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讲记▪P24

  ..续本文上一页从一切不究竟解脱。】

  「不善解脱心者」:就是不能解脱心。没有修四念住,就不能够从一切颠倒的境界究竟解脱,还陷溺在颠倒境界里。即使是得到四禅八定,还是个愚痴的凡夫,不是为爱烦恼所颠倒,就是为见烦恼所颠倒,不能得解脱!

  

  〖壬二、结〗

  【如是十四种心,当知皆是住时所起。】

  一共是二十种心,这里说十四种。「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这六个心不在内。从「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掉心、不掉心,寂静心、不寂静心,定心、不定心,善修心、不善修心,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这就是十四种心。

  「当知皆是住时所起」:应该知道,这十四种心都是修行人摄心而住,继续努力地修行,在定中所现出来的。

  前面是一个一个心解释;这底下总起来说其大意。

  

  〖辛二、结略义二 壬一、初八种心〗

  【依净盖地住时所起,有八种心:谓从略心、散心,乃至寂静、不寂静心。】

  「依净盖地」:就是一直地修止观,能够清除五盖,这样的境界叫做净盖地。

  「谓从略心、散心,乃至寂静、不寂静心」:从欲界定开始,到未到地定所生起来的八种心;就是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掉心、不掉心,寂静心、不寂静心。

  

  〖壬二、后六种心〗

  【依净烦恼地住时所起,有六种心:谓定心、不定心,乃至善解脱、不善解脱心。】

  「净烦恼地」:从未到地定开始,继续修不净观,破除欲心,所以叫做净烦恼地。

  这有伏断两种情形:修不净观不能断烦恼,但是能折伏欲烦恼令它不动,可得初禅;若是修四念住,那就能究竟地断烦恼,得圣道。

  在这个境界所生起的「有六种心」,就是定心、不定心、善修心、不善修心、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

  这是把十四种心,分成两部分:第一,是净盖地住时所起的八种心;第二,是净烦恼地住时所起的六种心。合起来就是十四种。

  前面有贪、离贪等六种心,是总说的;净盖地和净烦恼地,是别说的。以上心念住——「云何为心」,这个问题解释完了。

  

  〖己三、法二 庚一、释三 辛一、于盖了知二 壬一、有无〗

  【又于内有盖,能自了知我有诸盖;于内无盖,能自了知我无诸盖。】

  在前面「云何为法」已经列出二十种,这以下是解释法念住。先说盖的有无。盖是修未到地定时所要破除的障碍。

  「又于内有盖,能自了知我有诸盖」:又这位修行人,在用功修行的时候,时时地反省、观察自己:我内心里面还是有贪欲、瞋恚等等的盖;自己能知道盖还没有破除去。

  「于内无盖,能自了知我无诸盖, 」:, 内心里面没有盖,自己也能够了知我是没有盖的。

  因为时时地观察、考验自己,才会知道;若不考验,自己还未必知道,那就容易得增上慢,因为常常修不净观,欲不动,就认为自己可能没有盖了,其实不一定。

  所以在七种作意里面,有个观察作意,就是故意地思惟欲的境界;思惟的时候,看看自己的心动不动,那就知道是有盖、是没有盖。

  能自了知我有诸盖、能自了知我无诸盖,都是经过自己内心观察才知道的。不只是「我静坐的时候心不动」,就是没有盖了;而不修行的人,心里也有不动的时候,那不能说没有盖。

  

  〖壬二、生灭〗

  【如彼诸盖未生而生,亦能了知;如彼诸盖生已散灭,亦能了知。】

  再说盖的生灭。

  「如彼诸盖未生而生」:由无而有,叫做生;五盖原来没有现在有了,就是未生而生。「亦能了知」:修行人时时地观察自己,「喔!我有烦恼了」、「我现在有贪欲心、有瞋恨心、有疑惑心了!」

  「如彼诸盖生已散灭,亦能了知」:五盖是生了,然后又由有而无,散灭了;也都知道。这可见修行人时时都在注意这一念心的活动;而不修行的人,心时时地向外面看,看别人对不对、怎么怎么的。

  

  〖辛二、于结了知二 壬一、有无〗

  【于眼有结乃至于意有结,能自了知我有眼结乃至我有意结。于眼无结乃至于意无结,能自了知我眼无结乃至我意无结。】

  这就愈说愈微细了。以下说结的有无;结是未到地定继续修初禅时所要破除的。

  结就是烦恼,其实也是盖。就像绳子挽一个扣,那叫做结。这个扣挽得很紧,你想打开还很难的;我们心里面的烦恼,就像扣似的,想断掉它还不容易;用这来譬喻烦恼。生烦恼很容易,但是想息灭它还不是容易的,所以叫做结。

  这位修行人的禅定还没有圆满,还没能得到圣道,所以继续不断修止观。修止观的时候,自己的六根对六尘境的情况应该是明明了了的。怎么样明了法呢?

  「于眼有结」:当眼看见一切色相,有了烦恼;「乃至于意有结」:乃至是指耳鼻舌身接触一切境界时,有了烦恼。这是指没入定时,由前五根与前五境相接触,发动前五识,所生的烦恼。「于意有结」是包括入定以后的意识,有时也会有烦恼。「能自了知」:这修行人能知道自己有眼结,乃至有意结。

  「于眼无结乃至于意无结,能自了知我眼无结乃至我意无结」:对于眼乃至意没有烦恼,也都能知道。至无结的程度是成功了,能灭除去色界、无色界一切的结。

  

  〖壬二、生灭〗

  【如彼眼结乃至意结未生而生,亦能了知。如彼诸结生已散灭,亦能了知。】

  现在说结的生灭。这个结,有的时候生,有的时候灭。

  「如彼眼结乃至意结未生而生,亦能了知;如彼诸结生已散灭,亦能了知」:烦恼没有生,现在又生起来了;或心里现出烦恼的时候,修止观能够对治、破除,这些都能了知。

  

  〖辛三、于七觉支了知二 壬一、举念二 癸一、有无〗

  【于内有念等觉支,能自了知我有念等觉支。于内无念等觉支,能自了知我无念等觉支。】

  烦恼生起、忽然间又灭了,它自己会灭吗?不是!要修四念住!现在说七等觉支,这是能断除盖、结的法门;也就是指修四念处到能得圣道的程度了。

  修止,是在所缘境上明静而住,修观,就是四念处观。有烦恼的时候,是一个大患,要解决它,就要修学四念住。本来这是说四念住,但是此处提到七觉支;第一念觉支,这和念住的「念」是一样的,再来是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

  在修三十七道品前后次第上看:《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上说,七觉支是见道,八正道是修道;但在《成实论》解释,八正道在前、七觉支在后。

  「觉」也有譬喻的意思:就像无始劫来,在生死里面做大梦,现在醒过来,得成圣道了,这叫做觉。一共有七条,所以叫七觉支,或七菩提分。

  第一「念等觉支」:「念」是什么意思呢?用功修行,第一个条件就是先要把修行的法门,分明地显现在心里面。譬如说修不净观,不净观在心里面要能现前;说修无我观,无我观在心里面也要能现出来;能够现前的这都是属于念等觉支的功能。若没有念,所修的法门不现前,修什么呢?没办法修了!念很重要,所以第一个是念。

  「于内有念等觉支,能自了知我有念等觉支」:我有了烦恼的时候,排除烦恼的法门,要现就能现,那就是有念等觉支。

  「于内无念等觉支,能自了知我无念等觉支」:若是须要现起念等觉支而不现起,就自己了知我没有念等觉支。譬如说,静坐的时候,忽然间惛沈、或是散乱打妄想了,那也是没有念等觉支。原来有念,现在忽然间失掉了,自己都知道。

  

  〖癸二、生长〗

  【如念等觉支,未生而生,亦能了知;如生已住,不忘修满;倍复修习,增长广大,亦能了知。】

  「如念等觉支,未生而生,亦能了知」:念等觉支还没现起,经努力修习念等觉支现起了,也都知道。

  「如生已住,不忘修满」:如念觉支能现出来,这个法门还能够安住,且分明地显现在心里面,没有忘失,使令继续用功修行,能够圆满。

  「倍复修习,增长广大」:对能排除烦恼的念等觉支,还须要加倍努力的修习,数数的修习,使令它增长到广大圆满的境界。「亦能了知」:这个念等觉支在什么程度的,你自己也知道。

  我们都是初发心修行!若是有陀罗尼的大菩萨,读《华严经》、读《法华经》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广大的法门显现在心里面,那个念力是那么样的广大。《金刚经》才一卷也不算多,我们把它显现在心里面,还都不容易!有的时候能背,有时候背不下来——忽然间这一句忘了,就是这样子,所以初开始修行是难!

  我以前也说过:结集经藏的时候,阿难尊者把佛说的法门,一一诵出。我推想:当时在场的那些大阿罗汉,也能背诵佛说的这些法门,阿难尊者若诵错了,他们也知道。在圣人、大阿罗汉心里面的境界,都有不可思议的念力!

  念就是记忆力,也就是陀罗尼。不过,在小乘佛法里面没有用这个名字,在大乘经里面用「陀罗尼」,就是总持、念的力量。这个念的力量,愈来愈广大,愈来愈广大。听一遍就能记得住,而且这一生记住,第二生、第三生还是能记住,不失掉;所以圣人的念力是那么样的厉害!

  

  〖壬二、例余〗

  【如念等觉支,如是择法、精进、喜、安、定、舍等觉支,当知亦尔。】

  「如念等觉支」:如念等觉支,或者是无、或者是有,或者生了而增长广大的情况。「如是择法、精进、喜、安、定、舍等觉支,当知亦尔」:念等觉支是这样,择法等觉支,也是这样子。

  「择法」:择就是简择、智慧的观察;或者无常观,或者无我观,或者诸法毕竟空。这种智慧,最初开始当然是由相似、有漏的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逐渐地增长、深入,到得圣道的时候,叫做择法,是无漏的智慧,见到真理了。

  「精进」:为什么能够得法,见到第一义谛?是由精进来的。他不怕辛苦,能长时期地努力,才能到达这个境界,精进倒是非常重要了。

  「喜」:由于长时期地精进,破除一切的障碍、盖及一切烦恼,见到真理以后,心里面欢…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