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讲记▪P23

  ..续本文上一页境事,瞋缠所缠;】

  在不可意的境界上生憎恶,是有瞋心的相貌。贪烦恼不容易断,瞋烦恼也不容易断,非要加以对治才可以。

  

  〖壬四、离瞋心〗

  【离瞋心者:谓即远离如是瞋缠。】

  有正忆念,瞋心就远离了,没有瞋缠了,而佛的确是开示我们,远离瞋烦恼的法门,常常这样修习,就会有效!

  

  〖壬五、有痴心〗

  【有痴心者:谓于可愚可(所)缘境事,痴缠所缠;】

  「有痴心者」:在没有接触佛法、没得圣道的人来说,世间上一切的因缘生法,都是能令人愚痴的。

  「谓于可愚可(所)缘境事,痴缠所缠」:可爱的境界,我们生爱心,也就是我们愚痴了;乃至到可瞋的境界都是一样。我们的心,在这样的境界攀缘、思惟的时候,愚痴的烦恼就缠绕着我们。我们不明白那个境界是虚妄、不真实的,不知道那是空无所有的,一执着就被它缠住了。

  

  〖壬六、离痴心〗

  【离痴心者:谓即远离如是痴缠。】

  那就是要修缘起观,愚痴心才能渐渐地薄,渐渐地没有了。

  

  〖辛二、结〗

  【如是六心,当知皆是行时所起三烦恼品,及此三品对治差别。】

  「如是六心」:贪、瞋、痴三种心,远离贪、远离瞋、远离痴又是三种心;一个所对治,一个能对治,加起来就是六心。

  「当知皆是行时所起三烦恼品」:这六种心中,贪、瞋、痴这三种,都是修行人没入定、正念不现前的时候,所生起的三种烦恼品。

  「及此三品对治差别」:离贪、离瞋、离痴三种心,就是贪、瞋、痴三品烦恼的对治差别。用无贪、无瞋、无痴这三种法门,来对治贪瞋痴。

  

  〖庚二、住时所起二 辛一、别辨相二 壬一、释二 癸一、依净盖地八 子一、略心〗

  【略心者:谓由止行,于内所缘系缚其心。】

  「略心者」:我们通常说「忽略」就是对那件事没有注意。现在这里用这个略字,是形容修行人初开始的修行情况。「谓由止行」:用奢摩他的法门,心安住所缘而无分别住。

  「于内所缘系缚其心」:把这个心系缚在所缘境。系缚,是表示心不容易安住,必须要努力地把它绑在那里才可以;也就是用念心所,念所缘境,把散乱心绑住不动,心不去分别、攀缘外面的境界,就名为略心。

  

  〖子二、散心〗

  【散心者:谓于外五妙欲,随顺流散。】

  「散心者」:散乱心有二种。第一是静坐的时候失掉正念,心散乱了;第二是出定时的散心。

  「谓于外五妙欲」:前五识所接触的五种妙欲,也就是色声香味触。「随顺流散」:心没有定力的摄持,而随顺贪着心流动、散乱,这叫做散乱心。

  

  〖子三、下心〗

  【下心者:谓惛沈、睡眠俱行。】

  「惛沈」和「睡眠」有什么不同呢?从动机上说,有意的要休息、睡觉,那叫做睡眠。心不想睡,而是要修行的,但是心于所缘境不分明了,叫做惛沈。

  若从相貌来说,二者是一样的。「睡眠」是前五识不动,如果不做梦,第六意识也不动;若做梦,第六识的活动也还是糊糊涂涂的。静坐「惛沈」的时候,前五识、第六意识也是糊涂了。

  因为,这不是修行的境界,所以在惛沈、睡眠时,叫做「下心」——心沈下、不动了。得定的人也是前五识不动,但是第六意识是明静而住的。「俱行」:就是指心和睡眠、惛沈同在一起活动。

  

  〖子四、举心〗

  【举心者:谓于净妙所缘,明了显现。】

  举心是对治下心的;下心是不动,举就是把它动起来。譬如说,修奢摩他,但是惛沈一来,就不能观、也不能止,所以叫做下。现在对治下心,要把它动起来,怎么办法呢?

  「谓于净妙所缘,明了显现」:譬如,观佛的相好光明,是净妙所缘;这时候的所缘境特别的显著,吸引的力量很强,容易令心安住,就破除了惛沈、睡眠。这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上的奢摩他章,特别提到这件事。

  

  〖子五、掉心〗

  【掉心者:谓太举故,掉缠所掉。】

  「掉心者」:掉者,动也;即掉举也。我们凡夫修行的困难就是在这里,本来是惛沈、睡眠,用举心的方法调过来,但是调得过头了——「谓太举故,掉缠所掉」:就有掉动的烦恼缠绕其心,心里还是动,又有其他的妄想了,那叫做掉心。

  

  〖子六、不掉心〗

  【不掉心者:谓于举时及于略时,得平等舍。】

  「不掉心者」:简单地说,就是不散乱;指不动乱的心。

  「谓于举时」:前面解释过,惛沈的时候,把内心明静而住的相貌发动出来,叫做举。「及于略时」:初开始静坐的时候,摄心不乱使令心不向外散乱,不分别那些杂乱的境界,安住于所缘境,叫做略。

  「得平等舍」:这是最合适的情况,举而不掉,略而不沈。在用功修行时,于举的时候也好,于略的时候也好,心里面有平等舍。也不惛沈、也不掉举,也没有其他的杂念,叫做平等。止、观都是相应的,这时候叫做不掉心。

  不昏沈就是明,不散乱就是静,明静而住就是平等,舍就是弃舍了昏沈,弃舍了散乱,也还是平等的意思。

  「舍」的境界有浅也有深,在七觉支里有「舍」、在《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也提到「舍」;用这个字指圣人、佛,那是很深的境界。现在,是形容我们初开始修行的人,有时也会有不掉心这个境界,那叫做舍。

  

  〖子七、寂静心〗

  【寂静心者:谓从诸盖已得解脱。

  「寂静心者」:就是平等舍又再进一步,或者是经过一个长时期、或者不很长,静坐有成就了。什么成就呢?「谓从诸盖已得解脱」:诸盖就是贪欲盖、瞋恚盖、惛沈睡眠盖、掉悔盖、疑盖;从这五盖里边解脱出来了。

  《阿毗昙论》上解释:「能令善品不得显了」,也就是令明静而住的境界不得成就、障碍明静而住的定慧不得现前,那就是「盖」。

  五盖若没破除,心就不得寂静;若破除盖,心就寂静了。因为长时期地用功,止观的力量强了,就能破除一切的障碍,从盖解脱出来,那时候,叫做寂静心。

  从后面「定心者」那一段文的解释,看出来这里说「寂静心」的界限,就是未到地定的境界。或到欲界定,最后的等持,也应该说是没有诸盖,但是欲界定很容易就破坏了,靠不住,未到地定稍微好一点。这个时候,从盖得解脱,心寂静了。

  

  〖子八、不寂静心〗

  【不寂静心者:谓从诸盖未得解脱。】

  虽然,偶而心里面也能够明静而住,但是,还没能从诸盖得解脱,盖还显现在心里面,障碍定不得成就,那就叫做「不寂静心」,就是心里面还会动乱。

  

  〖癸二、依净烦恼地六 子一、定心〗

  【定心者:谓从诸盖得解脱已,复能证入根本静虑。】

  「定心」是什么意义呢?

  「谓从诸盖得解脱已」:就是得到未到地定之后,继续地努力用功。用功又怎么样呢?

  「复能证入根本静虑」:又能够成就色界定的初禅,这叫做根本静虑。

  从这些大阿罗汉、辟支佛、大菩萨、佛的境界看,无论是入于各种三昧、或为众生说法,都是从色界四禅发动出来的。有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里面得阿罗汉、辟支佛;乃至佛是入第四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四静虑在修学圣道里面,非常的重要,所以安立它「根本」的名字,表示一切功德都从这里发出来的。

  得未到地定以后,要继续地努力修行;这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说得非常详细,就是要修七种作意: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方便究竟作意、方便究竟果作意,才证入根本静虑的。

  

  〖子二、不定心〗

  【不定心者:谓未能入。】

  「不定心者」:就表示还没能证入根本静虑。

  说「不定心」,那等于是诃斥得未到地定的人。未到地定,虽然是解脱了五盖,其实还是有欲,也有瞋心;这些盖还有,但是不障碍修行圣道,正念一提起来,盖就没了。因为,还有欲,心还不定,所以称之为不定。

  

  〖子三、善修心〗

  【善修心者:谓于此定,长时串习,得随所欲,得无艰难,得无梗涩,速能证入。】

  「善修心者」:这个修行人,虽然成就色界四禅,但还不是那么地成熟;「谓于此定,长时串习」:他继续修习七种作意,长时期不断的这样练习,所以叫做「串习」。

  「得随所欲」:因为长时期的入、住、出,所以定力又进了一大步,使令能随其所欲的入住出;这时候,要入定就入定,要住定就住定,要出定就出定。明白点说,长时期地修行,从未到地定证入初禅,就是要修不净观;有欲不能得初禅,所以要长时期、不间断地修习这七种作意。

  「得无艰难」:得者,能也。从散乱心到未到地定,从未到地定到初禅,能够入、住、出没有困难。

  「得无梗涩」:梗涩就是障碍。此时没有障碍了,明白点说,就是没有欲、也就没有瞋;这时候,惛沈、睡眠、掉举、恶作、疑,统统都没有了,也就是没有这些障碍。

  「速能证入」,很迅速地就能够证入初禅,要住、要出,也都很迅速的。

  

  〖子四、不善修心〗

  【不善修心者:与此相违,应知其相。】

  「不善修心者」:这位修行人,不能够精进地、长时地串习,也不能善巧修正他的禅定。「与此相违」:那就与善修心是相违反的。「应知其相」:那就应该知道这个不善修心的相貌了。

  那就是他虽然成就色界四静虑,但是入、住、出不能随所欲,有时候顺,有时候不顺。他不能够无艰难、无梗涩,所以就叫做不善修心。

  

  〖子五、善解脱心〗

  【善解脱心者:谓从一切究竟解脱。】

  这是又进了一步!「善解脱心者」,善解脱心有什么相貌呢?

  「谓从一切究竟解脱」:这有两个意思。第一,在色界第四禅继续修行,得到无色界的四空定。第二,佛教徒得到色界四禅以后,在四禅修四念住,完全解脱了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爱烦恼、见烦恼。这两种都叫一切究竟解脱。

  

  〖子六、不善解脱心〗

  【不善解脱心者:谓不…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