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讲记▪P16

  ..续本文上一页了知外不净相,是名寻思外诸所有不净自相。】

  这里是结束寻思自相这一大段文。

  「若能如是如实了知外不净相」:你若能够这样子,同于真实情况地了知外的这些不净物、不净相。「是名寻思外诸所有不净自相」:这就叫做寻思外这些死尸,所有的不净自相。

  

  〖丙二、共相三 丁一、征〗

  【云何寻思不净共相?】

  「云何寻思不净共相」:前面是说自相,这底下说共相。

  

  〖丁二、释〗

  

  【谓若内身外净色相,未有变坏;若在外身不净色相,已有变坏;由在内身不净色相,平等法性、相似法性,发起胜解;能自了知我净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

  「谓若内身外净色相,未有变坏」:自己的身体叫内身。内身的外净色相怎么讲呢?就是我们身体表面的这一层皮,看上去好像是清净的,在《瑜伽师地论》中,称之为相似的清净;所以叫做「外净色相」。因为我们有气血的滋润,生命还存在,没有像死尸的青瘀脓烂,所以说外净色相,未有变坏。

  「若在外身不净色相,已有变坏」:若是外边,他人死亡的身体的不净色相,由青瘀乃至骨锁,形相已经变坏,现出来不净色相。这样子,死亡和未死亡时的不净相,是有点不同的。既然不同,怎么能算是共相?云何寻思不净的共相?

  「由在内身不净色相,平等法性、相似法性,发起胜解」:我们的身体是内身,它也有不净色相,终究有一天也要死的。虽然我还没死、不是死尸,但是与外面那个死尸,有平等法性、有相似的法性,一定也会不净的,所以发起胜解:在这一方面认识自己身体,也是不净,和那死尸一样。

  「能自了知我净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这句话就是解释平等法性、相似法性。一定要自己了知,在我表皮上的清净色相,也是具有与彼死尸相同的不净法性的。

  

  【若诸有情,成就如是净色相者,彼净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譬如在外不净色相。】

  前面是说自己的身体和死尸具有平等的法性、相似法性;现在是说一切众生--「若诸有情,成就如是净色相者,彼净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也是有同彼死尸的那种法性、那种不净的相貌。

  「譬如在外不净色相」:一切众生生存时的净色相、我自己身体的净色相,也决定和外面死尸的不净色相是一样的。

  

  〖丁三、结〗

  【是名寻思不净共相。】

  这是结束这段文,云何寻思不净共相?不能想:「那个死尸怎么怎么不净,但是我现在没有嘛!」「一切众生还在那儿行住坐卧,还在活活泼泼的,也很好嘛!」

  你一定要想:「和死尸都是一样的,都是要不净的!」这样子,才能对治自己的欲心。应该这样想!

  

  〖乙四、寻思品三 丙一、征〗

  【云何名为寻思彼品?】

  这以下是「寻思彼品」,就是在奢摩他里面,思惟彼不净观法的品类。

  「云何名为寻思彼品」:这是提出问题,底下先解释黑品,也即是自己的颠倒错误。

  

  〖丙二、释二 丁一、品类摄二 戊一、黑品〗

  【谓作是思:若我于彼诸净色相不净法性,不如实知。】

  「谓作是思」:这位修行人,在奢摩他里面这样思惟、观察。「若我于彼诸净色相不净法性,不如实知」:表面上的清净,叫净色相;假设我对于彼——这个表面清净,而其实是污秽、不清净法性的相貌里,不能真实地通达明了。

  

  【于内、于外诸净色相,发起贪欲,便为颠倒黑品所摄;是有诤法,有苦有害,有诸灾患,有遍烧恼。】

  「于内、于外诸净色相,发起贪欲」:内就是自己的身体,外就是他人的身体;在这一切表面上的清净色相,发起了贪欲心。「便为颠倒黑品所摄」:这就属于有错误、有罪过的一类所摄的了。

  我们通常是这样理解:有颠倒的分别,都是由外边境界而生起贪心、瞋心,或者各式各样的烦恼。但是,因为对自己的身体,能生颠倒想、爱着心,这也是很重的烦恼,所以此处特别提到「内」。

  「是有诤法」:诤,就是烦恼,包括与贪心同类的瞋心。有贪心一定是有瞋心,也就是愚痴心,而有各式各样的烦恼,这是有诤法。我若发起贪欲心的话,这就是烦恼的事情。

  「有苦」:这贪瞋痴各式各样的烦恼现起的时候,就使令自己的身心苦恼。「有害」:同时也会伤害他人,也会逼恼他人。「有诸灾患」:有贪瞋痴的烦恼,就会有老病死的灾患。「有遍烧恼」:有了老病死,也就有愁叹忧苦种种的苦恼,为苦所烧、为苦所恼。

  

  【由是因缘,发起当来生老病死,愁叹忧苦,种种扰恼。】

  「由是因缘」:由于我对于内外诸净色相,发起贪欲,所以就会发起将来的「生老病死」这些苦恼的事情。「愁叹忧苦」:生老病死这些境界出现的时候,内心里面就有愁苦,因为感觉到苦恼而会发出哀叹。

  愁叹是总说的;老病死的境界,在内心里面的感觉就是「愁」,发出来悲伤的语言叫做「叹」。属于第六意识叫「忧」;在前五识叫「苦」,这样就把它分类了。

  「种种扰恼」:有各式各样的扰乱,苦恼自己。

  

  〖戊二、白品〗

  【若我于彼诸净色相不净法性,如实随观,便无颠倒,白品所摄;】

  「若我于彼诸净色相不净法性,如实随观」:随,是随顺真实的情况观察。假设我能真实地随顺观察自己、他人的身体表面上的诸净色相实在是不净法性。能真实地这样观察,爱着心不起「便无颠倒」,不会有错误,也就能灭除颠倒迷惑了。

  修不净观,初开始先观察自己的不净相,等到有多少力量了以后,再观察他人,就容易一点。若是一开始观察他人,可能会有困难,观察不上来。所以在经论上,告诉我们修不净观,大都是从自己这方面开始。

  「白品所摄」:白品就是清净的意思。这时候因为观察这不净法性,使令自己内心清净,所以是属于白品这一类。

  

  【是无诤法,无苦无害,广说乃至由此因缘,能灭当来生老病死,乃至扰恼。】

  「是无诤法」:这样观察的结果,自己内心清净,没有烦恼。「无苦无害」:没有烦恼,也就不会为烦恼所苦,也不会去伤害他人。

  「广说乃至由此因缘,能灭当来生老病死」:当来生老病死,是将来生命的生老病死。即使是得阿罗汉果,现在的这个身体,也还是有老病死,但等到这期生命结束,就不会再有有漏的生命体,所以是能灭当来生老病死。「乃至扰恼」:当来不生,也就不会有老病死,乃至种种的扰恼也都没有了。

  

  〖丁二、正断别二 戊一、于黑品〗

  【若诸黑品,我今于彼不应忍受,应断应遣;】

  前面这一段分黑品、白品这两类;这以下就是要调整自己。

  「若诸黑品,我今于彼不应忍受」:若是我起颠倒想,有了黑品的这种事情,我不应该忍受!「应断应遣」:应该切断、排遣内心这些杂染的事情。断和遣,应该是相同的意义。或者「断」指外缘说,「遣」指内心说;排遣内心的染污,切断外面的染污。或说「断」是断贪的现行,「遣」是除遣贪的种子。

  

  〖戊二、于白品〗

  【若诸白品,我今于彼未生应生,生已令住,增长广大。】

  「若诸白品」:若是切断了染污的因缘,令心清净,就属于这一类的。「我今于彼未生应生」:若没有生起清净的功德,我应该把它发动起来。「生已令住」:无贪、无瞋、无痴这种清净心发动了,就使令它安住,不退掉。「增长广大」:而且使令清净心,愈来愈有力量,愈来愈清净,能够具足广大的清净庄严。

  在人间是有欲的境界,能够令心清净,当然不容易;若对比天上的境界,怎么样呢?那就需要自己清净心的力量,再增长广大,才能胜过天的境界。在《大智度论》提到:天女来试验大阿罗汉——憍梵波提尊者,他想修不净观,不能如意地现前,但是可也没有染污心。龙树菩萨说一个譬喻:就像两个力士角力,属不胜不负的境界。所以「我今于彼未生应生,生已令住,增长广大」,这个清净心初开始的时候,还很微弱,需要继续地加强它的力量。

  前面在引《俱舍论》那一段文曾经提过:不净观不能断烦恼的,只能制伏。所以究竟地说,想达到「我今于彼未生应生,生已令住,增长广大」,一定要包括四种念住才可以,身念住也应该包括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也要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才能使令不净观究竟圆满。《成实论》也特别地强调这一点,非要观一切法空,使令心无所得,贪欲心才能够彻底地清除。

  

  〖丙三、结〗

  

  【如是名为寻思彼品。】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

  

  〖乙五、寻思时三 丙一、征〗

  

  【云何名为寻思彼时?】

  这底下是寻思彼不净的时间。

  

  〖丙二、释二 丁一、思择二相〗

  【谓作是思:若内所有诸净色相,在现在世;若外所有不净色相,亦现在世。】

  「谓作是思」:这也是在奢摩他里面思惟、观察。「若内所有诸净色相,在现在世」:自己还没有这些青瘀、脓烂、散坏的不净色相;现前的是表面相似的清净,所以是现在世。「若外所有不净色相,亦现在世」:若外边死尸的这些不净色相,也是现在世。

  前面先标出这两种形相:内所有的「净」色相、外面有的「不净」色相,都是在现在世。

  

  【诸过去世曾净色相,彼于过去虽有净相,而今现在如是次第种种不净;诸现在世我之所有似净色相,此净色相于现在世虽有净相,于未来世不当不净如今现在外不净色,无有是处。】

  现在又扩大自己的思惟。

  「诸过去世曾净色相」:现在,死尸的这些不净色相,在过去,曾经是清净的色相。「彼于过去虽有净相」:在过去,这个不净相,虽然也有相似的清净。

  「而今现在如是次第种种不净」:可是,现在种种的不清净相,是这样次第地现出来——青瘀、脓烂、烂坏、虫蛆、禽兽食啖、变成分散。

  「诸现在世我之所有似净色相」:回过头来再观察自己,现在世我所有的相似清净相。「此净…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