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但是,若说「常恒住、不变易」,就表示「我」是有真实体性,不变化,有主宰的作用;就是它能作得主,有支配的作用。再明白一点说,计我论者,认为色受想行识的臭皮囊,是剎那剎那变化、有老病死的,但在其中有一个不老病死、不变化、有实体性、有主宰作用的东西,这就是「我」!印度外道有这种思想。

  我们若是不读佛经的话,对于这种思想会有什么感觉?可能会生欢喜心:「啊!我这个身体里头有一个不坏的、不老病死的我,这不错嘛!」可能是这样子想。但是,佛法里边,释迦牟尼佛说:在这个老病死的臭皮囊里面,没有常恒住、不变易、有主宰性的「我」!

  《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提到:佛在因地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然后成就无量功德庄严的身体。为什么要这样子?龙树菩萨回答说:佛有那样的功德庄严、大威德的境界,当他教化众生的时候,那种威力,说什么你都会相信!所以佛说「无我」,众生能相信,就这样修行而得圣道了。

  在《阿含经》、《大智度论》、《阿毗昙论》、《阿毗达磨论》,加上《般若经》和《瑜伽师地论》,这些经论里面都是说「无我」的!

  都说无我,而众生能相信无我,这不容易!现在有些佛教徒的思想,也还是承认有我——「你说无我,我不相信!」这是因为佛法中,有的经论强调「无我」,但是有的经论不强调。这样,就很容易引起思想的混乱。思想混乱,又会怎么样呢?就不容易修行,只好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可以,想要修止观,修不来!

  我们看印顺老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说到:修唯识观,不能了生死!我们看了感觉:「哎呀!印顺老法师敢说这句话!」其实,嘉祥大师的《中观论疏》上,常有这句话。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也有这样的思想。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学什么就是什么思想;学这部经就是这样的思想,学那部经就是那个思想。若不广学,思想永久不能稳定!「究竟是我?是无我?」若是我们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也可以。但在佛法里面,思想要稳定下来、有坚定的信心,非要广读、多读经论才可以。

  因为,佛法已经流传几千年了,像我们这样业障深重、多诸烦恼的人,看见经论会有这个疑问,古代的这些佛菩萨他不知道啊?他也知道的!所以他们已经解答这个问题了,但是你若不多读,就不知道这件事情。不知道,你的思想就不能稳定,「究竟是常?是无常?究竟是有我?是无我?」老是安不下来,所以,非要广读不可!但广读也是个问题。

  在《般若经》上,是说「无我」!我们这个臭皮囊里面,没有常恒住、不变易的我。这里说修四念住,是指已经开始修行了,不是研究教义的时候。学习、研究教义是在修行以前,奢摩他还没有成就的时候,是散乱的分别心,对于有我、无我还须要辩论一下,把这样的道理搞通,思想稳定,然后才能修行。所以,此时不是辩论有我、无我的时候,而是在内心已经肯定无我,然后在奢摩他里这样思惟修无我观。

  我以前也说过这件事。在香港的时候,有人问我:「人死了以后,没有断灭,还会再有第二个生命体相续下去——六道轮回。为什么人死以后不断灭呢?」我当时没答复这个问题,他也就不再问。过了多少天,他又同我说:「我得到答复了!我去见另一位法师,他说是因为有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所以不断灭、所以六道轮回。」「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这是《楞严经》上的话,我学过、也讲过《楞严经》的。但我还是没出声。他问我这个问题,我没答复;他得到答复告诉我,我还是不出声。

  在《显扬圣教论》上,正好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众生是没有我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这句话的文字也好;听到在臭皮囊里面有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感觉也是好。但是,主张「无我」的经论就是说:没有我!那众生为什么流转生死呢?是因为业力!若造善业,死了就生到人、天的世界受果报;造恶业,就到三恶道受果报。是业力使令你有新的生命相续下去,不是因为有「我」。

  业力有各式各样的差别,所以会得到各式各样的果报。如果是「常住真心」,应该就是一种。怎么解释三恶道及人、天不同的果报呢?用常住真心解释,还是不圆满,说不断灭可以,但是得果报不是因为常住真心!一定是要用业力来解释,不是因为「我」的关系。

  这里说「无我」,就是我们静坐的时候,修如是观,观察这色受想行识是念念生灭变化、有老病死,里面没有一个不老病死、不变化、常恒住的「我」。这样观察,是因为有这样的信心,很坚定地做如是想,才能有作用。所以,主张无我的经论认为:你若认为有我,这就是个无明烦恼!站在这个立场来说,你执着有我,就没有办法得圣道!说断爱烦恼和见烦恼,在见烦恼里边主要指我见。我们学习佛法,在烦恼的异名里,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执着有我是烦恼。若还要执着有我,这不是个问题吗?

  我们修止观,预先要学习佛法、要肯定是无我的,然后作如是观,才有力量。如果,心里面还在犹疑,观就等于零了,因为没有信心之故。在《摄大乘论》的后边,也提到「我」的问题;这是我们不常听闻的佛法;一般讲开示、讲经论,多数都没提到。

  在经论里面,佛会为不同根性的众生,说不一样的佛法。有的地方说「如来藏」、有说「佛性」、有说「无我」、说「空」。但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观察无我、学习无我,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因为,这样子学习,开始能调伏烦恼,进一步就能断烦恼、能得圣道,就算是外面的境界有了纠纷,你心里面不动,就能安乐住。

  在这里的经文上,只说无我,没有多说无我义。观察这个生命体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界组合成,是因缘所有,不是本来有的。若说有「我」,就不是因缘有,而是本来有的。如果思想是:因缘有,是无常败坏、会老病死的,另外还有非因缘有的「我」,这样有你我的对立,就会有冲突。

  如果观察无我——无有少法可得。这样子,彼此间是没有对立的;没有对立的境界就是和平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容易和,容易互相帮助,容易合作,也容易发大悲心,而没有烦恼。如果执着有「我」,虽然会说一些好听的话「广度众生」,可是心里面还是要保护我的。无我义,在佛法里面是三法印之一,是通于大小乘;小乘说无我,大乘也说无我。

  我们若只是抱着书本、静坐用功,修学无我观,也会感觉到和平。若是你发好心为大众僧做事,不要说是很复杂,就是简单的事情,你立刻会敏感到,有「我」是非常危险的!若是修无我观,立刻就轻松了。用般若的智慧、慈悲心来发动事情,就完全不同了。动机不同,性质就不同。用无我的悲心、智慧做事情,能得到人家的尊重;你若以「我」为动机做事,别人口头上不说,心里不同意;心里面不同意,就是已经开始冲突了!所以,「无我」这个法门,我们应该学习。

  前面说「唯有种种不净过失」,是概略地说观身不净。观身是不清净的,这能对治欲心。凡夫都是有欲的,欲界的众生,不管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都是有欲。而佛教徒学习佛法,想要转凡成圣,一定要对治这个欲,否则无法成功;因为它能把你绑住,不能够进步,连色界天都去不了,所以,一定要断欲,断了欲,心的力量就大起来,修止观就容易成就。

  「无我」,是观察这个身体里面没有「我」。我的相貌是这样子,色受想行识的相貌是这样子,这两个相貌不一样。色受想行识里没有我——这样修无我观。「无乐」:观察这个身体从足至顶,唯有种种不净过失,是个苦恼的境界,没有乐可言的。「乐」是喜乐,有适悦、喜悦的感觉。这是在身念住上说无乐。但是,乐和受念住也有直接关系,到下面受念住再说。

  「无常败坏」:无常、败坏,就是破坏了。这个身体不是常恒住、不变易的,是剎那剎那变易的。「无常」有剎那无常、有一期无常的不同。剎那无常,就是指在最短时间内的变化。假设人的寿命活一百岁,慢慢地老、病、死了,这叫做一期无常。或者这个建筑物能支持一百年,一百年以后坏了,也叫一期无常;其实这建筑物,时时地都在变化,不是很稳定,这叫剎那无常。由剎那无常的变化,久了,就变成一期的无常。我们的身体,也具足这两种无常,它不能永久存在,终究有一天老病死,结束了。这是很苦恼的事情。

  我们世间上的年轻人,虽然不感觉到老病死,也会看见这件事,但多数的人是视而不见,或者有的时候「哎呀,我也会老病死吧!」想一想也就算了。唯有释迦牟尼佛,他想解决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是个王子,为什么要出家?因为要解决老病死的问题!

  出了家在佛法里面修行,也是要解决老病死的问题!但是人的懈怠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你不时时地观察,就好像不感觉到这件事。所以常常观察:「哎呀,这个身体是无我、无乐、是无常、是老病死、要败坏的。败坏了以后,我到什么地方去呢?」这样子想,一方面能够调伏烦恼,一方面能策励自己精进勇猛。

  「腥臊臭秽」:观察身体从足至顶,有腥臊臭秽的味道,不干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是很利,虽然自己很臭秽,但不太感觉。欢喜清洁的人,常常洗衣服、常常洗澡也只是好一点就是了。若是天上的人,他们的六根比我们锐利得多,他就嫌人间臭秽,不欢喜。如果我们不常洗衣服、不常洗澡,自己也会感觉到有问题,所以就可以知道这身体不是那么好。

  人间,人的身体,不能和欲界天人的身体比;欲界天的身体也不能和色界天人的身体相比。这就是因、果的问题。我们最初栽培的业因,不是那么好,所以得到的果报也就是这样,福德大的人好一点;大体上说,也是老病死、臭秽的。欲天好一点,色界天更殊胜,因为修学禅定,没有欲,心清净身体也清净;但若是和圣人比,还是不及格。只要是凡夫就是有问题,所以要观察这…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