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苦不樂受。
〖庚叁、結〗
【如是總有二十一受,或九種受。】
「如是總有二十一受」:這樣子總加起來,有二十一種受。
「或九種受」:若後面幾個都不開,把它合說,加起來就是九種。前面的「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這是叁受;底下身受、心受兩個;就是五受。第六有愛味受,第七無愛味受,第八依耽嗜受,第九依出離受。
這裏只是解釋有多少種受,至于怎麼樣觀,在後邊才提。
〖己二、心〗
【雲何爲心?謂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略心、散心,下心、舉心,掉心、不掉心,寂靜心、不寂靜心,定心、不定心,善修心、不善修心,善解脫心、不善解脫心。如是總有二十種心。】
這是說心念住,共列出二十種心的差別,下文有解釋。
〖己叁、法〗
【雲何爲法?謂若貪、貪奈耶法,若瞋、瞋奈耶法,若癡、癡奈耶法,若略、若散法,若下、若舉法,若掉、不掉法,若寂靜、不寂靜法,若定、不定法,若善修、不善修法,若善解脫、不善解脫法。如是當知建立黑品、白品,染品、淨品二十種法。】
法念住的「法」,究竟指什麼說的呢?法和心的數目是一樣的。有心就有法;有法也一定有心。
「謂若貪」:在心裏面有了貪,貪就是法,心實在也是法。「貪毗奈耶法」:毗奈耶翻作滅,滅貪的法,也就是無貪的法;或者翻作調伏,調伏貪的法。「若瞋、瞋毗奈耶法,若癡、癡毗奈耶法」:佛教裏面說癡,主要是說不通達緣起、第一義谛,名之爲癡。這是若瞋、若離瞋,若癡、若離癡的一切法。
「若略、若散法,若下、若舉法,若掉、不掉法,若寂靜、不寂靜法,若定、不定法,若善修、不善修法,若善解脫、不善解脫法」:下面都有解釋,這裏只是標出來。
「如是當知建立黑品、白品,染品、淨品二十種法」:黑品,就是不善法;白品,就是有漏的善法。染品,是叁界內一切有系縛的,都名之爲染汙法。淨品,就是出離叁界的一切無漏的清淨法。這把二十種法歸納爲四種品類。
〖戊二、釋義叁 己一、受二 庚一、釋相依〗
【又樂受者,謂順樂受觸爲緣所生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受。此若五識相應,名身受;若意識相應,名心受。】
前面受、心、法,把類別標出來,這底下解釋。
「又樂受者:謂順樂受觸爲緣」:就是我們的心依止根、接觸境,而這種觸對是隨順樂受、隨順如意的心情,「所生」起的「平等受」,這就叫做樂受。
經論上稱「樂受」爲「平等受」,但沒看見怎麼樣解釋。或者說,佛教徒應該有這樣的心情:若是有樂受的時候,願意別人和我一樣都有樂受,就叫做平等受。
「受所攝」:指樂受所攝的,譬如身、或者發出語言,這一切和樂受有關聯的因緣,那就叫做受所攝。樂受,不是孤獨的,一定有根、有境、有心王、有觸,也包括念及其他種種的心所,這些都稱爲受所攝——「是名樂受」。
「此若五識相應,名身受」:前面「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的身受,就是與五識相應的「順樂受觸爲緣所生平等受」,就名之爲身受。「若意識相應,名心受」:第六意識相應的這種樂受,叫做心受。就是把樂受分成兩類:身受、心受。
【如順樂受觸,如是順苦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爲緣所生不平等受受所攝、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苦受、不苦不樂受。此若五識相應,名身受;若意識相應,名心受。】
若是按一般凡夫的心情來說,這不苦不樂,心情是比較平靜的,應該稱爲平等受;樂受和苦受,心是激動的,應該是非平等受。但是,這裏講:樂受是平等受,苦受叫做不平等受。
或者也可以這樣解釋,苦受是一種果報,而且是由于不平等心發出來的,你做了傷害他人的事情,心裏面是不平等的。心若平等,就不會做傷害別人的事情。若是能平等地觀察:「哎呀!若別人也用同樣的行爲來傷害我,我同意不同意呢?我也不同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平等;但是,我沒能這樣子,己所不欲的,我要施于人,那就是不平等。因不平等,所以果也不平等,叫做不平等受。
「此若五識相應,名身受;若意識相應,名心受」:這和前面的意思相同。苦受與不苦不樂受,也與樂受一樣,分爲身受與心受二種。
〖庚二、釋差別四 辛一、無愛味受〗
【如是諸受,若隨順涅槃,隨順決擇,畢竟出離,畢竟離垢,畢竟能令梵行圓滿,名無愛味受。】
前面列出受的名字,其中「無愛味受」究竟怎麼講呢?
「若隨順涅槃」:這是說還沒得聖道、沒得涅槃之前;在這些受上,有四念住的道力相應時,就向于聖道、向于涅槃、向于真如法性。所以佛教徒修行四念住的時候,能幫助向于涅槃,叫做隨順涅槃。
涅槃,是不生不滅、離一切相的境界。我們現在的佛教徒用功修行——或者是念佛求生阿彌陀佛國、或從文句上念念《金剛經》、念咒觀想,心都還是在有相上活動。若修四念住,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最後是能達到無相的境界的。
修身念住、修不淨觀還是有相,但它能破愛欲的煩惱,做爲無相觀的前方便。如果再進一步觀「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這樣修身念住,就是隨順涅槃,那就不同了。讀《金剛經》就是四念住!讀《大般若經》、《中觀論》、《華嚴經》、《法華經》,觀一切法實相,都是向于無相的境界、都是隨順涅槃!
自己靜坐用功修行的時候,這樣學習;不入定,接觸到一切境界的時候,也作如是觀,也是向于無相、隨順涅槃!成功的時候,得無生法忍,就是聖人了。
四禅八定中,初禅、二禅、叁禅還有樂受,但沒有苦受、憂受;第四禅以上的修行人,心裏面的境界不苦亦不樂,都是舍受的境界。若超過非非想定,得到滅受想定以上的聖人,心是不受一切法的。
隨順涅槃,也就是向于不受的境界去。當然,初果、初得無生法忍以上的人,一切時、一切處,正念一提起來,就能隨順涅槃、不取一切法的。
「隨順涅槃」是在理性上說;「隨順決擇」是在智慧上說的。「決擇」:這是聖人的智慧境界。決者,斷也;決斷一切疑,也就是斷一切相、斷一切受,達到無分別的境界。擇是簡擇,就是智慧的觀察。
聖人有根本智、也有後得智。後得智是能擇的,知道什麼是好、壞、善、惡、世間法、出世間法,比凡夫的分別心更多、更微細的,而且是正確而沒有錯誤。我們凡夫有時候的分別是錯的!
聖人分別的是恰到好處,所以叫做「擇」,他能簡擇,能觀察、思惟、分別的;這不同于木頭的不分別。說「你不要分別!」這是指不要虛妄分別,佛法是重視智慧的。聖人才有決擇的智慧;凡夫,如果深入地學習,只能有點相似決擇而已,也還不是真實的。
前面是隨順,還沒達到出離,也就是功德還沒有圓滿。「畢竟出離,畢竟離垢」:這是究竟出離一切系縛、一切苦;究竟地遠離了一切染汙的煩惱。「畢竟能令梵行圓滿」:梵者,清淨也。究竟能令聖道得圓滿,要到無學、或佛的境界,這比前面的「隨順」更高。
「名無愛味受」:隨順涅槃、隨順決擇的時候,也叫做無愛味受;畢竟出離、畢竟離垢、畢竟能令梵行圓滿,也名爲無愛味受。這樣解釋無愛味受,是很高的境界了。
〖辛二、有愛味受〗
【若墮于界,名有愛味受。】
「若墮于界,名有愛味受」:墮者,入也。若入于界,若是受出現了,而你沒有如理作意,正念——苦、空、無常、無我的智慧沒有出來,那當然就是一般的執著心。執著的心出來了就是取相、取隨好,那就入于欲界、入于色界、無色界,不出這個範圍,那是「有愛味受」。
永明壽禅師四料簡說:「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那就是說中陰身的境界。平常不修四念住,或修四念住沒成功的人,中陰身現前,一下子就去受胎、隨業受報了!一有分別心,就不得了!
〖辛叁、依出離受〗
【若色、無色界系,若隨順離欲,名依出離受。】
「若色、無色界系」:系者,屬也。依淺的出離受說,若是修學禅定,成就了色界四禅、無色界天的四空定;在有受出現的時候,內心的反應就是屬于色界、無色的境界;其實,也就表示還有這二界的煩惱。
「若隨順離欲」:若是現在還沒成就色界定、無色界定,但是能時常地學習定、能隨順離欲的境界,也就能調伏欲界的五欲,使令心不愛著。當受出來了,不會因受而有欲,能從欲界解脫出來,到色界、無色界——「名依出離受」,心常是在出離欲的境界上活動,就叫做依出離受。
〖辛四、依耽嗜受〗
【若欲界系,若不順離欲,名依耽嗜受。】
「若欲界系」:若是日常的生活、舉心動念,欲的煩惱常常動,那就會把你綁在欲界裏面。「若不順離欲」:若不能隨順離欲的境界、離欲的法門;就是與離欲的境界相違反。
「名依耽嗜受」:若心常是依于欲,就叫做依耽嗜受。
〖己二、心二 庚一、行時所起二 辛一、釋六 壬一、有貪心〗
【又有貪心者:謂于可愛所緣境事,貪纏所纏;】
以下解釋心的差別。
「又有貪心者」:有貪心怎麼講呢?「謂于可愛所緣境事」:事,就指各式各樣的形相、境界。自己的心常在可愛的境界上,來來回回地這樣子分別、思惟。
「貪纏所纏」:我們的心在可愛的境界上活動,被貪煩惱纏繞著,就像被毒蛇纏住一樣。我們自己不感覺是纏,但是,沒有貪的聖人,看凡夫的境界——「喔!這個凡夫,爲貪煩惱纏繞著不放」;所以,聖人給凡夫立一個貪纏所纏的名字。
〖壬二、離貪心〗
【離貪心者:謂即遠離如是貪纏。】
因爲修不淨觀破壞貪心;已遠離這樣的貪煩惱了。
〖壬叁、有瞋心〗
【有瞋心者:謂于可憎所緣…
《四念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