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讲记▪P21

  ..续本文上一页一念灵明的心,叫它不要犯过失。

  「行平等位」:念守护心,行平等位的时候,于境无染;这不是指没有接触贪、瞋境界的那种无记性,因为这是一般不修行的人也有的。这里是说就在能令你生贪心、生瞋心的境界中,因为守护正念,使令心能行平等位——不贪也不瞋,没有一切烦恼,这叫做行平等位。

  平等位有善舍、无记舍两种。「无记舍」:就是起了贪心、瞋心时,我能转移所缘境,心立刻处于无贪、无瞋的境界。「善舍」:是经过智慧的观察,能改变自己的染污心,使令它处于清净的境界,那叫善舍。

  苦恼的境界出现,心里面愤怒,心不清净;欢喜的境界出现,贪心就来了,也是不清净。当不苦不乐的境界现前,虽然没有贪心、瞋心的烦恼,也叫平等位,但是还不清净,因为还有愚痴心。这种平等位,是初开始的境界,是第一种平等位。

  再进一步,用功修四念住有成就的人,心里面没有贪瞋痴、没有一切烦恼——虽然还没入圣位,但也不是一般凡夫的境界。他心里面有多少道力,正念一提起来,烦恼被控制住,不能动,内心无贪、无瞋、无痴,这时候的境界,也叫做平等位;这是一个清净、与道相应的正念,能弃舍一切杂染法、保持住清净的境界。这和我们一般没有修行的人,偶然的心里面不苦、不乐、不贪、不瞋的境界是不一样的。

  「不取其相、不取随好」:相,是大的部位;随好,是微细的部位。这是心里面有这个好、那个好,这些微细的分别境界。现在修四念住、修身念住这个人,因为有正念,行平等位的时候,不取可爱的形相,心不执着那个境界——不着于相、也不着于随好。

  「广说乃至守护意根,修意根律仪」:没有静坐、没入定的时候,前五识活动,第六意识也同时活动。取相、取随好是先由眼识接触到相及随好,一剎那间,第六意识就活动了;第六意识和眼识同时地取相、取随好,若生贪心、生瞋心的时候,就是不平等位的境界。

  现在念守护心时,与眼识同时活动的第六意识,不取相、也不取随好——行平等位。眼识是这样;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都是不取其相、不取随好。所以「广说乃至」,就是把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略去了。

  消除了一切染污的过失,就叫做律仪。前面说因为念守护心,行平等位,所以前五根都是合于律仪、不犯过失,是清净的。若是盘腿坐、入定,可是四念住修得不对劲,染污心出现了,意根取相、取随好,而生贪心、瞋心,就会有不律仪的过失。

  现在念守护心,行平等位,第六意根发第六意识的时候,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境界上,不取其相、不取随好,心还是清净的「修意根律仪」,这叫做「为于境无染」。

  若是初开始用功,道力不够,已经生起不律仪了,才觉悟「哎呀,我不对了!」就把心收回、调整过来。道力增长,达到一个程度,会是什么样呢?就是心里将要生起不律仪时,正念一提起来,就不生贪心、不生瞋心、也不生一切烦恼;就是在将要生起时,就能制止它不起了!

  所以,念守护心,行平等位,不取其相、不取随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律仪,都是清净的;心能够不染污,叫做念住——由念住心,由慧观察,这就是「于境无染」。

  

  〖辛三、为安住所缘〗

  

  【为安住所缘者:谓如说言,于四所缘,安住其念。谓于遍满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

  前面第一句「为守护念」,说到保护念的方法,但说得简略;第二句「为于境无染」。现在是第三句,说的最具体,要这样用功修行,才能于境无染、才能守护念的。

  「为安住所缘者:谓如说言,于四所缘,安住其念」:安住所缘就是在四种所缘境界,安住其念。第一、遍满所缘,第二、净行所缘,第三、善巧所缘,第四、净惑所缘;念安住这四种所缘境界修行,才能够于境无染的。

  第一「遍满所缘」:就是普遍的圆满这个所缘境事。以此为所缘境加以修行,一切功德都圆满了。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解释,遍满毗钵舍那、遍满奢摩他、遍满一切事、一切理的修行。这境界是很广大的,就是在一切缘起法,在一切真如法性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或者成就世间的四禅八定,或者是出世间的无漏三昧、真如三昧;这都叫做遍满所缘。在《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所说即: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事边际所缘境事、所作成办所缘境事。

  第二「净行所缘」:我们凡夫虽然什么烦恼都有,但又不完全一样。贪烦恼重的人,叫做贪行者。贪心不重,瞋心特别重,叫瞋行者。不相信有因果、生死轮回,不相信世出世间的道理,叫痴行者;乃至我慢的行者。或者寻行者,就是散乱心很强的人。各式各样的烦恼,各有所偏。「行」就是指这些烦恼的活动特别重的人。

  各别烦恼特别重的人,要怎么样去用功修行呢?贪行者要修不净观、瞋行者要修慈愍观、愚痴行者要修缘起观、高慢心特别强的人修界分别观、寻行者要修持息念。这五种名「净行所缘」,就是用来清净烦恼心的;通常叫做「五停心」。这五种是初开始修行时的方法。才开始用功修行的人,先要对治自己特别强的烦恼,这叫做净行所缘。

  第三「善巧所缘」:有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等五种。也有地方说是七种善巧的。善巧就是通达,实在就是智慧的意思。就是由闻思修所成的智慧学习佛法,观察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缘起的这一切法时,能与圣境的无我义相应,那就叫做善巧所缘。

  (1)蕴善巧:通达了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道理,明白只是五蕴而已,并没有常恒住、不变易的我,也就不会有我执、我见;叫做蕴善巧。

  (2)界善巧:就是通达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的道理。十八界善巧,在《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都提到,有人认为诸法是由梵天创造的,或者无因缘而有的,这就是对十八界不善巧。佛说十八界这一切法,各有各的因缘,没有不平等因、或者无因——这些错误的思想。所以,若通达界善巧,就可以对治这样的过失。

  (3)处善巧:对于六根、六境这十二处不善巧的人,执着有一个「我」依止身体而攀缘一切境界。佛说十二处中没有我,只是一念心,依止六根去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而已,这叫做处善巧。

  (4)缘起善巧:缘起,就是一切事物现起的原因,事物虽然很多,主要是众生的生命。众生的生命是怎么现起的?就是十二因缘,即生命现起的十二个次第。在这缘起法上,通达它是无常义,这叫做缘起善巧。

  (5)处非处善巧:合道理名之为处,不合道理名为非处;若有这样的智慧,就能了知平等、不平等的因果道理。计我论者认为「我」能造一切业,或者造染污业而流转生死、或者造清净业而得涅槃。佛说处非处善巧,则是要通达无我的道理,没有我!谁得解脱?解脱者不可得!谁流转生死?流转者不可得!那就叫做处非处善巧。

  第四「净惑所缘」:有两种。第一、修色界四禅,它能清净欲界的烦恼,所以名为净惑所缘。第二、学习苦集灭道四谛,能除遣一切爱烦恼、见烦恼,得成圣道。

  以上所述「于四所缘,安住其念」,是包括了一切的修行法门,若能这样子安住修行,就能有所成就。

  

  〖庚三、结〗

  【由此三相善住其念,故名念住。】

  「由此三相」:由上述为守护念、为于境无染、为安住所缘的三相,「善住其念」:能安住我们的正念。「故名念住」:所以就叫做念住。

  这样说,这四念住是非常广大的,所以是通于浅、也通于深的。这也就是佛教徒得成圣道的方法。

  

  〖丙二、余三念住二 丁一、辨相差别二 戊一、列名三 己一、受三 庚一、征〗

  【云何为受?】

  这以下共有二十一受,这里只是标出来,下文还有解释。「云何为受」:怎么叫做受呢?

  

  〖庚二、列二 辛一、明相依〗

  【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如说身受,心受亦尔;】

  「谓乐受」:就是自己满意的感觉;「苦受」:是苦痛的感受;「不苦不乐」:就是舍的觉受。这三种受可说是总说的。这以下,身受和心受各有三种。身受是前五识;心受是第六意识。

  身受,也分成苦、乐、舍,所以叫做「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这是就前五识说。「如说身受,心受亦尔」:身受是这样子,心受也是。这样,身心各有三,就是六受;加上前面的「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就有九受。

  

  〖辛二、显差别〗

  【乐有爱味受、苦有爱味受、不苦不乐有爱味受,无爱味受、依耽嗜受,当知亦尔;乐依出离受、苦依出离受、不苦不乐依出离受。】

  「乐有爱味受,苦有爱味受,不苦不乐有爱味受」:爱味受怎么讲呢?就是我们有爱烦恼、见烦恼这样的人,有时候受乐、有时候受苦、有时候受不苦不乐受,这又是三种受。

  「无爱味受」就是圣人了。原来是凡夫,现在遇见三宝,修学圣道,得无生法忍了。约大乘说,是得了初地乃至到六地、七地、八地以上的境界。约声闻乘说,就是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果。这样的圣人,他们没有爱味受;因为这个身体是父母所生身,也还和凡夫同在一处住,也有吃饭、行住坐卧这些事情;所以他若不入定,也还有乐的无爱味受、苦的无爱味受、不苦不乐的无爱味受。但是,若正念提起来,能不受一切法,达到最高的境界。

  这有爱味受、无爱味受各有三种,就是六种;加上前面的九种,到这里就是十五种。

  「依耽嗜受,当知亦尔」:耽和嗜都是喜爱、贪着之意。依耽嗜受,其实就是以受为依而有的贪着;也有三种不同。这主要是指欲界,爱着五欲的人,也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乐依出离受,苦依出离受,不苦不乐依出离受」:出离受就是相对耽嗜受说的。得到色界定、无色界定的人,虽然出离了欲乐;但是,他也有苦受、乐受、…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