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简略,所以就称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只用「菩萨」来称呼。但是在梵文中是称为「菩萨摩诃萨」,这义才具足的。「摩诃」翻作大,「菩萨」翻作觉有情。过去大德的解释,因为他有慈悲心觉悟一切众生、有智慧能自己觉悟圣道,所以叫菩萨。若看梵文的原义,「菩萨」就是自己觉悟圣道,名为菩萨。「菩萨摩诃萨」,是大觉有情,就是他有大悲心,能够觉悟一切众生,那叫菩萨摩诃萨。
由这样的解释,我们发现一件事:阿罗汉、辟支佛也是菩萨!因为他们也觉悟圣道了。若文殊、普贤,则是菩萨摩诃萨;加个「摩诃萨」,是有大悲心,是阿罗汉所不能及的。阿罗汉只可以称菩萨,而不能称为菩萨摩诃萨。这样子,就分别出三乘的圣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解释「深」字就是: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这不是用言语说的,是指他本身证悟诸法实相了,而名为深。
华严宗贤首国师解释:修我空的道理,观察色受想行识五蕴,我不可得,这是浅的般若波罗蜜;若观我不可得、一切法也不可得,那叫做深般若波罗蜜。这样解释也很好。
若根据龙树菩萨的解释,这些大菩萨都是已经得无生法忍的圣人、已经成就无漏清净的根本无分别的智慧了,所以叫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成就圣道了以后,不会再退转了。
「能如是知路、非路者」:指能够这样子觉悟路、非路的人。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生活情况而言:譬如说道路是安全的、平坦的,那么这就是「路」;如果这个道路上有坑、不平坦、或者是有土匪、或者有障碍不能通行,这就是「非路」:不是道路了。而这里的「路」,指佛法的六波罗蜜、三十七道品,是涅槃的道路,是安全、安稳、常乐我净的道路。「非路」是世间上虚妄分别心、多诸烦恼、流转生死的境界,是不安全的道路。
「心缘何住」:「住」就是安住在所缘境不动。我们生死凡夫的内心在什么地方活动?就在色声香味触法这五欲上活动,在世间上的是是非非、烦烦恼恼上活动。
我们凡夫就是这样,一有事情过不去,就在那上面想又想、想又想。这些能如是知路、非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圣人,他们的内心在缘念什么境界、安住在那里呢?在什么地方活动呢?
这底下回答。
〖甲二、佛答三 乙一、略说善修相〗
【佛告最胜:天王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心正无乱。所以者何?是诸菩萨善修身、受、心、法念住,凡所游行城邑聚落,开(闻)说利养,心不贪染。】
「佛告最胜」:佛回答他的问题。「天王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你应该知道,这些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圣人,「心正无乱」:他们的心是很平正、不散乱的。
「乱」,可以作两种解释:一个是妄想纷纷,一个是颠倒。散乱地不能够明静而住,这种乱是我们很习惯的境界。颠倒名之为乱,也是我们的境界。什么叫做颠倒呢?没能够契入法性的真理,我们心就是颠倒的。这一切有为法都是幻化、虚妄的,而我们都认为是真的,这就是颠倒。
所以,凡夫一切时、一切处都是颠倒。若是得禅定的人,没有散乱的过失,但还有颠倒的过失。得成圣道以后,才没有颠倒的错乱。不过,得圣道的人,也并不是一下子就圆满;要到成佛的时候,息灭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那才没有颠倒。其他的圣人,还有所不足。所以,这句话若这样解释,就包括很多事情。
现在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心正」,他的无分别的智慧与法性理相应了;没有颠倒,所以名为「无乱」。这应该说一部分的颠倒息灭了。
「所以者何」:因为什么,这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心正无乱呢?这底下说出一个原因来。
「是诸菩萨」:因为这么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他们「善修身、受、心、法念住」的关系。在没得无生法忍的时候,能够放下五欲,专心地修四念住;修成功,得无生法忍,成就清净智慧的时候,还常常地用功修行,所以叫做「善修身、受、心、法念住」。
我们的心是不住的,不能安住在一处,就是在各处散乱;因为修奢摩他的止,也就是修「念」,能使令心安住不动。为什么要安住不动呢?就是要修观。所以,这里面有念、也有慧。
这底下说善修身、受、心、法念住的相貌。「凡所游行」:不管他到达什么地方——「城邑」或「聚落」。「聚」就是大家在一处,「落」就是居住的意思;这个地方有几百户人家,或者是几千户人家一起住,叫做聚落。「城邑」:就是大过聚落的地方。
「开说利养」:「开」字,在《乾隆大藏经》第十三册,四二二页上,是「闻」字;这样,容易解释,也比较通顺。
凡所游行城邑、聚落的这些地方,「闻说利养,心不贪染」:闻,包括见;听人家说利养,他心里面不贪求、不染着。「利养」,实在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指世间的欲的境界。就是因为修身、受、心法四念住的关系,所以能够不贪着利养。
【如佛世尊戒经中说,善自忆念,离诸烦恼。】
「如佛世尊」在「戒经中说」。戒经,主要是比丘戒,或者菩萨戒。那上面说,修行人是怎样的情形呢?「善自忆念」:善者,能也。他不需要别人来教导,自己能够主动的忆念如来的正法,与法相应,就「离诸烦恼」:不去虚妄分别而生出来种种贪瞋痴的烦恼。
我们凡夫具足所有的烦恼。若是初地、二地的菩萨,还有世间的烦恼,但是心有正念;到八地菩萨以上的圣人,就完全没有世间的烦恼了。我们没得无生法忍、没有清净的智慧,烦恼随时会动,但如果能「善自忆念」的话,烦恼也就不动,我们凡夫也能做到这一点。
凡夫虽然有烦恼,若能够如理作意,烦恼就不动;常常静坐的人,会知道这件事。常静坐的人,也有忘失正念的时候;忘失正念烦恼就来了,但因为四念住熟,能立刻提起正念,烦恼就不起。
从这经验就知道,正忆念的时候,虽然还是凡夫,但可以令烦恼不动!若是得了圣道的人,他那正忆念是无漏的。我们凡夫的正忆念里面,还有执着,但也有力量。若圣人,那力量是更大了!当然,圣人有时也会有分别,不过,他能「善自忆念」的关系,故可以「离诸烦恼」。就像这屋子里面,原来是黑暗的,开了灯就没有黑暗。正念来了,就是光明,烦恼自然就不起了。
我们平常的人,一听到修行的事情,心里就害怕:「哎呀!我怎么能修行呢?我不能修行!」其实不是的!不管烦恼是轻是重,都能修行!原因就在这地方,你若把「正忆念」提起来,就没有烦恼。所以,不是说非要烦恼轻微才能修行。只要你肯用功,就会有希望成就。
这几句话是略说的,下面别别详细说明。
〖乙二、别说四念住四 丙一、身念住二 丁一、征〗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身念住?】
佛招呼「天王」,使令他注意。「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身念住」:诸菩萨摩诃萨,怎么样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身念住呢?身念住怎么修法呢?
〖丁二、释二 戊一、修因二 己一、别念住〗
【谓此菩萨以如实智,远离一切与身相应恶不善法,】
「谓此菩萨以如实智」:已得圣道的菩萨,成就了与诸法实相相应——如实的、真实的智慧。
我们凡夫没有成就「如实智」,但是我们从佛说的修多罗的开示,得到一点闻所成慧,然后思惟,如此如此地修身念住;这虽不是圣人的如实智,但与圣人的智慧相似,也可以说是如实智,当然它还不坚定。在奢摩他的基础上,用这样的智慧修四念住,就是在止里面,以如实智观察。这样说,就是指能观察的智慧要与修多罗相应,就叫做如实智;如果不与修多罗相应,那不能名为如实智。
这里,我特别要说出来,初开始用功修行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要尊重佛!佛告诉我们这样修四念住,你就依教奉行。如果不尊重佛,随便想一想就这样子修,那容易有问题。
「远离一切与身相应恶不善法」:现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已经成就真实的智慧,他能够远离与身相应——杀盗淫这一切的罪过的事情。不做这样罪过的事情,是用如实智来决定的。我们初信佛法的人,相信善恶果报,害怕受恶报,所以不敢做错误的事情,这也是一种如实智。
初果、二果圣人,还有男女欲;没得初果的人,当然更是有欲了。那怎样调伏欲?烦恼有两种,一种是事:心动,也采取行动了;这是表现在事情上面的烦恼。一种是心:只动心,但还没行动。现在,佛说:「远离一切与身相应恶不善法」,是远离事、也远离心;心是本,所以要先清净自己的心。
怎么远离呢?
【观察此身从足至顶,唯有种种不净过失。】
「观察此身从足至顶」:经行,这样思惟,静坐也可以在奢摩里这样思惟。观察的次第,先从足趾开始观察,直到头顶。观察的结果是什么样呢?
「唯有种种不净过失」:观察这个身体,就只是一节一节的骨头、用筋连起来,然后包一层皮;从表皮上看,是相似的清净,但是皮里边的心、肝、脾、肺、肾、骨、肉,这些都不是大功德聚,而是不净、臭秽的东西!所以欲心就不起了。
〖己二、总念住〗
【无我、无乐、无常败坏,腥臊臭秽筋脉连持,如斯恶色谁当喜见。】
「无我」:我们说话的时候,常说我怎么怎么地,你怎么怎么地,常用「我」这个字。在印度的宗教里边,「我」是有一个定义的。《阿含经》里说得很清楚:常恒住、不变易、有主宰作用的,名之为「我」,它永久地存在、没有生灭变化。
譬如说,我们看这灯光一直地亮着,但实在它是变动的;或者就说我们现在拿的这张纸,很新鲜,若过几个月或者多少年以后,就陈旧了。为什么它会陈旧?就是有变化,受了空气或者是其他因缘的影响,而有变化,但是这个变化很微细,不能立刻就感觉到。
…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