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讲记▪P22

  ..续本文上一页不苦不乐受。

  

  〖庚三、结〗

  【如是总有二十一受,或九种受。】

  「如是总有二十一受」:这样子总加起来,有二十一种受。

  「或九种受」:若后面几个都不开,把它合说,加起来就是九种。前面的「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这是三受;底下身受、心受两个;就是五受。第六有爱味受,第七无爱味受,第八依耽嗜受,第九依出离受。

  这里只是解释有多少种受,至于怎么样观,在后边才提。

  

  〖己二、心〗

  【云何为心?谓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掉心、不掉心,寂静心、不寂静心,定心、不定心,善修心、不善修心,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如是总有二十种心。】

  这是说心念住,共列出二十种心的差别,下文有解释。

  

  〖己三、法〗

  

  【云何为法?谓若贪、贪奈耶法,若瞋、瞋奈耶法,若痴、痴奈耶法,若略、若散法,若下、若举法,若掉、不掉法,若寂静、不寂静法,若定、不定法,若善修、不善修法,若善解脱、不善解脱法。如是当知建立黑品、白品,染品、净品二十种法。】

  法念住的「法」,究竟指什么说的呢?法和心的数目是一样的。有心就有法;有法也一定有心。

  「谓若贪」:在心里面有了贪,贪就是法,心实在也是法。「贪毗奈耶法」:毗奈耶翻作灭,灭贪的法,也就是无贪的法;或者翻作调伏,调伏贪的法。「若瞋、瞋毗奈耶法,若痴、痴毗奈耶法」:佛教里面说痴,主要是说不通达缘起、第一义谛,名之为痴。这是若瞋、若离瞋,若痴、若离痴的一切法。

  「若略、若散法,若下、若举法,若掉、不掉法,若寂静、不寂静法,若定、不定法,若善修、不善修法,若善解脱、不善解脱法」:下面都有解释,这里只是标出来。

  「如是当知建立黑品、白品,染品、净品二十种法」:黑品,就是不善法;白品,就是有漏的善法。染品,是三界内一切有系缚的,都名之为染污法。净品,就是出离三界的一切无漏的清净法。这把二十种法归纳为四种品类。

  

  〖戊二、释义三 己一、受二 庚一、释相依〗

  

  【又乐受者,谓顺乐受触为缘所生平等受受所摄,是名乐受。此若五识相应,名身受;若意识相应,名心受。】

  前面受、心、法,把类别标出来,这底下解释。

  「又乐受者:谓顺乐受触为缘」:就是我们的心依止根、接触境,而这种触对是随顺乐受、随顺如意的心情,「所生」起的「平等受」,这就叫做乐受。

  经论上称「乐受」为「平等受」,但没看见怎么样解释。或者说,佛教徒应该有这样的心情:若是有乐受的时候,愿意别人和我一样都有乐受,就叫做平等受。

  「受所摄」:指乐受所摄的,譬如身、或者发出语言,这一切和乐受有关联的因缘,那就叫做受所摄。乐受,不是孤独的,一定有根、有境、有心王、有触,也包括念及其他种种的心所,这些都称为受所摄——「是名乐受」。

  「此若五识相应,名身受」:前面「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的身受,就是与五识相应的「顺乐受触为缘所生平等受」,就名之为身受。「若意识相应,名心受」:第六意识相应的这种乐受,叫做心受。就是把乐受分成两类:身受、心受。

  

  【如顺乐受触,如是顺苦受触、顺不苦不乐受触为缘所生不平等受受所摄、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摄,是名苦受、不苦不乐受。此若五识相应,名身受;若意识相应,名心受。】

  若是按一般凡夫的心情来说,这不苦不乐,心情是比较平静的,应该称为平等受;乐受和苦受,心是激动的,应该是非平等受。但是,这里讲:乐受是平等受,苦受叫做不平等受。

  或者也可以这样解释,苦受是一种果报,而且是由于不平等心发出来的,你做了伤害他人的事情,心里面是不平等的。心若平等,就不会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若是能平等地观察:「哎呀!若别人也用同样的行为来伤害我,我同意不同意呢?我也不同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平等;但是,我没能这样子,己所不欲的,我要施于人,那就是不平等。因不平等,所以果也不平等,叫做不平等受。

  「此若五识相应,名身受;若意识相应,名心受」:这和前面的意思相同。苦受与不苦不乐受,也与乐受一样,分为身受与心受二种。

  

  〖庚二、释差别四 辛一、无爱味受〗

  【如是诸受,若随顺涅槃,随顺决择,毕竟出离,毕竟离垢,毕竟能令梵行圆满,名无爱味受。】

  前面列出受的名字,其中「无爱味受」究竟怎么讲呢?

  「若随顺涅槃」:这是说还没得圣道、没得涅槃之前;在这些受上,有四念住的道力相应时,就向于圣道、向于涅槃、向于真如法性。所以佛教徒修行四念住的时候,能帮助向于涅槃,叫做随顺涅槃。

  涅槃,是不生不灭、离一切相的境界。我们现在的佛教徒用功修行——或者是念佛求生阿弥陀佛国、或从文句上念念《金刚经》、念咒观想,心都还是在有相上活动。若修四念住,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最后是能达到无相的境界的。

  修身念住、修不净观还是有相,但它能破爱欲的烦恼,做为无相观的前方便。如果再进一步观「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这样修身念住,就是随顺涅槃,那就不同了。读《金刚经》就是四念住!读《大般若经》、《中观论》、《华严经》、《法华经》,观一切法实相,都是向于无相的境界、都是随顺涅槃!

  自己静坐用功修行的时候,这样学习;不入定,接触到一切境界的时候,也作如是观,也是向于无相、随顺涅槃!成功的时候,得无生法忍,就是圣人了。

  四禅八定中,初禅、二禅、三禅还有乐受,但没有苦受、忧受;第四禅以上的修行人,心里面的境界不苦亦不乐,都是舍受的境界。若超过非非想定,得到灭受想定以上的圣人,心是不受一切法的。

  随顺涅槃,也就是向于不受的境界去。当然,初果、初得无生法忍以上的人,一切时、一切处,正念一提起来,就能随顺涅槃、不取一切法的。

  「随顺涅槃」是在理性上说;「随顺决择」是在智慧上说的。「决择」:这是圣人的智慧境界。决者,断也;决断一切疑,也就是断一切相、断一切受,达到无分别的境界。择是简择,就是智慧的观察。

  圣人有根本智、也有后得智。后得智是能择的,知道什么是好、坏、善、恶、世间法、出世间法,比凡夫的分别心更多、更微细的,而且是正确而没有错误。我们凡夫有时候的分别是错的!

  圣人分别的是恰到好处,所以叫做「择」,他能简择,能观察、思惟、分别的;这不同于木头的不分别。说「你不要分别!」这是指不要虚妄分别,佛法是重视智慧的。圣人才有决择的智慧;凡夫,如果深入地学习,只能有点相似决择而已,也还不是真实的。

  前面是随顺,还没达到出离,也就是功德还没有圆满。「毕竟出离,毕竟离垢」:这是究竟出离一切系缚、一切苦;究竟地远离了一切染污的烦恼。「毕竟能令梵行圆满」:梵者,清净也。究竟能令圣道得圆满,要到无学、或佛的境界,这比前面的「随顺」更高。

  「名无爱味受」:随顺涅槃、随顺决择的时候,也叫做无爱味受;毕竟出离、毕竟离垢、毕竟能令梵行圆满,也名为无爱味受。这样解释无爱味受,是很高的境界了。

  

  〖辛二、有爱味受〗

  【若堕于界,名有爱味受。】

  「若堕于界,名有爱味受」:堕者,入也。若入于界,若是受出现了,而你没有如理作意,正念——苦、空、无常、无我的智慧没有出来,那当然就是一般的执着心。执着的心出来了就是取相、取随好,那就入于欲界、入于色界、无色界,不出这个范围,那是「有爱味受」。

  永明寿禅师四料简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那就是说中阴身的境界。平常不修四念住,或修四念住没成功的人,中阴身现前,一下子就去受胎、随业受报了!一有分别心,就不得了!

  

  〖辛三、依出离受〗

  【若色、无色界系,若随顺离欲,名依出离受。】

  「若色、无色界系」:系者,属也。依浅的出离受说,若是修学禅定,成就了色界四禅、无色界天的四空定;在有受出现的时候,内心的反应就是属于色界、无色的境界;其实,也就表示还有这二界的烦恼。

  「若随顺离欲」:若是现在还没成就色界定、无色界定,但是能时常地学习定、能随顺离欲的境界,也就能调伏欲界的五欲,使令心不爱着。当受出来了,不会因受而有欲,能从欲界解脱出来,到色界、无色界——「名依出离受」,心常是在出离欲的境界上活动,就叫做依出离受。

  

  〖辛四、依耽嗜受〗

  【若欲界系,若不顺离欲,名依耽嗜受。】

  「若欲界系」:若是日常的生活、举心动念,欲的烦恼常常动,那就会把你绑在欲界里面。「若不顺离欲」:若不能随顺离欲的境界、离欲的法门;就是与离欲的境界相违反。

  「名依耽嗜受」:若心常是依于欲,就叫做依耽嗜受。

  

  〖己二、心二 庚一、行时所起二 辛一、释六 壬一、有贪心〗

  【又有贪心者:谓于可爱所缘境事,贪缠所缠;】

  以下解释心的差别。

  「又有贪心者」:有贪心怎么讲呢?「谓于可爱所缘境事」:事,就指各式各样的形相、境界。自己的心常在可爱的境界上,来来回回地这样子分别、思惟。

  「贪缠所缠」:我们的心在可爱的境界上活动,被贪烦恼缠绕着,就像被毒蛇缠住一样。我们自己不感觉是缠,但是,没有贪的圣人,看凡夫的境界——「喔!这个凡夫,为贪烦恼缠绕着不放」;所以,圣人给凡夫立一个贪缠所缠的名字。

  

  〖壬二、离贪心〗

  【离贪心者:谓即远离如是贪缠。】

  因为修不净观破坏贪心;已远离这样的贪烦恼了。

  

  〖壬三、有瞋心〗

  【有瞋心者:谓于可憎所缘…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