖庚二、列二 辛一、明相依〗
【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如說身受,心受亦爾;】
「謂樂受」:就是自己滿意的感覺;「苦受」:是苦痛的感受;「不苦不樂」:就是舍的覺受。這叁種受可說是總說的。這以下,身受和心受各有叁種。身受是前五識;心受是第六意識。
身受,也分成苦、樂、舍,所以叫做「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這是就前五識說。「如說身受,心受亦爾」:身受是這樣子,心受也是。這樣,身心各有叁,就是六受;加上前面的「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就有九受。
〖辛二、顯差別〗
【樂有愛味受、苦有愛味受、不苦不樂有愛味受,無愛味受、依耽嗜受,當知亦爾;樂依出離受、苦依出離受、不苦不樂依出離受。】
「樂有愛味受,苦有愛味受,不苦不樂有愛味受」:愛味受怎麼講呢?就是我們有愛煩惱、見煩惱這樣的人,有時候受樂、有時候受苦、有時候受不苦不樂受,這又是叁種受。
「無愛味受」就是聖人了。原來是凡夫,現在遇見叁寶,修學聖道,得無生法忍了。約大乘說,是得了初地乃至到六地、七地、八地以上的境界。約聲聞乘說,就是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果。這樣的聖人,他們沒有愛味受;因爲這個身體是父母所生身,也還和凡夫同在一處住,也有吃飯、行住坐臥這些事情;所以他若不入定,也還有樂的無愛味受、苦的無愛味受、不苦不樂的無愛味受。但是,若正念提起來,能不受一切法,達到最高的境界。
這有愛味受、無愛味受各有叁種,就是六種;加上前面的九種,到這裏就是十五種。
「依耽嗜受,當知亦爾」:耽和嗜都是喜愛、貪著之意。依耽嗜受,其實就是以受爲依而有的貪著;也有叁種不同。這主要是指欲界,愛著五欲的人,也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樂依出離受,苦依出離受,不苦不樂依出離受」:出離受就是相對耽嗜受說的。得到色界定、無色界定的人,雖然出離了欲樂;但是,他也有苦受、樂受、…
《四念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