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講記▪P24

  ..續本文上一頁從一切不究竟解脫。】

  「不善解脫心者」:就是不能解脫心。沒有修四念住,就不能夠從一切顛倒的境界究竟解脫,還陷溺在顛倒境界裏。即使是得到四禅八定,還是個愚癡的凡夫,不是爲愛煩惱所顛倒,就是爲見煩惱所顛倒,不能得解脫!

  

  〖壬二、結〗

  【如是十四種心,當知皆是住時所起。】

  一共是二十種心,這裏說十四種。「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這六個心不在內。從「略心、散心,下心、舉心,掉心、不掉心,寂靜心、不寂靜心,定心、不定心,善修心、不善修心,善解脫心、不善解脫心」,這就是十四種心。

  「當知皆是住時所起」:應該知道,這十四種心都是修行人攝心而住,繼續努力地修行,在定中所現出來的。

  前面是一個一個心解釋;這底下總起來說其大意。

  

  〖辛二、結略義二 壬一、初八種心〗

  【依淨蓋地住時所起,有八種心:謂從略心、散心,乃至寂靜、不寂靜心。】

  「依淨蓋地」:就是一直地修止觀,能夠清除五蓋,這樣的境界叫做淨蓋地。

  「謂從略心、散心,乃至寂靜、不寂靜心」:從欲界定開始,到未到地定所生起來的八種心;就是略心、散心,下心、舉心,掉心、不掉心,寂靜心、不寂靜心。

  

  〖壬二、後六種心〗

  【依淨煩惱地住時所起,有六種心:謂定心、不定心,乃至善解脫、不善解脫心。】

  「淨煩惱地」:從未到地定開始,繼續修不淨觀,破除欲心,所以叫做淨煩惱地。

  這有伏斷兩種情形:修不淨觀不能斷煩惱,但是能折伏欲煩惱令它不動,可得初禅;若是修四念住,那就能究竟地斷煩惱,得聖道。

  在這個境界所生起的「有六種心」,就是定心、不定心、善修心、不善修心、善解脫心、不善解脫心。

  這是把十四種心,分成兩部分:第一,是淨蓋地住時所起的八種心;第二,是淨煩惱地住時所起的六種心。合起來就是十四種。

  前面有貪、離貪等六種心,是總說的;淨蓋地和淨煩惱地,是別說的。以上心念住——「雲何爲心」,這個問題解釋完了。

  

  〖己叁、法二 庚一、釋叁 辛一、于蓋了知二 壬一、有無〗

  【又于內有蓋,能自了知我有諸蓋;于內無蓋,能自了知我無諸蓋。】

  在前面「雲何爲法」已經列出二十種,這以下是解釋法念住。先說蓋的有無。蓋是修未到地定時所要破除的障礙。

  「又于內有蓋,能自了知我有諸蓋」:又這位修行人,在用功修行的時候,時時地反省、觀察自己:我內心裏面還是有貪欲、瞋恚等等的蓋;自己能知道蓋還沒有破除去。

  「于內無蓋,能自了知我無諸蓋, 」:, 內心裏面沒有蓋,自己也能夠了知我是沒有蓋的。

  因爲時時地觀察、考驗自己,才會知道;若不考驗,自己還未必知道,那就容易得增上慢,因爲常常修不淨觀,欲不動,就認爲自己可能沒有蓋了,其實不一定。

  所以在七種作意裏面,有個觀察作意,就是故意地思惟欲的境界;思惟的時候,看看自己的心動不動,那就知道是有蓋、是沒有蓋。

  能自了知我有諸蓋、能自了知我無諸蓋,都是經過自己內心觀察才知道的。不只是「我靜坐的時候心不動」,就是沒有蓋了;而不修行的人,心裏也有不動的時候,那不能說沒有蓋。

  

  〖壬二、生滅〗

  【如彼諸蓋未生而生,亦能了知;如彼諸蓋生已散滅,亦能了知。】

  再說蓋的生滅。

  「如彼諸蓋未生而生」:由無而有,叫做生;五蓋原來沒有現在有了,就是未生而生。「亦能了知」:修行人時時地觀察自己,「喔!我有煩惱了」、「我現在有貪欲心、有瞋恨心、有疑惑心了!」

  「如彼諸蓋生已散滅,亦能了知」:五蓋是生了,然後又由有而無,散滅了;也都知道。這可見修行人時時都在注意這一念心的活動;而不修行的人,心時時地向外面看,看別人對不對、怎麼怎麼的。

  

  〖辛二、于結了知二 壬一、有無〗

  【于眼有結乃至于意有結,能自了知我有眼結乃至我有意結。于眼無結乃至于意無結,能自了知我眼無結乃至我意無結。】

  這就愈說愈微細了。以下說結的有無;結是未到地定繼續修初禅時所要破除的。

  結就是煩惱,其實也是蓋。就像繩子挽一個扣,那叫做結。這個扣挽得很緊,你想打開還很難的;我們心裏面的煩惱,就像扣似的,想斷掉它還不容易;用這來譬喻煩惱。生煩惱很容易,但是想息滅它還不是容易的,所以叫做結。

  這位修行人的禅定還沒有圓滿,還沒能得到聖道,所以繼續不斷修止觀。修止觀的時候,自己的六根對六塵境的情況應該是明明了了的。怎麼樣明了法呢?

  「于眼有結」:當眼看見一切色相,有了煩惱;「乃至于意有結」:乃至是指耳鼻舌身接觸一切境界時,有了煩惱。這是指沒入定時,由前五根與前五境相接觸,發動前五識,所生的煩惱。「于意有結」是包括入定以後的意識,有時也會有煩惱。「能自了知」:這修行人能知道自己有眼結,乃至有意結。

  「于眼無結乃至于意無結,能自了知我眼無結乃至我意無結」:對于眼乃至意沒有煩惱,也都能知道。至無結的程度是成功了,能滅除去色界、無色界一切的結。

  

  〖壬二、生滅〗

  【如彼眼結乃至意結未生而生,亦能了知。如彼諸結生已散滅,亦能了知。】

  現在說結的生滅。這個結,有的時候生,有的時候滅。

  「如彼眼結乃至意結未生而生,亦能了知;如彼諸結生已散滅,亦能了知」:煩惱沒有生,現在又生起來了;或心裏現出煩惱的時候,修止觀能夠對治、破除,這些都能了知。

  

  〖辛叁、于七覺支了知二 壬一、舉念二 癸一、有無〗

  【于內有念等覺支,能自了知我有念等覺支。于內無念等覺支,能自了知我無念等覺支。】

  煩惱生起、忽然間又滅了,它自己會滅嗎?不是!要修四念住!現在說七等覺支,這是能斷除蓋、結的法門;也就是指修四念處到能得聖道的程度了。

  修止,是在所緣境上明靜而住,修觀,就是四念處觀。有煩惱的時候,是一個大患,要解決它,就要修學四念住。本來這是說四念住,但是此處提到七覺支;第一念覺支,這和念住的「念」是一樣的,再來是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

  在修叁十七道品前後次第上看:《瑜伽師地論》、《大毗婆沙論》上說,七覺支是見道,八正道是修道;但在《成實論》解釋,八正道在前、七覺支在後。

  「覺」也有譬喻的意思:就像無始劫來,在生死裏面做大夢,現在醒過來,得成聖道了,這叫做覺。一共有七條,所以叫七覺支,或七菩提分。

  第一「念等覺支」:「念」是什麼意思呢?用功修行,第一個條件就是先要把修行的法門,分明地顯現在心裏面。譬如說修不淨觀,不淨觀在心裏面要能現前;說修無我觀,無我觀在心裏面也要能現出來;能夠現前的這都是屬于念等覺支的功能。若沒有念,所修的法門不現前,修什麼呢?沒辦法修了!念很重要,所以第一個是念。

  「于內有念等覺支,能自了知我有念等覺支」:我有了煩惱的時候,排除煩惱的法門,要現就能現,那就是有念等覺支。

  「于內無念等覺支,能自了知我無念等覺支」:若是須要現起念等覺支而不現起,就自己了知我沒有念等覺支。譬如說,靜坐的時候,忽然間惛沈、或是散亂打妄想了,那也是沒有念等覺支。原來有念,現在忽然間失掉了,自己都知道。

  

  〖癸二、生長〗

  【如念等覺支,未生而生,亦能了知;如生已住,不忘修滿;倍複修習,增長廣大,亦能了知。】

  「如念等覺支,未生而生,亦能了知」:念等覺支還沒現起,經努力修習念等覺支現起了,也都知道。

  「如生已住,不忘修滿」:如念覺支能現出來,這個法門還能夠安住,且分明地顯現在心裏面,沒有忘失,使令繼續用功修行,能夠圓滿。

  「倍複修習,增長廣大」:對能排除煩惱的念等覺支,還須要加倍努力的修習,數數的修習,使令它增長到廣大圓滿的境界。「亦能了知」:這個念等覺支在什麼程度的,你自己也知道。

  我們都是初發心修行!若是有陀羅尼的大菩薩,讀《華嚴經》、讀《法華經》時,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這廣大的法門顯現在心裏面,那個念力是那麼樣的廣大。《金剛經》才一卷也不算多,我們把它顯現在心裏面,還都不容易!有的時候能背,有時候背不下來——忽然間這一句忘了,就是這樣子,所以初開始修行是難!

  我以前也說過:結集經藏的時候,阿難尊者把佛說的法門,一一誦出。我推想:當時在場的那些大阿羅漢,也能背誦佛說的這些法門,阿難尊者若誦錯了,他們也知道。在聖人、大阿羅漢心裏面的境界,都有不可思議的念力!

  念就是記憶力,也就是陀羅尼。不過,在小乘佛法裏面沒有用這個名字,在大乘經裏面用「陀羅尼」,就是總持、念的力量。這個念的力量,愈來愈廣大,愈來愈廣大。聽一遍就能記得住,而且這一生記住,第二生、第叁生還是能記住,不失掉;所以聖人的念力是那麼樣的厲害!

  

  〖壬二、例余〗

  【如念等覺支,如是擇法、精進、喜、安、定、舍等覺支,當知亦爾。】

  「如念等覺支」:如念等覺支,或者是無、或者是有,或者生了而增長廣大的情況。「如是擇法、精進、喜、安、定、舍等覺支,當知亦爾」:念等覺支是這樣,擇法等覺支,也是這樣子。

  「擇法」:擇就是簡擇、智慧的觀察;或者無常觀,或者無我觀,或者諸法畢竟空。這種智慧,最初開始當然是由相似、有漏的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逐漸地增長、深入,到得聖道的時候,叫做擇法,是無漏的智慧,見到真理了。

  「精進」:爲什麼能夠得法,見到第一義谛?是由精進來的。他不怕辛苦,能長時期地努力,才能到達這個境界,精進倒是非常重要了。

  「喜」:由于長時期地精進,破除一切的障礙、蓋及一切煩惱,見到真理以後,心裏面歡…

《四念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