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講記▪P19

  ..續本文上一頁天人是怎麼對治欲?能以不淨觀對治?

  答:從次第來說,也還是用不淨觀對治;在人間用功修不淨觀,把欲對治了,沒有障道的因緣,得無生法忍,聖道現前以後,漸漸地消除內心所有的欲種子;因爲心裏沒有欲,到天上就能戰勝天人的欲,心不動。

  若是在人間只得初果或二果的人,死後,生到欲界天,可能精進、也可能不精進;在天上修行,多數差一點,所以,成道大都是在人間。若是人間有佛出世,沒得聖道的佛教徒生到天上了,還會回到人間聽佛說法,而得聖道。若沒有佛出世,生到天上,用功修行的也可能有,但沒得聖道的人,是更不容易了!雖然說天上有彌勒菩薩,不過,我看只要是凡夫都有相同的情形——經上說「富貴學道難」,天的境界,也可以用富貴這句話形容,所以,他也可能親近彌勒菩薩,也可能不親近的。

  

  問:不淨觀可以對治貪欲,在修的過程,一再的厭離,固然除去了貪欲;但在佛陀製不殺生戒的背景,是比丘修不淨觀而導致自殺,修不淨觀是不是會把善法欲也去掉?又,它會造成自殺的後果,這怎麼辦?

  答:善法欲是不應該去掉的,應該加強才對!不淨觀,是佛在五停心開示的法門。五停心是初開始用功的人,用來對治偏重的煩惱的。假設欲煩惱重就用不淨觀調;瞋心重就修慈愍觀;佛是這樣安排。

  在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也的確說到這件事。有比丘修不淨觀,對這臭穢的身體厭離心特別強,要棄舍身,所以就自殺了。以前我在戒律上面看到時:「哎呀!修不淨觀會有這麼嚴重的變化!」心情上也感覺到不舒服,而引起其他的分別心。後來看見《薩婆多毗尼毗婆沙》上解釋,原來是因爲這六十個比丘,他們有特別的因果關系,這時罪業出現,所以自殺了,如果沒有因果關系,不會有這件事。所以,因爲修不淨觀,而善法欲消失,這是不對的!

  用功修行的人,在修行前,應該先學習佛法,得到佛法的正義,最低限度要明白修不淨觀是怎麼回事,它是在什麼位置上——用不淨觀使令心平靜,平靜了修無我觀時沒有障礙,用意是這樣子!《俱舍論》上也提到,修不淨觀不能斷煩惱,只能製伏,但修行人不應該停留在此,應該繼續修無常觀、無我觀。

  修不淨觀,製伏欲心之後,還有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不應該只修不淨觀。並且,修不淨觀中的骨鎖觀時,那個厭離心,不至于像九想觀那樣強,也不至于引起自殺的事情。修白骨觀是順于無我觀、順于得聖道、也能隨順涅槃!

  

  問:修不淨觀,是要緣立的、還是盤坐的骨鎖相?

  答:你願意觀立的、觀盤腿坐的骨鎖,這兩種所緣境都可以。但我感覺,初開始,還是立的好,因爲分明一點。

  

  〖第四章 四念住〗

  

  前面叁大段:第一段是引《大般若經》第六分的〈念住品〉,總說四念住的大意。第二段是引《俱舍論》的一段文,修身念住的骨鎖觀、白骨觀。第叁段就是《瑜伽師地論》修九種不淨觀,裏面也包括骨鎖觀、白骨觀在內。

  我這句話又來了!我們出家人,應該修不淨觀、要依據文來修不淨觀。初開始修行的時候,一定要依據聖言量,不要自己另外想出什麼方法,要循規蹈矩的,一定按照佛說怎麼做,就怎麼做,一定要這樣子!

  其中有一件事要注意:你自己要能作主,而且是依據聖言量作主!修不淨觀,一定要把「不淨」顯現在心裏。如果修青瘀想時,忽然現出蓮花,一定把它排遣,繼續地現青瘀相!若現出來的行相,不是你想要的,而你隨它去,就危險、就有問題。這件事一定要注意的!

  你若想:「佛法裏也說蓮花嘛,緣蓮花也很好!」如果隨它去,那就沒個完,因爲,蓮花出來,還會有其他的事情;慢慢的,顛倒心出來了,正念不容易維持。所以,一定要把持原則:「若現在是修不淨觀,一定要現出不淨,其他的事情都拒絕!」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略論》說,修奢摩他以佛像爲所緣境,也是一樣。「我現在修眉間白毫相」,你也一定只要觀白毫相,其他的相都要排遣!要依奢摩他、毗缽舍那,這樣修不淨觀,才能安全。如果你不控製,隨它去就糟糕了!

  以下,我還是引《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八,解釋叁十七道品中最初的身、受、心、法這四念住。這裏就是廣了一點、詳細了一點。這一部分,一共分兩段,第一段說四念住的體相,第二段明建立四念住的目的。

  

  〖甲一、辨體相二 乙一、略別辨二 丙一、初身念住二 丁一、總征〗

  【今于此中,雲何爲身?雲何于身住循身觀?雲何爲念?雲何念住?】

  第一科四念住的體相。

  「今于此中」:指在這身念住裏面,一開始就提出四個問題。第一、問「雲何爲身」:怎麼叫做身?第二、問「雲何于身住循身觀」:怎麼樣學習于身住循身觀?

  第叁、問「雲何爲念」:怎麼叫做念?第四、問「雲何念住」:怎麼叫做念住?

  不修行的人,隨順自己的煩惱活動;佛教裏的出家人,要改變自己,不隨順煩惱活動,這不是一句空話,是要經過長時期的努力的。

  在戒律上,我們看佛的辦法:出家人自己不生産,用全部的精神修行,這都是靠施主的幫助,若自己去生産,修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要深深地感覺到施主恩。

  我們的煩惱是很多,但是要先從「欲」這個地方著手,用不淨觀來對付它。當然,四念住不只是對付欲,也對付我愛、我見的煩惱;四念住先從「身」開始,是指要先對付這個愛。

  前面提出四個問題,這以下回答。

  

  〖丁二、別釋四 戊一、身相差別〗

  【略說身相有叁十五:謂內身、外身,根所攝身、非根所攝身,有情數身、非有情數身,粗重俱行身、輕安俱行身,能造身、所造身,名身、色身,那洛迦身、傍生身、祖父國身、人身、天身,有識身、無識身,中身、表身,變異身、不變異身,女身、男身、半擇迦身,親友身、非親友身、中庸身,劣身、中身、妙身,幼身、少身、老身。如是名爲身相差別。】

  先解答第一個問題「雲何爲身」。「略說身相有叁十五」:有叁十五種身的相貌。

  「謂內身、外身」:內身,就是我們自己的這個身體。外身,就是他人的身體——眼耳鼻舌身。

  「根所攝身」:根,以能生爲義,它能發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身,是依止義,我們所有的活動都是依止身發出來的。譬如茶杯也是一個身體,也能發出作用,但是,它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人是有情物,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屬于根所攝身。

  「非根所攝身」:我們說茶杯、茶壺、或者房子,它們沒有六根,是非根所攝身。另外,也可以指扶根塵。譬如我們彼此能看見的眼睛是扶根塵,扶根,就是幫助眼根的四大,這地水火風的眼睛,能保護眼根。而眼根是精微的四大所組成,我們肉眼看不見。扶根塵有覺知性,像我們這個身體,你手一觸動,會有感覺,屬于有情,但它是非根所攝身。所以,非根所攝包括扶根塵這一部分的組織,及其他的無情物在內。

  「有情數身」:就是指根和扶根塵,是有情識的。「非有情數身」:就是山河大地、草木等。

  「麤重俱行身」:我們沒得禅定的人的身體,若和得禅定的人對比,我們的身是粗劣沈重的。就像我們有病的時候,身體粗重;病好了,身體輕快,是有一點不同的。粗重與身體在一塊兒活動,叫粗重俱行身。

  「輕安俱行身」:就是得到禅定的人身體輕快,若有若無的樣子,身感覺到安樂,有輕安在一起活動,所以叫俱行身。再換個字樣說:沒有欲的人身體輕安,有欲的人粗重;沒得禅定的人都是有欲的,初禅以上的人才沒有欲。

  「能造身、所造身」:這個身體是什麼製造的呢?是地水火風四大所造的。能造身,就是四大;所造身,就是組織成的眼耳鼻舌身。

  「名身、色身」:五蘊中的色蘊,就是「色身」;受想行識,就是「名身」。受想行識是心法,它不是色聲香味觸,沒有長短方圓、青黃赤白,也沒有體質的,但有個受想行識的名。身念住的所緣,應該只是色身;名身,就是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但是這地方,也隨著標出來了。

  「那洛迦身」:指地獄的身體。那落迦翻作苦器,就是受苦的地方。「傍生身」:指畜生;它那個身體是傍行的,不像人是頂天立地。「祖父國身」:祖父國身就是餓鬼身。餓鬼道爲什麼叫做祖父國身呢?餓鬼的梵語是薜荔多,因爲餓鬼的壽命很長,有幾千萬年;壽命長而不死就是老鬼,後來的鬼稱以前的老鬼叫祖父;又這個祖父的鬼,總是希望在人間後代兒女的祭祀,所以叫做祖父國身。在《大智度論》還有解釋。

  「人身、天身」:人,就是我們人間的人;天,指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應該不在內,因爲那裏只有受想行識,沒有物質的身體。論身體,人間人的身體的確是不淨,不如天上好,天身比人身好一點。

  經論上有一個故事:有一位國王的夫人叫有相,她和國王在私人的房間裏彈琴跳舞。因爲國王會看相,當他看到夫人一舉手,心裏面很悲痛。王夫人說:「王的面怎麼現出來不高興的樣子呢?」王不說,她一定要他說,王說:「你這一舉手,死相現前,不超過七天你就要死了,所以我心裏面不歡喜!」

  有相夫人是信佛的。她說:「如果是那樣,我聽寺院裏面的比丘尼告訴我,出家一晝夜就能生天,何況我還有七天壽命,我出家修行七天,最低限度能生天,也不錯。」王說:「不可以,等到第六天你再去出家。」凡夫境界是這樣的!到了第六天,才放他的夫人到廟上出家。

  臨別的時候,國王說:「你說出家一天就能夠生天,假設你真生天,回來報告我一聲。」有相夫人答應了。

  到廟上,比丘尼師父告訴她:「你先受八關齋戒,還不要落發。」她就受了八關齋戒。因爲八關齋戒裏,有一條不非時食,但如果身體情況需要,可以飲漿、飲果汁。有相夫人飲了果汁後,就肚子痛,第二天——也就是第七天,就死了。

  這一天夜間,國王在休息,忽然…

《四念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