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簡略,所以就稱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只用「菩薩」來稱呼。但是在梵文中是稱爲「菩薩摩诃薩」,這義才具足的。「摩诃」翻作大,「菩薩」翻作覺有情。過去大德的解釋,因爲他有慈悲心覺悟一切衆生、有智慧能自己覺悟聖道,所以叫菩薩。若看梵文的原義,「菩薩」就是自己覺悟聖道,名爲菩薩。「菩薩摩诃薩」,是大覺有情,就是他有大悲心,能夠覺悟一切衆生,那叫菩薩摩诃薩。

  由這樣的解釋,我們發現一件事:阿羅漢、辟支佛也是菩薩!因爲他們也覺悟聖道了。若文殊、普賢,則是菩薩摩诃薩;加個「摩诃薩」,是有大悲心,是阿羅漢所不能及的。阿羅漢只可以稱菩薩,而不能稱爲菩薩摩诃薩。這樣子,就分別出叁乘的聖人。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在《大智度論》中,龍樹菩薩解釋「深」字就是:一切法畢竟空,無我、無我所!這不是用言語說的,是指他本身證悟諸法實相了,而名爲深。

  華嚴宗賢首國師解釋:修我空的道理,觀察色受想行識五蘊,我不可得,這是淺的般若波羅蜜;若觀我不可得、一切法也不可得,那叫做深般若波羅蜜。這樣解釋也很好。

  若根據龍樹菩薩的解釋,這些大菩薩都是已經得無生法忍的聖人、已經成就無漏清淨的根本無分別的智慧了,所以叫做「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成就聖道了以後,不會再退轉了。

  「能如是知路、非路者」:指能夠這樣子覺悟路、非路的人。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情況而言:譬如說道路是安全的、平坦的,那麼這就是「路」;如果這個道路上有坑、不平坦、或者是有土匪、或者有障礙不能通行,這就是「非路」:不是道路了。而這裏的「路」,指佛法的六波羅蜜、叁十七道品,是涅槃的道路,是安全、安穩、常樂我淨的道路。「非路」是世間上虛妄分別心、多諸煩惱、流轉生死的境界,是不安全的道路。

  「心緣何住」:「住」就是安住在所緣境不動。我們生死凡夫的內心在什麼地方活動?就在色聲香味觸法這五欲上活動,在世間上的是是非非、煩煩惱惱上活動。

  我們凡夫就是這樣,一有事情過不去,就在那上面想又想、想又想。這些能如是知路、非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聖人,他們的內心在緣念什麼境界、安住在那裏呢?在什麼地方活動呢?

  

  這底下回答。

  〖甲二、佛答叁 乙一、略說善修相〗

  【佛告最勝: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心正無亂。所以者何?是諸菩薩善修身、受、心、法念住,凡所遊行城邑聚落,開(聞)說利養,心不貪染。】

  「佛告最勝」:佛回答他的問題。「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你應該知道,這些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聖人,「心正無亂」:他們的心是很平正、不散亂的。

  「亂」,可以作兩種解釋:一個是妄想紛紛,一個是顛倒。散亂地不能夠明靜而住,這種亂是我們很習慣的境界。顛倒名之爲亂,也是我們的境界。什麼叫做顛倒呢?沒能夠契入法性的真理,我們心就是顛倒的。這一切有爲法都是幻化、虛妄的,而我們都認爲是真的,這就是顛倒。

  所以,凡夫一切時、一切處都是顛倒。若是得禅定的人,沒有散亂的過失,但還有顛倒的過失。得成聖道以後,才沒有顛倒的錯亂。不過,得聖道的人,也並不是一下子就圓滿;要到成佛的時候,息滅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那才沒有顛倒。其他的聖人,還有所不足。所以,這句話若這樣解釋,就包括很多事情。

  現在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心正」,他的無分別的智慧與法性理相應了;沒有顛倒,所以名爲「無亂」。這應該說一部分的顛倒息滅了。

  「所以者何」:因爲什麼,這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心正無亂呢?這底下說出一個原因來。

  「是諸菩薩」:因爲這麼多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他們「善修身、受、心、法念住」的關系。在沒得無生法忍的時候,能夠放下五欲,專心地修四念住;修成功,得無生法忍,成就清淨智慧的時候,還常常地用功修行,所以叫做「善修身、受、心、法念住」。

  我們的心是不住的,不能安住在一處,就是在各處散亂;因爲修奢摩他的止,也就是修「念」,能使令心安住不動。爲什麼要安住不動呢?就是要修觀。所以,這裏面有念、也有慧。

  這底下說善修身、受、心、法念住的相貌。「凡所遊行」:不管他到達什麼地方——「城邑」或「聚落」。「聚」就是大家在一處,「落」就是居住的意思;這個地方有幾百戶人家,或者是幾千戶人家一起住,叫做聚落。「城邑」:就是大過聚落的地方。

  「開說利養」:「開」字,在《乾隆大藏經》第十叁冊,四二二頁上,是「聞」字;這樣,容易解釋,也比較通順。

  凡所遊行城邑、聚落的這些地方,「聞說利養,心不貪染」:聞,包括見;聽人家說利養,他心裏面不貪求、不染著。「利養」,實在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指世間的欲的境界。就是因爲修身、受、心法四念住的關系,所以能夠不貪著利養。

  

  【如佛世尊戒經中說,善自憶念,離諸煩惱。】

  「如佛世尊」在「戒經中說」。戒經,主要是比丘戒,或者菩薩戒。那上面說,修行人是怎樣的情形呢?「善自憶念」:善者,能也。他不需要別人來教導,自己能夠主動的憶念如來的正法,與法相應,就「離諸煩惱」:不去虛妄分別而生出來種種貪瞋癡的煩惱。

  我們凡夫具足所有的煩惱。若是初地、二地的菩薩,還有世間的煩惱,但是心有正念;到八地菩薩以上的聖人,就完全沒有世間的煩惱了。我們沒得無生法忍、沒有清淨的智慧,煩惱隨時會動,但如果能「善自憶念」的話,煩惱也就不動,我們凡夫也能做到這一點。

  凡夫雖然有煩惱,若能夠如理作意,煩惱就不動;常常靜坐的人,會知道這件事。常靜坐的人,也有忘失正念的時候;忘失正念煩惱就來了,但因爲四念住熟,能立刻提起正念,煩惱就不起。

  從這經驗就知道,正憶念的時候,雖然還是凡夫,但可以令煩惱不動!若是得了聖道的人,他那正憶念是無漏的。我們凡夫的正憶念裏面,還有執著,但也有力量。若聖人,那力量是更大了!當然,聖人有時也會有分別,不過,他能「善自憶念」的關系,故可以「離諸煩惱」。就像這屋子裏面,原來是黑暗的,開了燈就沒有黑暗。正念來了,就是光明,煩惱自然就不起了。

  我們平常的人,一聽到修行的事情,心裏就害怕:「哎呀!我怎麼能修行呢?我不能修行!」其實不是的!不管煩惱是輕是重,都能修行!原因就在這地方,你若把「正憶念」提起來,就沒有煩惱。所以,不是說非要煩惱輕微才能修行。只要你肯用功,就會有希望成就。

  這幾句話是略說的,下面別別詳細說明。

  

  〖乙二、別說四念住四 丙一、身念住二 丁一、征〗

  【天王!雲何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身念住?】

  佛招呼「天王」,使令他注意。「雲何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身念住」:諸菩薩摩诃薩,怎麼樣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身念住呢?身念住怎麼修法呢?

  

  〖丁二、釋二 戊一、修因二 己一、別念住〗

  【謂此菩薩以如實智,遠離一切與身相應惡不善法,】

  「謂此菩薩以如實智」:已得聖道的菩薩,成就了與諸法實相相應——如實的、真實的智慧。

  我們凡夫沒有成就「如實智」,但是我們從佛說的修多羅的開示,得到一點聞所成慧,然後思惟,如此如此地修身念住;這雖不是聖人的如實智,但與聖人的智慧相似,也可以說是如實智,當然它還不堅定。在奢摩他的基礎上,用這樣的智慧修四念住,就是在止裏面,以如實智觀察。這樣說,就是指能觀察的智慧要與修多羅相應,就叫做如實智;如果不與修多羅相應,那不能名爲如實智。

  這裏,我特別要說出來,初開始用功修行的人,要特別注意這一點,要尊重佛!佛告訴我們這樣修四念住,你就依教奉行。如果不尊重佛,隨便想一想就這樣子修,那容易有問題。

  「遠離一切與身相應惡不善法」:現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已經成就真實的智慧,他能夠遠離與身相應——殺盜淫這一切的罪過的事情。不做這樣罪過的事情,是用如實智來決定的。我們初信佛法的人,相信善惡果報,害怕受惡報,所以不敢做錯誤的事情,這也是一種如實智。

  初果、二果聖人,還有男女欲;沒得初果的人,當然更是有欲了。那怎樣調伏欲?煩惱有兩種,一種是事:心動,也采取行動了;這是表現在事情上面的煩惱。一種是心:只動心,但還沒行動。現在,佛說:「遠離一切與身相應惡不善法」,是遠離事、也遠離心;心是本,所以要先清淨自己的心。

  怎麼遠離呢?

  

  【觀察此身從足至頂,唯有種種不淨過失。】

  「觀察此身從足至頂」:經行,這樣思惟,靜坐也可以在奢摩裏這樣思惟。觀察的次第,先從足趾開始觀察,直到頭頂。觀察的結果是什麼樣呢?

  「唯有種種不淨過失」:觀察這個身體,就只是一節一節的骨頭、用筋連起來,然後包一層皮;從表皮上看,是相似的清淨,但是皮裏邊的心、肝、脾、肺、腎、骨、肉,這些都不是大功德聚,而是不淨、臭穢的東西!所以欲心就不起了。

  

  〖己二、總念住〗

  【無我、無樂、無常敗壞,腥臊臭穢筋脈連持,如斯惡色誰當喜見。】

  「無我」:我們說話的時候,常說我怎麼怎麼地,你怎麼怎麼地,常用「我」這個字。在印度的宗教裏邊,「我」是有一個定義的。《阿含經》裏說得很清楚:常恒住、不變易、有主宰作用的,名之爲「我」,它永久地存在、沒有生滅變化。

  譬如說,我們看這燈光一直地亮著,但實在它是變動的;或者就說我們現在拿的這張紙,很新鮮,若過幾個月或者多少年以後,就陳舊了。爲什麼它會陳舊?就是有變化,受了空氣或者是其他因緣的影響,而有變化,但是這個變化很微細,不能立刻就感覺到。

  …

《四念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