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讲记▪P4

  ..续本文上一页个身体是腥臊臭秽的。

  「筋脉连持」:就是一节一节的骨头,用筋把它连结起来,所以就能走路。「如斯恶色谁当喜见」:这样罪恶的形色,谁欢喜看见这种身体、这样的形色呢?静坐的时候,修完奢摩他,就修这样的毗钵舍那观,观察「如斯恶色谁当喜见」。

  我现在又要重复说一句话:我们原来是凡夫,出家的时候只是把衣服换一换,受了戒,心里面对于佛法有点信心、有点惭愧心而已,圣道还没成就。圣道没成就,烦恼还是原来样;有信心、有惭愧心,烦恼轻一点,但还是有。那怎么样才能够转凡成圣呢?就是要作如是观来对治。

  出了家以后,也可能因寺庙团体的需要,有知客、监院,各式各样的职事做这个、做那个。做这么多事做什么?目的就是为了要修行!把所有的事安排好了--房子漏水,不修理不行,厨房不烧饭,也不行。这些事情都要做,做完了就是要修四念住!要做这件事!光是烧饭、修理房子,严格的说:不能说那是出家人!所以,我们若是不修四念住,光是忙这些事情,忘掉了修四念住,这是太罪过的事情,是不对的。

  

  〖戊二、修果〗

  【如是观已,身中贪欲、执身我见皆不复生,由此便能顺诸善法。】

  「如是观已」:你这样观察以后,结果会怎么样呢?「身中贪欲、执身我见皆不复生」:身,就是五蕴身。在色受想行识里面,有很多的烦恼,其中有两样是最严重的。第一个是「贪欲」:贪欲是爱烦恼,当然是含种种的欲,其中主要就是指男女的欲,这样作观的时候,贪欲心就不生了。第二个,如是观已,「执身我见皆不复生」:这样观察以后,执着这个身体是我的见烦恼,也不生了。

  观察这个身体就是种种不净,无我、无乐、无常败坏,腥臊臭秽筋脉连持,那有个实体的我呢?没有我,我见也不生了!所以,遇见荣耀的事情也好、遇见倒楣的事情也好,心里无我,立刻就清净了。

  为大众僧做事,不可能完全都令人满意的,当有人指责你;如果你心里能想:「他在骂我,是骂谁呢?无我可得!」若他对我很恭敬,你想:「恭敬谁呢?无我可得!」这样,一切法不受,得无生法忍!你就得圣道了。

  按次第说,假设你的奢摩他,只是欲界定、未到地定,一开始应该是得初果,再继续修四念住,就是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若是你的奢摩他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么高深的境界,作如是观的时候,一下子就得三果、得阿罗汉果。

  若发无上菩提心,作如是观,就是得无生法忍了。《般若经》上说:初果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是菩萨的无生法忍,也就是圣道。

  前面作如是观,是因;这里爱烦恼、见烦恼不复生,就是果。当然,这果是须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般若经》是大乘经典,因为多数的修行人,止的功夫不够深,都是先得初果或初地。

  「由此便能顺诸善法」:由于这样修四念住、修身念住,成就这样的功德,爱烦恼也不起、见烦恼也不生,或者得初果、二果,或者得初欢喜地、二离垢地等。这样子,你就能够顺于一切的善法,可以修六波罗蜜。

  在《大般若经》上有三句话:以无所得为方便、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心为前导。就是以无上菩提心为前导,修六波罗蜜、广度众生,但是要以爱烦恼、见烦恼不生为基础,然后才能随顺发起一切的善法、发起一切无漏的功德。

  譬如瓶子里原来装着毒药,把毒药倾泄出去了,若不清洗,就装进甘露水,终究还有毒的;你要把它清洗得没有毒了,然后装水,这水才可以饮的。

  我们内心不清净,有爱烦恼、有见烦恼,广度众生的时候,终究是有点问题。众生不是容易度的,你内心里面还有烦恼,当遇到了问题,你的烦恼出来了,那就不清净,就不是「顺诸善法」。一定要如是观已,身中贪欲、我见不复生,有这样清净的基础,「由此便能顺诸善法」,这些善法就都能发出来了。

  刚才说,譬如为大众僧做事的时候,不能够令所有的人都满意,会有人诃斥、有人提出意见。如果不能降伏爱烦恼、见烦恼,你为大众僧做事的这一念好心就会退:「我何必起这个烦恼,这么辛苦,人家还要诃斥我呢!」你的菩提心立不住,就容易退。

  若是你能修四念住,把爱烦恼、见烦恼折服了,遇见什么样的苦、遇见什么样的困难,菩提心不退。因为在圣人的智慧光明里面,没有「困难」这两个字,也没有「谁来骂你」这件事,所以他能于无上菩提不退转。

  看这里身念住的文义,也包括受、心、法三种念住;「无我」:观法无我就是法念住。「无乐」:观受是苦就是受念住。「无常败坏」:观心无常就是心念住。

  

  〖丙二、受念住二 丁一、征〗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受念住?】

  一般而言,「身」是很显著、很粗重的一个形相。大家一见面,彼此就是先看见身体,这是很明显很粗重的一个形相。「受」,就微细了一点,是指内心的世界、内心的感觉。我们这一念心和一切境界接触,内心的感觉叫做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三种。

  其实,所有的众生都是在「受」这个地方用心机。谁愿意苦受呢!也不是太高兴不苦不乐受,都是为了乐受才发动种种的事情。也因此,一切众生为乐受所迷,有种种颠倒的事情。

  现在,修四念住的修行人,应该在这个地方觉悟,不能为受所迷惑。所以,佛提出这个问题,招呼「天王!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他怎么样学习受念住呢?

  前面讲过,念住是由念住心、由慧观察。「由念住心」:由明记不忘的念,安住自己的心,不要散乱,就是奢摩他。「由慧观察」:慧,就是如实智。从佛的十二分教圣言量里面学习智慧,在奢摩他寂静的境界里,观察身、受、心、法,这样子才能破除颠倒迷惑。

  由念住心,破除一切散乱;心里面寂静了,然后再由慧观察,才能破除爱烦恼、见烦恼。虽然,在四念住法门的名称上,只提到「念」,但是,佛在经里面说到这个法门时,是包含「慧」的;在名字上,就只是以念住为名。

  前面:云何修受念住?是问,这底下回答,也就是解释怎么样学习受念住。

  

  〖丁二、释二 戊一、观苦并劝修〗

  【谓此菩萨作是思惟:诸受皆苦;有情颠倒,妄起乐想;异生愚痴,谓苦为乐;圣者但说一切皆苦。】

  「谓此菩萨作是思惟」:他内心里面这样子想——「诸受皆苦」:各式各样的受都是苦恼的。

  十二因缘上说触缘受。譬如眼触所生受,眼根和一切色境相对的时候,眼识就活动了。眼根、色境、眼识这三法一和合,名之为触。触是心法,如果没有眼识,只是眼根和一切色境相对,不名为触;触,是在心上说的。眼根、色境、眼识,乃至意根、法尘、意识,这就是十八界。

  十八界一和合的时候就有受,或者是苦受、或者乐受、或者是不苦不乐受,所以叫做「诸受」。诸受里边,不全是苦受,也有乐受的。但是,现在佛说「诸受皆苦」,乐受也是苦。「有情颠倒,妄起乐想」:情者识也,有情识的众生名为有情,也就是指凡夫众生;因为他心里面糊涂、颠倒,错误地发起了乐想、感觉到快乐。

  「异生愚痴」:异生也还是有情,有情为什么叫做异生呢?经论里有很多种解释,其中有「各乘异业受生故」:每一个众生,都乘着自己不同的业力而得果报;因为众生的思想不同,烦恼的轻重也不一样,所以就引发不同的活动,而招感不同的果报,所以叫做异生。若是圣人,都是无漏业,所以叫做同生。愚痴就是不明白道理,同于前面的颠倒;颠倒也就是错误。「谓苦为乐」:苦的境界,而认为是快乐。

  《大智度论》上有个「谓苦为乐」的譬喻:有人身上长疥疮,感觉到痒的时候,用手抓一抓,就舒服一点;凡夫的乐,如此而已!凡夫的乐,就是这样的乐!没有疥疮的人,看那有疥疮的人,是很可怜愍的境界。

  这里简单地说出受念住的大意:一切受都是苦。经论上,也有很充分的理由解释一切受皆是苦。我们能感觉到的苦恼,佛说是苦,凡夫也能承认。唯独乐受--我饿了感觉到苦,吃饱了感觉乐,这是乐,为什么说是苦呢?佛说了一个很明白的理由。

  什么理由呢?无常!因为无常的关系,所以乐受也是苦。什么叫做「无常」呢?由无而有,由有而无,是名为无常也。原来没有,现在有了,这是无常;有了以后,又没有了,这也是无常。由无而有叫做生,由有而无就是灭,有生有灭,所以叫做无常,也就是有变化;如果一直地不变化,就不是无常。

  现在说乐受也是苦,就是根据「由有而无」说的。满意的事情出现了——我想要做总统,成功了,心情快乐,但是这个事情是无常的,等垮台了心里就苦恼。如果不做总统,也就没有垮台的这种感觉;没有这个感觉,就没有那个苦。所以,乐受是坏苦。

  关于众生的苦,在《瑜伽师地论》说得非常的详细,我简单说几样。当你想要追求乐,追求的时候所费的辛苦,就是苦;成功以后,还要保护它,这也是苦!

  我又提到刘邦。他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只有姓刘的可以做皇帝,别人不可以做,别人做王的时候,大家一齐来打他。这只是主观上的愿望而已,到时候,谁也不打,还是拥护曹操去了。所以,当上了王以后,就担心被别人打倒,保护就是苦!

  我现在说一个相反的话:我们在人天里面享受富贵荣华,要诚心地多做功德,将来得的果报,就坚固一点,谁也打不倒你。但是,福报经过一个时期,终究是要无常的,到这一天,结束了,没人打倒你还是要垮。垮台有二种:一、被外来的力量打倒;第二,自己的力量逐渐、逐渐地结束、枯竭,也垮台了。所以,终究是要垮台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不可能是常住不变的,一坏了的时候就是苦。

  若是修学圣道,得无生法忍、与诸法实相相应的时候,没有坏苦这个事情;因为在第一义谛上,没有生灭变化的这些事…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